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0050砍管理費迎戰主動式ETF,便宜投資時代大混戰開打 打開券商App,點擊申購與買賣按鍵,進行ETF的資產配置——這已成為全台每日上千萬人次的投資日常,而這看似簡單的操作,一舉一動其實都在牽動整個資產管理業的新戰力平衡。 就在主動式ETF在台灣上市前夕,台灣ETF產業龍頭商品,元大台灣五○(○○五○)對外宣告,將依照規模變化,下調經理費與保管費這兩項ETF持有成本,意味著元大在大戰前夕就先讓利給投資人高達數億元的管理收益。 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 海外ETF巨頭也砍百億管理費大ETF浪潮,銀行通路壓力最大 約莫在同時,全球第二大ETF發行商先鋒集團(Vanguard),也宣布了該集團史上最大的基金管理費率調降措施,此舉會讓該公司今年少收三億五千萬美元,也就是新台幣上百億元的現金流,降低基金持有人的投資成本。 在過去,台灣投資人在選擇投資商品時,共同基金與ETF為兩大主要工具,前者管理費較高,追求的是主動經理人替你創造的高額報酬;後者管理費較低,追求的是以最小成本打造接近指數的平均報酬。 當主動式ETF加入後,它將為市場創造新的基準,相對於共同基金,它同樣有經理人操盤,但管理費更低,但同時具備被動式ETF的交易便利性。 在這個新對手加入下,共同基金唯有能創造比它更好的報酬率,抑或是被動式ETF可以提供更低廉的成本,才能分別鞏固自己存在的定位。 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包含先鋒與元大,這兩大台灣與海外的指數投資巨頭,先後宣布下調手續費的措施。 這場大戰不只是資產管理業者參戰,包含銀行、證券商都會被捲入。過去共同基金多只能倚賴銀行銷售,現在,投資人也可以直接使用基金平台線上做申購,從數據來看,更多的金流是直接湧入ETF。 一位外資投信高層直言,在這個變局中,銀行就是壓力最大的受害者,當數位投資工具普及,即使是購買共同基金,客戶都可以選擇不跟銀行做交易。 圖表製作者:陳慶徽 券商、投信業從陸戰打到空戰「ETF電商」比誰服務好、更便利 也因此,在財富管理業務具指標地位的中國信託銀行,也提供客戶購買ETF的服務。一位不具名的本土投信高層也直言,這個舉動,就是為了做防守,避免在ETF浪潮下,銀行財管業務的客戶過度流失。 在這場戰爭中,逐漸替代銀行通路地位的,就是證券商。ETF從產品申購到交易,每一舉動都跟券商有所關聯,這使得券商成為大ETF浪潮下的直接受益者。但,即使如此,這樣的利益也並非雨露均霑。 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陳正華觀察,過去投信在發行ETF時,還需要特別拜託,請券商代為上架銷售,現在則是券商會主動上門尋求合作,「你沒有上架,客戶就會跑到敵人那去。」 陳正華分析,若券商能夠在申購階段爭取到客戶,假設他買入金額是十億元,總有一天會要賣,代表這將會是一個二十億元交易量的流量生意。 對於投信端來說,考驗則更多,第一,就是做出產品區隔,贏得投資人的信任。過去,投信可以靠銀行理專接觸客戶,現在除了靠券商營業員,也要靠線上行銷的「空戰」。 陳正華舉例,公司會追蹤ETF商品在不同券商分點的買進、賣出熱點,再進一步派人去服務該分點,進而間接服務到持有商品的客戶。 除了地面戰外,如何透過線上廣告、推播的行銷方式,吸引到大眾投資人的購買意願,也是ETF浪潮下的顯學。大華銀投信行銷業務長張耿豪指出,若賣基金與理專合作是實體店鋪,賣ETF就像是網路電商,產品特色必須一目瞭然,才能得到投資人的認可,也意味著投資人可多比較誰服務好就選誰。 另一大戰場,是來自外國產品的直接競爭。二○二四年全台複委託、也就是直接去購買海外金融商品的交易金額近八兆元,成長率達到七五%,若未來投信引入國外產品,如何吸引投資人在台購買,而不是直接赴海外購買原始商品,也是一大考驗。 圖表製作者:陳慶徽 買海外ETF、跨國交易更容易能否吸引「新活水」將成贏家關鍵 一本土券商高層直言,若主動式ETF僅吸引到是原本購買共同基金,抑或是主題型ETF產品的資金轉入,那整體市場其實沒有成長,對於投信業者來說會是另一場零和遊戲。 這樣的現象,國外其實已經發生。根據國外網站WealthManagement數據顯示,主動式ETF市占率的上升,主要替代掉的,恐怕是標榜採用特定因子編制指數的Smart Beta型ETF,後者金流流入市占率,從二○二二年至二四年,下滑超過十個百分點。 如何吸引新錢活水,而非只是投信業內,自己資金左手換右手的「網內互打」,將是主動式ETF能否再開創熱潮的關鍵指標。 對此,基富通證券總經理王浩宇樂觀看待,他指出,即使二四年資金瘋狂流入ETF市場,但同時,共同基金也保持正成長,顯示台灣人儲蓄水位仍相對高,相信未來仍會有新活水進入市場。 同時,這也並不代表主動式ETF必然勝過共同基金,後者會就從此失去地位。 