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愛拖延不是因為懶,是因為你焦慮!4個方法和大腦對話,改善「拖延病」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愛拖延不是因為懶,是因為你焦慮!4個方法和大腦對話,改善「拖延病」

愛拖延不是因為懶,是因為你焦慮!4個方法和大腦對話,改善「拖延病」
撰文者:陳慕妤
閱多.閱好 2019.03.20

不去梳理碎片化資訊,學習等於無效

透過聯想、歸納,把某些看似零散的知識整理在一起,讓其變成一個更容易理解的邏輯類別。這就是建構邏輯聯想。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分享成了一種新時尚。然而,很多人都太浮躁了,總想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知識,他們都患了「知識飢渴症」。

廣告

今天看到某個微博帳號發表一個新見解,你關注了它;明天看到某個微信公眾號發表一個新觀點,你也關注了它。面對每天源源不斷推送過來的知識,你希望自己能夠全盤吸收,藉此成為一個緊跟時代步伐、能力出眾的人。但新知識被推送過來的速度,已遠超過你能消化、吸收它們的速度。最終的結果無非是,你看似學到了很多知識,其實到頭來什麼也沒有掌握。

每個媒體帳號推送的文章是由不同作者寫的,而每個作者由於知識水準的不同,各自的文章品質自然有高有低;就算是同一個作者,也可能因為心情、靈感的變化而寫出不同的內容。這些文章未必能夠系統成篇,不是東說一段,就是西談一段,十分雜亂。儘管有些內容看上去很有用,但如果沒有在自己的腦海中將其過濾一遍,我敢保證,不到3天,你就會徹底忘記。

碎片知識需要以邏輯建構聯想

想把知識融會貫通,除了用心之外,你還要懂得建構邏輯聯想。比如學習演講,剛開始肯定無從入手,面對一堆資料,也不知道怎麼練習。但如果你學習演講之前已經學過相關的口才知識,那麼在這些知識的輔助和啟發下,就能把相關的經驗複製到演講上面,快速掌握其中的竅門,然後舉一反三。

廣告

很多文章看上去主題不同,其實核心知識都出自同一框架,只是闡述的重點不同而已。這篇文章講的是如何調整心態,建立社交自信;那篇文章講的是如何鍛煉口才, 掌握表達技能。然而,這兩方面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自信,你的口才就容易變得更好;同樣的,口才變好了,你就能更有自信的去社交。

把不同文章連在一起分析、思考,你就會發現很多知識都是相通的,只要善於將其建構成一個邏輯框架,運用聯想法就可以解決其他相關的問題。

怎樣才算是真正學到了知識?這就要看你有沒有整理知識的能力。比如手機、自行車、風扇、保時捷、洗衣機、電腦、相機、空調、飛機。

如果把每個詞語看作是一個知識點,那麼當你看完這9個詞語,能整理出什麼知識?這9個詞語可以歸類成3類不同範疇的詞彙,如手機、電腦、相機,被歸類為數位產品。自行車、保時捷、飛機,可以歸類為交通工具。至於風扇、洗衣機、空調,就是家用電器。

經過這樣的整理,你是不是更容易理解這些詞語的作用?所謂整理知識的能力,就是透過聯想、歸納,把某些看似零散的知識整理在一起,讓其變成一個更易理解的邏輯類別,這就是建構邏輯聯想。

不會聯想?那就認真讀完一本好書

閱讀也是一樣的道理。看完一篇文章,如果你不主動整理裡面的知識,把它們歸類,就不可能消化吸收,更遑論運用它們幫助自己提高能力了。因此,我們要學會分析這些知識到底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又可以跟哪些方面產生關聯。

當然,結合自己固有的經驗和知識去理解新學到的知識,效果會更好。好比前面的例子,你必須知道手機和電腦是數位產品、自行車和保時捷是交通工具,才能將其歸類理解。如果你腦海中沒有這些歸類的概念,那就很難明白了。

知識越豐富的人,學起東西來就越容易。因為他們可以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來理解新的東西。一種知識跟另一種知識產生交集,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這也是我們學到一種新的技能,最好把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原因。

對知識保持飢渴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不能靜下心來思考,最終還是收效甚微。在瀏覽那些碎片化知識時,不管是否有用,我們似乎都會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沒用的, 快速看一遍就算了;有用的,認真看一遍還是算了。

重點是,你有沒有思考?儘管很多媒介能夠幫助我們快速了解一門知識,但這種了解,僅僅是淺層的,而不是真正掌握,更別提融會貫通。如果你覺得沒必要在網路中學習那些碎片化知識,那麼我建議你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閱讀高品質的實體書。畢竟一本好書,它的知識體系是比較完善的。

