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智慧工作潮已來!以數智驅動概念 融合AI打造企業新數據動力引擎 迎接人機協作新未來 ,回應鼎新電腦葉子禎總裁所提,未來企業要打造一個智慧工作、樂在生活的環境,大量的AI被使用,最終目的在於要... 2023.10.26
財經 零售業最新戰場在「這裡」!統一、全家、Uber都在搶進 例如,日本大創百貨採用鼎新電腦推出的智慧自動化收銀、BI商業智慧、電子表單系統、總部及店鋪營運管理、數據分析等全通路管理工具... 2024.11.02
財經 交通就業雙引擎帶動 品牌建商搶進軟園特區推案 三大軟體園區當中,又以台中軟園話題最多,台中市府以4.96公頃台中軟園作為大里發展的核心,目前包括網銀國際、鼎新電腦研發總部皆設在此... 2023.03.24
財經 從電商開始越做越大,SHOPLINE 攜跨界夥伴力挺商家,共同圈起產業凝聚力 在團隊成立近 4 年的時間內,成功攜手超過近百間官方合作夥伴,包含 LINE、Visa、Gogolook、鼎新電腦... 2022.12.16
財經 不用MarTech活不下去?家樂福電商訂單3年成長逾10倍、萊爾富喚醒4成沉睡會員 Google合作,針對高價值用戶進行精準廣告投放,達成的訂單收入為一般廣告投放的3倍;2022年家樂福與「凌群電腦... 2022.09.20
職場 沒有永遠賺錢行業、也沒有絕對高薪工作...資本市場裡,3件事決定你的價值! 在深入談個人估值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企業的估值,在此請記得一個基本的邏輯,當你要進入一家公司或行業工作前,你首先得知道這家公司(或行業)能不能負擔的起高薪,而要能支付員工高薪,公司就會承擔較重的人事成本,而願意承擔的公司,絕對不會是因為佛心,而是因為某些原因,讓他們負擔的起,也願意負擔這樣的人事成本。 在資本市場中其實沒有一個具有足夠公信力的公式來精確計算每間公司的價值,不過仍有一些常見的方法,諸如 P/E估值法、P/B估值法、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估值法、PEG 估值法、股價營收比估值法、EV/銷售收入估值法、RNAV 估值法,或者其他財務面,如自由現金流的估值方式,以及互聯網模式中針對網路效應的額外估值方法。 重視財務利潤表現,就會給能創造收益的公司打高分,重視成長能力,就會給市場增速快的公司打高分,各有各的估值,也各有道理。不過不論是哪種估值法,最終企業看重的仍是效益,就效益層面來思考,常見的原因不外乎財務收入(獲利能力、營收規模提升、自由現金流)、市場佔有(規模擴大、填補缺口、進入新市場等)、資源整合(通路、人才、資產)、技術取得(專利、研發資源)等。 而我進一步將上述這幾個原因收斂為以下幾項:行業、客戶、成長力道、競爭壁壘、獲利能力與回收期。 1.行業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這是雷軍的一句名言,意味著站在對的位置上,不論你是誰,都有機會乘風而起。 過去這些年曾經火紅一時的行業或商業模式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共享經濟、無人商店、人工智慧、新零售、區塊鏈等,在不問獲利能力的情況下,仍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而收穫大額投資,但隨著潮水退了,沒穿褲子的人總是會被看個精光。 對企業來說,沒有永遠賺錢的行業,可靠的只有商業模式與經營能力,然而對個人來說,要擁有好的薪資,有時行業選擇非常重要,這個留待後續的篇幅再來跟大家探討。 2.客戶 客戶數量與結構基本上與一家公司的經營能力息息相關,客戶數量基本決定了這家公司服務客戶的模式,也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市場能力;而客戶結構則泛指新舊客比例、免費付費流量比例、客戶分群、客戶終身價值等相關概念,而這個結構基本上與服務、產品品質、市場經營方法等脫離不了關係。 