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共同生活超過20年⋯日本「熟年離婚」占比創新高!長壽、退休都成導火線 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2022年人口動態統計顯示,2022年離婚夫婦中,有高達23.5%屬共同生活超過20年的「熟年離婚」(中高年離婚),占比創1947年開始統計以來新高紀錄。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從整體來看,儘管日本夫婦離婚件數有逐漸減少趨勢,但其中屬熟年離婚的件數卻居高不下。專家推測,隨著高齡化造成夫婦共享晚年生活的時間拉長,有越來越多人希望能重新規劃人生。 厚生勞動省所做2022年人口動態統計顯示,2022年離婚夫婦為17萬9099對(包括共同生活時間不詳的1萬2894對),呈現減少傾向,較2002年高峰時的28萬9836對減少約4成。 但另一方面,共有3萬8991對夫婦選擇在共同生活超過20年後離婚。日本逾20年來的熟年離婚對數都在4萬對左右,持續居高不下。 2022年離婚夫婦對數扣除共同生活時間不詳的對數後,熟年離婚夫婦占比約23.5%,較2021年增加0.8個百分點。 從共同生活時間長短來看,20年以上到未滿25年為1萬6404對;25年到30年為1萬829對;30年到35年為5192對;35年以上為6566對。 雖然離婚對數最多的是共同生活時間未滿5年的5萬2606對,占整體逾3成,但其對數和占比都逐年減少,這種情況可能跟日本人口減少等造成結婚對數本身減少有關。 熟年離婚占比居高不下,背後2大原因 談到熟年離婚占比居高不下的背後原因,專家認為可能是受到長壽社會的影響。 非營利組織日本家族問題諮商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離婚諮詢顧問的岡野敦子(音譯)說,日本男性在1950年左右時的平均壽命僅約58歲,男性退休後餘命並不長,但現今男性平均壽命已來到約81歲,退休後餘命大幅延長。 岡野說,當小孩長大離家生活後,夫妻會在丈夫退休後長時間共同生活,明顯有案例是因為彼此性格不一致等無法忍受再繼續相處,為走上新的人生道路想要「重設」夫婦關係。 另一個可能導致熟年離婚的原因,跟家庭經濟環境變化有關。至今已處理逾2000件離婚訴訟或夫妻糾紛的律師堀井亞生說,雖然過去很多案例都是因為丈夫退休導致離婚,但近來在丈夫退休前就進行離婚諮詢的案例也在增加。 因為丈夫到一定年齡後在職場上被調離主管職的「要職退休」等導致年薪大幅減少,造成夫妻關係出現裂痕,最終走向離婚的案例也在明顯增加。 責任編輯:倪旻勤 ... 2024.08.14
職場 她享譽學術界,也是失智症患者的伴侶:他不斷煮咖啡,卻連喝都不記得了 ▍作者簡介:鄭秋豫,美國布朗大學語言學博士、前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前特聘研究員。因丈夫趙伏波教授罹患失智症,提早2年自中研院退休,擔起全職照顧工作。《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書,是她描述身為失智症患者伴侶及照顧者,歷經心境及困境的真實記錄。 原本每天煮咖啡的伏波,漸漸的,連怎麼喝咖啡也不記得了⋯⋯到底他心中還剩下了些什麼? 我領了伏波的藥,走出沁涼的藥房,熾熱的陽光立刻劈頭蓋臉毫不留情的從我的頭頂灑下。我瞇起雙眼,但覺盛夏黃昏的日曬,竟仍是如此的威力十足,讓人無所逃遁,只能加快腳步,希望早早回到家裡。 回家的路程並不太長,但到家時,我已再度汗出如漿,熱不可當。