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魔法

共有 653 則相關文章

財經

試問氣候變遷、美國聯準會降息而台灣央行按兵不動、美國國債、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訴訟及台灣人口「危機」之間有何共通點? 答案是:它們對股市的實質影響都不大。 你沒看錯!股市既不短視,也不過分展望未來。股市看的是影響未來三至三十個月獲利能力的因素,而無視多數的超短線消息與超長線推測,即使有理有據。 財經評論常常充斥著極近期事件和對遙遠未來的臆測(或事實),尤其是那些預言前景黯淡或帶來致富希望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對了解股市幾乎毫無幫助。 股市對最近或下週二發生的事都不在意了,更別提十年後了。近日媒體頭條不斷憂心日圓套利交易、台灣通膨的「僵固」、央行喋喋不休、每日股市波動等。這些話題也許會吸引你我的注意,股市卻不屑一顧,原因為何? 股市既不短視,也不過分展望未來,對大多數超短線消息、超長線推測,充耳不聞。——費雪投資創辦人肯恩.費雪(Ken Fisher) 短線雜訊:要小心數據迷思 股市是一個巧妙的定價機制,它能在瞬間將所有可得的數據、觀點和預測融合成單一價格。短期雜訊通常會迅速消散,形成的最終價格往往比任何一個人能得出的結論更為精準。 此外,焦點新聞多不具前瞻性。經濟數據反映的是近期已發生的事,這些事大多已反映在股價上了。數據與預期的落差雖可能引發短暫的波動,但影響甚微。 想想股市名嘴對聯準會的過分狂熱。在九月啟動「關鍵」的兩碼降息前,今年美國標普五百已經上漲了一九.三%,降息後再漲四.一%,不過是延續既有趨勢。因此,無論未來是否進一步降息,也不論幅度大小,炒作的成分恐多於實質影響,頂多引發一、兩次短暫波動而已。央行的最終動向亦是如此。 每個月鬧得沸沸揚揚的零售銷售報告或通膨數據等,反映的都是先前的活動,對預測未來無益。但從斗六到美國達拉斯的投資人皆沉迷於此,僅股市無動於衷。 你或許能從財報或管理評論中挖掘出洞見,但必須是尚未被討論過、尚未反映在股價上且具有前瞻性的資訊。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同樣的,你也別擔心三十個月以後的事,因為遙遠的未來難以預測。只有當它對企業的獲利與銷售有更立即、更確定的影響時,股市才會有所反應。 長線預測:變數太多無意義 以美國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所做的美國債務預測為例。二○一一年時,它預期十年內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平均為四.八%,二○二一年淨利息支出是九千四百億美元。 但實際上,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平均僅二.一%,二○二一年淨利息支出為三千五百億美元。這也差太多了! 再回想二十一世紀初的「石油達峰」臆測,當時多數「專家」認為傳統石油產量已達頂峰。沒想到後來水力壓裂技術意外興起,美國重返全球最大產油國,推升全球產量,並吸引台灣塑膠業者前往美國墨西哥灣投資。長期預測純屬瞎猜,股市深諳此理。 如今又有人疾呼石油需求將達峰。國際能源署預測二○二九年達峰,高盛認為是二○三四年,埃克森美孚則預期二○五○年之前石油需求都將保持穩定,OPEC也持相同看法。但即使其中一方精準預測,對預測時間內的股市獲利能力也沒有影響。 不管是人口組成結構、氣候變遷或美元儲備貨幣地位下滑,股市對所有長期現象、預期和幻想一概不理。有些議題也許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有些有朝一日或將影響獲利,但肯定不是未來三到三十個月內! 長期預測是建立在當前的資訊之上,但未來數年或數十年,世界照例將發生難以想像的變化,進而推翻那些預測。或許台灣的生育率會持續下滑,最終導致高齡人口超過勞動人口,又或許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又或者,出生率的確持續下降,但因為新技術提高了效率,讓這個問題變得無關緊要。我們現在都無從得知。 那未來三至三十個月的展望如何?全球股市從夏季的低迷中迅速反彈,證明全球衰退的恐懼不過是杞人憂天,股市正在看漲。台股的反彈幅度更大,顯示市場不認為今夏的日圓套利交易或中國經濟疲軟等擔憂會構成威脅。 全球通膨降溫,就連號稱「僵固」的台灣通膨,九月通膨年增率也下滑至一.八%。若二○二五年沒出什麼重大負面意外,股市應有亮麗的表現。 因此,別再為下週或二十年後的事煩惱,學學股市,重新聚焦。 (編輯●王茜穎) ...

