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拚台灣第一條「成功地下街」!Sogo+大巨蛋翻轉東區野心 台北大巨蛋內的演場會與精彩賽事,頻頻洗版社群,但其實,場館外的地下街與餐廳區塊,也時時人滿為患。 這裡,是由Sogo經營的遠東Garden City,範圍囊括了大巨蛋場館周邊的地下街、外圍餐廳與百貨零售區域,今年五月時開始分段開幕。 {DS_BOX_38691} 遠東Sogo董事長黃晴雯(右)、 資深副總兼店長吳素吟(左)攝影者:駱裕隆 它被零售業稱為「台北市的最後一間大店」,加總起來約三萬六千坪,是Sogo東區三館合計的一.二倍。 目前營運中的餐廳與地下街,大約只占了整體坪數的六分之一,但光是開幕迄今,搭配著大巨蛋活動,就已累計四十萬筆交易量,每個月平均約八千萬元業績,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達八成消費者都是「非Sogo會員」的新客人! 台北市最後一間大店!僅開幕1/6空間,還有三難題待解 「這當然是很重要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但老實說,即使我們(Sogo)已經經營三十七年了,這個案子還是很難做,」遠東Sogo資深副總經理兼Garden City店長吳素吟坦言。她透露,有三個前所未見的困難點: 首先,儘管經驗豐富,但Sogo向來是做「一整棟」的商場,早已建立起一套排列組合業種的SOP。然而,大巨蛋卻是高度分散,地下街、餐廳與零售商場全坐落在不同位置。 其次,台灣過去並沒有「公認成功的地下街」前例,東區更在疫情前陷入低谷,空租率高、商圈沒落消息頻傳,必須提升廠商進駐的信心。 最後,由於大巨蛋曾停工多年,它使用的是十幾年前的電力配置,因此以今天的商場規格來看,明顯電量不足,該如何突破限制招商? 問題重重,團隊只好見招拆招。在規畫地下街整體視覺前,吳素吟就先去了日本一趟,走訪東京車站地下街、羽田機場神座地下街等。 「我發現,人家地下街看起來舒服的關鍵,在於『一致性中帶點變化』,」她分析,從色調運用、招牌大小與陳列,商場都得跳下來制定明確規範;加上大巨蛋的地勢高高低低,光是每家店的招牌高度,就細調了至少五次。 視覺確定後,緊接著是招商。由於總電量不足,一開始就必須做出取捨,「必須把電力配置花在刀口上,」吳素吟坦言。 舉例來說,餐飲的用電量通常比零售高。但光是餐飲也有區別,例如需要高溫油炸的品牌,用電量就高;烘焙則多半是中央廚房做好再配送,用電較少。於是,團隊必須先畫出總體配置圖,做好電量分配之後,再依序招募適合的廠商,目前餐飲占比約八○%,未來零售商場開幕完畢,餐飲占比將會在二○%到三○%之間。 針對粉絲、居民、忠誠客三客群招商運動酒吧、路易莎新店型吸年輕客 那究竟怎樣叫「適合的廠商」?原來,大巨蛋消費者主要分成三大塊: 一是目的型消費者,只有舉辦比賽和演唱會時才會出現,但人數極多。 二是在地居民與上班族,他們的日常生活就在這裡,是撐起營運的基本盤。 三是Sogo的主客群,忠誠度最高,但也最刁鑽。如果慕名而來,卻發現沒有驚喜,可能會導致反效果。 於是,針對這三種消費者,團隊開始制定招商策略,分別滿足他們的需求。 例如目的型消費者,吳素吟就破天荒買了票,進場看了此生唯二的兩場棒球賽,仔細觀察球迷的行為模式。她發現,最多人買的就是炸物和啤酒,方便食用、可快速買完就進場是關鍵,因此,他們同時找來麥當勞、賣韓式炸雞的bhc Chicken,場外還有運動餐酒館,延長快樂氣氛。 例如針對在地居民,由於大巨蛋與松山菸廠相鄰的園區充滿綠地,很適合遛狗,距離最近的店面,就引進了日本高級寵物用品店Pet Paradise,周圍餐館也全是寵物友善餐廳。 最後,面對最挑剔的主顧客,吳素吟的策略是:找具備「餐飲底」的廠商,才能應付大巨蛋活動的爆炸性人潮。但她還有第二個條件:「我們會去詢問,它願不願意和Sogo一起共創全新的model(商業模式)?有這個意願,才能往下談。」 