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高手

共有 208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推進附和:「然後呢?」、「接下來呢?」、「請接著說」 「推進附和」是催促對方接著說的附和。因此,如果使用推進附和,對方就會想要再繼續說下去,談更多話題。 常用的是像「請再多告訴我一點」、「請再說詳細一點」、「是,請接著說」,諸如此類。 也有其他運用方式,例如「後來怎樣?」、「接著發生什麼事呢?」、「最後變成怎樣?」。 其他的附和,基本上也是扮演了促成對方接著往下說的角色,不過推進附和在這方面特別強烈。 而且它不光只是促成對方接著往下說,也能促使對方讓談話內容加深或加廣,所以是很容易炒熱談話氣氛的附和。 不過,推進附和也有它要注意的地方。 要是一直接連使用這種附和方式,會變成像是「然後呢?然後呢?」,一直催對方往下說。 因此,請穿插在其他附和方式中間使用。 此外,要是在對方談話的每個停頓處都附和的話,會覺得有點煩人,這可以說是各種附和都會面對的情況。有時還可能會因此而打斷對方的談話。 還有,有些人在說話時,會停頓較久的時間仔細思考,所以面對這樣的人,刻意不附和,靜靜等候對方,有時反而會比較好。 因此,在附和時,還是先仔細觀察對方的談話步調和停頓方式吧。等你越來越會附和後,對方便會覺得「和這個人聊天,總會很投入,一時忘了時間,講了許多話」。 走到這一步,便可說是練就出附和的技術了。 共鳴附和:「原來是這種狀況啊」、「會有這種感受我明白」 「共鳴附和」是用來表示對對方的意見或情感有共鳴的一種附和。會使用「是這樣啊」、「那還真是OO的狀況呢」這類的句子。藉由這樣的附和,表達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情感。 在對話中,如果只是展開事實的交流,會很難炒熱氣氛,不過,透過共鳴附和,則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對話就此變得熱絡。 因此,為了使用這種附和方式,不光要從對方的發言中展開語言的了解,還要有想從中得知對方的情感和想法的意願。 容易和它搞錯的,是同調附和。共鳴和同調有些不同。共鳴是表示自己也能理解對方的情感和想法。而另一方面,同調是自己積極的配合對方,表示同意。 在地方上的聚會中,I先生說「新搬來的J先生藉口特別多,我都懶得教他了」。 如果是展開共鳴附和,會說「這樣子啊。(因為還不知道彼此想法是否一樣,所以先問清楚)是怎樣的事讓你有這種感覺呢?」,如果是同調附和,則會說「我懂(我也不想教J先生)」。 同調附和是覺得對方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一致,因此要是夠誠實,彼此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密,但如果你其實沒這麼想,對方便會認為你只是在配合他而已,容易產生誤會和麻煩,要多留意。 不管怎樣,就結果來看,這都是用附和來表示自己也擁有對方的情感和想法。一般來說,人們在表現出自己的情感或想法時,會小心提防。因為不知道聽的人會怎麼想。 但聽的人如果表現出共鳴、同調,對方就會解除戒心,開始解放自己的感受。 通常這往往會讓說的人感到心情舒暢。有人能一同擁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是很開心的事。 因此,對方說起話來會更加投入,可說是處在陶醉的狀態。最後在說完後,會有一種「終於說出口了」的充實感,並覺得「很高興可以告訴你這件事」。 不過,要是過度強調同調,可能會讓對方看穿,而覺得「啊,他為了討我喜歡,故意勉強配合我」,所以要注意,別讓對方覺得你是以過度的同調來討好他。 「一點都沒錯!」、「的確!」、「真的!」、「就像你說的!」、「果然不簡單!」,就像這樣,如果是「同調附和」+「強調附和」,說話者會提高自信,心情愉悅,所以算是討人喜歡的一種說話技巧,但如果非出於真心,只是配合對方,會有很大的風險,要多小心。 摘要附和:「換句話說,是OO的意思嘍?」、「總結來說,是指OO嗎?」 所謂的「摘要附和」,是對對方說的話進行摘要後反問,是表示自己理解對方說話要點的附和方式。 像「換句話說,是OO的意思嘍?」、「也就是是OO的意思,我這樣的理解正確嗎?」以這樣來附和。 這與複誦附和很類似,不過,這並非單純只是複誦對方說的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顯得更具高度。 舉例來說,當有人問你「這次您要出版怎樣的書呢?」 假設你很仔細的回答,「近來全球化與日俱進,溝通技術備受矚目,想學習包含尊重訓練、演講、簡報在內的說話技術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以溝通教練的身分指導大家,但學生們常問我『我希望討人喜歡,該怎麼做才好呢?』。因此,我想以自己過去針對這個主題指導了15年以上的課程中所培養出的專業知識,以及我自己建立的方法,來幫助大家,就此寫下這本書」。 這時,如果對方歸納後回答你一句「也就是說,這是一本談論怎樣的說話方式會討人喜歡的書對吧」,這就是摘要附和。 此外,對方無法巧妙用言語表達的感覺,如果你能以關鍵字來表示,對方會更加信任你。 舉例來說,你聽到對方說「我很少旅行。不過,要是有與我嗜好合得來,或是動機相近的人邀我一起旅行,我或許會去」。