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犯錯,一生都是投資贏家

看清「吸血」的理財專員

一般散戶對機構投資人多存有迷思,且對自身投資能力有過高的估計,因此往往容易高估預期報酬,而低估風險。

千禧年後,投資的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二○○○年科技泡沫破滅,那斯達克指數迄今仍未回到當時高點的一半。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是一九三○年代美國大蕭條以來最慘重的市場崩盤,如果不是各國政府下猛藥,金融市場瀕臨解體危機。在金融海嘯後,「黑天鵝」,亦即極端事件發生機率遠高於傳統統計模型預測的現象,在學術界及實務界都有廣泛的討論。另一方面,許多投資人發現多年累積的投資報酬瞬間消失,甚至變成虧損,不禁開始懷疑長期投資是否真的可行。

這十年來,行為財務的論文出現在頂尖期刊的次數越來越多。傳統的財務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在綜合所有資訊後,精確計算出最佳決策,並且一絲不苟的執行。行為財務學加入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投資人在蒐集、判斷資訊的過程有許多陷阱,此外投資決策不全然追求預期財富的極大,心理上的成就感或避免後悔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投資人常常賺一點小錢就跑,賠了錢死抱不放,冀望哪一天能翻本。

依行為財務學解釋,賺錢是自我能力的肯定,賺多賺少都是肯定,最好盡早落袋為安;賣出賠錢的股票,代表承認先前的投資決策是錯的,是自我否定,所以大部分人寧可用鴕鳥政策。拖延、不行動也是不少人的通病。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