這個前提,讓他們的廠商名單從最初一百多家,一路刪除汰換到如今的十四家,幾乎全是從未有過的新店型或品牌。 例如金色三麥開出的Sports Nation,就別開生面的推出「智慧取酒牆」,消費者可以自己拿著杯子,依據喜歡的口味取酒;他們更結合了宛如股票市場的趣味設計——每款酒只要半小時內的銷量超過五百毫升,售價就會上漲、反之則會下跌。價格浮動與體驗感,不僅讓它開幕時引發社群洗版,也吸引不少外國遊客。 金色三麥新品牌Sports Nation,一進門就能看見醒目的智慧取酒牆,顧客可參考如股市、不斷浮動的價格,自助取用。攝影者:楊文財 「因為金色三麥的年齡層在二十五到四十五歲,也很多家庭客,我們其實一直很想做一個更運動、更年輕時尚的店型,」金色三麥總經理葉淑芬說,而Sogo當初提出的訴求,就是夜經濟、酒類與運動,雙方正好一拍即合。開幕迄今,新增了不少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客,外國客人的比率也比其他門市多出二○%。 「這裡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驗場域!」路易莎咖啡董事長黃銘賢觀察,大巨蛋位於市中心蛋黃區,既有比賽和演唱會的目的型活動,又鄰近捷運站,享有軌道經濟。三大因素讓它匯集大量人流,而且消費者輪廓多元,路易莎旗下全新品牌Louisa Bakery的首店也開設在此。 大巨蛋吸金力強「東區慢慢回來了」明年底前完全開幕,挑戰101商圈 那麼,大巨蛋是否已經帶動周圍商圈? 東區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韓修和直言:「疫情前被打趴的東區慢慢回來了!」他透露,大巨蛋開幕至今,東區店面的空租率,已從今年三月到五月的一四%,降至十一月的八%,例如疫情前撤出的雄獅旅遊,也在近日大舉回歸。 台北市政府推估,大巨蛋過去一年吸引逾一百四十萬人次到場觀賽,已為東區商圈帶來超過四億元的外溢商機。 「Garden City其實只開幕了六分之一,還有六分之五的零售商場,要在明年底開完,那才是更大的挑戰,」吳素吟坦言,這無論對遠雄、對Sogo、或對進駐的廠商而言,全都是跳出舒適圈,「我們要讓東區商圈,變成一○一之外,另一個外國人必訪景點!」 ... 2024.12.12
焦點 野心新中東 利雅德》沙烏地阿拉伯首都 「這是一個真正發展中的新興市場,類似於90年代的中國與印度。」摩根士丹利報告稱。2024電競世界盃、2030世界博覽會,都將在這裡發生。這個由皇室宗族統治的神秘國度,正放鬆管制,吸引外資與觀光客進駐。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攝影者:陳宗怡 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 短短4年,阿布達比建立全球第1所專注AI研究的大學,AI頂尖論文擠入全球前20名。它推出阿拉伯語版本的大型語言模型,並導入AI做區域城市氣候風險治理。台灣的電腦科學家們,也遠渡重洋,加入這場科技軍備競賽。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攝影者:陳宗怡 杜拜》中東經濟與金融中心 「杜拜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能和任何人做生意的金融中心。」《經濟學人》點評。阿聯是全球前10大產油國,杜拜卻舉辦COP28氣候峰會,宣示往新能源邁進。做為中東火車頭之一,它布局區塊鏈技術,推動空中計程車,拚10年GDP翻倍。 中東經濟與金融中心》杜拜攝影者:陳宗怡 ... 2024.01.04
