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風險管理

共有 536 則相關文章

管理

自從波蘭裔加拿大企業家史都華.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在1992年成為大學新鮮人,首次接觸網路以後,便對網路促進人際往來的潛力感興趣,尤其是跨越地理疆界的人際互動。 10年後,在2002年,他跟人一起開公司,打造一款大型的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概念是《無盡遊戲》(Game Neverending),玩家必須合作累積物品,建立整個世界。《無盡遊戲》的原型受到許多玩家的喜愛,遊戲公司卻發現在網路股泡沫化的餘波盪漾下,募資的環境並不友善。巴特菲爾德告訴我:「凡是跟網路沾上邊的東西,感興趣的投資人都不太多,特別是像網路遊戲這種無聊玩意兒。」 2004年,由於籌措不到資金,他們公司沒錢了。 最後他們孤注一擲,撈出無盡遊戲的一項功能,也就是玩家庫存物品的管理介面,以裝在鞋盒的相片作為圖形標示。這便是後來的Flickr,是最早的相簿分享網站之一。不出一年,巴特菲爾德與共同創辦人們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它賣給雅虎(Yahoo)。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在2008年離開雅虎,重拾以前的理念,打算設計一款合力建造世界的開放式線上遊戲。他跟幾位在Flickr時的夥伴一起創立另一家遊戲公司,取名「微塵」(Tiny Speck),第一項產品是更加雄心壯志的《毛刺遊戲》(Glitch)遊戲。 這時的電腦運算能力已是百倍,他的工程師與設計師團隊經驗更豐富,能力更強。Flickr是他拿得出來的實際成績,募資環境也熱絡得多。這一切都讓他更容易取得創投的資金。他們向創業投資人募集1750萬美元,包括創投公司安德里森.霍羅維茲(Andreessen Horowitz)與阿克瑟爾(Accel)。 遊戲大受歡迎,卻在2個月內收掉 《毛刺遊戲》在2011年9月27日公開上線,大眾觀感良好。到了2012年11月,這款遊戲有了大約5000位忠實的熱血玩家,一週至少玩20小時。問題是這些支付月費的玩家比例不到5%,免費登錄、試玩的玩家人數超過10萬。但超過95%的新用戶玩《毛刺遊戲》的時間不到7分鐘便一去不回。 巴特菲爾德、他的共同創辦人、他的投資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得吸引高達95到100位新用戶,才能開發出僅僅1位付費玩家。他們決定更強勢的招攬顧客。他們原本的策略很低調,就是做做公關,靠口碑推廣。這時他們加碼行銷,花錢打廣告、與網路平台結盟合作,吸引更多人試玩。 新的行銷計畫奏效了。11月10日至11日是他們強勢行銷的最後一個週末,他們獲得了1萬個新註冊的帳號。在那之前的15週,每週新增的每日上線用戶超過7%。一週至少玩5天的超熱血玩家,每週成長超過6%。 然而,在那個大豐收的週末落幕後,就在週日的夜晚,史都華.巴特菲爾德神經緊繃到不能成眠。在深夜時分,他恍然大悟,隔天11月12日週一便採取行動。 他給投資人寄出一封電子郵件,劈頭第一句是:「今天早上起床時,我十二萬分確定《毛刺遊戲》已經玩完了。」 其餘的創辦人與投資者大吃一驚。從各種跡象判斷,諸事順利。事實上,順得不得了。《毛刺遊戲》剛剛迎來了上線以來最大的一波成長。他們的資金依然充裕,銀行帳上有600萬美元。但巴特菲爾德卻說要放棄《毛刺遊戲》,提議將剩餘的資金歸還給投資人。 在公司捷報連連之際,是什麼讓巴特菲爾德心煩意亂,夜不成眠?他為什麼要終結公司? 答案是史都華.巴特菲爾德可以窺見未來,目睹別人看不見(或不願意看見)的事物。他察看《毛刺遊戲》或許會有的各種前景,發現這一款遊戲變成錢坑的可能性實在太高了。 新帳號的數目才剛剛創下最高的成長幅度,但他預見的未來是即使每一週都新增7%的用戶,連續31週,他們才能回本。這還是假設新用戶變成付費用戶的比例跟以前一致,這是相當大膽的假設,畢竟他們爭取到的關注越多,濫竽也隨之變多才合理。 