打開家門時,我正打算深深的吸一口清涼的空氣,不料撲面而來的卻是一陣陣伴著濃郁咖啡香的燠熱悶氣。原來我出門時,伏波又找到遙控器,把冷氣關了。原來他又在煮咖啡。 我站在小小的玄關,向客廳望去──觸目所及只見餐桌上、矮几上、收音機上,無處不是一杯又一杯的咖啡。 走到狹小的廚房門前,只見伏波滿頭滿臉的都是大汗,正彎著上身,全神貫注的操作著咖啡機,根本不知道我已回家。我沒打擾他,躡手躡腳的先把遙控器找到,確認設定為28度後,把冷氣打開;再輕手輕腳的把冷氣遙控器藏進我的皮包裡,不讓他再找到。 為了避免伏波阻止我倒掉那些咖啡,我再次小心翼翼,絕不發出一點聲響的把一杯杯咖啡倒入浴室的洗面盆,打開水龍頭沖掉咖啡的痕跡,最後才把空杯收到廚房的碗槽裡沖洗。 伏波從眼角看到我進廚房,轉過頭來,對著我咧開嘴笑了,眼裡滿滿的都是開心。 我走過去,輕輕的拉起他的手,試圖把他從廚房帶開。他指著咖啡機,說:「咖啡、咖啡。」我一邊答應著:「好!好!」一邊輕輕、慢慢的把他帶離咖啡機,走回客廳,讓他在懶人椅坐下。 胸前背後的T恤衫都已濕透的他,還沒坐穩就四下張望著找冷氣遙控器,又打算要關掉冷氣。我連連的對他說:「沒開!冷氣沒開!」他終於放棄,斜躺著休息。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天早餐、午後各一杯咖啡的日子結束了,家裡經常不定時的出現到處都擺滿咖啡的畫面。除了客廳和餐廳,就連書房的書桌上、書架空隙、檔案櫃上、臥室的梳妝台上、五斗櫃上,都放著一杯杯的咖啡。 伏波只記得煮咖啡,但從不記得煮了幾杯;他原本只喜歡喝熱咖啡,如今卻也不記得喝了,只是任由一杯杯的晾在那裡散盡香氣。 他不喜歡我提醒他煮得不是時候,也不喜歡我提醒他趁熱享用,更不喜歡看見我把煮好的咖啡倒掉,只記得站在咖啡機前,猶豫的對著操作面板一下又一下的按著按鈕,成功時,高興的看著咖啡從機器中流出,一杯又一杯的煮個不停。我擔心他萬一喝了那麼多咖啡會影響睡眠,只能輕輕的拿到浴室去倒掉。 到後來不管我說什麼、怎麼哄勸,他都不肯離開咖啡機,煮出來一杯就端著找個地方放下,回到廚房,繼續再煮下一杯。 咖啡曾是夫妻之間的默契 為了每天早上享受一杯咖啡,我們從來只吃西式早餐。伏波退休以來,每天早餐前煮兩杯咖啡成了他喜歡做的事。 我在廚房歷練了幾十年,哪裡需要他動手來煮那區區兩杯咖啡?煮雞蛋、打蔬果汁、烤麵包、煮咖啡,所有的程序早已在腦中安排就緒,滾瓜爛熟,一旦動手就一步步按部就班的無縫銜接,等到計時器響起提醒我雞蛋已煮好時,其他的食物也都已準備完畢,在餐桌上各就各位,靜待我們享用。 但一向遠庖廚的伏波退休以後,竟然對每天早上那杯香濃的咖啡產生了興趣,我豈能掃他的興?看著他不但上網研讀資料,也喜歡約在我們散步時找間咖啡店進去,順便品嚐不同的咖啡,還買了不少設備和各式咖啡豆,我當然盡量鼓勵,把煮咖啡的任務讓給他了。逢家中有客來訪,那更是他面帶笑容露一手的快樂時刻。喝了幾十年的咖啡後,煮杯咖啡竟成了他的興趣,我還以為他下一步要開始嘗試下廚。 他開始煮咖啡時,我尚未退休,我們變得更加享受早餐時光,只要我稍微早起一點,咖啡慢一點上桌也不是問題。不久,伏波不但已能熟練的操作義式咖啡機,也能夠打出濃密的奶泡。每天早上,我們喜歡喝一大口咖啡後,先吃完所有的食物,再緩緩啜飲那杯浮著綿密奶泡的拿鐵。隨著從收音機裡流出的古典音樂,晴天時,欣賞陽台上灑滿金色耀眼陽光的盆栽;雨天時,望著窗外綿綿的細雨。 我退休後,增加了午後也喝杯咖啡的時光。我總是準備器具,好讓伏波能好整以暇的拿著細嘴壺,全神貫注的向著咖啡漏杓斗緩緩的繞圈注水。為了獎勵他製作咖啡有功,我也總是在午後拿出少量的甜點,滿足他那點小小的愛好。 沒想到伏波的動作越來越慢,為早餐煮兩杯咖啡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了。