這種深度化的學習能夠讓你的知識框架變得更有系統,促使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那些碎片化知識。所以,你真的不必太渴求那些所謂的新知識,靜下心來認真讀完一本好書,勝過你看完幾十篇不成體系的網路文章。

接受拖延是解決拖延的唯一良方

拖延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而焦慮是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或開始一項任務時出現的症狀。

每個人都愛拖延。書桌堆滿文件,懶得整理;衣櫃裡一堆衣服,懶得收拾;訂下了目標,懶得行動。一個該打的電話、一份該寫的報告,諸如此類事情,但凡可以延緩一下時間的,就不會立即完成,這些情況都屬於拖延。

其實,一定程度的拖延屬於正常,但如果長期習慣拖延,就有可能是心理或生理失調的表現。心理學家認為,拖延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而焦慮是我們做出一個決定,或開始一項任務時出現的症狀。

不過,當我們因焦慮而習慣性拖延時,就患了慢性拖延症,它可分為激進型和逃避型兩種。前者能夠有自信的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頂著壓力完成;而後者則缺乏自信,覺得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於是遲遲不肯付諸行動。無論哪一種拖延,都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衝動形式。也就是說,大部分喜歡拖延的人,都認為拖延不會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危害,但事實恰好相反。

完美主義也是導致拖延的原因之一。某些拖延的行為並不是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完美主義在作祟。他們覺得多給他們一點時間,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增加某些條件,行動就會更有效率。一旦客觀條件滿足不了他們,就會拖延下去,以期等到條件成熟後再行動。其實,即便客觀條件滿足了,他們依然有其他理由拖延下去,因為完美的情況是很難完全滿足的。

拖延的背後混合著各種因素,改變它並不輕鬆。而要解決拖延,首先要學會接受拖延。為什麼?因為如果你想完全把它剔除,大腦就會產生抗拒,這種做法會消耗你大量的精力,最後只會更加放任自流。我們必須順應身體的需求慢慢緩解這一症狀。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

弄清焦慮的原因。

習慣拖延的人,常擔心自己實際工作的結果與想像中不一樣,於是產生強烈的焦慮感,最後打退堂鼓。比如我們設定了一個目標,剛開始時躊躇滿志,覺得努力之後就能如期實現,但是隨著行動的推進,發現困難越來越多,心情也變得越來越焦慮。為了減輕焦慮,我們只好放棄行動,以此來緩解遲遲不能達成目標的恐懼。

所以,如果我們拖延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焦慮,就要透過克服焦慮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比如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把總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能夠預知結果的小目標,每當完成一個小目標就會受到一次鼓舞,焦慮也就不復存在了。

對正確的行動設立獎勵機制。

小時候做完假期作業,我會要家人帶我去公園玩;下班後,我會約幾個好友把酒言歡、暢談心事。這些都是行動後的獎勵。可惜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忘記給自己一些獎勵,以至於完成一件事與沒完成一件事,在個人感受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心理學上提出的延遲滿足的概念,說的就是這樣一種獎勵機制。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我們必須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是保證我們獲得進步的一種方式。因為努力過後,我們可以得到滿足,也就是獎勵。

嘗試給自己一些獎勵,不一定每天都設定獎勵,可以每星期獎勵自己一次,這樣做起事來才更有積極性。

多肯定自己的能力。

原本要參加一場聚會,但聚會臨時取消了,你非但不覺得可惜,反而暗自慶幸。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那麼你很可能是一個習慣拖延的人。為什麼?因為你的表現意味著你缺乏自信,這會直接導致你在行動上扭捏遲緩。

缺乏自信的人經常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遇到事情時,會習慣性說:「我不知道怎麼做」。還沒開始行動就否定了自己,這比拖延還要可怕。所以,想消除拖延,你必須多肯定自己的能力,即便沒把事情做好,也不要輕易說自己能力不足,而要從其他方面尋找做事的要訣。

立刻行動。

把各項事務做好時間安排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動起來。你可以在手機裡下載一個帶有提醒功能的軟體,將每一項事務都設定好提醒時間。比如每天晚上9點,我的手機就會提醒我寫文章;如果我忙著做其他事,遲遲沒按計畫寫作,手機在9點30分就會發出第2次提醒。

有了這種提醒方式,就可以養成立刻行動的習慣,拖延症自然能得到改善。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陳慶徽

書籍簡介

戒了吧!低品質勤奮:為什麼馬雲說勤奮的人不會成功?給你提升關鍵優勢的方法,打破進階瓶頸。
作者: 陳慕妤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3/05
語言:繁體中文

陳慕妤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心理學,簡書網簽約作家,年輕一代中主張用知識改變生活的踐行者。在精力管理、社交溝通、思維開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用以幫助低品質勤奮者,至今已讓50萬人受益。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相機快拆 拖延病 大腦 怪物講師2018 焦慮 無效學習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