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司願景說給員工聽 哪做錯了?
目的是動員組織和團隊的原動力,這個想法與傳統對於領導者的想像不同。多元時代裡,想推動組織或團隊,光是仗著上下關係或經驗,只會將人心越推越遠。
當領導者在推動組織和團隊時,正在運作的是領導者所具有的力量(權力)。這種力量的來源究竟來自哪裡?
一般人往往將上下關係,當作力量的來源,這是組織中的常態;還有些人會把只有自己知道的專業知識或經驗,當作力量來源,透過「自己」處於強而有力的狀態來推動組織。
然而,在今後的時代裡,領導者的力量來源會逐漸從「自己」身上轉離,轉到領導者所提出的「目的」上。領導者提出的目的,如果能引發共鳴,喚起群眾的意願和使命感,讓大家覺得「我想做」、「我必須去做」的話,人們自然就會聚集到那個目的的旗幟下。
當一個目的的正當性和必然性越能「戳中」對方的心,就能得到越多積極協助。這意味著領導者提出的目的越是強而有力,力量(權力)就越大。
目的,是策略思考的準則,也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因此,我們提出的目的,必須是訴諸團隊的意願和使命感,必須提出能動員組織的強勁的「Why」。當我們沒有這樣的旗幟時,會徹底失去力量。
領導者只要有明確的目的意識,就能讓狀況得到好轉:
一、能鎖定該解決的問題(不必從事無價值的工作)
二、能迅速判斷出優先順序(不會在判斷上舉棋不定)
三、能採取直接通往目的的行動(不必做多餘的活動)
四、能為了成果動員組織或團隊(脫離一人全包的狀態)
雖然團隊提出許多新事業的提案,但卻難以抉擇實際該發展哪個,在思考這些事業機會時,做不出決策的本質性理由,是因為目的不明確,搞不清楚「為了什麼」而開發新事業。
不知道「為了什麼」(Why),就無法決定要「做什麼」(What)。這就像是當我們還沒確定目的地時,就先決定要開車、搭飛機,還是要坐船。依企業狀況不同,開發新事業可能有各式不同的目的。比方說:重點性新事業的形成、對主力事業的支援、做為既有事業的風險迴避、看準新興市場的前景。
有目的做為判斷標準,就能按照明確依據來選擇,目的越確切,說服性就越高。但若在目的不明確的狀況下,只有羅列「做什麼」,就無法做出令自己或他人信服的決策。即使做出決定,也會變成盲目投入工作,陷入決策不全。
追求成為一名策略型領導者,須學會將「目的—目標—手段」說成生動的故事。
那麼,支撐目的與達成目的的執行機制,究竟是什麼?
那就是Why(該達成的目的)—What(為了成就目的,會有接二連三的目標)—How(達成目標所需的手段)。
目的被放在整個體系的最上端。該注意的是,如果由上至下以「如何做」,由下至上以「為了什麼」的角度檢視,則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將「目的—目標—手段」連貫起來。這就是讓我們達成目的,並在工作上確實創造成果的要訣。
當「舞臺背景」不同,制定目的的方法也會跟著改變。具體來說,站在名為「組織」的舞臺上時,設定目的的行為就會具有下列特徵:「目的是將一群零散的群眾當成一個組織,並賦予他們一個方向」、「目的會對應組織的階層,形成階層式的結構」。
在組織中,成為群眾的共同目的地、為集團指明方向的責任,就是由「目的」擔負。換言之,在商業舞臺上,設定目的是有明確企圖的,就是「讓原本是一盤散沙的群眾,將自身的向量都指向同一處」。
粗略來看,組織結構圖的頂點,存在一個包含CEO的頂層。企業的任務、願景及營收目標、利潤的高低,都是由這個頂層決定。可說是整體企業的「最上層目的」。同時也會產生「如何落實成任務,進而實現願景」「如何提高營收和利潤的水準」等最上層問題。
在比頂層低一階的階層中,就要以解決最上層問題為目標,設定出各個部門各自該達成的目的。舉例來說,企畫部的目的是「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及服務」;生產部是「提升生產上的品質、成本及交付」;業務部是「提升銷售額」。下層組織是朝著達成上層目的的方向,設定出自己的目的。
接著,隸屬在這些部門內的更小的組織單位,也會各自擁有自己的下層目的。可能是「通過分析市場環境,找出有助於強化公司競爭力的訊號」;「透過新生產技術提高生產力」;「透過開拓新客戶擴大銷售」,每個組織單位都會各自提出更加具體的下層目的。
隸屬於各部門中的每個員工,在自己被賦予的職責中,各自朝向應達成的目的。這種階層式分工,就是組織存在的方式。
將上層目的和下層目的連貫時,須注意「斷層」。比方說,上層目的是「解決能源問題」,但你若原封不動告訴下屬,恐怕沒辦法讓他們動員起來。因為上層目的抽象度高,前線工作的成員難以咀嚼吸收,因此無法化為行動。
此時,身為領導者的你,若不想讓上層目的淪為口號,就必須將其「翻譯」成前線語言,驅動團員,指經過你徹底咀嚼、接受並理解後,將經營的企圖化作自己的語言,重新說給前線工作者聽。
「目的—目標—手段」一個也不能少,並且要能將三者一氣呵成闡述出來,「為了什麼、以什麼為目標、用什麼方式抵達」。能連貫描述出來的領導者,就足以冠上「策略型領導者」之名。如此,「目的—目標—手段」就會化為一個生動的故事,激勵前線員工。
然而,「目的」與「目標」常常被混用。這種遣詞用字的混淆,還有可能會造成決策的混亂。簡單來說,目的是指「目的地」,而目標是指「中途停靠站(里程碑)」。既然目的是「為了實現新價值所設定的未來目的地」,目標就會被定位為抵達該處的過程中不能不經過的「中途地標」。
目標是為了目的而存在。反過來說,沒有目的的目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只是一場追著數字而跑,卻沒有設下終點的盲目競賽。
雖然兩者語感類似,但領導者若混在一起使用,就無法向下屬提出恰當方針,甚至整個團隊開口閉口都是「目標」而迷失了目的,變成一個汲汲營營追求目標數字的集團。
對於一個組織或團隊,目標有以下4項功用:將高抽象度的目的落實在實務工作上、有系統的找出有效的應對方案、排除資源的浪費、能實際感受到達成與成長,進而提升內在動機。
目的是揭示自己想達成的未來樣貌,但易淪為看不見的抽象事物。若伴隨具體目標,就能讓目的落實在實務工作。
作者:望月安迪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13日
望月安迪 簡介
日本德勤諮詢科技、媒體與電信部門資深經理。曾任職於經營策略擬定、購併案的Strategy and M&A單位,負責構思長期願景、開發新事業,也從事全球策略布局、企業大規模改組專案,連4年榮獲公司最高評鑑獎。在德勤集團中,擔任「邏輯思維」培訓講師,也參與人才開發工作。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