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高嘉瑜

共有 12 則相關文章

焦點

衛福部昨(30日)公布我國第二次台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報告,調查顯示,每5名婦女就有1人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但與2017年調查相比,終生盛行率下降4.83%,顯示我國在性別平權與家庭暴力防治上呈現一定的成效。 為了解我國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樣態、嚴重性、發生率與盛行率,並與國際相關調查接軌,衛福部於2017年進行首次調查,並於今年完成第二次大規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至74歲曾有或現有親密伴侶的婦女,遭受伴侶暴力的一年盛行率為8.99%,終生盛行率為19.62%,也就是說,每5名婦女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曾經遭受親密伴侶暴力。 衛福部指出,根據這次調查顯示,在各種暴力型態中,以精神暴力盛行率16.76%最高,其次依序是肢體暴力7.97%、經濟暴力7.20%、性暴力4.85%、跟蹤及騷擾4.80%。與2017年調查結果相較,精神暴力及肢體暴力分別下降4.16%、0.66%。值得關注的是,經濟暴力、性暴力、跟蹤及騷擾等3種暴力型態呈現微幅增加,增加幅度在0.42%至0.95%之間。 衛福部表示,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已逾20年,家庭暴力防治法對於肢體暴力和精神暴力有諸多防治及宣導,但經濟暴力是2015年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法後才新增明定的暴力樣態,仍需加強宣導及防治作為;另外,隨著網路及科技設備的普及,運用數位工具所進行的騷擾行為也值得留意。 衛福部指出,在2017年與今年2次調查,精神暴力皆占最多數,甚至比肢體暴力高出2倍之多。在受訪者中,精神暴力出現最多的是「伴侶曾疏忽你或對你冷漠相待」,占42.2%;其次是「伴侶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占34.1%;第三是「伴侶曾侮辱你或讓你覺得自己很糟」,占32.3%。衛福部表示,精神暴力形式多樣,從最明顯的言語暴力到很隱晦的冷漠忽視,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是慢慢地積累,甚至不會意識到,但長期下來仍會對其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發生重大影響。 此外,精神暴力大多在夫妻或伴侶兩人獨處時發生,外人較難以察覺,為利民眾辨識、提高敏感度,衛福部特別提供「簡易精神暴力檢測量表」,以快速自我檢測是否處於精神暴力的情境。衛福部建議民眾自我檢測後如有遭到精神暴力,請試著對另一伴說出自己的感受,討論調整互動方式,必要時並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也可撥打113保護專線諮詢;也呼籲鄰里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留意關心社區中發生的家庭暴力並協助撥打113通報,一起打造零暴力環境。 以下提供簡易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若其中有1項以上勾選「有」者,請注意自身狀況、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尋求專業協助。 1.另一半常用言語侮辱你或者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 2.另一半常在其他人面前貶低或羞辱你。 3.另一半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讓你倍感壓力。 4.另一半常因你與其他異性說話而生氣。 5.另一半常故意做出讓你驚嚇或恐懼的事(例如:他看你的方式,對你吼叫或丟東西)。 6.另一半常疏忽你或冷漠相待。 *本文獲「中央廣播電台」授權轉載,原文:每5名女性就有1人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 精神暴力為肢體暴力2倍...

