限時免費

綠能革命 為何是美中、全球引戰點?

書名:能源賽局/作者:海倫.湯普森/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過去50年,尤其是過去20年,亞洲能源需求的巨大成長帶來了許多改變。

1970年,亞太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和現代再生能源的初級能源消費量不到全球的2成,但2022年已接近5成。尤其是中國,能源類型從石油擴張到所有種類。

台灣在這場變局中的位置是很好的例子。台灣歷史充分顯示,經濟和地緣政治如何彼此交叉推動變革,這些變革又如何引發之後的動盪。

人們直覺上可能很難想像,台灣為何會成為全球2大經濟強權地緣政治競逐的焦點、為何會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

在這個整體局勢不斷重整的時代,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任何立場變化,都會牽動中國長期以來的能源進口需求。至少從2000年代初以來,北京決策者就一直擔心美國海軍會在必要時刻封鎖馬六甲海峽,切斷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與液化天然氣供給線。

但華府越是明確表示將以軍事協防台灣,中國就越會因為擔心能源斷炊而擴張海軍。

美中科技戰從一開始就會連累到台灣經濟。雖然華府拖慢中國自製晶片速度的行動可能會使北京急著改變台灣現狀,但同時也可能讓美國不計一切代價阻止台灣與中國統一。

如果中國要打贏這場科技戰,未來很可能在資源政策上採取民族主義。

無論如何,美國目前的稀土都仰賴中國進口,北京只要祭出禁運,美國的減碳與電氣化大夢都可能付之一炬。當然,這種行為勢必只會使美國停止向中國出口液化天然氣。當代幾乎所有國際經濟交流,都離不開美中關係及台灣。

能源轉型一旦成功,地緣政治局勢必劇變。

而這些潛在變局不僅會從地緣政治和經濟戰引發,也可能被各國國內政治引爆。拜登政府的半導體政策,把他的政治生命與台灣綁一起,試圖用美國再工業化來阻止白宮再次落入川普或川普式人物的手中。

該政府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試圖建立半導體的國內產能。但看近年發展就知道高科技製造業供應鏈需要數十年才能重新建立,國產晶片幾乎不可能在中短期內實現。

反而是製造業工作機會回流,在政治上可以吸到很多票,而且回流一旦成功,華府的長期對台政策就有更多選擇。

台灣身處晶片龍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顯示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局勢都已系統性改變。迄今為止,核子大國都沒有直接開戰,原因之一就是互相保證毀滅的威懾力非常有效。

同理,美中雖然都需要對方的資源才能能源轉型,但兩國依然須攜手處理全球暖化。這時台灣的未來,很可能最能揭示全球趨勢接下來如何發展。

如今氣候變遷已成為火燒眉毛的問題,就像物理學家傑弗里.魏斯特在暢銷書《規模》所說:「笨蛋,重點永遠是能源。」要理解世界如何從過去發展到今天的樣貌,絕對沒有任何東西比石油重要;但同樣的,如果忽略了綠色能源,也很難理解這十年的政治。

所謂經濟發展就意味著消耗更多的能源,而現在綠色能源的爭奪,其實就是人們希望能透過新科技改變兩者長久以來的關係。不過,嘗試建立和維持政治秩序,也必然會埋下讓未來失去秩序的種子。

在經濟上,綠色能源所需要的投資,成為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最佳理由。綠色能源不僅能創造製造業職缺,也擴大建築業需求,將有效提高勞動報酬。

在政治上,綠色能源可望建立新經濟民族主義。在中國以內需市場彌補外銷衰退的過程中,幾乎每個經濟範疇都將成為地緣政治的戰場;另一方面,中國對能源的龐大需求,依然會使能源政策成為該國的談判籌碼,要推行全球減碳,就得看中國臉色。

同時,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勢必使美軍難以撤出波斯灣。最明顯的證據,莫過於中國與伊朗簽訂合作協議,承諾大規模投資伊朗石油和天然氣。試圖轉型的過程,伊朗依然是地緣政治關鍵。

綠色能源也不太可能讓歐盟團結。光看天然氣供給與運輸能吵30年,就知道歐盟無法決定能源政策,各國也不太可能放下利益邁向共好。只要俄國繼續賣天然氣給德國,北約各國就難以取得共識。

綠色能源創造的地緣政治格局,將與持續至今的化石燃料地緣政治格局並存。

理論上,油價上漲會促進產油投資,但前提是資本市場並不排斥化石燃料。此外,油價升高將嚴重限制經濟成長、回頭衝擊石油需求;而能源轉型和電動車發展也會讓產油國家須面對巨大的中長期衝擊。

在經濟上,能源成本將上升,並再次帶來通膨。只要電池儲存技術沒有重大突破,再生能源的供給就有其上限,無法緩解能源價格推升的通膨。而且太陽能或風能發電至今仍碰到不穩定、效率低的問題,消費者往往須承受更高的電價。

能源勢必使社會資源分配更不正義,加劇既有的政治衝突。如何運用資金與誘因來推動綠色能源和電動車轉型,將持續成為動盪的原因之一。

當人類決定逐漸轉向化石燃料以外的電力來源,未來總體能源消費可能不會繼續維持過去的水準。梅克爾在2020年的演講中就承認,成功的能源轉型須「徹底拋棄過去的商業模式和生活形態」。

當每個人的能源消費對環境的影響逐漸提升,碳中和就不只是政府理想,而變成選舉戰場。當這狀態發生在經濟政策立場相近的民主國家,碳排問題造成的分歧,可能使得能源轉型政策更難取得共識。

這種時候,地緣政治可能使民主更加動盪。各國政府與投資者似乎已不顧一切集中資本開發新科技,無視貧富差距擴大可能面臨的民主浩劫。

如果國家把經濟成長都押寶在綠色能源和電動車上,金權政治可能會更加惡化。

雖然西方國家的石油消費量減少、燃煤消費量也暴跌,但背後主因只是把製造業生產線外移到亞洲而已。若真想開發新能源科技,就須採用完全不同的思維與體系,繼續抱持樂觀的科技萬能論,或自暴自棄的諸神黃昏論都於事無補。

要真正推動能源革命,並處理它可能帶來的經濟與政治困境,政府就須制定短中長期的計畫,分別處理不同風險。這些計畫一定會引發地緣政治衝突,因此,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須讓公民願意做出犧牲,並防止政治進一步貴族化。

民主制度該怎樣在各種極限中,去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耗竭,並且維持穩定,勢必將是未來十年的核心政治問題。

作者:海倫.湯普森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1日

海倫.湯普森 簡介
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政治經濟學教授、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研究員,長年研究能源政治經濟學及21世紀民主、經濟與地緣政治。定期為《新政治家》雜誌撰寫專欄,曾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衛報》等撰文,內容涉及歐盟、能源和氣候政治及中國的地緣政治。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