一家公司若擁有20萬客戶,其中40%是屬於回頭客,而每位客戶的客單價是2,000元,比同業高20%,而每位客戶的終身價值是32,000元,是同業的3倍,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家公司不僅僅擁有20萬客戶,還擁有大幅超過同業水平的客戶經營能力。 3.成長力道 看企業的經營能力時,有時我們會看年複合成長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簡稱CAGR,CAGR代表是一定時間內,企業每年的成長率。 你有時可能會聽到公司今年成長300%,這代表一年的CAGR是300%,有些公司短期的成長力道強,例如連續3年成長300%,這通常代表它所處的市場仍在成長期,市場仍有很大的缺口亟待填補,又或者連續30年成長15-20%,這代表這家公司所處在的市場相對穩定,抑或經營能力非常穩健所導致。 前者看短期成長速度,後者則重視成長的尾勁,我正巧待過這樣的兩家公司,在運作邏輯與市場價值上確實大不相同,以難度來說,我認為連續30年成長15-20%的難度遠高於連續3年成長300%,前者需要的是紀律與一套有效面對市場變化的機制,而後者有時則是搭上風口,切入了一個正在成長的領域。 但在資本市場中,如果是以價值投資來思考,長期且穩定會是不錯的投資標的,但若以短期投資變現,或者更快切入潛力市場來說,短期且爆發增長則會是更好的投資標的,而這也會大幅影響企業的估值。 4.競爭壁壘 競爭壁壘,也有些人喜歡用護城河來替代,總之指的是企業如何建立起競爭對手不易越過的障礙。這個障礙有可能來自品牌、技術、法律、規模、資本或特殊資源等面向。 擁有強力的品牌,企業本身會具備高度的溢價能力,獲客成本也會大幅降低,有些公司光是品牌就能賣不少錢,因為多數消費者認的是品牌,而非背後的公司或組織;強大的技術自然也不在話下,擁有強悍的技術能力不僅能解決競爭者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有機會以更低廉的成本完成任務,而這也是現代公司大幅投入研發資源的關鍵點,自主研發的能力,基本上能大幅降低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性。 5.獲利能力 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最直接的就是從財務結果來思考。 而其中我們應該特別留意的是自由現金流,企業必須有可支配的現金來執行各5種市場成長策略與長期研發項目,如此才能確保企業長期的競爭能力,而自由現金的來源廣義來說主要是兩大塊,一部份是源自於企業經營的盈利,這一般代表企業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另一部分則是來自融資、借貸或出售資產而換取的現金,這也沒什麼問題,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互聯網公司早期大多仰賴外部資本來加快市場擴展速度,而後實現盈利。 6.回收期 一般泛指投入的資金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還本,舉例來說,花3,000萬投資了某項研發設備,而這個設備每年可以為公司帶來500萬的利潤(在此我們先忽略設備可能的折舊與攤銷),直接換算下來回收期就是6年。 許多企業在進行併購時,會考量併了一家公司,多久才能回本,這是一種以兩家公司在合併後仍獨立運轉的狀況下做出的簡易預估,是一種靜態的預估,因為合併後一般會涉及許多的資源整合,屆時回收期是延長或縮短還很難說。一般而言,回收期肯定是愈短愈好。 當一家公司的估值高時,一般也比較願意支付優渥的薪資給員工,這也是選擇公司的一個考量點。 企業估值給我們的啟發 上面談論了企業估值的邏輯,若我們使用行業、客戶、競爭壁壘、成長力道、獲利能力與性價比等面向來評估自己又會是怎麼一回事呢? 1.挑選行業 選對行業的重要性或許遠超你想像,當你所處的行業屬於經營模式穩定,市場變化性小,每一年的成長幅度都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企業一般也不太可能突然給出高額的薪資,除非是全新的工作崗位。然而在某些追求速度或爆發成長的行業,企業一般更願意支付高薪來招攬優秀人才,因為他們很清楚公司推進的速度,很大一塊就仰賴這些優秀人才。 