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體育

共有 1541 則相關文章

焦點

這篇文章寫在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的前一夜,身為台灣棒球二十多年球迷,看過大大小小比賽,今年中華隊帶給大家的感動,我覺得特別不一樣。 從教練團到後勤團隊,無條件支持 大家有發現開賽前,廣播宣布選手名字時的小細節嗎?過去都是唱名完選手、和教練簡單擊掌,選手就跑入隊伍。而這次龍貓曾豪駒總教練,卻是雙手比讚、比愛心手勢,加上慈愛的微笑。 在肢體語言中,擊掌就像是說「歡迎」,雙手比讚或比愛心則像是說我「支持你」。擊掌和比讚,能給予選手的情緒價值重量,是不一樣的。 再者,後勤團隊的支持也非常關鍵。從情蒐團隊的付出和縝密的數據分析,這次12強賽結合了過往國際賽經驗,以及中職對於每位選手的了解,還有中華職棒會長蔡其昌的張羅和安排,讓「台灣尚勇」重現賽場,選手得以安心舒服的飛去東京。 知道有人全力支持著,是所有在前線作戰的將士,最安心的依靠。 台灣隊總教練曾豪駒在介紹球員出場時不只和球員擊掌,還會比出其他手勢,表達對球員的關心、希望讓球員放鬆。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你有看過這麼厚實的信任感嗎? 大家可以觀察這次中華隊選手的比賽神情,無比專注。縱使賽前從28人名單開始,網路上是一片不看好的聲浪,甚至還有各種酸言酸語,這對士氣是很大打擊,我相信教練團不會不知道這些輿論。 而教練團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信任他們的選手,選擇和他們站在一塊,而不是在休息室揮舞令旗。 網路上瘋傳一張林立、陳傑憲、彭政閔等人一起看數據的照片,網友開玩笑說他們是在訂飲料,但我看到這張照片背後的更多意義——「Team Taiwan,上下一心」。 無論教練或球員,都是無條件信任彼此,把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第一手情報,和整個團隊分享。這在組織文化中,是團隊產生最高效能的關鍵要素。 在比賽過程中,可以看到球員與教練不斷的溝通。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家,是安定感的來源,我們之後都這樣好嗎? 台灣第一次在大巨蛋舉辦國際賽(月初的交流賽不算的話),在家的感覺,不一定好。因為起初球迷和網路輿論,都不看好中華隊、只看到台灣做不好的地方,然後就看不見做得好的部分。 教練和選手們要承受的,不只是近鄉情怯,更要面對害怕表現失常、輸球的壓力。你可以想像,這個無形壓力,不斷加壓在你的球棒和手套中嗎? 幸好這一次,中華隊將大巨蛋變成優勢,讓國際看見球賽的感動、超越勝負的團結一致。也用在家的「安定」,拿出穩定、有品質表現。 在團結文化中,我們只要負責完成自己的任務 這次中華隊的5場比賽,總失分僅壓在10分以內,是B組所有參賽隊伍中最低。一再顯示台灣投手的戰力和守備的穩定度。在這45局的調度中,我看見了中華隊的團結。 因為沒有太多明星或旅外球員,大家加入時就都知道自己被選入的原因(龍貓總教練說的功能性)。在短期比賽中,最困難的其實是調兵遣將,每一個調度都可能左右比賽勝負。 教練團清楚認識、了解每位選手的特性和狀態,而選手上場時也知道自己的任務。因此能夠全力以赴,無後顧之憂,這就是團結,毫無保留的付出全部戰力。這樣百分之百的中華隊,你說能不強嗎? 哪次不全力以赴,All in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每每有人上壘,就會雙手比一個金三角的手勢? 這是游擊手張政禹發起的。在德州撲克中,金三角的手勢是all in的意思,從第一場對韓國的6分大局開始,到每位選手的關鍵表現,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找出highlight。 每個人上場的神情都無比專注,甚至可以說是享受比賽。全力以赴的熱浪,是會相互感染的,而這正是所有領導者都期待的團隊情緒,我們也把這高昂士氣,帶到東京巨蛋! Team Taiwan前進東京!帶著我們滿滿的驕傲和支持,延續這份感動吧! 這次棒球12強,台灣隊讓我們看見團隊上下一心的美好。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本文獲「情緒教練 | 及凡Jivan」授權轉載,原文:為何這次中華隊能前進東京12強?滿滿「情緒價值」細節大公開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1.26