國際 無人計程車、機器人是同一盤生意!馬斯克的AI生態圈野心 「未來自駕車會比真人駕駛還安全十倍!」搭上首次亮相的無人計程車產品Cybercab穿過華納兄弟攝影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砸重本借好萊塢攝影棚當作舞台,讓人形機器人在台上跳舞,在人群中遞酒、互動,他要傳達的訊息只有一個:特斯拉早已不只是一家造車公司。 自四月初宣布今年有望發表無人計程車產品線之後,特斯拉股價最高曾彈升六○%,市場期盼它可以藉由無人計程車與人形機器人等產品,走出公司新的成長曲線。 馬斯克個人曾指出,相關產品線未來可以讓特斯拉市值上升至三十兆美元,是現在的四十多倍。 長期看多特斯拉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ment)便預測,五年後,特斯拉的近九成市值,將源自無人計程車業務。 從單純的電動車商,到進軍能源管理,再到推出無人計程車與人形機器人,此時的特斯拉,要瞄準的是比照蘋果,從賣手機的硬體財,轉向到賺取能源管理、車輛軟體管理的生態圈生意。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瓊斯(Adam Jonas)曾比喻,藉由Model 3和Model Y等車款,特斯拉已跨越了自己的「iPhone時刻」,下一個成長突破點,就在於它能否創造「App Store時刻」,也就是跨入高毛利、高經常性收入與高本益比的業務範疇,而無人計程車,正是這個電動車霸主轉型的第一步。 如此大張旗鼓跨步轉型,背後有著不得不的壓力。 銷售速度減緩+中國削價競爭轉戰新產品線,一輛車能創五倍價值 二○二三年底,美國車主購買電動車的速度放慢,銷售年成長率從二二年十月的七四%,在一年後降至四二%,電動車比燃油車需要多三週的時間才能售出。 同時間,來自中國電動車廠的削價競爭,更逼得特斯拉於去年不得不多次降價,幅度動輒超過兩成才能應對,賣車毛利變低,遲遲沒推出新產品,讓特斯拉進退失據。 「絕大多數時間,汽車都是沒有作用的。」馬斯克估計,將閒置的特斯拉化為無人計程車,有望為單一車輛創造超過五倍的價值,而不只是一台占用車位的機器。 圖表製作者:陳慶徽 他指出,除了特斯拉自己的無人計程車隊外,未來特斯拉車主也可自行選擇出租持有的車子,讓它上路載客賺錢。 據他估算,Cybercab上路後,每英里含稅營運成本會落在○.三至○.四美元之間。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相較於Uber與Lyft等競爭對手,特斯拉無人計程車隊可擁有比他們便宜約四成的成本優勢。 該報告進一步點出,無人計程車的出現,將降低每趟叫車金額,進而擴大叫車市場規模,截至目前,叫車市場車輛的行駛里程,僅占美國車輛總里程的一%,而特斯拉有機會藉由無人計程車打開新的市場。 但這並不只是特斯拉為了找尋新生路,勉強畫出的大餅,相反的,無人車與人形機器人,正是源自於特斯拉核心競爭力,相應衍生出的產品線。 擁數據優勢、砸大錢投資算力躋身高毛利軟體公司,不只賺硬體財 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強調特斯拉應該被視為一家AI與機器人公司,而非只是電動車製造商。 雖然紀錄上,特斯拉在實際道路上並未記錄過任何一哩的無人駕駛里程,但是,採用全自動輔助駕駛(FSD)的特斯拉車主,至今累積了超過十六億英里的行車數據,遙遙領先其他競爭者。 方舟投資研究指出,特斯拉累積數據的速度,是自駕對手、Alphabet 旗下Waymo的一百一十倍。 有了數據還不夠創造差異性,更重要的是要擁有把數據「原礦」精煉、分析成「黃金」的能力,這背後靠的,就是特斯拉砸下重金建立的算力設備以及演算法。 馬斯克曾指出,二四年特斯拉將花費約一百億美元,投資在AI演算法與推論訓練上。 根據創投業者Air Street Capital所出具的《AI現狀報告》(State of AI Report)顯示,放眼全球部署輝達(Nvidia)指標產品H100晶片伺服器群最具規模的業者,在第一名的Meta之後,特斯拉占據第三,而第二名則是同樣由馬斯克出資成立的人工智慧公司xAI。 