同樣的專業能力與工作經驗,選擇了不同的行業,薪資有可能出現30-50%的差距。 舉例來說,在資訊整合SI公司2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薪資可能在3-5萬元,但同樣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在區塊鏈公司,則可能拿到6萬以上的薪資,不為什麼,區塊鏈在去年大火,一來是市場的潛在可能性高,二來也較受資本市場青睞,離賺大錢近,自然更有動力去延攬好的人才來加速公司推進,不過2019年後,區塊鏈的熱度稍稍降低,薪資水平應該也會有所下修才是。 總之,了解現在的行業趨勢,對於找到一份相對高薪工作的機率會大幅提升。 2.客戶,有多少企業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在企業估值的段落裡,我曾說過沒有永遠賺錢的行業,可靠的只有商業模式與經營能力,這意味著我們不能老是靠著追行業趨勢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該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 「有多少企業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根據市場供需理論,當市場的需求力道愈強,商品價格一般也會更好一些,10年前軟體人才稀缺,所以軟體人才的平均薪資一度居於所有職務的前列;5年前數位行銷盛行,所以高階數位行銷人才在市場上也非常搶手;近2年,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時代,所以數據科學家與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崗位,往往能獲得不錯的薪資。 「光看職缺數量就夠了嗎?」 顯然不是的,數量只能凸顯市場的人才趨勢,50萬軟體人才需求與10萬人工智慧人才缺口這並不意味著這幾十萬人都能獲得高薪,而是當你在這個趨勢上,可以選擇的工作會更多一些,若你要在這樣的趨勢中領取高薪,你必須要能掌握一個關鍵點: 「在幾十萬人中,你有什麼獨特性?」 3.競爭壁壘,你跟別人有什麼差別? 當談到獨特性時,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的專業技能或經驗能排在市場前列前30%嗎?」 「我的工作成果或產品在他人眼中是否具有價值?」 「我是否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市場聲譽?」 你是個具有10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但這10年裡你是否持續提升自己,而是否提升基本上是看你的工作成果,而不是看你是否努力學習,所以有產出是最關鍵的證據,也最具有說服力。 差異化的定位也是價值的來源之一,舉我自己當例子,如果你用技術或業務單一面向來衡量我的價值,我相信在個別領域中比我厲害的人都太多了,但若談到技術管理,我很有信心我絕對能排進前1%,若要談到科技結合商業,我對自己就更有信心了,所以我在跟別人介紹自己或者找工作時,我一般會圍繞著最有價值的定位點切入。 但請大家留意一件事,很多人誤以為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就是有價值,所以在履歷上會寫,我能做軟體開發,也能處理行政、財務與團隊建設相關工作,這種寫法給我的感覺是你能處理很多雜事,讓我感受到你對其他工作的包容性,但不會對你的核心專業加分,但若你能告訴我,你理解負責行政、財務跟團隊建設對軟體開發工作的正面助益時,評價又不一樣了。 技術能力好的管理者有需求,技術一般但溝通能力好的管理者也有需求,不熟軟體開發但能做好專案管理的PM也有需求,只是你得找到那個願意為此給高價的需求方。 4.成長力道 「你知道資歷有時候反而是種扣分嗎?」 上次有個朋友跟我詢問關於職涯問題時,我看完他的履歷,我問了他這個問題。