晨星(Morningstar)報告便指出,ETF一大缺點,是無法拒絕新投資者的加入,當其投資規模量體過大時,可能會出現胃納量風險,導致原本投資策略失靈,進而影響報酬率,這反倒會是共同基金的優勢,這也將考驗投資人的挑選策略。 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副總張菁惠補充,胃納量是未來操盤主動式ETF的關鍵議題,經理人必須考量到策略與標的的胃納量,才能讓產品在長期也能穩健發展。 基金平台鉅亨買基金總經理張榮仁也認為,若主動式ETF未來績效亮眼,反倒有機會讓投資人重新發現主動投資的價值,進而為共同基金帶來新的客群。 隨著主動式ETF上市,投信、銀行業、券商與平台間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然而,這場競爭中最大的贏家與受惠者,無疑是擁有更多選擇的投資人。 隨著更便宜投資時代的來臨,留給投資人的最大挑戰,將是如何以敏銳眼光和清晰邏輯,讓投資成本更省且賺更多。 ... 2025.04.02
國際 新貿易戰開打!川普強硬加稅10%,中國為何沒急跳腳? 當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怒斥川普「絕不退讓」,墨西哥政府也揚言要反擊之際,外媒卻認為,北京對美加徵關稅的反應出人意料的平靜:它呼籲「坦誠對話」。BBC認為,即使中國對這10%關稅感到憤怒,也「隱藏得很好」。 不同於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個北美鄰國在最後關頭獲得川普為期30天的關稅寬限,中國面對的10%新關稅已在2月4日正式生效。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川普與習近平可能在近日進行通話,中方已準備好談判籌碼,包括重啟2020年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增加在美投資(如電動車電池領域)、承諾不以競爭優勢為目的貶值人民幣,以及減少芬太尼前體藥物出口等。 川普新關稅生效、中國回擊美中新貿易戰再添變數 川普對加拿大、墨西哥先前強硬的態度最終都出現轉圜,顯示只要能滿足其核心訴求,關稅政策就可能會有轉寰餘地。 不過,世事就是這樣難料。中國在週二稍晚也宣布,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還要對搜尋引擎龍頭Google立案調查壟斷。這樣的反制措施為這場貿易角力增添了新的變數。 BBC認為,中國正試圖利用美國強硬之姿,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穩定貿易夥伴」的形象。智庫華盛頓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分析,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正在給全球帶來挑戰:「從中美戰略競爭的角度來看,雖然在雙邊層面上可能不會對中國有利,但北京肯定會試圖從中尋找機會。」 另一方面,當美國對全球援助計畫按下暫停鍵,世界衛生組織(WHO)面臨資金危機之際,中國也看見「插針」的機會。不過,卡內基中國中心研究員莊嘉恩分析,美國許多盟友和夥伴,尤其是太平洋地區國家,雖有理由與北京合作,「但他們也有理由保持警惕」。 美中現在看似點火但還算克制的狀態,難以預估會持續多久。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警告:「川普的團隊中有不少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甚至極度強硬的人士。在未來4年,中美關係難免會面臨嚴重干擾。」 中國當然會擔憂貿易戰對其經濟放緩造成的傷害,但BBC評論,它也正尋找方法,讓國際社會在川普造成的政治鐘擺中左右搖擺。 資料來源:BBC、WSJ、彭博 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5.02.05
財經 無人計程車大戰開打!Uber對決特斯拉Cybercab,誰將稱霸? 無人計程車時代即將到來,究竟是掌握電池技術和創新設計的特斯拉,還是共享汽車平台Uber會成為贏家? 2024年10月,Uber股價創下歷史新高,但隨後卻一路走跌。《財星》(Fortune)分析,主因是特斯拉發表無人計程車Cybercab極具前瞻性的願景,市場雖然多半抱持疑慮,卻引發Uber股票拋售潮,股價迄今跌幅約3成。 投資銀行顧問公司艾維克(Evercore)分析師瑪哈尼(Mark Mahaney)卻認為,Uber作為「終極共乘需求整合者」,將自無人計程車獲益,也將成為無人駕駛技術的贏家。 事實上,Uber曾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自己的無人車,但在疫情期間卻喊停,並出售無人車部門,轉而成為其他公司開發的無人駕駛技術營運平台。 