圖表製作者:陳慶徽 從造車、坐擁來自數百萬位車主的獨家數據、自行設計晶片、儲備算力、建立超級電腦Dojo、訓練演算法,特斯拉在布局上高度的垂直整合,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長飛輪,成為他們在AI領域與對手的護城河。 能源、AI晶片到算力都做 特斯拉打造自駕生態圈圖表製作者:陳慶徽 過去,從網路書店起家的亞馬遜,後來單靠著雲端AWS單一業務,就創造出可占全公司稅前息前獲利(EBIT)七成的成績單。摩根士丹利認為,特斯拉的AI能力,有望躋身成為高毛利軟體公司,而不是單賺賣車的硬體財。 例如,特斯拉旗下、可供車主訂閱的FSD系統,就是該公司結合數據與AI技術的火力展現。 方舟投資的研究顯示,使用FSD模式的特斯拉,比人類駕駛的特斯拉安全五倍,比美國其他在路上行駛的汽車駕駛安全十六倍。 二○二四年第二季,特斯拉服務收入寫下新高的二十六億美元,今年起營收占比攀上了雙位數,就是在反映軟體相關業務的成長。 下一個集軟硬體優勢大成的產品,就是同樣在本次發表會亮相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 從核心自駕技術發展出人形機器人能源事業成驅動所有產品的關鍵拼圖 「它可以幫你遛狗、買雜貨,成為你的朋友。」馬斯克在發表會上,特意讓數台Optimus走入人群與參與者互動。 據其規畫,將來Optimus可做為工廠中的工人、所有家庭的秘書與生活助手,顯示出該產品除了製造業2B的市場,同樣也有面對大眾的2C市場。 馬斯克曾指出,在更長遠的未來,Optimus的價值,有機會超越特斯拉旗下所有產品。 Optimus的誕生,就是源自於特斯拉在自駕領域所發展出的影像判別技術,同樣的鏡頭,如何讀取畫面意義,進而做出相應動作,在車輛上是閃避、變換車道,在機器人上,就是抓取物品、搬運,甚至是為人斟酒。 特斯拉在發表會上,讓Optimus機器人走入人群倒酒、跳舞互動,宣示未來該產品也會面向大眾市場。來源:法新社 韋德布希證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即認為,特斯拉是此時市場上最被低估的AI公司,他形容,本次無人計程車的發布會,將使特斯拉成為開創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角。 除了以上業務,組成特斯拉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能夠驅動以上所有產品的能源業務。 事實上,特斯拉是現在全美電動車快充充電樁市占率最高的業者,除了充電樁以外,它也有提供服務政府等級的大型儲能產品Megapack,以及電力管理與交易平台Autobidder。 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寫下新高的,不只是前述的服務收入,能源收入也是創下歷史新高。 投行威廉博萊(William Blair)分析師多斯海默(Jed Dorsheimer)指出,能源業務恐怕是特斯拉在資本市場中最被低估的事業體。 週刊《霸榮》(Barron's)則預估,到了二○三○年,特斯拉儲能業務收入有望追上造車部門,「這意味著另外一塊六千億美元市場價值(的潛力)。」 不過,縱然對公司未來成長的夢想大餅看似無限美好,但在發表會當天,特斯拉股價卻不漲反跌,一度走跌約一○%。 應用是否實際落地還待驗證投資人想布局,看產線能否如期製造 背後原因是,儘管未來潛在的市場餅看似很大,但是整個發表會,馬斯克多數時間都在畫大餅,缺乏實際落地的營運細節,這個夢最終是否會實現,長期還是個問號。 「這樣(無人計程車上路)的未來何時會實現仍不清楚,我們認為比我們預期的還遠。」瑞銀報告如此為發表會點評。 巴克萊銀行報告分析指出,要實踐馬斯克的願景,特斯拉須具備如Uber,可在遠端控制車隊的平台能力,而如何達到這點,馬斯克並未在發表會中回答。 「如果特斯拉在活動後股價回跌,我並不會感到驚訝。」多斯海默在發表會前就指出,特定活動前,特斯拉股價向來會隨期望堆積而上升,在活動後因失望而下跌。 