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站在浪尖,成為頂尖:臺大EMBA如何造就與時俱進的頂尖企業菁英 臺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陳家麟教授接受訪問時分享,臺大EMBA整合了臺灣大學十六個學院,橫跨各領域的頂尖學者... 2024.08.15
生活 如何成為手腕上的最「紅」icon?不僅是外觀設計,TUDOR帝舵表更憑藉關鍵的製錶工藝! 預約試戴線上選購 製錶技術的心臟 全新製錶廠結合機芯廠打造一條龍的頂尖工藝 提及第三代酒紅色外圈... 2024.03.08
職場 企業主向頂尖運動員學領導:挑戰極限和練習卓越,成就高效團隊 「這就是為什麼頂尖的運動員,狀態常常達到顛峰、而且持續很久,因為他們隨時都在『練習』,」高啟賢認為,把一般工作者變成企業運動員... 2024.09.04
生活 烈酒王者與星級主廚的頂尖碰撞!〈新奢餐酒 品味之最〉再闢風味版圖新奢視野 皇家禮炮 21 年調和威士忌」與「馬爹利藍帶」與不同料理形式的佐搭、不同情境的品飲體驗,以極致調和工藝與頂尖美饌交織了完美平衡... 2024.07.16
職場 不做犧牲者,要當共享權力者!頂尖HR必備的9個能力 ▍作者簡介:盧世安。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在資態 : HR Times自媒體擔任總編輯、「為你職引」職涯輔導媒合平台召集人、台灣人資研習塾規劃者。 如何成為組織中不可忽視「HR強者」?所謂的HR強者,不是要盛氣凌人、不是要佔據主導,更不是要攫取組織利益,而是要成為一個能夠有效營造自身專業發揮空間的人資工作者,成為一個實踐企業策略的關鍵角色。 想要成為HR強者,必須要掌握以下9個關鍵要素: 1.持續提升專業技能 HR強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的人事管理技能,更要能夠理解業務邏輯,為公司提供策略層面的建議,讓HR部門不再只是一個行政角色,而是成為公司決策的關鍵推動者。 HR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學會使用數據分析、績效評估工具,以及最新的人才管理系統,來展現HR如何直接影響公司的業績。學習企業財務知識和營運管理,也有助於在與高層對話時,更具影響力。 2.培養情商與抗壓能力 在面對同事、主管及員工的不同需求時,情商至關重要。HR強者懂得如何應對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保持冷靜和專業,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動搖。 無論是面對上級的高壓指令,還是員工的抱怨,保持理性與專業的溝通方式,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關鍵。 3.清楚劃分工作界限 一個強大的HR懂得設立工作邊界,避免被要求處理不合理的額外工作。你必須清楚自己的職責範圍,並在必要時婉轉拒絕不屬於HR職責的工作。這樣不僅能保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能讓公司內部了解HR的專業價值。 4.學會說「不」 許多HR因為害怕得罪人,往往無法拒絕來自不同部門的額外要求,導致工作量無限擴大。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堅定說「不」,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職業素養的體現。HR強者敢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並以理據支持自己的立場。... 2024.09.20
生活 女力「逆天」發威! 頂尖「逆齡」抗老技術,讓女人連年齡也能自己做主 過去想到「醫美」、「抗老」,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在臉上下功夫,追尋的是主流定義的美;現在,隨著國際最頂尖的瑞士逆齡抗老技術引進台灣... 2024.03.18
職場 她怎麼把一年900萬營業額的頂尖美髮設計師留下? 台灣最大美業連鎖曼都集團董事長賴淑芬,加入集團超過二十年,一路以來持續帶領這個將近六十年的服務業集團轉型變革,其中難度最高的是「人的變革」。尤其是美髮服務業的核心人才—設計師,養成時間久,好不容易成了氣候、指定客戶群穩固後,開始自立門戶,跟老東家打對台,流動率超過三成。 高流動率成為曼都的成長痛點,創辦人賴孝義曾經經歷過,一打開店門,全體員工離職到高雄創業,也讓曼都從第一家店擴張到第二家店,足足花了十二年。 現在,曼都集團的流動率不到10%,旗下頂級設計師個人一年創造900萬營收,賴淑芬如何打破人才流失的魔咒,將「流才」轉變為「留才」? 制度面:從設計師到董事總經理 賴淑芬先從制度面著手,第一步先開放員工入股。「業績到達一定程度,我給你那家店的股份,讓他覺得是為自己而做,避免自立門戶」,賴淑芬說。 可是有的王牌設計師不滿足,老覺得股份給得太少,不如自己當老闆光鮮亮麗、開名車、出國買名牌包,還是會自立門戶,於是賴淑芬開放內部創業,除了協助培育人才,還協助符合內部創業條件的員工申辦創業貸款,解決資金問題,而且不限於單店,最高紀錄一位主管入股二十家店。 當管理多店主管貢獻到一定程度,也會連動組織內部晉升,可以成為總部股東,甚至成為總部董事、事業部董事總經理。「不只收入,也要讓員工的生涯規劃、晉升制度非常順暢」,賴淑芬說。 培訓面:從掛外套到體驗奢華 制度是組織的血管,要有新鮮流動的血液,架好的血管才能輸送養分,讓企業組織得以成長;新鮮流動的血液,就是人才素質的提升。