2024.11.07

財經

一身棒球衣入鏡,採訪當天,任何一位公司員工從志聖總經理梁又文眼前走過,他都能叫上對方名字、聊上兩句,這是一位從穿著到與員工互動,都不同常人的非典型企業二代。 {DS_BOX_39128} 志聖,這間半導體設備小廠,在二○二四年,繳出稅後淨利七億二千萬元、年增四八%,每股盈餘(EPS)達四.八元的歷史新高。過去一年,該公司市值更增加四成,來到新台幣近三百億元。 市場看好志聖的最大原因,莫過其烤箱、壓膜與暫時貼合機,紛紛打入台積電先進封裝CoWoS供應鏈,還兩度被台積電選為優良供應商。 從PCB設備起家的志聖,八年前,來自半導體市場的營收占比不到一○%。然而,就在AI帶來的先進封裝需求,到了二○二四年,半導體對其營收占比達到三五%,超過三分之一。 讓這間近六十年老廠華麗轉身的關鍵人物,就是該公司的二代梁又文。 讀法律出身,31歲才學接班抱團攻先進封裝,市值飆漲 他不僅是志聖總經理,還聯合旗下均豪精密和均華精密組成「G2C聯盟」,一起打入先進封裝,二○二五年,合計市值已暴漲六倍至新台幣六百億元。 但其實,他從沒想過接班。四十七歲的他,台北大學法律系畢業之後,就赴美攻讀西北大學法律碩士,畢業後在美國進入一家避險基金工作,堪稱人生勝利組,「原本喔,我的人生計畫是三十五歲退休。」他說。 然而,二○○八年的一場官司,攪亂了他順遂的人生。 當時恰逢金融海嘯,他的公司捲入一場金融官司,美國、台灣兩地都有投資人提告,由於公司停擺,他只好離職返台,但還是有一段時間,要到地檢署配合調查,身心折磨,給了這位天之驕子一記重擊。 從頭到尾不知情的他,最終並沒有被起訴。當官司畫上句點,於此同時,上天在另一條路為他開了扇窗,這條路,就是接班路。 他在父親、志聖董事長梁茂生安排下,以顧問身分加入公司旗下企業蘇州創峰,開啟一場長達十四年的接班養成之旅。 起初,梁又文對蘇州創峰的理解是零,為了找出公司問題究竟在哪,團隊在每次週會,都要準備近一百張簡報,就是為了讓當時有如「插班生」、半路學經營實戰的梁又文,理解工廠營運、產線效率或業務執行等細節。 這時,梁又文過去在私募基金公司工作,與各國投資人開會練就的「快速摘要功」幫了大忙。當時,他就拿著一台電腦,聽著同事簡報,當下整理成摘要,再同步到手機裡,方便隨時閱讀,盡快理解公司。 做中學的過程裡,他發現蘇州創峰的問題,在於產品太前瞻、還沒迎來需求,因此,如何持續投入研發資金、同步維持營運,是個兩難課題。 「後來,我們用『結果』設定『目標』,」熱愛棒球的梁又文,用上了該項運動的「中軸線」概念,即在球場的關鍵位置,都該擺上頂尖人才,「我們盤點出公司最重要的四十個人,去算要做到多少營收,才能留著他們。」 在努力平衡投資,接手七年後,蘇州創峰開始迎來順風,如今公司每股盈餘已從當年的兩元成長至二○二四年的十元。 二○一五年,梁又文以特助身分正式成為志聖的員工,但父親隨即給他一個燙手山芋:止住集團旗下藍寶石基板商華順的嚴重虧損。 華順當時的情況其實很危急,由於LED產業進入低谷,該公司每月虧損一千七百萬元、累計虧損高達近十億元,而志聖,股本僅有十五億七千萬元。 更糟的是,銀行還通知將抽銀根,借貸合約到期不再續借,「那個壓力,感覺像騎腳踏車下坡沒煞車,身邊的人大叫要我快跑,而我只能拚命想辦法煞車,最後,手破腳破!」梁又文說。 幸好,在他的奔走下,玉山銀行認為志聖體質優良,主動遞出了資金的橄欖枝,梁又文才得以在二○一六年結束華順營運。 