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尿失禁非長輩專屬 女性泌尿道問題多! 泌尿道健康問題,是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視的議題。特別是生育後或更年期的女性,常因骨盆底肌肉鬆弛而面臨頻尿、急尿、甚至尿失禁等困擾。隨年齡增長,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隱藏其他健康風險。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部主任盧佳序指出,若出現泌尿道相關症狀,應就醫並選擇合適的科別進行檢查。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許多泌尿道問題都可以透過生活形態改變、物理治療甚至微創手術得以改善,以下為口述紀要。 {DS_BOX_38695} 頻尿、急尿、漏尿、尿尿痛可能都是女性會經歷的痛!女性在泌尿道問題上的脆弱性,主要來自於特殊的生理解剖結構,女性的尿道短,且鄰近陰道與肛門,這使得細菌容易侵入,導致泌尿道感染。另外,生理變化(年齡和荷爾蒙變化),以及懷孕和分娩等經歷,易發生骨盆腔器官脫垂,從而影響膀胱、尿道、直腸和子宮的位置,進而引發泌尿道症狀。 感染、尿失禁都是常見的泌尿道問題 泌尿道感染在女性中常見,約有半數女性在人生某個階段會經歷至少一次泌尿道感染,尤其在性活躍期或更年期後更為常見。對於年長女性而言,更年期後荷爾蒙減少會使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更易感染。而男性泌尿道感染則相對少見,但年齡增長後會因為前列腺肥大,排尿不完全的情況也會讓感染風險增加。 除了感染,尿失禁也是女性經常面臨的挑戰。生產和更年期的荷爾蒙變化,會削弱骨盆底肌肉對膀胱的支撐,導致漏尿的情況。無論是在咳嗽、打噴嚏時的壓力性尿失禁,還是突然無法抑制的急迫性尿失禁,都會對女性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相比之下,男性通常只有在前列腺手術後或是年長男性,才可能出現類似的問題。 骨盆底肌肉的健康不僅與年齡相關,也受到生活習慣的影響。便秘、長期慢性咳嗽,以及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會進一步增加骨盆底結構的壓力,造成問題的發生。不僅如此,憋尿、水分不足,也都是引發泌尿道健康問題的潛在原因,不可不慎。 不只灼熱感頻尿、急尿都要注意 對於女性而言,泌尿道感染最明顯的症狀是排尿時的灼熱感、頻尿和急尿,甚至是尿液顏色改變(如混濁、深色或帶血)、尿液有異味,有時伴隨發燒或全身不適(上泌尿道感染,特別是感染蔓延至腎臟時)。然而,有這些症狀不一定等同於感染,如尿意頻繁但無灼熱感,可能只是膀胱過動症或其他泌尿道功能問題。 針對泌尿道感染的治療,通常採用抗生素配合大量水分攝取,幫助尿液沖刷細菌。如果感染嚴重擴散到腎臟,則須更積極的醫療干預。 尿失禁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如壓力性尿失禁易在咳嗽、打噴嚏、運動或搬重物時發生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則會有突然強烈的尿意感,無法抑制,進而漏尿;混合性尿失禁是同時具備壓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等。 尿失禁的治療方式隨嚴重程度而不同。輕度患者可嘗試骨盆底肌肉鍛鍊,如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改善控制力;中度以上的患者,則建議考慮微創吊帶手術。現代的吊帶手術僅須短時間住院,恢復效果良好,有患者甚至術後不久便能恢復正常運動如環島騎行,足見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預防是關鍵蔓越莓不是萬靈藥 雖然泌尿道問題普遍,但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可以大幅降低疾病風險。首先是充足的水分攝取、減少刺激性飲品的攝取,並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避免長時間憋尿。正確的清潔習慣亦十分重要,特別是女性,排便後應由前往後擦拭,避免細菌從肛門區域侵入尿道。此外,避免過度使用含香精的清潔用品,也有助於保持陰部健康。關於蔓越莓的預防效果,蔓越莓中的前花青素確實可能抑制細菌附著於膀胱壁,對於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患者有一定輔助作用。然而,過量攝取蔓越莓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因此,適量攝取才能真正發揮其健康價值。泌尿道健康不僅是醫療問題,更關乎日常生活品質。女性朋友若出現泌尿道相關症狀,應勇於就醫,選擇合適的科別進行專業檢查。 {DS_BOX_38696} ... 2024.12.12