我先是眼睜睜的看著面前烤得金黃香酥的麵包漸漸涼透了,嚼起來有如橡皮;後來是我早已吃完面前的雞蛋、蔬果汁和穀片,卻還是等不來那杯期待已久的咖啡。 原來有一天,他連最愛的事都會忘記 出遊時,我向醫師老友抱怨,說我每天早上總要耐心的忍受等無咖啡的漫長時光,還不能對伏波發火。她卻回說:「妳該高興他現在還知道煮咖啡,還可以煮咖啡。」 當時我心中一驚,原來有一天,他會忘記怎麼煮咖啡。 隨著伏波日益健忘,動作益發遲緩,他變得只記得煮咖啡,卻記不得煮了幾杯;煮出咖啡後到處散放,卻不記得喝了沒有;從早餐煮兩杯咖啡,變成不計晨昏,想起來就進廚房去煮咖啡。 下午在家準備好器具,讓他製作手沖咖啡,他變得經常用右手拿著裝有熱水的手沖壺,茫然的看著前方,不再記得向哪裡注水、如何注水了。好言提醒並演示給他看,也經常仍是雙眼無神,一臉茫然,就算沖完熱水後,也不再記得飲用。主治的老友醫師也提醒,讓他手持滾水太危險,於是只好放棄這項午後活動。 最後他就連喝咖啡的習慣也漸漸改變,從趁熱細細品嚐,變成要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終於聽明白後,舉杯一飲而盡。 漸漸的,吃完早餐後提醒他喝咖啡,他也不再理會,沒有反應了。有一天早餐時,我如常的指著杯子提醒他:「咖啡怎麼還沒喝?」他什麼也沒說,只是拿起杯子,逕自把咖啡倒在餐桌上,流了一桌一地,連怎麼喝咖啡也不記得了。 伏波進入長照機構後,家裡只剩下我一個,吃飯從此也只有一人,夫妻兩人對坐著喝咖啡的時光已成往事。此時的伏波已不太能開口表達,從未抱怨過什麼,想必也對家裡的飯菜不復記憶。 團體伙食自有營養師精心搭配,每日變換著不同顏色的蔬果和雞、魚、蝦、肉,加上各式米粉或麵條、湯,看起來色彩繽紛,十分可口,不過早餐當然是稀飯、豆漿、雞蛋配饅頭、包子。我心疼伏波再也沒有喜歡的西式早餐可食,卻不願給工作人員增加麻煩,不曾出聲。 有一天我去探望時,照服人員問我伏波是不是愛喝咖啡、喜歡西式飲食,因為他明明已吃過午飯,但工作人員們給同事慶生,叫了披薩進來,見他眼睛發亮,於是分了一片給他,他竟高興得大口吃完。還有工作人員在休息時沖了咖啡,他聞到咖啡香味竟然笑了。 我聽了以後放在心裡,隔週探望時,準備了大罐的即溶咖啡送進去,交代工作人員是給所有人享用的。工作人員很有分寸,告訴我只會每天給他一點點,避免咖啡因引起亢奮。沒有想到不過數週後,她們告訴我,他對咖啡不再有反應,給他也不喝了。 我明明知道伏波的記憶不但已所剩無多,而且日後也只會不可逆轉的繼續崩壞,但只要想到,我仍會落淚。 到底他心中還剩下了些什麼?我除了陪他生這場人生最後、最殘酷的疾病,還可以為他做些什麼?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DS_BOX_37546}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5.29
財經 在一家公司待40年,是什麼感覺?她走過一遭:現在是我生命中最好時光 那已經是20幾年前的事了,可是我現在還記得好清楚。40歲開始,我就到處鼓吹大家每年要做癌症檢查,朋友都叫我「防癌小天使」,沒想到第一個檢查出癌症的,就是我自己。 還好早期發現,那時第二期,一週內就開刀。到高雄榮總住院時,醫生問我:「妳在福興職位很高嗎?怎麼董事長打電話來關心?」我回答:「沒有,我只是辦事員。」原來董事長不知從哪聽說我生病了,特別跑去拜託醫師,公司能給的醫療補助也都給,我心底好感激。 化療做了6次,從年底一直做到隔年初,一做完我就衝回家狂吐、在床上起不來,但是兩個女兒都還小,我只好把臉啊、頭髮都包得緊緊上街買菜,不讓人看出我臉色很差。 