Uber攻無人車營運平台聯手美中新創、每筆無人計程車訂單都能賺 去年下半年,Uber在美國就宣布超過5項無人計程車合作夥伴關係,並和無人車公司Waymo達成協議,允許奧斯汀、亞特蘭大地區用戶,用Uber應用程式可叫Waymo的無人計程車,Waymo在其他城市並不和Uber合作,而是運作獨立的應用程式。 此外,Uber也和中國新創文遠知行(WeRide)、美國的Motional、Cruise合作,希望能成為全球營運無人車的中介平台。 《華爾街日報》分析,藉由此合作,Uber可從每一筆無人計程車預訂中抽成,而無人車公司不用宣傳、建置昂貴的基礎設施,即可接觸Uber的千萬用戶。 Uber也正改善應用程式功能,讓用戶使用手機就能開啟無人車車輛行李箱,或是按喇叭就能找到車輛,同時也建設維護高科技計程車的基礎設施,培訓人員處理無人計程車的客服,並具有維修車上鏡頭、雷達等高科技裝置的技能。 Uber全球行動業務資深副總裁麥唐納(Andrew McDonald)表示,這種細緻入微的工作,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不是按下開關就可辦到。 即便無人計程車尚未在商業上證明可行,但《華爾街日報》指出,共享汽車巨頭押注在此領域,使無人車公司願意加入平台,也避免車輛閒置風險,並讓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同此項技術。 市調公司YipitData數據顯示,2023年8月Waymo的無人車僅載運不到2萬人,但2024年同期,搭乘人數卻已達50萬人,成長逾20倍。另一家共享汽車平台Lyft執行長瑞許(David Risher)觀察,無人車正因其新穎程度、高端體驗,擴大整體共享汽車市場。 傳統計程車不會很快消失!UberCEO:拚十年內一半行程由無人車完成 但無人計程車時代還沒那麼快到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指出,Cybercab的量產時間會在2027年以前。 而Uber執行長科斯羅沙希(Dara Khosrowshahi)則表示,可能需要十年時間,才會讓全美Uber平台的一半行程由無人計程車完成。換言之,傳統計程車不會很快消失,未來交通可能由傳統計程車、無人車分庭抗禮。 隨著電動計程車市場越來越熱,特斯拉和Uber間競爭的煙硝味也更濃。馬斯克不諱言,他的願景就是讓人們可用無人車打造自己的個人車隊,和Uber等共享汽車平台競爭。 《財星》分析,Uber股價可能在2025年迎來強勢反彈。是否能成真,還得看Uber與合作夥伴的生態系進展,以及馬斯克和特斯拉如何繼續出招。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yahoo!finance、theverge.com、《衛報》核稿編輯:楊少強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5.01.10
財經 誠品參戰,博客來、momo加碼,「不只賣書」的電子書新戰局開打 為什麼不看電子書的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旻潔,也開始進軍這領域? 二○二四年十二月,誠品正式推出自家的電子書服務。一場媒體茶敘上,吳旻潔坦言,「在誠品電子書之前,我是不看電子書的。」許多紙書重度讀者,都像她一樣,近年開始閱讀電子書,也讓它成為通路、出版商不能忽視的一塊生意。 不僅是誠品,momo購物網、博客來也都在近期宣布將推出自家閱讀器,從平台經營跨入硬體設備。 為何零售集團都加碼此市場?首先,疫情讓電子書更為普及,變成圖書市場的重要領域;更關鍵的是,平台可以透過它更了解消費者,再運用精準行銷,帶動其他消費。 二○○七年,亞馬遜推出第一代Kindle電子紙閱讀器與書城,而後風潮吹進台灣,在二○一○年後各家電子書書城紛紛創立。平台商也陸續推出閱讀器,有只能閱讀自家書籍的封閉式系統,也有可以安裝各家書城App的開放式系統。 如今看來多元方便,但在台灣電子書發展初期,業者就連要跟讀者說明什麼是電子書都相當艱辛。 零售商為何選在今年加碼?疫情解電子書市場兩大難題 經過疫情之後,「如今的市場氛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樂天Kobo亞洲本部長周立涵說。在二○年,樂天Kobo在台灣電子書銷售額成長了五○%、閱讀器的銷售額也翻倍成長。 想不同國際執行長鄭惠如分享,旗下熊老闆精選好東西3C專賣店,在疫情兩年時間中,各家閱讀器總銷售額、銷售量成長超過翻倍,到了二四年也維持著六○%成長幅度。 「如今客人已經知道開放式、封閉式、飽讀方案等,」鄭惠如說。在此之前,讀者連電子書該在哪裡買都不太確定。 同時,出版社對於電子書的支持度也在提升。