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再會洞悉人心的主管,也不懂你的委屈⋯職場50%的麻煩都能靠開口解決 在談到培養關係前,當務之急是理解並接納以下這點:有效的上下級關係,本質上是兩個不完美的人互相依賴。 然而,有太多員工正是因為未能正視這個真相,才與上司處不好。要知道,主管需要你,你也需要主管,你們都不完美。 我已經數不清看過多少員工在飽嘗挫折後下結論說,他們不需要主管,主管只會阻礙他們成功。又或者,他們抨擊上級的過失和缺點,將其貼上惡劣標籤,怎樣都撕不下來。如果不能一開始就接納上下級關係的本質是相互依賴、誰能無過,那麼任何關係都無從培養起。不僅成不了真正的合作夥伴,連基礎人際往來都必然會觸礁。 我並不是說經營上下級關係很容易——兩方先天就充斥組織層級固有的張力。例如,上級必須扮演性質互斥的角色,既要支援部屬,又得評鑑部屬。而部屬又該實際向上級要求多少所需資源,才不至於影響上級對他們能力的考評?想要應對這種特定張力,就得建立信賴,化解支援與評鑑兩種角色的對立。不過整體來說,「經營上級關係階梯圖」第一階的重點在於辨明並避免失誤。 以下是部屬在上下級關係中最普遍的5項失誤,切莫重蹈覆轍。 1.經營上級關係並非逢迎拍馬 過於阿諛奉承上級會立即被識破,你也不需要當一個唯命是從或者一味追隨上級的人。千萬不要在營造上下級關係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而這就得談到下一項失誤。 2.無需諂媚上級,也無需唱反調 中階領導者一方面不會做毫無己見的應聲蟲,而是理解到對上級畢恭畢敬、唯命是從無益於業務推動。 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會走向另一極端,覺得每件事都要和上級唱反調才算盡責。重點在取得平衡,知道什麼時候該反駁上級,什麼情況下又該聽從指示。中庸之道是基本原則,也是合作夥伴關係的起點。 談到不必對上級畢恭畢敬,大多數人都得經歷一番掙扎才做得到。關鍵是坦誠面對自己就是容易仰仗權威人士。如果你往往對上級唯命是從,或是太過倚賴其指示行事,請反思這麼做是否真的符合自己、上級以及整個組織的最大利益,而答案當然是「否」。 現在請你記得,雖然向掌權者直言無諱是必要的,卻不表示和掌權者的一來一往都得是權力鬥爭。如果你習慣反對上級意見,請設身處地思考,要是部屬也不斷挑戰你的指令,光做一件事你就得耗費多大心力。請慎選反駁上級的時機。 3.不可犧牲和部屬的關係 我見過太多中階管理者們在與上級打交道方面十分擅長,對部屬卻彷彿「給根骨頭吃」都不肯。進一步說,他們多半忽視或者不夠關心部屬,認為將時間與心力用於經營上級關係,才能為自己帶來最直接的利益。請把經營對上關係想成是經營下層關係的延伸;獲利的不只是你個人,還包括整體組織。 4.上級不會心電感應 我還見過太多上下級關係惡化的例子,是因為部屬把上級視為超人,以為一眼就能洞悉他人心思;但即使是最能洞察人心的主管也不會讀心術。如果你不向其透露自己的需求、困擾和沮喪,他十之八九也無法未卜先知。 你得假定一點:不把這些事項和上級溝通清楚,他充其量只能給予差強人意的協助。不要認為上級一定了解情況,或者必須採取行動,更千萬別以為他們一定有特定計畫。有疑問就問,有事情就說,這樣你就能獲得解答或幫助。又或者,至少上級知情後便能有相應處置。 5.上級不能定義你 誠然,中階領導者必須要能引領上級。然而,一旦上下級關係包含的層面太廣,以至於你逐漸覺得上級對你的看法定義了你,問題就出現了。為了獲取上司讚賞,你在太多事情上退讓,甚至可能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情,結果既不開心,又不見得有助於上下級關係。 追求這種認可,頂多是贏了面子卻未贏得裡子,最壞的情況是承受靈魂的折磨。請追尋真實的自我,而非旁人的認同。 在上級對你的觀感影響到「你對自我的價值」時,應該適可而止。這樣也能減輕上下級關係必然產生的緊張,畢竟你對這段關係的重要性有所設限。若問是否該對上級展現無限的耐心,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但是否要受限於上級對你的看法?答案是萬萬不可。 *本文摘選自方言文化《老闆信任你,部屬相挺、客戶支持的「三明治主管全局思維」》 {DS_BOX_37600}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6.08