2021.12.01

國際

八月一個炎熱的下午,位在東京負責特殊清掃業務的Sweepers辦公室的電話響了起來,對方是一個聲音聽起來很年輕的女孩:「可以麻煩你們來我家整理嗎?」 打電話的女性叫做小林琉璃子,穿著一件小洋裝,站在門口招呼著小山社長。小林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家裡有些垃圾,要麻煩你們清掉。」小林打開門後,出現在三個人眼前的是一「座」不知道是垃圾還是物品的山丘。三個人幾乎必須要彎著腰,踩著腳下的物品才能走到屋子裡面。這對小山社長已經不新鮮的事情:「很多人都以為住在垃圾屋裡的人,一定是蓬頭垢面,身上帶著一股霉味。其實我們最近遇到很多像小林小姐這樣,年紀大約30幾歲的上班女性。」 職場女強人的「囤積病」 過去通常負責特殊死亡案件現場或孤獨死現場清掃的「特殊清掃行業」,最近也非常發達,多了不少年輕女孩委託他們到家裡協助清掃。這些上班族女性,出門時光鮮亮麗,有些人身上還會散發著淡淡的法國香水味。職業更是五花八門,有的是醫師、護士,甚至還有學校老師。這些女性的特徵,大多是單身、工作能力強,以職場為家,卻不知道怎麼過生活。疫情發生之前,他們把時間都投注在職場上,但在疫情開始後,當所有人都要在家辦公,他們卻無力整理家裡的髒亂。 專門承接這類特殊清掃的Sweerpers公司社長小山奈津美說:「清理女性的垃圾比男性還麻煩,很多女性的垃圾裡會有吃剩的便當、喝剩的飲料,所有的食物都會留一點點,使得這些垃圾很容易腐敗發臭。為了抑制臭味,他們會大量使用室內清香劑或是香水,結果兩種強烈的味道混在一起,幾乎讓人窒息。」 比較令人好奇的是,日本女生給人都是乾淨整潔的形象,怎麼會讓自己的家裡成了一個垃圾場?根據日本上越教育大學研究所的五十嵐透子教授的研究,把自己家裡變成垃圾屋的人,很可能與前頭前皮質的機能衰退有關。 「這種被稱為囤積病(Compulsive hoarding)的症狀在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因為日本的醫師對於這樣症狀還不是很清楚。」囤積病患者所累積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而且無法整理這些物品,即使勉強要靜下來整理,到最後卻都捨不得丟。五十嵐教授說,像小林這樣的案例,久了之後很可能引發憂鬱症之類的心理疾病。 獨居老人、中小學生的孤食現象 除了囤積病之外,日本在疫情期間出現的另一個生存問題,則是「孤食」。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研究所的谷友香子助理教授,花了3年的時間追蹤研究「孤食」(一個人吃飯)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答案。他搜集了7萬名65歲以上,身體健康有自理生活能力的長輩們,作為實驗對象,谷教授將這7萬人分成4組:同居且共食、同居但孤食、獨居但共食(經常跟朋友吃飯)以及獨居且孤食。結果得到幾個結論:與「同居且共食」的人相比,孤食的人死亡風險偏高。尤其是男性「同居但孤食」的死亡風險比「同居且共食」的人高出1.5倍。 谷教授說:「造成孤食男性死亡風險偏高的原因很多,許多年長男性不會料理,三餐不正常或是偏食甚至不吃飯,都可能是造成死亡率偏高的原因。」 尤其是今年COVID-19疫情蔓延,許多獨居老人為了不被傳染足不出戶,這反而使得他們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根據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的藤原佳典研究部長一篇發表在《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國際醫療期刊上的論文指出,獨居老人從社會中孤立,足不出戶的結果,使得他們的死亡率比同年齡的老人高出2.2倍。這個風險相當於每天抽15根香菸罹患肺癌的機率。對於65歲以上的年長者來說,維持與人群一定的交流有其必要性。但是在疫情期間,高齡者的感染風險以及死亡率也很高,該如何取得平衡?谷教授建議利用視訊進行「遠距共食」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除了長輩們孤單進食,日本在學學生孤食的比例也意外的高,因為大部分中小學校都有提供營養午餐,所以這些學生孤食的情況集中在早、晚餐。根據總務省的調查,日本每天一個人吃晚餐的中小學生超過22萬人。長期孤食除了容易造成偏食之外,也會因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容易引發包括憂鬱症在內的心理疾病。 COVID-19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減少,卻意外地引發了孤食以及年輕女孩囤積病的症狀,成了日本社會另一種生存危機。 責任編輯:李頤欣 ...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