於是你提出一個新的關鍵字說道,「原來如此,換句話說,要是有『志趣相投的人』,你或許就願意去旅行是嗎?」 對方馬上說「啊,對對對,要是有『志趣相投的人』,我就肯去。就像你說的」。對方看你不但了解他,還能將他模糊不明的感受清楚的轉化成語言,會對你產生信賴感,心想「這個人真了解我的感受」。 然而,摘要附和要是不能準確的代為說出對方的感受,可能反而會讓對方失望,所以不是擅自斷定「這個解釋應該沒錯」,而是採提問的形式,就算講錯了,也不太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 此外,如果對摘要沒自信,不妨在說話方式上多加修飾,跟對方說「該不會是OO吧?」、「如果有所冒犯,請見諒,我聽起來覺得是OO,對嗎?」。 因此,使用摘要附和時,要提醒自己專注聽對方說的話,時時轉換成自己的話語,同時加以理解。 想要隨心所欲的使用摘要附和,會面臨的阻礙,是強烈的自以為是。當對方無法順利用語言表達,一邊嘗試錯誤,一邊描述時,你要是自以為是的告訴對方「也就是 OO 對吧!」,便會急躁誤事。 因此,在使用摘要附和時,必須要虛懷若谷的聆聽對方說的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WIN-WIN!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 {DS_BOX_3972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6.19

職場

常有人對我說:「小淳真是個『溝通力怪物』啊!」這真是令人感激的讚美。 我回顧自己30年來的藝人生涯,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我能夠走到今天,依靠的就只有溝通力。」同時,我周遭也存在著許多「溝通力怪物」。 但經過我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人都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他們只是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些每個人都能輕鬆做到,但大多數人都不會去做的事。正是這種堅持的態度,讓這些人成為了「溝通力怪物」。 雖然簡單,但大多數人都不會去做的事 大多數人都不會去做有幾個原因。第一,他們不知道這些方法的威力;第二,因為「害羞」;第三,很少有人認真告訴他們「這麼做很重要!」。 而最後第四個原因,則來自「這麼簡單的事情不可能成功」的偏見。 這些原因導致大多數人不採取行動,所以就在溝通中失敗了。於是,他們就被「因為自己表達能力不佳,所以缺乏溝通力」的錯誤偏見困住,盲目的大量閱讀說話技巧的書籍,或是到處參加說話課程。 至於「溝通力怪物」則冷眼旁觀這些人,腳踏實的做好基本功,輕鬆的抓住人心。儘管他們採取的方法沒什麼大不了,卻能讓對方無意識的感受到「啊,這個人認真的對待我」,進而喜歡上他們。 這些技巧非常簡單,簡單到讓你跌破眼鏡,覺得:「竟然就這樣?」然而,正如同先前所說的,這麼做的人出乎意料的不多。這代表如果你能夠掌握這些技巧,就能輕鬆的與周圍的人拉開差距。 獲得好人緣的最佳動作:有意識的「點頭」 能夠傾聽對方說話的人總是受歡迎。「點頭」,可說是溝通力怪物的最強武器。只要點頭就能獲得好人緣,那麼試試也無妨。 不過,多數說自己不擅長溝通的人卻都吝於點頭,讓人忍不住想問他們:「是有根鋼管插在你脖子後面嗎?」 對方並不期待你說出多精采的話,只是希望自己的話能夠獲得共鳴。請記住,點頭的人能夠獲得喜愛。我在參加電視、廣播、YouTube節目時,最注意的就是點頭。希望各位今後務必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我。 點頭的關鍵時機是「逗、句點」 溝通力怪物在聊天時,一定會點頭。僅僅只是配合對方的話語,在恰到好處的時機點頭,就能帶給人安心感,讓對方覺得「這個人真的有認真聽我說話」。 「原來如此,總之我只要點頭就可以了吧?」你可能會如此理解,但點頭可不只是上下晃動脖子那麼膚淺的事情。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說話的逗、句點」點頭。配合對方逗、句點的時機點頭,就能與對方的節奏保持一致,讓對方說話時心情愉快。 至於這個技巧的練習方法,則推薦在閱讀時,配合逗、句點加上「嗯嗯」、「原來如此」、「是這樣啊」之類的回應。 雖然閱讀看起來是一項孤獨的作業,但本質卻是與作者的單獨對話。周圍也沒有人看著,因此非常適合練習。 點頭要有強弱之分 此外,點頭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視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種類的點頭。同樣都是點頭,也有出聲的點頭、不出聲的點頭、大力點頭等許多不同的類型。 而其中最能發揮效果的,就是留意點頭時的輕重。如果對話時覺得「這個詞是對方的關鍵字」,就請大力點頭。能否看穿對方的關鍵字,是展現傾聽功力的最佳機會。倘若配合得好,對方對你的安心感就會大幅提升。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溝通力不是天賦,而是技術:田村淳教你大受歡迎的說話祕訣》 {DS_BOX_3918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11