職場

從紅葉少棒隊打敗日本和歌山少棒隊在台灣掀起一波棒球熱潮時,我躬逢其盛,也成為愛打棒球的孩子之一;後來發現打棒球可以出國,就更想努力擠進校隊。家鄉的鼓山國小,是高雄市的少棒名校,我因此離國手夢想更進一步,誰知道,那也是惡夢的開始。 嚮往當棒球國手,加入棒球隊卻是噩夢的開始 小二、小三玩球時,我曾經歷過用削過的木頭打球、用報紙當手套,那種很純粹在玩球的快樂。但是一進到校隊,尤其到高年級的時候,每天都操到要吐,打棒球只有痛苦。 更慘的是,我家原本在鼓山哈瑪星,但是升六年級時,因為父親工作的漁港搬遷到前鎮,我們就全家搬過去。所以,我每天都得坐公車來回,大概有40分鐘以上的車程。六年級正是球隊最積極練習的時候,早晚都在練球。 雖然我小學功課還不錯,但是六年級整年幾乎都沒有上課,因為代表高雄的飛獅少棒隊幾乎以鼓山國小選手為主。我們球隊很強,通常是會打進全國賽,最後只輸給台南市巨人少棒隊的那種程度。所以球隊都為了拚冠軍,常常晚上練到半夜,白天哪有精神聽課。 有一次,練到太晚、趕搭最後一班公車回家,因為太累睡著結果直接睡到總站,被司機叫起來請我下車,那時候沒有手機這種東西能聯絡家裡,就只好走路回家。也常有我洗澡洗了一個多小時,媽媽一來查看,發現我洗到在浴缸裡睡著的情況。她雖然心疼但也沒辦法,還好後來我的國小老師,好心讓我去住他們家,才讓我免去舟車勞頓之苦,但練球的辛苦可一點也沒有打折。 升上國中,一聽到又要練球就會怕,明明不一定有機會當國手,所以根本就不想再打球。但爸爸看我成天跟一些愛玩的人混在一起,覺得不行,就把我送去美和中學。美和是棒球名校,於是又是繼續過著痛苦練球的日子。 一樣打棒球,美國小孩很自發、台灣人卻習慣被逼著練 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們更在乎人權和孩子要適性發展,一直在做教育改革,傳統的打罵教育很少發生。但是棒球這個運動,大家一直說要學美國,我就覺得不能什麼都學。不是說要繼續用我小時候那種沒人性的訓練方式,而是要先認清台美文化背景根本的不同,從政府、學校、家長、國人的期待,還有職業產業環境,如果沒有一起轉變,學美國也只是學半調子。 台灣的文化背景不像美國那麼自由,我們先天的身材和環境,也和美國不同。如果什麼都學美國,你永遠都打不贏美國的。 美國運動科技和醫療觀念可以學,不過有些訓練方式,台灣一定要用適合自己的,因為台美最大的不同是,美國人習慣不用教練教、就會自主訓練,但是台灣從小習慣被逼,自己不會主動去練。 我在Lamigo桃猿隊時期,有一年和吳俊良還有藍天勇,一起去舊金山的一個訓練中心觀摩、找訓練師聊天,也順便談看球隊在訓練上能否和他們有什麼合作,我們在辦公室裡可以看到外面整個訓練中心的情況。 那天早上剛好沒什麼人,只有一個小女生,大概小學五年級吧,媽媽載她去以後就自己坐在旁邊看雜誌;教練把要訓練的東西拿給她,她就自己一個人在那邊訓練。那邊擺了一個計時器可以按,她都自己按、自己練,比方30秒、1分鐘,幾分鐘後要換做什麼,要休息幾分鐘,她都清清楚楚。 我一邊和訓練師聊天,一邊偷看她,整整2個小時她都自己練,我非常佩服。這就是美國文化,他們從小就養成習慣要獨立自主,台灣就是要請家教、補習,靠別人逼才行。 而且,許多美國人是從小和爸爸在院子裡練傳接球、假日全家去看棒球比賽,對他們來說,棒球是日常生活、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台灣的教育,卻是把棒球當競技在訓練,因為三級棒球從以前到現在,就是背負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出國比賽一定要拿冠軍回來。 平常學生有寒暑假,但寒暑假卻是棒球隊最苦的時候。有時,只是為了休一個星期日,星期六就練到快吐了。