即便是他們剛剛招攬到的1萬位新用戶,也是耗費了更高的成本才號召來的,與從前的行銷活動所開發的用戶相比,品質不可同日而語。 更糟的是久而久之,付費廣告觸及的廣大受眾,會有越來越多是在試玩後決定不玩的人。一旦遊戲圈的主流玩家都看過廣告,他們公司要開發新用戶,便只能指望平時不太玩遊戲或對遊戲興趣缺缺的人。《毛刺遊戲》低下的付費用戶比例會降到更低。只有不斷召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遊戲才能維持成長。 這些成長指標一個都不能落下,微塵公司必須承受日益嚴峻的挑戰,連續8個月砸錢行銷,這還僅僅是回本。這一款遊戲要成功營利,遲早會需要幾十萬的付費玩家,試玩的人數就得有幾千萬。要達標,便得無止境的砸錢,去網羅越來越浮濫的新用戶,吸引更多的關注來找到願意掏錢支持遊戲的死忠玩家。 怎麼看都是此路不通。 及時停損的勇氣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大可否定或無視他窺見的未來。《毛刺遊戲》是優質的遊戲,別出心裁展現創辦人的理念,受到《毛刺遊戲》廣大玩家們深深喜愛。新用戶的人數也在成長。 你八成會以為,對於這樣一家公司,創辦人的所有直覺必然是經營下去。巴特菲爾德付出了4年的心血打造《毛刺遊戲》。最重要的是,這一款遊戲關乎他的名聲。 2017年,他曾在Podcast 節目《規模大師》(Masters of Scale)向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解釋:「你得說服投資者,說服媒體,說服潛在的員工,說服顧客。我還四處遊說,挖人來做這個案子,要他們擱置手上的一切事務,辭職,領取微薄的薪資換取公司的股權⋯⋯。」 話雖如此,他知道放棄是正確的決定。他告訴投資者:「我6週前就大概曉得必須放棄了,那時候,我以為否決是出於審慎(以防我們太早放棄)。但必須歸類為『弊』的事情實在太多。」 在其他人看來,他放棄得未免太快。但對史都華.巴特菲爾德來說,他窺看了未來,察覺自己放棄得可能還不夠快。 我們不清楚在他跟其他人解釋了自己的推論以後,其他人是否認同他的看法。但那不重要。既然他要退出,公司便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 多數人在那種局面下,不會跟巴特菲爾德一樣放棄。有許多因素,會讓人更容易選擇再接再厲,然而他照樣放手了。他為了這款遊戲付出了多年心血,有令人振奮的新業績,他的共同創辦人與投資人都有意繼續經營,還有當他貫徹放棄的決定,他必然會覺得痛苦,而這對他的員工來說也不會好受。 乍看之下,這不是圓滿的結局。巴特菲爾德對自己的遊戲理念熱血十足,為了創造一款由許多玩家合作的遊戲,他努力了10年。這是他第二次力有未逮。 然而,在該放棄的局面下果斷放棄,便應該視為圓滿的結局。我們很難看出這當中的圓滿,只是因為我們將放棄視為失敗。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看見自己拿著一手必輸的牌,決定在燒完公司的資金之前棄牌。他阻止了公司將600萬美元砸在劣質的投資上,得以將這一筆錢,拿去投資贏面更大的其他標的。他也讓員工不必被前景黯淡的公司困住,賺取微薄的收入、守著未來可以認購股權的承諾,在他判斷那些股權不值得員工賣命時立即喊停。 對巴特菲爾德、他的投資人及共同創辦人、他的員工來說,這全是好事。這樣的結果本身,難道不該視為圓滿嗎? 捨棄《毛刺遊戲》以後,史都華.巴特菲爾德便可以自由開發其他產品。這正是他立即採取的行動,他開始鑽研《毛刺遊戲》開發團隊的內部溝通系統,探索它的潛力,想改造成可以促進工作效率的獨立工具。這項工具基本上融合了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簡訊的優點,讓團隊的成員可以即時交流,分享文件及其他素材。 這工具擄獲全公司的心。人見人愛。放棄《毛刺遊戲》不到2天,開發團隊已經投入這個新玩意兒,投資者也決定加入,掏出資金給這項新產品。 以前他們在微塵用它的時候,甚至沒有給它取名。