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流行30年的小眾文化

尋找樓上鋪像探險的過程煞是有趣,然而走進裡頭,更能窺得香港在小空間的獨到使用。已經不到十坪的樓上鋪,又被區隔成不同空間,例如,一邊賣充滿上海懷舊情調的手作皮包,而另一邊又像是王家衛電影場景的老式理髮院。這種物盡其用的空間哲學,一直以來,就是香港地小人稠的獨特生態。然而,幾經時代變遷、物換星移,香港的樓上鋪卻有增無減。這股充滿在地感的消費風景,在國際精品滿盈的香港街頭,確實更讓人感受到香港帶點野性和旺盛活力的文化。

樓上鋪的發展軌跡,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到樓上鋪蒐寶,是許多一九八○年代後香港年輕人的集體記憶。「樓上鋪裡有我的青春歲月。」癡心於香港服飾潮流的旅遊作家吳家輝說,學生時期,他經常到尖沙嘴金巴利街道的樓上鋪,尋找來自歐美的水貨服飾;或到九○年代帶動香港服飾潮流聖地──百利商場,看當時來自英國最夯的街頭時尚,認識LV、Chanel 之外的小眾品牌,「對當時沒有太多錢的我來說,樓上鋪的服裝價格,我還可以負擔得起,並且能夠看到各式各樣、非主流的設計,也是從那時開始,培養了我對時裝的興趣和敏銳度。」

可以說,國際精品帶來香港源源不絕的觀光消費人潮,看似十分全球化,但不易找到、不起眼的樓上鋪角落,才是香港與世界特色文化接軌的最後一塊拼圖。這些前衛、小眾的流行文化,替香港帶來不同視野的養分。玩具設計師馬輝回憶,一九八○年代是香港經濟、影視與流行文化的輝煌年代,除了服飾,來自日本如聖鬥士、多啦A夢、無敵鐵金剛等組合模型與玩具公仔,及美國的芭比娃娃盛極一時,旺角以兆萬中心為聚集地的小鋪,就是當時每個香港卡通迷的樂園。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