志聖總經理梁又文(右)與擔任董事長的父親梁茂生(左)感情好,在梁又文啟動公司轉型時,給予很大空間和授權。來源:志聖提供 調體質!部門員工大風吹他用同理心讓他們無痛換組 儘管這場困境讓志聖元氣大傷,卻也讓它有體質調整的機會,「那時很慘,我們就慢慢調整一些基礎。」梁又文說。 譬如,他觀察到自家公司,有著所有老企業的通病,那就是部門間山頭林立、壁壘分明,「很多人一起工作二十年,連一句話都沒講過。」 甚至有一次,梁又文親眼目睹,兩個部門為爭奪三個車位,一言不合之下,雙方人馬各自「揪團」,展開一場大陣仗談判,「最後他們還跑到外面咖啡廳去談!」他笑著回憶往事。 在他苦思如何扭轉之際,志聖發生了一件事,梁又文因此拿到一把讓不同部門的同事、有機會可以一起工作的鑰匙。 當時,該公司營收占比最大的PCB曝光機,因技術選擇不同,將失去不小的生意機會,結果甚至可能嚴重到,五十多名員工都將失去工作。 梁又文當下想的是,「我就是曾經走到絕路的人啊,(遇到困境過的人)都希望有人幫我一把!」於是,他拍板一場大規模的部門調動,說服曝光機部門的五十多位員工,轉至另一個做壓膜機的部門。 問題來了,兩大部門長年相敬如「冰」,加上一直以來習慣的工作內容,也讓員工害怕變動,「他們非常擔心踩到別人地盤。」梁又文回憶。 這位二代的解方,不是靠強迫、也不是懲罰,而是祭出「同理心」,消除員工到新部門,自己可能沒資源、沒幫手、甚至待遇縮水的恐懼。 當時他出馬保證,未來調動部門後,不僅薪資、福利等一切權益不變,他還會自掏腰包加碼獎金,「我也讓他(員工)把他需要的下屬一起帶去新的部門,總之,他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 另外,在調動過程中,他也會與一級主管們進行大量、一對一溝通,建立信任。與他一起工作十多年的志聖協理吳晏城回憶:「 Frank(梁又文)花很多時間溝通,所以處長級以上的主管,沒人因此離職。」 後來,這五十多名接受梁又文「不強迫」調動的主管和員工,到了新部門後,部門營收從原本三億元攀升到十億元,「大家都很開心。」梁又文說。 這項成果,讓志聖各部門之間人員的對話變多,氣氛開始活絡,據該公司一名員工透露,現在的志聖,員工甚至會主動提出部門調動的要求。 梁又文建立起的新文化,也成為了公司轉型到半導體產業的關鍵。 啟動二次部門調動順利踏進半導體設備開發 時間回到二○二二年。當年,COVID-19疫情引發的半導體缺貨潮,讓該產業獲得空前的重視,梁又文看準時間,啟動了第二次大型的部門調動,將近九成的面板設備部門一級主管和其下屬,轉移到半導體設備部門。 這一次,有了之前部門調動的經驗,僅花數月就完成調整,才讓志聖在有足夠且成熟的人力,投入半導體設備的開發,踏上趨勢浪尖。 這位企業二代用「不強迫」的方式、總是用同一批軍隊打仗,讓員工相信自己不只如此、願意做改變,是他帶領公司轉型的特色,更來自他的一項價值觀,「我念法律都可以做(科技業)了,他們怎麼會不行?」 他不習慣強迫人,也和父親梁茂生與他的相處方式,大有關係。 有次,梁茂生說自己要導讀某場讀書會,希望他一同參加。沒想到進行到一半,父親突然離席,請他代為導讀,「我只好在四十分鐘內趕快把書翻完,」後來他才知道,那是父親讓他讀該本書、又不強迫他的方式。 從法律人到企業經營者,梁又文的故事強調了一件事情:只要不放棄改變、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無論再黑暗、再陌生的困局,你永遠都有可能走出一條嶄新的路。 ...