職場

▍作者簡介:卓君柔,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柏樂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澄語心理諮商所及人生策展人心理諮商所。臉書粉專【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你覺得職場上最困難的是什麼?我認真覺得是「溝通」。 公司很常邀請心理師分享「溝通」課程,期待1至3個小時的課程就可以讓人「學會溝通」,我個人是抱持著不樂觀的心態。因為溝通的本質在「人」,而人又是這個世界上相當複雜的生物體。 既然「人」如此複雜,就代表沒有一套「完美的溝通公式」。然而,我們可以試著了解人的需求及渴望、害怕與逃避,以符合人性的方式進行溝通練習。如果一言以蔽之,溝通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方式、符合人性的需求與對方互動。 為什麼職場溝通這麼難? 在職場人際互動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與上司提出需求時,你都還沒說完對方就打斷你;向同事請求幫忙,卻被冷淡拒絕;和下屬溝通時,對方表面答應,卻遲遲沒有行動⋯⋯。這些溝通狀態,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我們不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反應,有時也不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怎麼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溝通方式(也稱之為歷程,包含信任度、溝通時的態度等)的接受度,遠比訊息本身(說出的內容)更重要。 換句話說,如何說,比說什麼更關鍵。話術,更具體來說就是說話時傳遞的態度、展現的方式、內在抱持的狀態是尊重還是貶低等,這些都可以從非語言訊息裡出賣自己。 了解職場溝通的5大原則,讓對方有意願聽你說,有能力主動回應,就能提升工作效率與職場人際關係。(先打個預防針,裝睡的人叫不醒,打定主意不願意與你溝通的人即便請來玉皇大帝也溝通不了。) 從心理學理解人性 有效溝通的關鍵,是理解「接收者」的狀態與心態,以下先說明3個心理學理論。 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自己白話解讀就是「個人偏見屏障」,人們選擇性的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在溝通中,人們習慣接受與自己想法相符的資訊,排斥相反觀點,因為前者不費力、後者需要很多的認知空間,這就像要學習一個新事物,你知道有多累了吧! 因此,若我們以「說服」的方式強加意見,對方99%會抗拒(除非彼此的利害關係非常明確,例如「我是大王、你是奴婢」)。如果剛好對方又討厭你,恭喜你,100%抗拒到底。 2.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這個理論說明人們有自主選擇性、歸屬與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需求。因此,在人際互動中如果感受到被他人逼迫、不得不怎麼樣,會心生抗拒。如果能力相當,常會直接開戰;如果敵強我弱,就可能選擇消極式不配合,例如陽奉陰違。 因此,在溝通時展現「我有給你選擇空間」是符合人性的作法。無論如何,有限的選擇都比沒有選擇讓人好受。 3.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 你有沒有一個經驗,看著對方打呵欠,自己也跟著打呵欠。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它使得我們能察覺對方的情緒及語氣狀態,並不自覺的感同身受或模仿。 這表示如果我們用帶有敵意的語氣溝通,對方也會產生防備狀態。相反的,如果我們用親和語氣,對方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激發友善的反應。所以有一句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一個發現:溝通太難了!其中牽涉到當下情境、彼此關係,甚至還有人類的生理設定。所以如果還抱持著「請用一個小時幫我教會員工良好的溝通方式」,期待從此公司內部融洽無爭執,那⋯⋯我們先從以下「5大原則」開始練習。 職場溝通的5大骨架原則 1.有關係就沒關係:先建立信任,再進行溝通(甚至是說服) 心理學裡的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其實講白了就是「與你合作是要有等價交換價值」,但這個價值不僅是有形的物質(譬如買賣行為),也包含有情緒與情感價值。 因此,你要不砸大量的錢請對方聽你說話、指派任務,不然就是建立信任感、建立關係讓對方願意聽你說。 也因此,有一個違反人性的現象是,家長老師、夫妻、企業資方希望相對方(孩子、另一半、員工)能聽話時,有時會聘請心理師這樣的第三方來協助。但是天知道,心理師與當事人在前幾次見面時都還在「建立關係」,沒有關係就沒有「聽話」的意願啊。 