在11月14日,巴特菲爾德為這項工具取了軟體代號,也就是「全部對話及知識的可搜尋記錄」(Searchable Log of All Conversation and Knowledge)的縮寫。 Slack。從此不曾改名。 2013年8月,Slack宣告產品上線。2019年6月,Slack上市。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天,公司市值為195億美元。2020年12月,賽富時(Salesforce)同意以現金、股票及承接債務的形式買下Slack,這筆交易的價值是277億美元。 我們或許會忍不住認為:「這才是圓滿的結局嘛,因為那個放棄的決定,催生了Slack。」但千萬別弄錯了,即使巴特菲爾德沒有創立Slack,只將資金歸還給投資者,這本身便是圓滿的結局。他將微塵的內部溝通工具變成獨角獸的事實,不過是讓圓滿的結局更圓滿罷了。 *本文摘選自采實文化《停損的勝算》 {DS_BOX_37697}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15

管理

羅素.斯托菲(Russ Stolfi)博士,在下拉式投影幕前來回踱步,偶爾才停下腳步更換幻燈片。他年約六十出頭,身材高大、鬍子刮得非常乾淨、髮際線有些後退,而且對軍服的喜好近乎異常。 斯托菲是歐洲戰爭的專家,彼時他在加州蒙特瑞(Monterey)的美國海軍研究所教授戰爭史。 他身穿軍綠色迷彩西裝,正在對教室內的軍官講授他最喜歡的主題之一:人稱老毛奇的普魯士將軍,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 斯托菲大聲說著,千萬別把老毛奇跟他的姪子小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Younger)搞混了。老毛奇曾擔任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的總參謀長超過30年,被認為是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之一。老毛奇不僅重振了普軍,還將這支軍隊現代化。 他服膺祖國先賢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的思想(譯按:克勞塞維茨為普魯士名將及軍事理論家,曾著《戰爭論》,該書被奉為西方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重視集中軍力數量優勢與機動性來擊敗敵人。同等重要的是,他理解現代軍隊若想成功,將軍必須交出一部分的控制權,讓下屬有更多權力判斷。 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當時,我剛結束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譯按:沙漠風暴,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的空襲任務代號)返回美國。我發現,普軍的戰術既令人著迷,而且在1990年代仍然適用。 斯托菲打開電燈並關掉投影機,略為誇張的問道:「那麼麥克雷文中校,你今天在這堂課學到最重要的教訓是什麼?」 我快速回想斯托菲用油性筆寫在幻燈片上的重點。那些全是在戰略與戰術中,已被普遍接受的公理:戰爭是以另一種手段延續的政策;永久和平只是個夢想;想要鞏固和平,必先備戰;所有國家的命運皆取決於實力。我必須從中挑選一個回答。 「戰爭是政策的延續。」我開口。 「是嗎,中校?」斯托菲邊說,邊把手中的簡報棒在我桌上敲了幾下。 「你身為軍官知道的應該不只如此。當你在規畫計畫時,應該考慮最重要的事項是什麼?在戰略、行動或戰術中,最基本的面向是什麼?」 斯托菲拿起他準備的最後一張投影片,然後關掉電燈。我還沒能回答,他便開始引述老毛奇的名言:「任何計畫在與敵方主力接觸後,其確定性都會消失殆盡。」 斯托菲接著說:「換句話說,永遠要有B計畫、應變計畫、備用計畫。因為一旦你遭遇敵軍,任何計畫在接敵後都無法奏效。」 接下來的2年,在斯托菲博士的指導下,我開始撰寫博士論文,題目是「特種作戰理論」。