生活 照顧長輩最怕的不是勞累,是連說「我累了」都內疚⋯過來人:勇敢求助吧 以前也曾是照顧者的我,有段時間真的好討厭好討厭承擔責任,就算只是去便利商店打工,我也不想做任何需要擔責任的職位。 那時我也覺得我好糟糕、很消極,怎麼那麼不求上進,只想安穩度日。直到從事居服員和探望獨居老人的工作,進入許多家庭、看到許多情況、了解內情,才自覺那時的我並非偷懶,而是心理方面真的無法再負擔更多的責任。 我曾是身心俱疲的照顧者⋯ 剛高中畢業的我,因為老父親膝蓋無力擔負上下4樓的重擔,需要有人幫忙準備三餐,無法找一般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便在便利商店上下午5點到11點的晚班。 每天我會提前加熱好父親的晚餐,然後匆匆出門,直到11點多下班後,吃個消夜就睡了。隔天早上弄好父親的早餐再回去補眠,之後睡到中午起床去買2個便當,晚一點再加熱給父親當晚餐。 如此說來父親不算難照顧,可是若哪天父親的精神官能症發作,平日溫文和藹的他就會變了個人,突然暴怒大罵:「妳就是不管我的死活,還是要去上班嗎?」「反正我在家裡死了也沒人知道。」「妳去啊!不怕我死在家裡就去啊!」 每次出門壓力都很大,父親過世的前幾年,他的病症加重,我過著幾乎天天被情緒勒索的生活。 我愛的那位父親到底去哪裡了?我不知道,只能默默祈禱這一次發作快點過去,父親就能變回我認識的那位父親了。想來,母親大人會和父親不和,最後走上離婚一途也不難理解。 牽掛、負擔無處不在,好好出遊和熟睡都是奢望 如果今天我約好和朋友出門走走,我內心中總隱隱擔憂,父親會不會跌倒?會不會突然發作?好不想回家但一定要回家。乾脆現在回家看一看? 老實說,我每次出遊沒有一次能徹底放下牽掛,好好的享受當下。 準備搭車回家時,我一定會繞去地下美食街的商場,買父親喜歡吃的綠豆糕當伴手禮。回家後,看到他笑咪咪的用濃茶配綠豆糕,和他聊著這次出遊遇到的趣事,這才能真正的放心下來。 半夜起來上廁所時,我會小心翼翼的走到父親房門側,偷偷聽他的打呼聲,確定一切安好,才能放心的回床上繼續睡覺。 這樣的日子從國中一路到父親在我23歲的那年,浴室跌倒中風送加護病房,之後緊急轉院,不到1個月便過世後結束。 原來,「無法求助」是照顧者的最大困境 照顧真的很消磨心智體力。如果那時就有長照2.0就好了、如果那時候有網路就好了。我忍不住自問,如果那時候真的有長照2.0,我會願意打1966嗎?會不會有罪惡感?會不會讓爸爸覺得寂寞,覺得被兒女拋下了? 深思後發現,這些想法是一定會有的。而這正是我們需要調適的。父親需要認清他需要幫助;我也必須認清壓力已經超過負荷,需要幫助。 原來求助比想像中的還要難,而這都奠基於當時在這方面的資訊和知識不足。無論是父親或我,都不曉得自己的身心狀況已經到了需要看醫生並且求助的地步。 我很難過、無助,覺得沒有好好照顧到父親。更沒有多餘的心力提供父親更好的照護,最後出現逃避行為。光是聽到需要陪同住院,家中無人可以輪班,只有我一個人面對這一切,我就覺得窒息,無法呼吸,幾至滅頂。 對於連理所當然的陪病卻感到排斥的自己,我深感罪惡,痛苦至今。我就是一個不孝女。 父親離世至今二十多年了,自責的念頭沒有一天消失過。我好想更善待父親,也希望能像護理師那樣更溫柔、細緻和有技巧的照護中風的父親。可是就是做不到。 我是那麼的笨拙無力又懦弱,光是為了不讓父親在我離開病房去上廁所時拔管,只能把他的手用約束帶綁在病床的護欄上,然後放聲大哭。 到底什麼是「對父親好的照護」,那時候的我真的已經搞不懂了。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這麼累?為什麼好想逃避?需要照護的不是別人,是自己親愛的父親啊! 二十多年過去,疑問依舊存在。現在想來,我才意識到,從小就無其他親戚可求助的我,根本不懂得尋求外界的幫忙。 承認疲憊不可恥!照顧者請勇敢求助 最近在張曼娟老師的臉書粉絲頁上,看到她寫到:「必須求援,必須向人傾訴,善用社會福利與措施,不要自己承擔一切,這就是照護者優先的生存之道。」這段話讓我茅塞頓開。 所以,說出來吧,試著說出來吧。在我們即將忍不住對被照護者發脾氣、忽略他的自主意見,做出種種讓自己後悔,也讓被照顧者感到不被尊重的決定和行為時,照顧者率先說出來吧。 「讓我放假。就算只有2小時也好。」「好想去上班。」「想要一覺到天亮。」 以上這些都不是無理取鬧,都是很正當且真正需要的協助。 不耐煩、發脾氣、厭倦、壓力大、憤怒、無力、枯竭,都是因為你愛他,因為你正在努力不要逃避,並試著找到自己和被照顧者之間的平衡。 這些情緒沒有錯,你對他的愛更是這其中最寶貴的中心。所以,請把這些都說出口,尋找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吧。 不要覺得丟臉可恥,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是平衡的,與被照護者的關係便也能平穩和諧。