國際 不想再管夫家麻煩事,日本「死後離婚」案例大增!53歲女性:我感受到解脫 日本在配偶死後申請離婚的「死後離婚」案例正在增加,大多數申請者為女性,當中很多人因為對於親屬關係感到厭倦,像是不想要管理公公婆婆的墓地等,因此選擇在丈夫死後離婚,與夫家斷絕關係。 產經新聞報導,住在東京、經營一家美髮沙龍的53歲女性就是選擇「死後離婚」的案例。 她的丈夫10年前因病去世,她不僅受到喪夫打擊,還因為丈夫臨終前長時間接受照護,因此身心俱疲。葬禮結束後,她原本希望能夠休息一陣子,婆婆卻每天早上打電話問她各種問題,像是「佛壇要怎麼辦」、「遺物要怎麼處理,大家一起來分配」等,接二連三的提問讓她應接不暇。 她表示,「仔細回想起來,我婆婆從來不考慮我方不方便,也不考慮我的感受」。她婚後曾送給婆婆一件上衣,但婆婆似乎不喜歡,嘲笑說「這只能拿來當抹布」。她還曾經被迫吃下混了狗毛的食物,以及在第2胎流產,動手術剛出院、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時,因為婆婆一句「想要出門」而當婆婆的司機。 傳統價值觀曾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她心想「既然嫁到這個家庭,媳婦必須盡心盡力照顧公婆」,因此即使婆婆無理取鬧,她也一直聽從,沒有表現出不滿。 然而,丈夫去世後,公婆提到墓地問題時,她突然心生想要逃離的想法,「如果這樣下去,我一輩子都沒辦法擺脫這些人。我必須趕快逃走,不然會瘋掉」。 她最後在丈夫葬禮後的2週內火速完成「死後離婚」,表示「感受到非常大的解脫感」。 死後離婚是什麼? 配偶死去後,就失去了提交離婚申請書的機會。即使以後再婚,也沒辦法切斷與原配偶父母等親屬的關係。要如何解決這種處境,答案就是「死後離婚」。 「死後離婚」的正式名稱是「姻族關係終了屆(終止書)」,只要填寫必要資訊,提交給地方政府,就可以和已故原配偶的父母等親屬斷絕關係。特點是配偶去世不論多久都可以辦理,而且不需要對方親屬同意,也不會通知他們已經提出申請。 不過,和一般離婚不同,「死後離婚」不會影響到對配偶遺產的繼承權,或是領取遺族年金。 根據日本法務省的戶籍統計,「姻族關係終了屆」的提交件數從約10年前的2213件,到2022年突破3000件。關於這種趨勢,專門研究死後離婚的律師園田由佳表示,這是因為日本社會的家族觀念越來越薄弱。 她表示,「現代的婚姻概念集中在人與人之間的結合,因此如果與配偶的父母不合,或是不想承擔扶養義務,就更容易選擇終止姻親關係」。園田認為,未來死後離婚的件數將進一步增加。 不過,死後離婚是單方面與姻親斷絕關係,儘管法律上已經把關係清算,情感上卻無法切斷。園田表示,曾經有妻子終止姻親關係之後,與過去的公婆關係更加惡化。 她表示,這名妻子過去說,「丈夫是長子,以後會繼承這個家,會照顧你們」,以此為藉口向公婆要了不少錢,還把房子的登記名義變更,卻在丈夫死後終止姻親關係,讓以為有人可以養老的公婆發現遭到背叛,怒稱兒媳「把財產偷走了」。 另一方面,公婆與孫子之間的關係是「血親」而非「姻親」,即使媳婦提交「姻族關係終了屆」,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無法被切斷,未來在分割遺產時可能出現問題,因此園田建議,在提出「死後離婚」時必須慎重考慮。 責任編輯:倪旻勤 ...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