也是那一年,我先生上班開車時,突然心臟病發,他忍著最後一口氣把車靠邊停,但藥來不及拿出來,就癱倒在駕駛座上,路人想說這台車怎麼停在路邊那麼久?敲車窗他沒回應,才知道人已經走了。 我剛做完化療身體很弱、先生突然走了、孩子又小,大家都怕我想不開,還有同事輪班到我家來看我。 因為先生是軍人,軍方說願意幫我在營區安插職位,我婉拒了,每天看著穿著軍服的人在眼前走來走去,每個都像他,不是更難過?而且公司大家對我那麼好,我不能一走了之。我說給我半年療傷吧,結果3週後就回去上班了。 「日子總是要走下去」 在公司忙,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後來公司進來很多年輕同事,有一個好瘦好瘦的弟弟從沖壓來生管部門跨單位學習,我教他核對發票,每教一項他就「我知道、我知道⋯」一直回我,那時我心裡有點不爽,想說:「你讓我講完啊,沒禮貌!」 後來發現他是真的懂。這孩子比我女兒沒大幾歲,因為家境辛苦,很聰明、很上進、身段軟,懂事得讓人心疼。我一路看著他成長,後來他升上課長、又升上部經理,課長的缺空出來,主管就問我要不要當課長。 我才不要!在福興30幾年,就是不想當主管,現在我都符合退休資格了,還叫我去接課長? 但是我看到經理一直那麼努力,需要有人可以輔佐他、可以幫他鎮住場面,主管又告訴我這是階段性任務,我考慮好久才答應了,到現在也當了5年了。 幾年前,我女兒自己從人力銀行網頁上看到福興在徵船務,說:「媽媽,我想去應徵。」我說:「妳自己決定,不要砸媽媽的招牌就好。」她自己應徵、進了公司、從船務當到業務,我沒幫過她。有一次,公司副總跑來跟我說:「妳女兒Angel真的好棒!」我才覺得,有一點點自豪。 業務跟生產管理部門立場有時是對立的,有時我在家也會逼問她進度,女兒就說:「媽媽,我下班了。」雖然我氣噗噗,但也沒辦法,她說的是事實啊。母女在同公司也有好處,公司一到旺季,從上到下忙到一團,我們很能體諒彼此。 我60幾歲了,走過人生坎坷,孩子長大了、身體還健康、公司懂我的價值,我也還可以盡力幫助年輕人。現在,是我生命裡最好的時光。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09.26
職場 40歲以後要轉職,最推薦的6種職業 中高齡該怎麼轉職?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中高齡人士選擇在職場上開啟「生涯第二春」,重新找回工作的熱情,也為職涯創造更多可能性。 化癌症危機為轉機,重塑職業生涯 余寶藍(Yu Poh Leng)的轉職故事充滿波折,她曾是知名公關公司的東南亞區總監,有超過30年的資深經歷;然而,53歲時因公司管理層變動,她決定辭職從事短期專案,同時追求個人興趣。 沒想到就在此時,她遇上命運突如其來的考驗——她罹患了乳癌。 她暫停了所有工作,專心抗癌;同時並未放棄鍛鍊。她偶然接觸到水中有氧運動,持續復健到身體康復。 之後,她從日夜顛倒的工作狂,成為一名水中健身教練,把健康放第一。她的收入雖然縮水,卻感覺更快樂,因為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在工作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根據《印度時報》報導,護理人員、教師、房地產經紀人、學校職員、理財顧問和心理諮商師,是最適合中高齡人士轉職的業種。 這些職業普遍具有穩定性,並且通常不會過於依賴體力,而更看重經驗、溝通技巧和情感智商。這些正是許多中高齡求職者所擁有的寶貴優勢。 以余寶藍為例,她在長期從事公關工作後,選擇了轉行成為水中健身教練,這是她興趣的延伸,也是她健康狀況的需求。 