資歷多不見得總是加分的,當我們在看一個人時,如果他的職涯軌跡持續向上,那一般會獲得較好的評價,但這個持續向上不見得是title上的提升,而是涵蓋了多個層面,一般而言,我會看以下幾項: ●title上的改變,例如從工程師變成研發主管,行銷專員變成行銷經理,這是典型的專業職往管理職的升遷。 ●職務工作上的調整,例如工程師變系統分析師或專案經理,這是屬於工作職能上的改變。 ●職務工作上的升等,例如工程師變成資深工程師,資深工程師變成架構師,這是屬於工作職能上的升級,一般意味著經驗的累積或能力的提升。 ●實際工作內容的改變,前3項都有可能是假的,所以我在看履歷時,會更看重實際負責的工作內容是否有所改變。如果他title或職務變了,但工作內容沒改變,我會對他的經歷打些折扣;反過來,如果他的title跟職務都沒改變,但工作內容一直變呢?我得看看這個人是否屬於工作能力強,但性格上較特別。 ●能明確列舉自己每一段工作經歷的成果,這類人有可能是懂得包裝自己的人,但願意包裝自己,能從面試者的角度來準備履歷,代表他也清楚什麼樣的呈現方式更具價值感,剩下的就是面試時能否識別此人是真的有料,還是裝的。 那什麼狀況下會扣分呢? 如果你做了10年,卻跟做1-2年的人差不多,也就是我常說的,你的工作經歷是10個1年的這些人,你的10年經驗不但沒有加分,還是種扣分,扣分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你並不是一個懂得學習成長的人,如果我要找一個安分守己,每天過著重複性工作的崗位,我可能會考慮你,但那些高薪的崗位,大概怎麼也輪不到你了。 5.獲利能力 「你的工作能為公司創造獲利嗎?」 擔任業務或行銷相關工作的人在這道題目上似乎比較吃香,但其實並不盡然,在實體業務為主的行業或公司裡,業務人員對業績的貢獻一般很大,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數據與技術人員對業績的貢獻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而且有時候技術能搞定幾百人也搞不定的複雜問題,這時技術人員的價值就被凸顯出來了。 例如今日頭條的推薦算法,及時且大批量的影像識別等,這都不是光靠人力就能滾的出來,若負責這些算法的工程師能明確地說出「推薦算法的核心是由我所設計,而這個算法上線後用戶的留存率提升了30%,進而帶動業績有300-400%的成長」,我相信任何人看到這個數字表現都會感到驚豔,而這正是一種有效的價值陳述方式。 挑選工作時,盡可能選擇那種能理解你專業價值的環境,一來,他們知道你能幫上什麼忙,二來,你的工作成果也會更容易被認可。一般來說,也比較容易談到一個好的價碼。 6.性價比 「用100萬聘請你貴不貴?用300萬呢?」 如果我用100萬聘請你,但每年你只能為我創造80萬的收入,那100萬我覺得是貴的,但若你一年可以為我創造3,000萬的收入,那300萬的薪資我覺得是便宜的,貴或便宜基本上與你能創造的價值有關。 你對公司獲利的貢獻能力反映的是價值,而你的薪資則是價格,當價值明顯高於價格時,拉高價格就有可能。 總結:個人估值的3個核心 本篇最後我用下圖的結構來收斂本篇所談論到的所有內容: 來源:gipi的商業思維筆記 職業定位:我認為這對每個工作者來說都是重要的,你必須要有你的定位,你才知道你的市場在哪,而這個定位也要有獨特性,必須要是專屬於你的,當你無法回答別人「Why you」時,別人也很難給你一個合適的價碼。 能力圈: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不應該是讓工作來幫你決定,而是圍繞著自己的定位來決定,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行銷專家,但現在從事的工作並非行銷相關內容,你是要換一個工作還是要運用閒暇時間來學習行銷知識呢?如果你兩個都不選,那你應該反過來調整定位,否則勢必產生錯亂。 市場:你嘗試定位自己,但這樣的定位是否具有市場性基本上是未知的,你必須進行市場探索,若市場上對這樣的角色暫時不沒有太高的需求,階段性你可能得修正自己的定位,或者採取其他做法。 問題與回饋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葛林 ... 2019.06.13