回憶樂天Kobo在台灣經營初期,周立涵說,「一開始拓荒的時期,要說服出版社電子書是未來、會賺錢,沒有這麼容易。」 「早期第一波很多作者不願意上電子書,覺得紙書銷售會受影響,但現在也慢慢可以接受了,」時報文化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說。 對於出版社來說,最大宗的成本在於翻譯、預付版稅、編輯等一次性成本,多做一個電子書是划算的選擇。而且回顧過去十年,整體台灣出版業產值下滑萎縮,電子書成為相對具成長性的領域。 雖然電子書銷量持續成長,但如今滲透率也僅約五%至八%之間,以台灣每年出版產值不到兩百億元的規模來看,電子書市場至多十六億規模。反觀誠品生活在二四年營收達二百四十億元,momo更是突破一千一百億元,這塊餅相對很小,為何他們依然積極布局? 圖表製作者:程倚華 第一個原因,是閱讀習慣改變,大型零售商必須提出相對應的方案。吳旻潔說,誠品在二○年推出新版App與電商平台時,就曾考慮納入電子書服務。而後,又發現電子書讀者通常是重度閱讀者。 在過去一年,曾在誠品購買過閱讀器的會員中,購買書籍的本數比一般會員高出五成,金額也是一.六倍。由布局整體閱讀市場的角度來看,電子書就成為一片重要的拼圖。 「我不是要打電子書的戰爭,我是紙電並進,它(電子書)是讓誠品書店終於比較完整了。」吳旻潔說。 第二,對於零售商而言,個人化行銷越來越重要,而書籍是觀察消費者興趣的重要標籤。「精準行銷已經不是做不做,而是做多好的問題,沒有電商平台不做這件事,」商研院國際所所長戴凡真說。 吳旻潔也提到,自家電子書的下一步,「我們想做顆粒更細的分析,讓他們覺得誠品的推薦都是跟我有關、我需要的。」 對於經營多品類的零售商來說,也能透過圖書了解消費者的興趣,促動更多綜合型商品銷售。舉例而言,若消費者購買露營主題書籍,或許對於零售商來說營收、獲利都不高,但若能進一步讓消費者購買戶外運動用品,就有利可圖。 比起紙本書,電子書又可追蹤到更多閱讀時間、開書率、完讀率等資訊,能有更多分析數據。 戴凡真分析,「要能玩這種商業模式,必須累積足夠知識庫、版權庫,更要有廣大的會員喜好標籤,以及能夠預測埋單內容的模型,這些對新進者都是挑戰。」 第三,在電商產業,商品的物流、倉儲相關成本占比大約一成。吳旻潔也提到,電子書沒有物流、倉儲費用的特性,是讓她下定決心投資電子書的關鍵之一。 圖表製作者:程倚華 對於零售商來說,不但少了成本,電子書也能發展出更彈性多元的行銷方式。 誠品書店資深總監武慧芳提到,「首刷即絕版是這幾年的常見現象,電子書是真的可以彌補這一塊(銷售)。」她舉例,像是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時,都會掀起熱賣,通路端苦無庫存,這就是未來電子書能吃下的消費需求。 電子書可能打破殺價競爭下一波看好吃到飽訂閱制 不過當大型平台加入,是否會重演圖書殺價競爭的戲碼? 二○一九年,momo以電商龍頭之姿,開始布局圖書市場。隔年,momo在雙十一促銷活動中,祭出圖書超低折扣,引發多家出版社、獨立書店不滿抗議。為了與momo搶客,博客來也加入戰場,導致二二年獲利幾近腰斬。 對出版社來說,儘管行銷費用是由通路補貼,但當折扣成為常態,會讓讀者習慣等到打折才買書,不但影響出版社獲利,也不利往後出版文化產業發展。出版業界也開始呼籲文化部制定「圖書折扣秩序制」。 而後,整體電商折扣幅度放緩,但銷量也大幅下滑;果然不打折,書真的就賣不動了。像是在二四年前兩季,時報文化出版在momo的銷量比前年同期下滑了五○%、整體電商通路下滑三九%。也就是說,出版社、零售商雖彼此依存,但難免相爭。 不過,戴凡真認為,「電子書有可能打破這種宿命。」 她認為,電子書彈性、無庫存的特性,不但可以將套書拆分成單本銷售,甚至分章節、組合多書包套賣等,都是有可能的。「可以根據不同人、組合成不同內容,這是電子書跟實體書最大的不同,而且有可能賺錢。」 另外,吃到飽的「訂閱制」方案,也是市場看好電子書下一波成長的力道。不過在推動初期,出版社也會面對海內外作者的疑慮。像是新書放到訂閱制方案中,會不會影響單書銷售?訂閱制月費可能比單書還便宜,會不會顯得掉價?這些都需要重新溝通。 在任何產業中,新興商業模式出現時,考驗著上下游供應商的合作默契,在圖書市場也是。如何在拓展新商機的同時,抓到符合雙方利益的平衡點?將是零售商的下一個戰場,也考驗彼此的智慧與信任感。 ... 2025.01.23