轉職順利,重新發現生命的「心流」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卡米拉·卡文迪什(Camilla Cavendish ),著有《額外時間:活得更久、更好的10個教訓》一書,她訪問過不少在中年轉職的人,發現能夠幸運找到自己人生志業的人,往往看起來比生理年齡年輕。 她認為,這種幸福的狀態,就是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狀態」(Flow State),就是當你完全專注於做某件事情時,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再重要,而這種心流不是只有藝術家才能體會到。 有些人在中年後轉職,卻煥發光彩,讓他們看起來更加年輕。卡文迪什拿自己的記者朋友舉例,安娜貝利(Ana Baillie)在英國一家績優股公司擔任律師長達23年,如今正準備成為助產護士。 因為安娜意識到,自己可能只度過了人生的一半,於是決定改變職業,用大腦的不同部分來工作。 50歲轉行進新創,意外開啟創業顧問新事業 來自新加坡的克莉絲汀娜·林(Christina Lim)是一位55歲的行銷專業人士,在廣告及行銷產業耕耘了30年;然而,她對科技創業的世界充滿好奇,促使她在50歲大膽的轉變職涯——加入了一家新創科技公司。 這樣的轉變在一般人眼中或許風險極大,但對於克莉絲汀娜來說,卻是她夢寐以求的挑戰。 新創公司步調極快,拼命工作了一年後,克莉絲汀娜在51歲時,請休了一段時間,想利用時間好好地去旅行、寫作。就在這時候,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創新創業學院(SMU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找上她,希望邀請她來擔任志工導師,輔導想創業的學生。 她從沒想過,自己會受邀擔任講師,更因這個經歷,又意外當上了新創科技公司的行銷長,協助公司上市的策略。 但在轉職過度期間,克莉絲汀娜每個月都要注意收入是否穩定。她坦誠說: 「你必須注意生活開銷,減少不必要花費。」一直到了五十幾歲時,她的經濟能力足以應付轉職的陣痛期,準備蓄勢待發。 她認為,只要在學習的旅途中,保持開放的態度,當機會突然出現,就能夠及時把握。 隨著時間推移,克莉絲汀娜逐漸打開創業顧問事業,如今她以顧問的角色,幫助新創企業進行市場策略、業務轉型、業績成長等規劃,甚至成為天使投資人、創業講師,還是一位作家。 中高齡轉職,人生歷練是最佳優勢 卡文迪什也發現,許多公司人資重視「適應力」,但40、50歲的中高齡員工,真正的優勢在於「個人經歷」。 中高齡求職者的智慧,通常來自於挫折與挑戰。他們擁有更多人生閱歷與生活智慧;比起一帆風順,往往是慘痛教訓帶來更多挫敗感。正因為更常處理危機與痛苦,長期下來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與年輕求職者相較之下,他們最大的優勢。 就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裡,勞勃狄尼洛不習慣新世代的Email工作訊息,也不會用社群軟體,但他卻能快速與公司同事打成一片。就連處理緊急事件,反應也比年輕同事迅速,分得出輕重緩急。 比起老闆的助理事情太多處理不來,老資格的他從數據報表中,快速發現公司哪個地區廣告費的投資回報率低落,哪些地區卻有潛在的銷售動能。 余寶藍與克莉絲汀娜的轉職故事說明了,中高齡的轉職,不只在改變工作角色,更追求身心滿足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年齡不應該成為阻礙;人生歷練和熱情,才是開拓新領域的最大資本。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CNA Women、Times of India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09.21