教練常搞分組競賽,輸的隔天就要留下來割草、贏的才可以放假,所以都會使出吃奶力氣,就為了拚星期日能休息,到最後就是全隊都倒在操場上,每個人都在吐。 我們為的不是想在棒球上有什麼表現,只是想要星期日可以休息而已,這樣當然就不會自發的去訓練。台灣人的文化就是習慣被逼,所以自己操自己的體能,絕對不會操到吐;會操到吐的,都是教練拿著碼錶在那邊喊,教練盯著就算不行也要硬做。 為什麼台灣少棒、青少棒、青棒那麼強,長大就打不贏? 美台文化背景實在不同,美國是從小到大都是在快樂玩球,享受打球的樂趣、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項運動,到高中確認自己的性向、想往職業發展,才會開始接受專業的訓練。 但台灣卻是反過來,為了要贏球,從小就接受專業訓練,沒有享受到一點打球的樂趣,也沒有過到一般學生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一到了大學就想去玩、不想再練球,只想逃避。 常有人問說,為什麼台灣的三級棒球都那麼厲害,都拿冠軍,到了成棒和職業,就打不贏人家,我認為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支持要快樂打球這個觀念,應該在學生時期讓小朋友覺得打棒球很快樂、讓他們一直保有對運動的熱情,到要轉進職業發展時才嚴格訓練。而不是學生時期打球超痛苦,終於熬到了職業就想要輕鬆自由,才說要快樂打球。 如果要學習國外,我認為可以先效法日本。通常旅日回來的台灣選手,在台灣都能待得比較久,因為日本的文化和訓練方式比較適合台灣。 可是大家就要問,為什麼日本可以從學生到職業都一直很厲害?那就是因為,台灣職棒環境還不夠成熟,打棒球不像日本那麼有前景,有未來就會有很多人參與競爭,有競爭才會自己想要去努力爭取,不用人逼也可以拚了命的要爭出頭。 快樂打球不等於「不用太認真」 常有些旅美球員看到那裡的自由風氣,回來後就跟學弟說,打棒球要快樂。但是你把觀念講給他聽、影響他,他有樣學樣,以為快樂打球就等於不必太認真投入。 什麼是快樂打球?我就是快樂打球。我學生時期很害怕棒球,一直勉強自己到大學畢業。但是進入職業、開始投入這項運動後,因為想要能生存,我才漸漸享受在其中。 我在選手時期,吃止痛藥、拚全勤,思考怎麼配球、跑位,加強捕手相關的訓練,在場上拚命、在場下繼續鑽研,這些態度就是我對這個運動熱情的表現。過程非常痛苦,但最後有得到成果,小從這次觸擊有點成功、吊球有順利抓到盜壘者,大到拿到總冠軍的那一刻,都感到很享受,那才是快樂打球。 快樂是去享受這個東西,但享受的過程不見得是輕鬆的,是享受壓力和艱苦,到最後得到勝利的那種快樂;而不是練習時輕輕鬆鬆,打球過程中嘻嘻哈哈。 像鈴木一朗,一輩子哪有在鼓吹什麼快樂打棒球,但他不管在場上多累、多辛苦,回到家永遠都在想要怎麼精進自己,連睡覺姿勢都在為棒球做修正,整個人完全沉浸在裡面、發自內心喜歡棒球這項運動。這就是想當一份領薪水的工作,還是想當一個職人的差別。 每個人在不一樣的環境表現是不一樣的,我相信許多旅美選手在美國才沒有快樂打球,有多少好手在上頭,大家爭破頭也想要上大聯盟。越是真正能站上大聯盟,越是長久位於頂尖的球員,越是努力在精進自己,從來沒聽過他們在說要快樂打球。 像是王建民,以前想要拚回大聯盟,自己想辦法去找訓練中心,過程中付出多少辛苦,依然堅持下去,最後真的再度站上大聯盟投手丘、享受成果,那才是真正的快樂打棒球。 想要成為一個頂尖的球員,不是光用想的就能達成,空想就是在做白日夢。腦袋要花時間想的是要怎麼做,然後真的去實踐。永遠保持對打棒球的熱情,才可以保持打棒球的水準,享受過程中的痛苦,才可以享受得到成果的快樂。打從心裡愛棒球,就可以快樂打棒球。 {DS_BOX_3636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