財經 蘋果AirPods帶頭,台廠跟搶15億人商機!耳機變助聽器商戰開打 過去,戴耳機是為了隔絕外界的聲音,沉浸在自己的耳內世界;未來,戴上耳機,更多時候卻可能是為了強化與真實物理世界的連結。 二○二四年九月,蘋果iPhone 16的發表沒有帶給大家太多驚喜,當天做為配角的AirPods反倒引起更多關注與討論。蘋果健康部門副總裁迪賽(Sumbul Desai)在會中宣布,將會在AirPods Pro 2加入臨床等級的助聽功能與相關聽力健康應用。 目前台灣還未被列入該功能的開放市場,但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等上百個地區使用者,只要透過軟體更新,就可以使用AirPods Pro 2為自己測量聽力,並啟用助聽功能。 對全球數以億計的聽損者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對傳統助聽器與耳機業者來說,蘋果既是市場的破壞者,也是新機會的開拓者,兩大產業面貌,可能就此翻轉。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業界認為,蘋果宣布在AirPods Pro 2加入更多聽力健康功能,是帶動非處方助聽器市場起飛的關鍵。來源:取自蘋果官網 過去助聽器五大集團掌握九成市占如今消費者在好市多也能買到助聽器 過往,助聽器與耳機,是壁壘分明的兩條線,一個關鍵原因,是法規。 在藍牙技術演進、晶片效能提升,得以支撐更強大的AI運算下,從產品和技術面角度,要在真無線(TWS)耳機加入助聽功能,已經成為可能。 但美國做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過去對助聽器銷售設有嚴格規範,聽損者必須循特定途徑,在取得醫療處方箋的情況下,經過專業聽力師驗配,才能購得助聽器。因為這樣的封閉性,也造成這塊市場過去主要集中在全球五大聽力集團手中,合計市占率高達九成以上。 但二二年十月,美國非處方(OTC)助聽器法案正式上路,打破了這個局面。 簡單來說,該法案上路後,消費者就可以在不必取得處方箋的情況下,透過好市多、亞馬遜等一般零售通路,更輕易購得助聽器。 {DS_BOX_38786} 通路打開了,想像空間變大了,想參與的玩家自然也變多了。 而且,聽損人口遠比想像中更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目前全球近兩成人口,約十五億人存在聽損問題。只是,多數人或許沒有察覺,或者不願意正視。蘋果的研究指出,有高達七五%的聽損患者未採取相對應措施。 市場有多大?全球近兩成人口聽損二○五○年估七億人須使用助聽器 這意味著,這塊市場不僅很大,滲透率還很低。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副教授李沛指出,今天如果是近視問題,不論將燈光調亮、調暗,都無助於看得更清楚,聽力問題卻有很多變通方法,例如要對方說大聲一點、講慢一點,適應一段時間,就算不是每個音都聽得清楚,也可以猜出大概意思。 這是為什麼聽力問題不容易被察覺,以及即使被檢測出來,聽損者往往也不會立刻採取行動。 同時也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在台灣還是全球,聽損人口都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且族群不限於年長者。 李沛表示,相比過去許多聽損問題主要來自職業場域,現在則是有更多娛樂型噪音,像是搭捷運、騎摩托車戴耳機聽音樂,都可能因為音量過高,讓自己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而不自知。他從新兵入伍健檢數據,就實際看到台灣年輕人聽損比率逐年上升的現象。 WHO預測,到二○五○年,全球將有高達近二十五億人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損失,且其中至少有七億人會需要配戴助聽器。 然而,OTC法案確實讓投入市場的玩家變多,但退場的業者,卻也不在少數。如澳洲新創Nuheara已經在今年宣布破產;做為OTC法案主要推手之一,知名聲學大廠Bose,更早一步結束了自有品牌的助聽器產品線。 關鍵在於,多數人輕忽了助聽器市場的複雜度與教育難度。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蘋果位於加州總部的音訊實驗室,是AirPodsPro 2增加聽力健康功能的重要研發據點。來源:取自蘋果官網 助聽器廠不只賣產品,更賣服務耳機商做非處方助聽器,遇兩道逆風 雖然耳機搭配App就能做到聽力檢測這件事,大大改變了傳統助聽器的驗配流程,也減少了這過程中要經歷的不便與不適,照理說,使用者進入門檻也會跟著降低。 問題是,一般消費者很難把藍牙耳機和助聽器聯想在一起。 就像是,如果你發現眼前的人戴著耳機,你可能會以為對方在聽音樂或講電話,而不會想到助聽器,因此不敢開口交談。 除了既定認知需要翻轉,從全球五大助聽器公司不只銷售產品,而是從品牌、經銷通路,一路做到更上游的聽力學教育、聽力師訓練等,可以知道,他們實際上賣的不是助聽器,更是在賣服務。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業者推出OTC助聽器後,立刻遭遇兩大挑戰:大量客訴與高退貨率。 做為全球領先藍牙晶片大廠,達發出貨給助輔聽器產品的晶片數量已經超過百萬顆。該公司副總經理梁仁昱對於部分OTC產品退貨率高於三成,一度相當震撼。畢竟,這個數字在一般消費性耳機是遠低於一成的。 