財經 「退休,我才發現我真正想要什麼」是什麼夢幻工作,讓她決定回鍋? 「工作時渴望停下來。但當退休一段時間後,才會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晶華酒店物業管理總監丁秀卿說。 她幾乎半個人生都是在晶華過的。1990年,那時晶華酒店還叫麗晶酒店,才高中畢業的她,就進了上庭酒廊當服務生。 跆拳道運動員出身的她,特別有毅力,別人喊苦的服務業,在她眼底全是新奇:「好開心啊!每天都會遇見不同國家的人、講不同的話,每天都等不及上班!」 接著,她受管家訓練、服務如麥可傑克森等國際名人、到自助餐廳栢麗廳、又轉業務、再到宴會廳,甚至到房務部。 「我學歷不高,還是進了很多不敢奢望的單位。但晶華也真的心臟很大顆,總跟我說:『Why not?』,公司既然說沒關係,我就沒關係,不要怕就沒事囉。」 但在工作將近30年後,忽然有一天,她覺得,不那麼確定了。「其實對學歷還是有點自卑,想要去多讀點書,就申請退休。」她跑去菲律賓、又跑去英國,一面讀語言學校、一面玩,外人稱羨的豐富退休充電生活,她卻越玩越迷惘。 「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多,我覺得沒辦法這樣下去哎。」她扳起手指算:「我才五十幾歲,現代人能活到80歲,我接下來還有30年,要這樣過嗎?」 如果說退休生活絢爛如煙火,煙火散盡後,她發現,自己最自在的時刻,還是工作。於是她申請回聘,晶華退休回聘的例子,屢見不鮮。 「潘夫人(晶華董事長潘思亮夫人)看到我,笑咪咪的糗我說:『我知道妳會回來,可是才半年啊,太快了吧。』」老長官、老同事,熟悉的環境,但丁秀卿的心態已經不一樣了。 回鍋後,她更懂得為何工作 她對壯世代同仁,更有同理心了。 她舉例,中高齡員工責任心強,當工作超過負荷,往往會認為是自己的錯而非工作不對,當他們跟你說不行的時候,就是改善流程的好機會。 譬如,原本晶華的公共區打掃以場所為區分,譬如1、2、3樓的廁所,因為負責特定區域的員工,若僅打掃一層樓,工作量不夠;但一位剛加入的員工Victor年近60,膝蓋無法承受長時間爬樓梯,但若要換工作內容,Victor又擔心會造成同事困擾,乾脆主動請辭。 丁秀卿了解後,把工作流程重新設計,把範圍變成一層樓的所有設施,不再需要跑上跑下,Victor就留了下來。 「制度是為了人存在的。如果人力組成改變,制度當然也得跟著變,方法都是被逼出來的。」她說。當大哥大姐能負荷,又感覺被需要,就會留下來。因為尊重中高齡員工,晶華45歲以上員工,逼近3成。 無論是壯世代、或是外籍人才,用人的包容度越高,能用的人才選項就越多,在未來的缺工時代,就更無後顧之憂。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09.28
財經 都更等太久?老屋延壽「補助大套餐」來了,全台百萬戶受惠!有哪些項目?誰能申請? 據國發會預測,台灣今年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且全國有超過500萬戶住宅屋齡超過30年以上,「人屋雙老」議題越來越受關注... 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