《霸榮》指出,投資馬斯克的公司,向來都是一種押注。 「如果有人不相信特斯拉會解決自動駕駛問題,我認為他們不應該投資。」面對來自外界的質疑,馬斯克的回應如同告訴投資人:如果你相信,就押注我。 對於投資者來說,若埋單特斯拉的未來潛力,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持續檢視包含無人監督的FSD落地速度、以及Cybercab與Optimus產線能否如期製造等具體動態,以此做為布局依據。 曾經,也沒人相信特斯拉可以造出賣到全球的電動車,但此時已沒人會有同樣的質疑。不論無人計程車或是人形機器人大夢何時會走出好萊塢攝影棚、成為日常,馬斯克的登高一呼,多少都已敲開了相關市場的大門,讓那樣的未來想像,離大家更近了一些。 ... 2024.10.17
焦點 整個高雄是鴻海的AI實驗室!揭劉揚偉攜黃仁勳最新野心 就在這個月的台北電腦展,黃仁勳旋風席捲全台之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這位AI教父面前宣布了一項令外界意外連連的計畫:鴻海將砸六十多億元、買下四千多顆輝達最新AI晶片「GB200」,在高雄興建一座全新的AI運算中心。 然而,你可能更意外的是:未來,這座位於高雄亞灣區的AI運算中心,極可能是每年舉辦一百多場演唱會的高雄,能比現在更短時間疏散數萬名觀眾的解方。 {DS_BOX_37728} 黃仁勳、劉揚偉為什麼選高雄?為什麼要買下這麼多AI晶片?運算中心屬於服務業,但鴻海不是製造業嗎? 早在七年前,鴻海就在高雄的軟體園區,打造了台灣第一座商用型AI超級電腦,二○二○年的新冠疫情,這座超級電腦甚至幫助小港醫院,用AI分析染疫病患的肺部X光片,讓當時檢驗爆量的醫院,判讀時間比原本縮減二十分之一。 八年前就在高雄打造超級電腦輝達認證AI伺服器系統一號機在此誕生 打造、營運這座曾排名全球第十七的AI超級電腦,是鴻海於二○一一年成立的雲高科技,加入鴻海二十二年的雲高科技董事長許壽國回憶,雲高成立迄今,大部分時間裡,經常是摸著石頭過河,譬如,現在他們引以為傲的AI超級電腦。 時間回到二○一六年,當年的台灣,不僅超級電腦極少,更沒有任何一座是用於商業使用。面對從未親眼目睹、「只有在教科書看過」的超級電腦,雲高工程師只能一家家翻閱,譬如英特爾、超微(AMD)、輝達,有哪些晶片是適合超級電腦。 因為AI注重的是平行運算,這是圖形晶片(GPU)擅長的計算方式,於是,他們決定選用擅長GPU的輝達,但,如何把一顆晶片,變成一整台電腦?長年來,美國晶片商都是先做好系統設計,讓台灣的代工業者「參考」、有跡可循,「但那時候,什麼都沒有,就一顆晶片在那,我們只能從零開始⋯⋯。」許壽國說。 那是一場長達一年的長征。雲高為了打造超級電腦,工程師只能自己在電腦上發想、畫電路線,以設計搭載晶片用的主機板;然後再去找外部的廠商,將主機板做出來;接著,他們再裝上晶片、通電,開始在上面試著跑AI模型。 光是測試,往往要花上三天三夜,假如,結果不如預期,他們又要重新回頭去設計、打樣、測試,「而且最難的是,你還要把一百台電腦同時接在一起,必須不能過熱、不能當機,還要達到理論的運算力。」一名鴻海資深員工說。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百多天,過程中,鴻海除了與輝達合作,還從學界找學者當顧問。二○一七年十二月底,這台AI超級電腦正式發布,而這台電腦,後來更被輝達認證,將其定義為AI伺服器準系統「HGX-1」,成為該系統的天字第一號機。 考驗帶來進步,甚至拔得頭籌。七年前,業界還對黃仁勳提出用GPU打造伺服器的概念懷疑時,鴻海與廣達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為輝達打造AI伺服器的準系統與整機,也讓兩家公司在這波AI浪潮,最被市場看好。 這座全球第九大算力中心將成鴻海電池、巴士智慧工廠後盾 這一次鴻海再花大錢、打造問鼎全球第九的AI算力中心,著眼的,就是高雄與鴻海的兩大翻轉藍圖。 