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風舞星

共有 3 則相關文章

財經

星巴克在中國大陸頭號對手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日前向美國證交會提交首次公開募股申請,並完成IPO發行定價,朋友問我怎麼看,我的回答是,沒有看淡瑞幸的理由。 先說說我喝瑞幸咖啡的經驗。 記得第一次是到北京出差,剛好辦公大樓旁邊有間瑞幸,當我想點餐時,店員告訴我要下載App才能購買,想了想覺得麻煩,便放棄到旁邊用支付寶買了杯星巴克咖啡。是的,我並沒有一開始就喜歡上瑞幸咖啡。第二次接觸瑞幸咖啡,同樣是在北京的一場會議後,這時我已知道要先下載App,剛好時間很充裕,便走向櫃台詢問該如何操作,店員大概花了30秒的時間指導我,也因為大陸支付的便利性,我很快就綁訂支付寶,從App順利點餐結帳,那是我第一次成為瑞幸咖啡的用戶,之後我便開始接收到許多招待喝咖啡的訊息,像是「首次登錄App,免費送一杯咖啡」、「送好友咖啡,自己也能得一杯咖啡」等。 有了一次成功購買的經驗後,我才發現,自己位於上海的辦公室旁500公尺內,就有超過3家的瑞幸咖啡!這使我養成一出門就喝瑞幸的習慣,選擇瑞幸的理由很簡單,它每杯咖啡平均比星巴克咖啡便宜10塊人民幣(約新台幣45元)以上,一天喝3杯就差了30塊人民幣!販售的商品也從一開始只有咖啡單品,到後來推出各式輕食、甜點等,在品質和服務各方面,對我來說和星巴克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它不好喝,但在我看來,瑞幸咖啡的CP值非常高!在有價差的情況下,加上它所提供的各項優惠,讓我喝咖啡越喝越便宜,我這才發現,自己的使用習慣被建立了。 很多人並不看好瑞幸,原因並非咖啡好喝與否,而是質疑靠補貼起家的營銷模式。根據招股書,光2018年瑞幸就淨虧損人民幣16.2億(約新台幣72.8億),前陣子更多關於瑞幸的討論,則是因其抵押了4,500萬(約新台幣2億)的資產而引發關注。多數臉書上的朋友都覺得,瑞幸這麼燒錢、虧損這麼大,還把咖啡機、奶箱等動產都被列入抵押範圍,是過於冒險的經營方式,但我心裡的第一個想法卻是:「利息多少?能借多久?」 瑞幸是少數在首輪就成為獨角獸的公司(指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一開始對外融資時,更獲得許多知名企業的支持,關於拿設備去借錢,其中隱含了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資金槓桿效應」,當資金成本越低,越有助於生意的開展。 舉個例子,6年前我的生意剛擴張,需找尋更多資本來支持,其中一位投資人提出條件,就是保障每年要給他20%的報酬,不足的補給他,要我和他對賭! 當時的我覺得怎麼可能答應這個條件?本是想找人投資,怎變成借錢了?後來他告訴我,當老闆的如果跟人家拿錢,連20%的投報率都不敢答應,那怎麼有可能帶領公司更高倍速的成長呢?迫於現實的無奈跟幼稚的骨氣,我答應了,也是因為答應這個條件,我開始非常在乎利潤,更強迫我得賣力思考,如何才有足夠的獲利去分配給股東。這個過程我學到,對一個經營者來說,面對任何可以取得資本的機會,應該最優先思考的是,所創造出的「營運效率」是否能優於「資金成本」,而不是資金絕對成本的高低。 想談的是,借錢做生意是許多企業成長的必經過程,每一套資金都有它的成本,如何讓這些資金成本的付出達到有效效率,才是創業跟經營生意時最應優先考量的,怎麼借最恰當,不同企業在每個階段也都有它的考量點。 以瑞幸而言,之前以不動產去借錢,利息可能是最低的;其次就是動產的擔保利息,在法律角度上,只要擔保品有價值,基本上利息就越低。而下一階段,或許IPO便是它取得資金最低成本的途徑。 總的來說我認為,瑞幸早期能夠迅速增加用戶,成功機會就已經提高不少;再透過App消費之後,用戶消費習慣、場景…等所有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對消費者來說黏著性很高,而當許多投資人願意相信瑞幸未來的前提下,商業邏輯是成立的! 邏輯變革本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當買咖啡的邏輯變成要透過App交易,形成了2種黏性,一個是對手機工具的依賴度,另一個就是咖啡的成癮性,最後就是便宜。特別是販售咖啡利潤本就不小,對比大陸13億人口,台灣2,300萬人口即有高達700億元的咖啡市場,瑞幸目前剛超過2,000間店,預計2019年要展店至4,500間店,我非常喜歡瑞幸咖啡,也希望這樣的一個商業模式是可以成立的。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洪婉恬 ...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