但原因其實不難理解。試想,多數人對聽損沒有概念,測出聽損三十分貝,應該挑選什麼產品,可能毫無頭緒;又或者,一個長期處於聽損狀態的人,戴上具有助聽功能的耳機後,對話聲音或許變清楚了,但其他細微的聲音也可能同步放大,反而變成生活上的干擾。 這也是為什麼業界人士普遍認為,OTC法案雖重要,但蘋果這樣具有強大品牌影響力的玩家跳下來,才是真正推動OTC助聽器發展的關鍵。 「它(蘋果)讓大家知道說,藍牙耳機這種東西,事實上是可以來幫你解決你的聽力障礙問題。」瑞音生技協理黃鐘翊認為,蘋果的影響力,足以改變消費者對助聽器的認知。 耳機市場競爭越趨激烈,台灣聲學公司英霸聲學透過舉辦試聽會活動,貼近消費者,洞察市場先機。來源:駱裕隆 蘋果加入戰場有利推動發展但恐加劇真無線耳機市場競爭 台灣聲學公司英霸聲學執行長李鵬則形容,蘋果就像是提供了助聽器體驗包,用戶嘗試之後,若發現確實有配戴助聽器的需求,在AirPods電池續航力有限,無法提供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就可能去尋找更適合的專業級產品。 這之於傳統助聽器大廠,是一個機會。 雖然,對於單支助聽器動輒一千美元起跳的專業助聽器大廠來說,價位相對低的OTC產品無利可圖。但就像李鵬說的:「他們可以獲得一件事情就是,他把用戶年齡層透過OTC把它往下降。」舉例來說,過去助聽器廠商主要客群假設是六十五歲,而OTC則是可以幫助他們在用戶五十歲時就獲客,這等於是將客戶的生命週期價值增加了十五年。 而且專業助聽器廠商除了本來就有豐沛的服務能量,還擁有一大優勢,就是當客戶對OTC產品體驗不滿意時,他們能夠端出更高階的商品供客戶選擇。 當然,即便不期待可以直接從OTC機種賺取獲利,以傳統助聽器大廠的成本結構,降維打擊還是太傷本。所以英霸聲學也正是抓到這個痛點和機會,以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方式切入國際助聽大廠供應鏈。 「他只要派一個PM(專案經理)跟一個技術(人員)過來,跟我們定規格就好。」李鵬說。 若說傳統助聽器大廠看到的是機會,蘋果對耳機業者帶來更多的,可能是挑戰。 雖然對於陷入紅海競爭,產業成長轉弱的真無線耳機業者來說,助聽功能做為新產品特色,有望帶來一波新銷售動能。但因為蘋果是經由軟體升級,在不加價的情況下,讓使用者免費獲得聽力量測和助聽功能。對其他業者,特別是小米、三星、Oppo等從手機品牌出發的廠商來說,等同是競爭升級。 這些業者一方面得加速在功能面追趕,同時還得想辦法將定價壓在AirPods Pro 2的二百四十九美元天花板之下。 做為AI音訊晶片解決方案供應商,瑞音對真無線耳機業者的焦急,感受特別明顯。 「很多品牌耳機廠都非常非常eager for such kind of product(渴望這樣的產品)。」瑞音總經理劉彥輝說。 瑞音生技董事長葉佳紋則認為,就如同主動抗噪功能現在已經逐漸成為耳機的標準配備,具備聽力檢測和助聽功能的耳機,未來也可能成為主流。 可以預期的是,在蘋果出手後,助聽器和耳機產業,無可避免將上演新一輪洗牌。 好消息是,不論誰勝誰負,當聽力檢測變得更容易,就有助於提高大眾的聽力覺察;而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則是會帶來更容易入手的產品價格,也有益於提高大眾改善聽損問題的意願。 ... 2024.12.26
焦點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2/12、2/13開打!賽程、門票、中華隊名單、轉播總整理 中職會長蔡其昌表示,為幫助中華隊備戰2025棒球經典賽資格賽(WBCQ),特別租借台北大巨蛋,並邀請韓國樂天巨人來台,於2月12日、13日與中華隊進行熱身賽。以下帶你掌握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的賽程、選手名單、門票及轉播資訊。 台韓交流賽賽程 台韓交流賽先發名單 台韓交流賽轉播資訊 台韓交流賽中華隊名單 台韓交流賽門票 台韓交流賽啦啦隊名單 台韓交流賽周邊商品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賽程 日期 時間 對手 賽果 地點 212(三) 18:35 韓國樂天巨人 4:3(勝) 台北大巨蛋 213(四) 18:35 韓國樂天巨人 7:3(勝) 台北大巨蛋 213台韓熱身賽先發名單 台灣先發陣容 先發投手:李東洺(富邦悍將) 先發打線: 1棒:宋晟睿(左外野手) 2棒:曾子祐(三壘手) 3棒:張育成(游擊手) 4棒:劉基鴻(指定打擊) 5棒:陳文杰(中外野手) 6棒:吳念庭(一壘手) 7棒:陳重宇(捕手) 8棒:王博玄(右外野手) 9棒:李宗賢(二壘手)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轉播資訊 電視直播 緯來電視網 華視 愛爾達體育台1台 網路轉播 