職場 月薪不到5萬別儲蓄?看懂企業如何善用「現金流」賺錢,你也能滾出高收入 猶記得戴勝益曾說過「月薪不到5萬不要儲蓄」,當年曾引起一陣軒然大波,他的主張是當你的收入不高時,這些錢怎麼存都很難變成大錢,不如把錢花在建立人脈上。 援引當年他創業初期跟66個貴人借錢的經驗,最有爭議的當屬這段:「如果一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 爾後,張忠謀也評論了這段發言,他說:「薪資在5萬元以下還要存錢,老實說也存不了多少,不如把錢投資自己。而投資自己有各種方法,例如去上課進修、進行具教育性的旅遊等。」 張忠謀的陳述方式讓我們接受度高很多,兩者共同的思維是把錢投資在其他更能創造價值的地方,而相異的思維則是戴勝益認為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在人際連結,而張忠謀則認為在個人成長上,我個人認為觀念上問題不大,但在做法上,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正確的在儲蓄跟投資自我間找到平衡呢? 本文我試著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來跟大家剖析這件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相對清晰的指引。 幾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商業案例 亞馬遜(Amazon)這家公司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史上第二家市值破兆美元的上市公司,但翻開歷年的財報,你會發現這是一家營收很高,但淨利潤極低的公司。 亞馬遜利潤這麼差,但股價卻不斷翻漲,連巴菲特都曾承認看走眼了,這其中的奧妙之處,或許可從亞馬遜的CEO貝佐斯(Jeff Bezos)在2004年度致股東的信中所述可窺一二,信中貝佐斯提到:「衡量亞馬遜的最終財務指標,也是長期以來我們最想推動的,是每股自由現金流,而非營收或利潤。」。 簡單的說,亞馬遜不是不賺錢的,而是將賺到的錢再投資在未來有機會賺錢的業務上,這種持續投資未來,以帶動公司持續倍速增長的概念,被稱之為亞馬遜成長飛輪。 另一家公司則是台灣的PChome,身為台灣電商平台的先驅者,在2017年面對蝦皮的補貼戰時顯得捉襟見肘,蝦皮身為後進者為何如此容易透過運費補貼就讓PChome嚇出一身冷汗呢?詹宏志曾在一次的演講中談論到這件事,他說:「 太晚重視資本市場,是他最大的後悔。」。 與亞馬遜不同,PChome先前的經營方式跟大多數的公司一樣,有賺到錢,就把錢回饋給股東,而不是投入在未來的事業或改善既有業務上,2018年雙11檔期,PChome網站又炸了,而據我所知,應該連續幾年雙11都有發生類似的狀況了。 是什麼樣的經營思維,能接受這種全台規模的大活動連續出包數年呢? 原因之一,或許是缺乏競爭,所以大家不認為出這種包會導致公司經營出問題;原因之二,或許也不認為將錢投資在改善基礎建設能對經營利潤帶來什麼顯著的助益。 亞馬遜與PChome的經營思維是有顯著差異的,短期收益與長期收益間的選擇永遠都是企業經營的難題。這除了領導者本身要足夠堅定外,股東的影響也非常大,當公司今年明明賺了100億美金,每個股東按理應該都能獲得不錯的分潤,但這些人卻願意支持貝佐斯將這筆錢持續投入在新事業上。亞馬遜今日的成績,貝佐斯固然居功厥偉,但這些願意犧牲短期收益的股東也功不可沒啊。 自由現金流的基本概念 前一個段落中我們談到亞馬遜在經營上最重視的財務指標是每股自由現金流,我們先來理解一下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自由現金流是公司在不影響營運下可以自由使用的現金餘額。 舉例來說,我欠了小明5,000元,而我知道你近期會跟小明碰面,所以託你幫忙轉交給他,所以這筆現金從我手上流到你手上,簡單的說,我手上的現金少了5,000元,而你手上的現金多了5,000元,但因為這筆錢你在最近2-3天的時間就要拿給小明了,按理來說,你不會隨便動用這5,000元,這筆錢你無法自由使用,便不能算是自由現金流。 