特別在服務業缺工的浪潮下,提高客單價成為曼都主要成長動能之一,有別於光用錢做為激勵,賴淑芬用培訓提高設計師的「專業自尊」,翻轉他們的底層邏輯。 「每到冬天,前線員工幫客人掛外套,我都要她們看一下外套後方的標籤,是LV還是Chanel」,賴淑芬說,從這個小動作,要能判斷出客戶大致的收入、喜好,就知道要怎麼跟客戶溝通,「當你能跟客戶講上話,對方信任你推薦的產品,就會提高客單價」。要跟客戶說得上話,得讓客戶覺得設計師的內在、外在,具備大師水平。 賴淑芬為員工規劃「流行訓練」。除了講最新的髮型髮色之外,也給員工上顧客心理學,了解不同品牌的客戶有哪些不同屬性,對應到客戶的職業和打扮,提供適合的髮型和髮色,同時也要上畫畫、表演學、烹飪學,累積設計師的美學素養。光上課還不夠,賴淑芬甚至帶設計師出國,買名牌、吃米其林,透過體驗客人的生活,讓設計師與客戶能對話。 激勵面:從員工到公司明星 最後一步,賴淑芬用「榮譽感」激勵設計師。 她以年度個人營收為基礎,將設計師分為A、B、C三級,年度個人營收500萬以上屬於A級設計師,300到500萬屬於B級,300萬以下屬於C級。曼都每年會為A級設計師舉辦「新鑽餐會」,進場前先走一段星光大道,接受同事歡呼,然後與董事長同桌用餐。 「先激起員工的渴望和企圖心,激勵他追逐自己的夢想,這樣由內而外才會展現出大師水準」,賴淑芬說。 從升遷管道、教育訓練到激勵制度,賴淑芬的變革焦點始終是「人」。營造一個鼓勵夢想、獎勵企圖心的環境,提升設計師的職業自尊,業績、數字便是成果的展現。企業增長的動力永遠來自於「人」,這是賴淑芬在變革路上帶來的關鍵啟發。 ... 2024.11.01
職場 在微軟工作,和最頂尖同事學到5個高效工作技巧 現代商務社會中普遍存在讓大腦過度勞累的多工環境。想必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天之中各式各樣的工作接踵而至,再加上商談、會議、電話應對等,不得不同時完成這些任務。 我自己非常不擅長處理多任務。在微軟,有時會遇到稱為「電話值班」(on-callduty)的時期,需要應對數量多到不尋常的任務和業務。平時,我可以集中精神開發軟體,但每隔幾週,就會有一週左右的時間,必須應對客戶的突發事件(系統問題或是故障報告)。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突發事件會越來越多,會接到不同人員的電話,還需要處理開發工作的更新發布等,多項任務同時一擁而至。 比我年長2歲的同事保羅給了我一些祕訣,教我如何克服這樣的環境。他擁有世界頂級的程式設計能力,雖然一整天幾乎都被會議填滿,照理來說應該很忙,卻能驚人高效的處理電話值班時期的工作。 無論多忙,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觀察他後,我發現我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WIP=1」。 所謂的WIP(Work In Progress)意指「 正在進行中的工作」, 也就是說, 「WIP=1」意味著「一次只做一件工作」,這是我在擔任敏捷式軟體開發顧問時學過的概念。無論多忙,保羅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比其他人更能集中精神的專注做一件事。 我的情況則不同。公司每天都會召開解決突發事件的會議,我會一邊聽著與自己無關的討論,一邊做其他工作。雖然效率不高,但因為工作堆積如山,所以我總是很不安,不自覺的開始動手工作。 但是,保羅在與自己無關的會議中,從來不做其他工作,甚至不回覆聊天訊息。他會當場思考問題的大致方向,即使找不到,他也會說:「這應該轉交給其他部門」、「我們去請教某某某,先寫一封電子郵件給他。」總而言之,他始終保持「推進進度」。 保羅一定會當場解決問題,或是一步一步的推進。而我學到了以下幾點: 無論多厲害的人,都需要花費時間學習,慢慢來,不要急。 分配30分鐘到1小時「只」做一件事。無法立刻完成的工作,可以透過詢問他人等方式將工作推進到「待機狀態」,再繼續執行下一個任務。 在做一件事時,不要做其他任何事情,全神貫注。 如果必須中斷某項任務,應記錄並整理好資料,以便下次再次開始執行時能順利進入狀況。 刪除剩餘的任務。例如,完成任務後,關閉瀏覽器的標籤頁,並將需要的內容記錄下來(否則會分心)。 無論對誰來說,「多任務」的工作效率都很差,所以不採取「多任務」的工作方式才是解決之道。 多任務不只降低生產力,也會提高出錯機率 研究人類大腦發育的華盛頓大學發展生物分子學家約翰·麥迪納(John J. Medina)指出,多任務會導致「生產力降低百分之40」、「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增加百分之50」、「出錯機率增加百分之50」。 人類的大腦並不適合處理多工任務。乍看之下,電腦似乎能同時處理多任務,但基本上,中央處理器(CPU)的核心同時只能執行一項工作。在執行一項任務被中斷時,電腦會記錄上下文,並在重新啟動後恢復任務,與人類重新開始執行工作相似。 當然,電腦有多個軟體(工作)在同時運作,但將大腦(或CPU)的資源集中使用在同一件事上,會更有效率。 開會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段時間內,即使做其他工作,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假如有其他人發送聊天訊息,則安排在30分鐘、1小時後再集中處理,應該也算是足夠快速的回覆了。 不執行「多任務」的工作方式,絕對能提高大腦的生產力。 *本文摘自野人出版《高效偷懶》 {DS_BOX_38864}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