LINE TODAY Hami Vedio(CPBL TV) ELTA.TV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中華隊名單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中華隊投手 以下名單皆依球員背號排序: 陳柏豪 #9(樂天桃猿) 古林睿煬 #11(北海道日本火腿) 陳韻文 #12(統一獅) 李東洺 #16(富邦悍將) 黃群 #25(台鋼雄鷹) 徐翔聖 #29(東京養樂多育成) 呂詠臻 #37(樂天桃猿) 陳柏毓 #44(匹茲堡海盜2A) 林維恩 #45(奧克蘭運動家1A) 莊陳仲敖 #48(奧克蘭運動家2A) 伍祐城 #55(台鋼雄鷹) 呂彥青 #58(中信兄弟) 曾峻岳 #60(富邦悍將) 徐若熙 #69(味全龍) 林詔恩 #74(統一獅) 陳仕朋 #81(富邦悍將) 林盛恩 #91(辛辛那提紅人1A) 沙子宸 #96(奧克蘭運動家1A) 孫易磊 #98(北海道日本火腿育成)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中華隊捕手 高宇杰 #17(中信兄弟) 林家正 #27(奧克蘭運動家,層級待定,辭退) 蔣少宏 #63(味全龍) 陳重羽 #65(統一獅)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中華隊內野手 王博玄 #6(台鋼雄鷹) 鄭宗哲 #7(匹茲堡海盜3A,辭退) 曾子祐 #8(台鋼雄鷹) 林子偉 #15(樂天桃猿) 張育成 #18(富邦悍將) 李宗賢 #22(富邦悍將) 吳念庭 #39(台鋼雄鷹) 劉基鴻 #46(味全龍)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中華隊外野手 陳子豪 #1(味全龍) 陳文杰 #3(台鋼雄鷹) 林佳緯 #20(統一獅) 陳傑憲 #24(統一獅) 宋晟睿 #88(中信兄弟)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門票 台韓國濟交流賽,將於2月5日起開始售票,每人限購4張。 售票平台:ibon售票系統 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門票票價 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內野B1熱區:880元 內野B1站立應援熱區:680元 內野B1一般區:580元 內野L2中央區:580元 內野L2一般區:480元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啦啦隊應援陣容 台灣啦啦隊陣容 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台韓交流熱身賽將集結中職6隊的啦啦隊代表,將於一壘側為中華隊應援。 中信兄弟:Julia、妮可、波波、曼容 統一獅:柔一、Chihiro、Nozomi、包子 樂天桃猿:筠熹、小紫、若潼、熊霓 味全龍:心璇、沛沛、小珍奶、小蛙 富邦悍將:安娜、沁沁、奶昔、栗子 台鋼雄鷹:圈圈、黃澄澄、李樂、筱雯 韓國啦啦隊陣容 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韓式應援也將在交流賽登場,樂天巨人隊將派出13名韓國啦啦隊女孩將組成「Classic Star」來到台灣,包括應援團長趙智薰和啦啦隊女孩。 完整名單: 李雅英 南珉貞 金渡娥 金娜妍 全恩菲 海莉 朴旻曙 朴善珠 朴恩惠 李沿珍 李素泳 李貞潤 裵垂鉉 樂天巨人隊進攻時,在三壘側觀眾席區帶動應援,讓台灣球迷也能體驗韓式應援。 2025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周邊商品 台韓國際交流熱身賽期間,CPBL SHOP將販售限量商品: 限量販售 應援毛巾 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球員版系列商品首賣 來源:Facebook@CPBL 中華職棒 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5.02.14