翻轉一:智慧工廠。鴻海正在和發、橋頭工業區,分別興建電池廠、電動巴士廠,兩座都將打造成AI智慧工廠,並導入輝達的虛擬工廠平台Omniverse。由於這也是鴻海第一座電池與巴士廠,他們的盤算是,只要數位基礎打得好,將有望快速整廠輸出。 「這些智慧工廠,都會運用到生成式 AI,就需要這座超級算力中心的算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日本回覆商周提問。 試想,當一座工廠裝著上百支鏡頭、用AI控制,這意味著每一秒鐘,都有至少三千張圖像要讓AI分析,然後瞬間做出判斷,這需要龐大的算力,但關鍵的製造數據又不能放在外部,這都讓鴻海必須在高雄擁有自己的算力設施。 駁二,藏一支鴻海百人軟體團隊打造演唱會人流、車流疏散AI大師 翻轉二:智慧城市。去年四月,鴻海與高雄市府合作,雙方簽下一紙智慧城市意向書(MOU),並拍板先從智慧交通展開。正是因為這個合作,讓鴻海近期在駁二藝術特區租下一座倉庫,放了一支超過一百人的軟體研發團隊。 這個團隊有三個專案正如火如荼進行。首先,他們幫高雄打造一個「超級App」,整合巴士、輕軌、捷運、自行車、高鐵、台鐵、甚至渡輪的交通數據,讓所有來高雄的觀光客可以在一個App裡,知道當下最快、或最省錢的交通組合。 這是鴻海主導設計、正在高鐵左營站行駛的電動巴士,未來,不管是巴士排班,還是如 何最有效率從高鐵接駁巴士,都會有鴻海打造的AI系統在背後運作。攝影者:郭涵羚 圖為高雄市交通局行控中心,鴻海正協助該局打造智慧儀表板、AI排班系統及整合交通資訊的超級App。攝影者:楊文財 他們的終極目標,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不諱言,就是當高雄再一次舉辦萬人演唱會時,能在觀眾散場的當下,用AI即時分析人流、車流,給那些想在高雄留宿或是北返、或想直接搭機返國的觀光客,生成一張個人化的交通地圖,讓AI變成演唱會疏散大師。 「高雄是集合機場、港口、高鐵、台鐵、捷運等複合式交通的城市,而且腹地很大。」劉揚偉不否認,高雄交通的複雜度,確實給團隊挑戰,但也是因為這個複雜性,AI必須同時擷取不同交通要塞的影像做分析,過程耗費大量運算力,這時候,未來新落成的AI運算中心,就會派上用場。 第二個專案,是電動巴士行控中心的「AI排班」系統。簡單說,這是一個會根據當下乘客數量、交通壅塞程度,自動判斷是否增加、減少班次的AI排班師,特別在巴士都電動化後,AI排班師還要用每台車的剩餘電量、當下台電的電價費率,肩負安排每台車的充電順序。 甚至,未來如果某一個路段發生車禍,這個系統還可以當起「AI交通警察」,在車禍當下,通知救護車、警察到場,同時在各大路段的電子看板,警示車輛改道,接著調度、加開公車班次,到附近沒有車禍的路段,紓解車流。 不只鴻海轉型,高雄也要靠它AI化運算中心當起點,吸更多在地夥伴 第三個專案,是智能客服。鴻海駁二團隊正在把生成式AI導入這個類似台北市民專線1999的客服系統,只是,有別於直接用AI當客服,這套系統先讓民眾講出需求,用AI將語音轉化成文字;再進行分析、問題分類、給答案建議;接著轉交給客服人員,解決人力難找、但服務量卻十分龐大的痛點。 對高雄市府而言,他們更想要的是,當鴻海以平台業者的身分,為高雄打造各種AI方案時,因為應用繁多、必須再靠外部夥伴合作,屆時,高雄的在地公司,能夠因此成為鴻海的供應商,進而讓整座城市的產業,往AI轉型。 一座運算中心,是高雄整座城市「AI化」起點,也是長年浸淫製造業的鴻海往服務、軟體整合者轉型的一次契機。屆時,鴻海不只是組裝伺服器、出租算力,而是賣電動車、還幫你管理城市電力、交通、疏散演唱會人流。 {DS_BOX_37783} ... 2024.06.27