當企業擁有穩健的自由現金流,你才有本錢投入市場成長與其他長期業務,例如進入新的國家、擴張通路、開發新產品、投入技術研發與基礎建設等,當公司連負擔成本與支付費用都困難時,通常反應企業盈利能力較弱,連生存都困難,就遑論思考未來了。 自由現金的取得,除了盈利外,還可以透過融資、借貸或資產出售,而融資是一種典型的資本操作,看Uber、滴滴打車、瑞幸咖啡的案例就知道,它們本業並不賺錢,甚至連能否賺錢都還不知道,但已經融了很大一筆錢,而這筆錢也被直接投入在市場成長上。 而很多中小企業在創立早期則是透過借貸的方式來取得啟動資金,借貸的對象可能是銀行,或者身邊的親朋好友們。 透過融資、借貸、資產出售而來的現金,可以讓我們更快速的擴張市場,也可能讓我們手上擁有的現金較為豐沛,可以大幅降低突如其來的資金需求而衍生的風險。 但我們也要明白一件事,如果企業本身不具備盈利能力,意味著公司經營是持續在燒錢的,這些融來、借來的錢,總有一天會被本業的虧損給耗盡,所以企業若要長期經營,本身的盈利能力才是核心關鍵點。 自由現金流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 科普了企業基本的現金流與經營觀念,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文章開頭的問題,你覺得中間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第一,不管企業或個人,投資都是一種必要的行為。 第二,戴勝益說跟父母拿錢,某種程度就跟企業透過融資或借貸來獲取自由現金流,並且投入在未來事項的概念是一樣的,戴是投資人脈,而企業則是投入市場成長與研發項目,差別只在戴跟父母拿錢不用還,但企業借錢得還。 第三,短期與長期收益間必須要取得平衡,而這個平衡點的底線應該是現金要能軋的過來,也就是說手邊的現金不能斷鏈,導致公司或個人可能活不下去。 第四,長期而言,企業或個人本身是無法光仰賴外部資金挹注的,最終還是要能自己創造穩定的自由現金流,若持續投資了數年,手邊的自由現金卻愈來愈拮据,或許也該考慮轉向了。 企業的自由現金流觀念,若對應到個人上,其實有個很雷同的概念,那就是可支配所得。 如果你是南部人,在台北上班,一個月的收入是5萬元,每個月的基本開銷是房租8,000元、水電網路1,500元、孝親費5,000元、伙食費9,000元、交通費2,000元、勞健保+其他保險5,000元、手機費500元等等,零零總總加一加大約就是3萬元,這3萬元可以稱之為你的常態性支出。 這意味著,每個月5萬元,實際你可以動用的錢就是2萬元,而這都還沒計入你可能會有的其他開銷,諸如購物、聚餐、旅遊等等,不過在此我姑且假設你的每月可支配所得就是2萬元。 這筆錢要如何運用呢?常見的有以下3個選項,也各有各的挑戰: 存起來定存或活期存款,目前利率這麼差,這是個好選項嗎? 投資金融商品,投資有風險,有賺就有賠,不過有些風險相對較低,且收益穩健的金融商品,那這就是最好的解法嗎? 投資在個人成長,如何保證這種投資會值得呢?會不會犧牲了短期收益,卻也沒有帶來長期收益呢? 針對這幾個選項,我有以下幾個思路提供大家參考。 1、思考風險,留下基本保命金 做任何決定前絕對不能忽略風險評估,在企業經營時,不論要做什麼樣的投資,背後思考的永遠是「如果這個投資項目出差錯,公司能否繼續運作下去?」、「公司手邊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去應付大多數突然發生的意外狀況?」、「如果公司仍在虧損狀況,現在手邊的現金能否撐過6個月?」 如果手邊的現金不足以應付上述狀況,基本上都是一種賭博,冒的風險極大,很可能最終血本無歸。那些願意冒大風險的人,當然很厲害,不過我並不推崇這樣的人,因為比起創業家來說,他們更像賭徒。 任何時刻,你手邊一定要有一筆可以隨時動用的錢,這筆錢可能是活期存款,或者透過各種方法能很快取得的現金,例如可解約的定期存款、不會被套牢隨時可出售的金融商品、銀行的低利貸款、可出售的動產或不動產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緊急時刻的保命金。 2、關注可支配所得的年化成長表現 在企業經營中,我們會特別關注自由現金流以及利潤率,穩健的自由現金流意味著企業資金運轉得宜,而利潤率某種程度反應的則是企業經營的效率是否提升,有時企業會階段性的忽略利潤表現而先追求營收的高速成長。