2025.02.27

國際

「迪士尼的串流業務,是否迎來轉捩點?」《洛杉磯時報》斗大的標題寫著。迪士尼股價疲軟已久,但在十一月中旬財報公布後,股價漲幅至少超過一成。 原因在於,其串流業務經歷數十億美元虧損後,迎來期待已久的轉折。 在最新公布的財報中,迪士尼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業務,也就是Disney+、Hulu與ESPN+,已兩季實現盈利。比起去年同期,串流業務仍虧損狀態,現在可說是已走出黑暗期。 迪士尼執行長艾格(Bob Iger)在年報中提到,第四季是電影工作室最好的一季,因為《腦筋急轉彎二》與《死侍與金鋼狼》,已成為今年最賣座的兩部電影,助攻內容授權業務營收。 此外,透過旗下串流平台的整合,也會提高該業務的獲利能力,艾格指出,串流業務將會是公司下個重要成長領域。 過去幾年,迪士尼在串流媒體投入大量資源,但成本卻無法有效轉化為收益。在艾格回鍋第一年,《金融時報》形容他就像在「補破網」,當時公司負債累累,新業務又還沒長出腳。 KKTV總經理黃國瑜觀察,迪士尼推出的串流平台在初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只看「內容」,大家拚命做獨家、拉高成本,卻沒有思考怎麼與平台創造效應。 Disney+初期走內容主義拚獨家內容,反讓它虧損 打個比方,早期電影作品會先在院線播放,表現不錯,就發行藍光片,並分銷到旗下電視頻道。一個作品,至少有兩到三次賺錢機會。 但是,Disney+在推出初期,為了鞏固這個新平台的地位,卻推翻這個讓他們成功的做法。不僅把《冰雪奇緣》、《獅子王》等知名IP,從競爭對手平台中下架,部分作品與影院同步,甚至只獨家在平台上播放。 不過這間老牌公司當時為何這麼做? 原因是,當它是市場後進者,大環境又逆風時,領導者只能用最短時間先做出成績。 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指出,迪士尼進軍串流平台,正處於內容「軍備競賽」時期。它身為後進者,前有Netflix、亞馬遜等公司,HBO Max(現為Max)、派拉蒙(Paramount)也來勢洶洶,必須要做到品質好、定價又便宜,訂戶才會願意來。 更不幸的是,前任執行長查佩克(Bob Chapek)上任沒多久,疫情就來襲,樂園收入銳減、影院也停擺,公司股價一度在一年內暴跌四○%。 逆風襲擊,查佩克只能抓住眼前最可能「有成績」的新事業體。他努力衝刺串流平台,用比同業低的訂閱價格,製作高規格的獨家原創影集,企圖吸引新用戶,並整併印度媒體集團Star India串流平台Hotstar,占訂閱人數逾三成。 他還把組織架構調整得跟Netflix、亞馬遜類似,因為他認為,如果迪士尼更像一間「科技公司」,投資人會給予更高估值,有助挽回低迷股價。 圖表製作者:吳美欣 確實,公司股價在二○二一年衝上新高。可惜的是,因為成本高、加上Hotstar帶來的客戶,收入貢獻只有美國訂戶的六分之一,平台事業加劇虧損,組織重整引發內部反彈。查佩克任期不到三年,就被趕下台。 高層意識到,有時候還是需要重新找回一魚多吃的做法。 它走回一魚多吃做法賣內容給對手,找回變現力 艾格二○二二年底回歸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讓「熟悉的迪士尼」回來。他重啟《腦筋急轉彎》、《死侍與金剛狼》等知名IP(智慧財產權),復刻經典的迪士尼作品拍攝續集,並祭出裁員、減少原創影片等手段,壓低人事費用與內容製作費用,減少數十億美元的開銷。 最重要的是,他們回歸傳統策略,大型製作、高預算作品會採影院首映模式,透過院線、電視、其他串流平台等,多層次管道,讓內容多次變現後,才上架到自家平台。 也就是說,他們從內容主義,改為通路主義。 二○二三年底,艾格在股東會宣布,未來旗下部分內容也會授權給Netflix,一改他早期堅持,把內容賣給Netflix,「就像把軍武賣給敵人」的立場。 雖然他強調,核心原創作品不會被開放,但是外界解讀,這已經是一大讓步。這表示,艾格也承認,在這個時代,與其把內容獨家攬緊緊,不如放更多平台吸引更多人收看。 因為迪士尼本質就不是一間「串流公司」,而是以內容為核心,賺取不同管道(樂園、版權、內容授權)的收入。當一個IP越大、越知名,其實也是在創造更多變現機會。 畢竟,雖然串流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最高,但利潤率最低,實際約五%,周邊收入利潤率卻達四五%,比串流賺得還多。 他們也推出Disney+與Hulu,以及Disney+、Hulu與ESPN+套餐,透過捆綁銷售,增加用戶黏著度與貢獻。甚至,也與競爭對手Max合推方案,用戶只需要再加一點費用,內容選擇就更多元。 這間以內容起家的公司,或許也正在甩開「單一平台至上」的包袱,靠著跨平台整合力,再度找回IP的變現能力。 ...