財經 黃仁勳2024 Nvidia GTC完整演講,揭露在AI宇宙的最大野心 「歡迎來到GTC!我希望你們知道這不是一場演唱會,你現在參加的是一個開發者大會,接下來會談論很多科學、演算法、計算機系統結構和數學。」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幽默說道。 Nvidia年度盛會「GTC 2024」主題演講現場,台下座無虛席、連Nvidia官方YouTube頻道的直播,也同時有6萬多人在收看。 上週《商業內幕》便評論:「黃仁勳之於AI迷,就像泰勒絲之於Swifties(泰勒絲鐵粉的自稱),下周可能會證明這是對的」現在看來,確實如此。 以下是黃仁勳主題演講的重點摘要: 一、 「這是一個全新的產業!」 從ChatGPT問世以來,人們真正注意到了生成式AI,這都需要更多的算力。黃仁勳提到,產業正在轉型,通用運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需要一種新的運算來實現生成式AI的規模化。 這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的產業,這甚至會改變程式、軟體的撰寫與生產方式。 未來,生成式AI可以被被應用在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的場域,它讓人們在真正動手做之前,就能以數位化的方式,完全模擬真實的製造過程,例如氣象預測、新藥開發、生技檢測,甚至是智慧車、智慧製造與智慧物流等。 台灣在GTC上出現不止一次,黃仁勳在介紹GB200 AI晶片應用時,特別提到氣象模擬系統,並以預測接近台灣的颱風路徑及其影響為例。來源:Nvidia GTC 二、 地表最強AI GPU晶片GB200、Blackwell新架構發表 「Hopper超棒,但我們需要更大的GPU。各位女士先生們,我想向你們介紹一個非常大的GPU。」黃仁勳如此開場介紹新一代GPU架構Blackwell。 他提到,生成式AI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技術,那麼Blackwell就是推動這場新工業革命的引擎。Blackwell配備了2080億個電晶體,採用台積電客製化4奈米製程製造,是Hopper架構的接棒者,命名自首位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黑人數學家布萊克威爾(David Harold Blackwell)。 而採用2顆Blackwell架構GPU,加上1顆Arm架構的Grace CPU組成的「超級AI晶片GB200」,在AI的訓練速度上比前一代晶片H100快4倍、推理能力優30倍,成本和能源消耗則低25倍。 Nvidia揭示讓AI技術發生、落地的參與夥伴公司,當中有不少台灣企業。來源:Nvidia GTC 三、 Nvidia要當AI台積電:你想點子,Nvidia平台幫你實現 黃仁勳提到,Nvidia希望能成為AI領域的台積電,做的事情就是替讓所有想導入AI技術到自家業務的人,能順利打造屬於自己的AI服務、AI應用。「就像是我們把點子帶到台積電,它幫我們製造後我們拿走晶片一樣。」 Nvidia推出了AI微服務Nvidia NIM,它希望成為所有企業客戶在發展客製化AI時的「副駕駛(co-pilots)」,協助其縮短部署AI的時間,同時保留對其智慧財產權的擁有權和控制權。首批客戶包含Adobe、SAP、Cadence等。 因此,Nvidia不再只是一個晶片供應商,它會更像是一個平台供應商,就像微軟或蘋果一樣,讓其他公司能輕鬆的平台上建立應用程式。 據CNBC報導,Nvidia企業副總裁Manuvir Das在受訪時表示,「當然,我們仍然這樣做(販售GPU)。但真正改變的是,我們現在真的有了商業軟體業務。」 黃仁勳站在一比一的人形機器人之中,宣布Nvidia將投入相關計畫,讓未來的機器人能表現得更像人類。來源:Nvidia GTC 資料來源:商業內幕、Nvidia YouTube、Forbes、華爾街日報、彭博、CNBC 核稿編輯:林易萱 ... 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