當我在研究特戰史上著名的10個任務時,我清楚的知道,老毛奇古老的理論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那可不是能被迅速忘記的事。 最好的計畫,就是永遠有B計畫 「再2分鐘抵達。」 從影像畫面中,我看到兩架黑鷹直升機呼嘯著飛越巴基斯坦國土。隨著艙門開啟,海豹隊員準備以快速游繩技巧垂降到阿伯塔巴德的一處建築,這裡住著全球頭號通緝犯——蓋達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 我在阿富汗的指揮中心,專心看著第一架直升機飛到18英尺高的水泥牆上,接著在賓.拉登藏身的三層樓建築旁盤旋。當直升機調整成拉平落地姿態、準備投下垂降繩索時,我看到直升機開始搖晃。 它的機鼻上翹,機尾不尋常的由右向左擺。我從無線電通訊中聽到,直升機駕駛正全力控制機體——肯定出狀況了。幾秒後,直升機猛力向前一翻、機尾大幅向左擺,機體和乘員都墜落在外側院子,遠離預定的降落點。 第二架直升機的駕駛,看到領頭機強硬著陸的模樣後快速往右飛,讓海豹隊員在建築外降落。我們原本的計畫全都亂了套。搭乘第一架直升機的海豹隊員,如今被孤立在這棟建築的另一個區域,無法快速抵達目標所在地。 而搭乘第二架直升機的海豹隊員,原本預定降落在建築屋頂,目前卻在建築外,必須攻破好幾道金屬門才能進入。在白宮觀看行動的總統及幕僚,全都因此屏住呼吸。在當下,行動的成敗似乎懸於一線。但儘管情勢看似危急,我知道我們已準備了讓任務重回正軌的計畫。 在發動海神之矛行動(也就是突襲賓.拉登任務)的3週前,計畫規畫者便考慮過海豹隊員與直升機可能發生的所有意外,預期將會出狀況。規畫者不只預測到機隊會偏離空降地點,也想到需要備援直升機,以防機隊其中之一、甚至兩架都意外墜落。 一如計畫安排,海豹隊員迅速調整完畢後攻入建築。幾分鐘內,他們便抵達3樓並擊殺賓.拉登。同一時間,負責空軍的指揮官已讓備援直升機飛至定點,抓準時間接回海豹隊員,並摧毀損壞的黑鷹直升機。2小時後,所有人都全返回阿富汗——A計畫失敗了,但B計畫與C計畫都完美達成。 機率再低的事件,都得納入考量 軍事決策程序(MDMP)是軍官與士兵在策劃軍事行動時,所使用的基礎工具。它包含了7個步驟:受領任務、任務分析、研擬方案、比較分案、核准方案、命令製作,與頒布。 這個程序有許多不同變體。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是快速反應計畫程序(R2P2), 空軍和其他部隊使用的則是聯合計畫系統(Joint Planning System)。商業界的各大公司也會使用各式各樣的壓力測試,以確保它們準備好面對金融危機,例如蒙地卡羅模擬(Monte Carlo method)、陶德法蘭克法案壓力測試(FAST),或綜合資本分析和檢查(CCAR)。 這些程序與測試,都需要規畫者檢查計畫、研究選項、在最壞狀況下測試各種做法,並確保擁有相應的必須人力、訓練與設備來執行。儘管排練各選項並不是規畫程序中固有的步驟,但也不難理解必須經過演練,才能具體找出存在最高風險的潛在領域,進而改善計畫、盡可能降低風險。 不管是軍事決策程序、蒙地卡羅模擬或陶德法蘭克法案壓力測試,它們的問題都在於得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此外,倘若你一開始的假設有誤,便可能以為自己已處理完所有風險,抱持錯誤的安心感。但儘管存在那些考量,當你經營公司時,如果某項任務或問題真有那麼重要,就值得如此的投入。 身為領袖,永遠要確保組織已投注心力,規畫最壞狀況下的計畫,即使那種情勢看似永遠不可能發生。因為老毛奇說的沒錯:任何計畫在接敵後,都無法奏效。所以,永遠要做好準備。 領導金句 永遠要考慮最壞狀況並加以規畫。 測試計畫,確保組織內的所有人在事態轉壞時知道如何應對。 做好準備——莫菲是樂觀主義者(譯按:指莫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錯的事,都必定會出錯)。 *本文摘選自大是文化《唯一輕鬆的一天,是昨天》 {DS_BOX_37816}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