生意愈做愈大,營收增加了,但現金卻減少了,或者淨利增加了,但淨利率卻逐年下降,短期不會是問題,但若持續好一陣子,這就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了。 同樣的觀念,放在個人身上又如何呢?我們先來看看下圖,下面這張圖表示出一個人從2015-2019年逐年(year on year, YoY)的常態收入與支出間的趨勢,而兩者中間的差額就是可支配所得的趨勢,從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發現這個人的可支配所得一直維持在1萬元左右,並沒有隨著常態收入的提升而增加。 這是我看到一些朋友的現況,有些人隨著自己收入的增加,也同等的增加了生活開銷,換租更好的房子,吃的更好了,也買了車開始繳車貸,娛樂也多了起來,收入從3萬提升到5萬,但支出也從2萬提升到4萬,因此長期來說,他的可支配所得並沒有對等的提升。 如果要讓自己的財務狀況愈來愈穩健,按理來說你最少應該是下面這張圖,常態收入成長的速度快過常態支出的成長速度,因此可支配所得是愈來愈多,當可支配所得增加,能做的事情自然也會增加,這部分我在下一個段落時說明。 第三種狀態是最差最差的狀態,常態收入成長的速度比常態支出成長的速度慢,因此可支配所得處於持續減少的狀態。最典型的場景就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可能會開始步入婚姻,開始有房貸、小孩教養的支出,支出大幅增加,但薪水的成長速度卻始終跟不上,長期下來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在此,想跟大家介紹一個我常用的觀念,那就是可支配所得佔常態收入的比例,我習慣上稱之為可支配所得率,概念其實與淨利率雷同。 如果我們將每年的可支配所得率繪製出來,可以更清楚我們的所得運用是否愈來愈有效率,以下圖為例,當收入增加,但可支配所得不變地狀況下,可支配所得率從33%下降到20%,這意味著,我們對收入的運用愈來愈無法控制。 過去賺1塊錢,有0.33元是屬於你可隨意支配的,但現在賺1塊錢,只剩下0.2元是可隨意支配的,這意味著現在每賺1塊錢,有0.8元已經要先付出去了。過去2萬塊就能過生活了,現在你則需要4萬塊。 若你存了一年,存下了12萬元,在失業狀態下,過去你可以撐6個月,現在只能撐3個月,你沒有變窮,但經濟壓力其實不斷在提升。 理想的狀態可能是下面這張圖,可支配所得率隨著收入的增加也持續上升,2015年時,可支配所得是1萬元,所以可支配所得率為33%,到了2019年,可支配所得提升到2.5萬,可支配所得率則為50%,你的經濟壓力一般來說應該是降低的。 而我自己,其實便是屬於這種類型,我的收入從我出社會到現在已經成長了數倍,但我的支出大約只是剛出社會時的2倍左右,所以我的可支配所得率逐年成長,經濟壓力其實不太大。 除了上述兩種外,我有一種朋友非常講究紀律性,他們強調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在收入成長過程也沒忘記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但與第一種人不同,他們特別講求紀律性,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可支配所得率的下限,收入3萬時,有33%的可支配所得率,收入6萬時,還是維持33%的可支配所得率。 而這也是一種做法,沒有什麼不好的,因為他們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 上面幾種狀況,你是哪一種呢?建議你可以出自己的常態收入、常態支出、可支配所得與可支配所得率,並且試著畫出自己的趨勢圖,我相信你會對自己的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3、可支配所得的運用方法 有了保命金,也清楚自己的可支配所得狀況,接下來就要進入如何運用可支配所得的討論了。 個人可支配所得的運用,可能方向我粗分為3大類: 儲蓄或保命金,把錢存在銀行戶頭中,或者持續增加保命金,讓自己對風險的應付能力愈來愈強。 