2024.12.05

財經

我實在太自以爲是,以前還在任職單位服務時,除了雇主每月定期提撥薪資6%,做為我的勞工退休金外,我沒有另外再自提6%。我想說,薪資的6%沒有多少,這些錢我累積起來去做投資,報酬率也不會差,現在想來蠻後悔的。 但跟我一樣沒有自提6%的人居然有8成多。勞保局統計,到2024年1月底,退休金自提比率只有14.32%(約754.6萬人)。全體提繳薪資平均為4萬4771元,個人平均提繳薪資為6萬5222元,看來勞退自願提繳者,多是收入比較高的勞工。 勞工退休金提繳後,不是呆呆存在個人帳戶裡,會由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操盤做投資。以2023年為例,股市上漲,新制勞退基金大賺4785.6億元,收益率達12.6%,平均每位勞工分紅超過3.8萬元。近10年(2012~2023)的平均收益率也有5.2%。所以提繳比例越高,收益也越多。 我來舉例子,幫各位用公式和財務計算機試算一下,有沒有自提會差多少。 50歲才自提,能多存多少錢? 假設李耀存現年50歲,月薪5萬,年加薪率3%,勞退基金報酬率以5.2%計算,60歲請領。(以下金額未加計已累積之勞退金額) 狀況1:只有雇主提繳6% 60歲時,勞退個人帳戶有約54萬4千元。 狀況2:雇主提繳6%+自提6% 60歲時,勞退個人帳戶約有108萬8千元。 你看看,金額是不是多一倍? 25歲開始自提,和沒有自提的存款差多少? 我再來舉個年輕人的例子。郝輝村今年25歲,剛入職場,月薪3萬,年加薪率3%,勞退基金報酬率以5.2%計算,60歲請領。 狀況1:只有雇主提繳6% 60歲時勞退個人帳戶有約318萬3千元。 狀況2:雇主提繳6%+自提6% 60歲時勞退個人帳戶約有636萬6千元。 你看,多一倍就多很多,年輕人不知不覺就可多存上好幾百萬。 每個月自提6%,不過幾千元,就能積少成多,延後享受金錢的甜美滋味,而且越早自提,這果實越豐碩。 你會問,投資又不是穩賺不賠,萬一市場因利空因素而下跌,勞工退休金不就賠本了? 的確,像2022年因俄烏戰爭爆發、全球通膨高漲、聯準會升息緊縮資金等利空影響,勞退基金的投報率是-6.67%,但,勞退基金對勞工有個保險機制,就是有所謂的「保證收益」,意思是「勞退金專戶享有不低於銀行2年定存利率的收益保障」,而這幾年的銀行2年定存利率約在0.9~1.5%之間。 當你60歲要請領勞工退休金時,會從開始提繳退休金。到60歲這段期間,全程計算實際投資收益的累積金額,如果低於保證收益,勞保局會用保證收益算的金額發給你,所以絕對不會發生本金被侵蝕的問題。 而且勞退自提還有一個好處,自提金額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所得課稅,具有節稅的效果。可獲利又能節稅,這麼好的事,還沒自提的趕快行動。 *本文獲「創齡生活筆記」授權轉載,原文:勞退自提6%,退休金多一倍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