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掉的1/3

走進台中綠川西街一幢老建築的七樓,一排排貨架陳列各樣民生用品,像極便利商店。往裡走,推開一個冷氣頗強的房間,裡面堆疊一包包米與高麗菜。這裡是台灣第一家「食物銀行」,顧名思義,窮人可以按月免費到此領取食物。

最近,我走訪台中社會局,而得知這項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力推動的平台。台中不是台灣最窮的縣市,為何是「食物銀行」的發源地?因為三年前一位樂透中獎者的捐款,催生這個想法。

「台灣不是非洲,沒飯吃的案例相對少,有必要將資源投入於此嗎?」起初,我有些疑惑這項救貧機制的時代意義。追問後得知,「食物銀行」除了濟貧外,更核心的想法是:資源不浪費。這源自近半世紀前的一位美國義工John Van Hengel。他從要撫養十個孩子的婦人口中得到靈感,婦人告訴他,自己每天要在雜貨鋪外翻垃圾找尋食物,所找到的食物比一般人想像得好很多,就像有一座銀行放在那裡讓你偷錢。這啟發了約翰,他看到社會角落有不少窮人時,也發現社會的另一個角落每天有被丟棄的剩餘物資。然而,匱乏與過剩之間,有沒有一座橋樑?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