建立關係的練習做法: 在對話開始前,先關心對方的狀態,如:「你最近專案進展如何?」適時且謙遜的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感覺能平等對話,而不是單方面輸出。特別注意,應避免一開口的起手式為批評或指責,這無疑會讓對方產生防禦心理,立刻拿劍防禦。 2.善用「開場的黃金20秒」讓對方願意聽你說 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初始效應」,其實白話文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開場時若能投其所好、吸引注意、降低防備心,後續溝通就會相對的較順利。 開頭建議練習做法: 讚賞開場法:「你這次的報告很有深度,讓我想到一個補充點⋯⋯」其實就是有名的三明治法中的「褒-建議-褒」。 疑問開場法:「我們這次合作的目標是提高效率,我想藉由你的想法與經驗協助我們一起達到目標,你覺得目前還有哪些瓶頸?」 共鳴開場法:「這件事我之前也遇過,當時我是這樣解決的⋯⋯」 我個人傾向第一種與第二種,第三種作法相對要有更深的關係建立,不然對方有可能會覺得你以過來人姿態在話當年。 無論上述哪一個開頭,請務必留意說話的語氣與姿態,要讓對方產生正向溝通的氛圍狀態,而不是一開始就進入指正、要求的狀態。 3.用「非暴力溝通法」,避免衝突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在台灣經由賴佩霞女士大力推廣。我在做諮商時,很多來訪者也說他讀過非暴力溝通的相關書籍。 非暴力溝通強調溝通應基於觀察、感受、需求、請求4個步驟,避免攻擊與誤解。白話文就是:針對客觀事實進行陳述。 舉例來說,當同事交辦的工作品質不佳時,我們可能會說「你這份報告寫得太亂了!」、「你怎麼這麼不用心做這個報告!」,前者以「亂」概括之、後者直接以「不用心」做人身攻擊。那麼,非暴力溝通會怎麼說呢? 觀察:「這份報告的數據部分有一些錯誤。」 感受:「我擔心這些錯誤會影響決策。」 需求:「我們需要提出更精確的數據使報告更有說服力。」 請求:「我想與你約今天下午的時間,一起檢查這些數據,確保正確,你覺得約幾點比較適合?」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降低對方的防衛心,提高合作意願。 但是萬法總有一疏,如果對方不願意合作,這時可能的因素有:原本就已經結怨、該次使用非暴力溝通前經常處於暴力互動、對方個人因素(例如安靜離職者,只完成工作最低要求,不多做也不少做)。 4.激發對方「自願改變」的內在動機,而不是被迫接受 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這是一種心理諮商技巧,強調 「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台灣陳偉任醫師出版的《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一書就是在談這個技巧。 當人們感覺到自己具有自主性,且有能力做出決定,行動的意願會更高,這又呼應到自我決定理論提到,人有自主選擇性、歸屬與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需求。 運用開放式問句開啟對方的動機,從命令句轉變成開放問句,引導對方思考,而不是讓他產生抗拒。 舉例:員工B經常遲交報告資料。 「我注意到最近的報告提交有些延遲,在準時繳交報告上,你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員工B可能回應,因為希望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拖到時間,但是他非常努力甚至還加班。 「你的分析能力一直很細緻,大家都很重視你的數據報告,我也看到你很努力在應對不同的任務。如果能準時繳交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你自己或團隊會有什麼幫助?」 「總結一下,你覺得資料延遲的主要原因是你非常用心的做到細緻的分析,收集資料可能比預期花更多時間。我很好奇,你覺得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容易準時繳交?」 有沒有發現,動機式訪談其實也結合了非暴力溝通的元素,以及三明治法中的褒獎方式。 5.確認共識,確保溝通有效 閉環溝通是一種用於避免誤解的溝通技術,講白了就是接收者重複接受到訊息,以確保雙方理解在同一個水準上,也就是「核對」的行動。 例如:下周五前繳交市場分析報告。 非閉環溝通的回應是:「好。」 閉環溝通回應是:「我會在周五下班前交報告,內容包括競爭對手分析、趨勢預測,並附上數據來源。」 在諮商中,我偶會聽到來訪者問我:為什麼簡單的工作交辦任務,要說這麼多話,不累嗎?良好的溝通,目的就是透過對話,達到雙方共同的目標。溝通不只是「說」,還有讓對方願意「聽」。職場溝通的關鍵,不僅在於「傳達」,更是降低聽者的抗拒,讓他願意主動接收與行動。 溝通是全神全心投入的互動歷程,容易嗎?如人飲水、因人而異。而溝通前要訓練的基礎核心肌群是:個人情緒調節與管理能力。 *本文獲「卓君柔」授權轉載,原文:【從心理學理解人性】有效溝通的關鍵:理解「接收者」的狀態與心態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