投資金融商品,投資股票、基金、債券或其他金融商品,藉此獲得各種被動收入。 投資個人成長,花錢買書、上課、體驗生活,或者添購有助於職業發展的各種工具,例如衣服、工具等,又或者是參加以開拓人脈為主的付費社團,或者參加各種交際活動而建立人脈。 戴勝益與張忠謀所提的案例都屬於投資個人成長類型,而且他們顯然認為在可支配所得不高的狀況下,投資在個人成長的成效比投資在金融商品上更好。 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有5,000元,你全部投資金融商品,穩定的話,每年可投入60,000元,若年利率為5%,兩年後你會有126,454元,多出來的6,454元是你的投資所得。 若你選擇將這筆錢全部投資在個人成長上,提升了個人學識與能力,一年後你有可能會因此換了一個更好的工作,月薪提升了5,000元,每月的可支配所得可能從5,000元瞬間變成10,000元,投入的本金翻倍,獲取同樣投資回報的時間自然也會大幅縮短。 然而,投資個人成長到看見收益的這條路並不是那麼簡單,影響因子比投資金融商品更多,堅定的投資自我有時更像是一種信仰。 其實多數懂得資產配置的人,在運用可支配所得時,大多會同時覆蓋上面3項,差異只在配置的比例。 但不論如何,所有的投資都是希望帶動更高的長期收入與可支配所得,然後持續將更多的可支配所得再次投資進去,周而復始,我姑且將這個概念稱為人生的成長飛輪。 4、設定投資的停損與停利點 投資金融商品時會有所謂的停損或停利點,那投資個人成長是否也有類似的概念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曾看過一些人,每個月花了很多錢買書,報名很多的課程,也參加了一大堆活動,但2、3年時間過去,我發現他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工作沒有愈換愈好,沒有獲得promote,薪資沒有上升,投資在個人成長上的錢似乎沒有獲得明顯的回報,此時他將面對兩種選擇:繼續堅持與認賠殺出。 繼續堅持,在沒有明顯成效的狀況下,要基於什麼理由再走下去? 認賠殺出,那先前投入的錢是否都白費了,要認列為沉沒成本嗎? 這兩個選項都有人選擇,但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落入這種窘境呢?你不能只有增強學識而不輸出,也不能只輸出而不尋求擴散影響力,若你抱持著這種觀念來投資個人成長,我相信血本無歸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要怎麼知道我選錯了投資方法,及時停損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回過頭去看看前面提到的逐年可支配所得以及可支配所得率的段落,如果你將錢投入在某個個人成長項目上,經過數年你仍看不到正向的成長,或許便意味著你選錯了方法,應該適時停損。 有時,我們可能會同時投資多個個人成長項目,有些項目在早期成效非常卓越,隨著個人逐步成長,這些項目的邊際效益也開始遞減,將這筆錢繼續投入在這個項目上的效益已經不大,此時也可以考慮停利,將資源投入在其他成效更好的項目上。 停損或停利的決策,本質上都基於個人對現況的掌握與判斷,而判斷所需要的經驗則源自於日常的練習,請務必撥些時間,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仔細的思考此事。 經營人生得像經營公司一樣思考,當你能將複雜的商業知識化為日常生活的觀念,並運用在人生中,你的人生可能因此不同。 商業思維大課的問卷: https:www.surveycake.comsdyXPZ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葛林 ... 2019.06.20
職場 雇主要的不只是單一專業!職涯就像商品有衰退期,4招開發你的「技能組合」 各位可以看到我第一條曲線是在鼎新電腦,它非常得長,伴隨我職業生涯早期的大多數時間,我在鼎新成長了非常多... 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