焦點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大巨蛋開打,台灣全主場!賽程、門票、中華隊名單一次看 延續世界棒球12強錦標賽台灣奪冠的感動,2025繼續支持台灣棒球!由於上一屆WBC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台灣未能晉級複賽,2026的經典賽必須從資格賽開始打起。但好消息是,資格賽將於2月21日於台北大巨蛋舉行,台灣將享有地主優勢!以下帶你掌握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的中華隊賽程、選手名單、門票、轉播資訊。 WBC經典賽資格賽中華隊賽程 WBC經典賽資格賽分組名單 WBC經典賽資格賽完整賽程 WBC經典賽資格賽中華隊名單 WBC經典賽資格賽大巨蛋門票 WBC經典賽資格賽轉播/直播資訊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中華隊賽程 日期 時間 對手 賽果 地點 221(五) 19:00 西班牙 - 台北大巨蛋 222(六) 19:00 南非 - 台北大巨蛋 223(日) 19:00 尼加拉瓜 - 台北大巨蛋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分組名單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共分2組,每組4支隊伍爭取參加WBC經典賽的4張門票。 台北大巨蛋賽區 美國土桑市賽區 台灣(2) 哥倫比亞(11) 尼加拉瓜(16) 德國(17) 西班牙(23) 中國(20) 南非(30) 巴西(24)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完整賽程 WBC經典賽的資格賽,由2個分組的4隊進行循環賽。組內戰績第一將直接取得經典賽的參賽資格,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隊伍再打一場,獲勝者晉級會內賽。 (以下賽程皆以台灣時間呈現) 台北大巨蛋賽區 日期 時間 對戰組合 賽果 地點 221(五) 12:00 南非 尼加拉瓜 - 台北大巨蛋 19:00 西班牙 台灣 - 台北大巨蛋 222(六) 12:00 西班牙 尼加拉瓜 - 台北大巨蛋 19:00 台灣 南非 - 台北大巨蛋 223(日) 12:00 南非 西班牙 - 台北大巨蛋 19:00 尼加拉瓜 台灣 - 台北大巨蛋 225(二) 19:00 分組第二 分組第三 - 台北大巨蛋 美國土桑市賽區 日期 時間 對戰組合 賽果 地點 33(一) 02:00 中國 德國 - 美國土桑市 09:00 巴西 哥倫比亞 - 美國土桑市 34(二) 02:00 巴西 德國 - 美國土桑市 09:00 哥倫比亞 中國 - 美國土桑市 35(三) 02:00 中國 巴西 - 美國土桑市 09:00 德國 哥倫比亞 - 美國土桑市 37(五) 09:00 分組第二 分組第三 - 美國土桑市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中華隊名單 中華隊名單尚未公布,不過已有因傷缺席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的好手都表態願意參加,像是上一屆經典賽打出好表現的張育成,雖然這次因手傷退出中華隊,但他也表示準備好參加明年經典賽資格賽了。 另外,WBC經典賽沒有美國職棒大聯盟40人名單的限制,因此像是旅美好手、效力於匹茲堡海盜隊的鄭宗哲,也有機會披上中華隊戰袍。 教練團方面,台灣能在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創下歷史佳績,總教練曾豪駒功不可沒。目前也傳出曾豪駒可望擔任中華隊專任教練,並帶領中華隊挑戰WBC經典賽資格賽。 2025 WBC經典賽資格賽台北大巨蛋門票 目前官方仍未公布門票相關資訊,票種、票價、販售時間待後續更新。 想了解座位區怎麼選,請看:台北大巨蛋座位選區攻略搶先看 2025 WBC經典賽轉播資訊 目前還未宣布哪些媒體獲得WBC經典賽資格賽的轉播權,請等待後續消息。 2026 WBC經典賽賽制 WBC經典賽將在2026年舉行,第一階段為分組賽,第二階段為淘汰賽,第三階段為四強賽、季軍賽和冠軍賽。 分組賽將由20支隊伍分成A、B、C、D等4組,進行單循環賽事,取每組的前2名晉級。 淘汰賽:A、B組前2名將在美國德州Minute Maid Park(太空人隊主場),C、D組前2名則在邁阿密LoanDepot Park(馬林魚隊主場)進行。 四強賽與冠軍賽:在LoanDepot Park舉行。 2026 WBC經典賽分組名單 A組 B組 C組 D組 波多黎各聖胡安 美國休士頓 東京 美國邁阿密 波多黎各 美國 日本 委內瑞拉 古巴 墨西哥 澳洲 多明尼加 加拿大 義大利 韓國 荷蘭 巴拿馬 英國 捷克 以色列 資格賽晉級隊伍 資格賽晉級隊伍 資格賽晉級隊伍 資格賽晉級隊伍 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11.26
焦點 陳傑憲手感最冷區揮出全壘打,功臣解密!12強奪冠「科技情蒐團」 若往前追溯,這群人的戰鬥,甚至比球員徵召都還早開始,早在世界十二強棒球賽(以下簡稱十二強)開打前十五個月...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