如同處於情緒風暴中的父母親,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之亦然。 若有餘裕了,請去看看照護方面的演講、書和課程吧。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照護被照護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失智症、不懂得照護的技巧、缺乏處在同樣環境中的人們的支持和認同。 好比自己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病,卻不去看醫生,不尋求專業的協助,不吃藥也不學習如何與這個病共處,進而改變觀念,改變生活習慣。 放著不管以為病情會自行好轉,甚至覺得都是這個病的錯,害我現在做什麼都綁手綁腳的。我真的聽過個案和家屬發出一模一樣的抱怨。 然後病情就如蛀牙一般,越來越深、越來越深。殊不知,現在在這方面的知識與資訊都非常豐富。政府也設有求助的1966專線,能給予你專屬的協助。 照護需要學習,照護需要調整心態,照護需要休息。照護也是一段過程。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居服員,來了!》 {DS_BOX_39510}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5.10
年節送禮不只送長輩!桂格讓你和好友「互補健康」祝願「總友你在」! 陳漢典、Lulu的好友神默契!台灣人健康送禮NO. 1「桂格養氣人蔘」 限量LINE FRIENDS前開式行李箱伴你滿載健康 送上溫暖祝福 新年將臨,不僅要向平時關照的長輩送上賀禮,也別忘了為工作、生活中一路相挺的摯友獻上祝福!... 2024.12.20
生活 5分鐘問10次,失智長輩其實很焦慮⋯3方法幫他記住答案 5分鐘前回答過的問題,5分鐘後又再問一次,失智症患者本人是怎麼想的? 母:「對了,孫子的婚禮是什麼時候舉行?」→因為有很多事情要準備,先問問看兒子吧! 兒:「啊啊,婚禮是下星期天喔」→孫子的婚禮是什麼時候舉行? 5分鐘後⋯⋯ 母:「婚禮是什麼時候舉行?」 子:「啊啊……婚禮啊。(又問同樣的問題了。) 」 NG:用不耐煩的口氣回答「是星期天,下個星期天!」 短期記憶障礙的患者會失去短短幾十秒前的記憶。因為患者完全忘了自己已經聽過答案,所以就算覺得不耐煩也沒用,反而只會將煩躁、憤怒等等的負面情緒傳達給對方。患者說不定會認為自己「受到不當的對待」。 這樣也NG: 用一句「別再說了!」終止對話。 一副不耐煩的說「你已經問過好幾次了,還記不起來嗎!」。 OK:語氣溫柔的回答「婚禮是下個星期天喔」,並寫在便條紙上交給對方 由於患者會忘記自己已經問過了,因此如果回答的口氣不佳,會讓對方產生「被冷淡了」的印象。即便患者詢問相同的問題,也請務必冷靜的回答。將便條紙交給對方時,只要說「要是忘記就看這個」,(儘管實際上會忘記有便條紙)患者便會感到放心。 這樣也OK: 一起將整個星期的行程寫在日曆上,並貼在看得見的地方。 建議患者多做簡單的腦部訓練(拼圖、解謎)、摺紙、為圖畫著色等。 以遺忘為前提,努力打造方便生活的環境 短期記憶是指幾十秒到一分鐘左右的記憶。因此,一旦因失智症而產生短期記憶障礙(即時記憶障礙),就會經常忘記不久前做過的事情。患者除了忘記對話內容外,還會出現以下症狀。 忘記自己幾分鐘前的言行,反覆詢問同樣的問題。 總是在找東西。 忘記講過電話。 這種短期記憶障礙和近期記憶障礙一樣,本人自己不會有感覺,所以即便嚴厲指責對方也不會有所改善。 另外,一再忘記的經驗會讓患者本人心中越來越感到不安。甚至有人會認是周圍的其他人聯合起來欺騙自己,或是會因為焦急而變得易怒。 在支援照顧失智者時,請以樂觀的心態接納變得健忘的事實,並且努力打造即便忘記也不會感到困擾的環境。以下為幾種有效的具體做法。 安排一整天的行程。 將待辦事項寫在日曆上。 事先將外出所需要的物品集中好放在一個地方。 有短期記憶障礙的人不擅長記住新事物。當環境改變、有需要記住新事物時,請一邊和患者商量、一邊找出理想的做法,陪伴患者一一反覆練習以確實牢記。 不只是短期記憶障礙,失智症患者通常都有討厭變化和新事物的傾向。請接納患者做不到的事情,使其不會感受到壓力。 搬入新家時,在患者習慣新環境之前要多加留意 高齡者很不喜歡搬家。尤其如果有即時記憶障礙和執行功能障礙,那麼在習慣新環境之前會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搬家結束後,在熟悉新環境之前,請多多私下和患者溝通,幫忙解決患者覺得不便或感到困擾的地方。 另外假使沒有同住,積極創造外出的契機也很重要。建議可以鼓勵患者參加銀髮社團或運動社團,避免患者在地方社會上遭到孤立。 *本文摘選自東販出版《醫學專家傳授同理家人的失智症照護》 {DS_BOX_39303}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