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職場最強大的力量叫做「情緒穩定」,他如何在10分鐘內平息主管怒火、贏得信任 我在半導體產業工作的時候,有近2年時間被外派到中國擔任財務經理的工作。 由於公司當時在中國投資及生產金額非常龐大,不僅為當地創造財政收入,也能增加就業機會,因此政府給予公司許多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身為我老闆的財務長,在公司草創的時期,常常必須要在政府的各個不同單位之間,為了取得這些優惠政策和措施東奔西跑。 所以,我很自然的被指派為財務長的代理人。既然是代理人,那麼理論上財務長被授予的任何工作,當他不在公司的時候,我就必須責無旁貸的承擔。雖說要承擔,但心裡總是希望能夠風平浪靜,沒事就是好事。 就有一次,總經理交辦重要工作給我老闆,請他做一份給法人的投資報告。沒想到我老闆在出差時,竟然忘得一乾二淨,並且沒有交接給我和團隊。 後來當總經理臨時把我叫到辦公室,向我要這份投資報告的時候,我一整個人呆愣在他面前,不知所措。 雖說完全不知情,但也不想直言是老闆忘了交接給我,畢竟這是我們團隊自己內部的溝通問題。所以我只得硬生生的道歉。沒想到總經理聽完之後,可能是因為再過兩天就要交報告給法人,一整個情緒開始暴走,然後拿起桌面上檔案,用力往牆上怒擲。 我接著深呼吸幾秒鐘,開始把地上所有文件收集起來,平平整整放到他桌上。 然後,對著他,再次表達歉意,並且請總經理給我5分鐘,和他再做一次確認,有關製作這次投資報告的內容。或許是暴怒之後的清醒,或許是因為我沒有情緒的反應,以及冷靜理性的態度,讓總經理理智拉回了現實。 總經理花了將近10分鐘時間,和我把所有投資報告給理了一遍。我甚至用鉛筆在空白的A4 紙張上面,直接把所有報告,用「草圖」的方式給全部勾勒出來;讓總經理可以當場立刻確認我的認知是否正確。 看到總經理點頭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安了一半,並抱著那疊草圖,告訴總經理說:「不知總經理中午是否有空?現在離中午還有將近2個小時,我會先把內容製作完畢,午餐時再和總經理做第二次確認。」 或許總經理沒想到可以這麼快在中午就能看到第一版,也或許他被我的積極所感動。因此他點了點頭,而我也在確認他首肯之後,走出辦公室開始我的簡報製作,然後開始將格式進行優化和美化。 就這樣,一場風暴在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下結束,而我也在密集的和總經理溝通當中,利用不到一天半的時間,完成了這份總經理迫在眉睫的報告。 後來秘書們都口耳相傳,說我的情緒管理特別好,真的很難得。聽到這樣評價,我心想:「難不成要和總經理惡言相向,又或者是幹一架,拚個你死我活?」 被罵的人受傷,罵人的人又何嘗不是傷得很重?有人可能會問:「罵人的人,哪來的傷?」 不管是國家,又或者是公司,團結才會力量大,而團結關鍵,就是人心向背;如果因為不當罵人,又或者是言語損人,而失去人心,這當然是「傷」。 我的好友李佳達,他是泰山彈簧股份有限公司CEO,有次特別和我分享他的一段名言: 倘若沒有處理善後的能力,那就不要放縱自己的情緒。 從我第一天認識他開始,不論在職場、在生活,或其他任何場合,他都是我最敬佩能拿捏好情緒分寸的人。 就像老子《道德經》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察言觀色,控管情緒;不僅利己,也能利人。 思考練習 回憶有沒有在溝通的時候,不管是自己或對方因為沒有察言觀色,以致於讓彼此情緒失控,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同樣事情如果再來一次,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可以來面對?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人生成為》 {DS_BOX_3823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27
職場 新工作年薪少40%,他還是點頭答應!只因一關鍵 有位年輕好友剛進入職場,在公司待了2年,雖然績效名列前茅,卻一直都沒有被升官加薪。 後來因緣際會之下,有其他公司招手邀請他加入團隊,不僅升官,並且讓他的薪資大幅提升,這麼一下子,開啟了他的跳槽之旅。這個經驗彷彿在告訴他,人生成就財富累積之道,就在於轉換跑道。 直到連續幾次換工作之後,有家新公司在給他錄取通知的同時,也希望他能夠簽署一份至少在公司待滿3年以上的同意書。換言之,公司希望用高薪,換取他至少3年為公司穩定付出的機會。雖然高薪很吸引人,但是3年不可以跳槽的限制,讓我這位年輕好友陷入了猶豫,並詢問我的意見。 其實很多人在職場工作的時候,常常會有時不我予,或是有志難伸的慨嘆。尤其是當自己表現績效很好,但是卻遲遲不能升官加薪的時候,更會覺得公司待人不公。 記得我一開始工作的時候,連續2年績效考核都是優等,但是薪資和職等都沒有提升,心情就陷入了這種鬱悶。直到有位前輩告訴我,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本身的工作價值就有著「天花板」,那麼你的績效再好,也沒有辦法突破那個被限制的高度。 就像銷售人員,如果他鎖定的市場只是一個1000人的小鎮,那麼這個1000人的數量便是他的銷售業績天花板。除非他能夠拓展到其他城鎮,甚至是更大市區,例如上萬、十萬,百萬人口的地方,才能將績效持續不斷往上攀升。 這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別因工作範疇局限,而使價值提升受限。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問我,換工作的原因是不是純粹為了薪水和收入,我都會告訴他那個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為了打開工作範疇,才能使得自己的價值提升。就像我曾經有一次在職場上轉換跑道,整個年薪降幅高達40%。 很多人聽到我這樣子的選擇,都非常不解。但是我心裡知道,新的工作帶給我的是全然不同的工作範疇和格局視野。 原有的工作內容是企業內部的產銷人發財,而換跑道之後的執行內容,除了原有企業內部運營之外,還包含和外界接觸的資產購併、技術移轉、合資談判,以及新事業的發展等。 所以雖然看起來短期年薪是減少,但是長期對自己價值卻是大幅多元的提升,反而後來讓我的年薪成指數型的跳躍。 跳槽不只為了跳薪資,跳槽更是為了跳能力。 回到前面年輕好友問我的問題,也就是該不該為了答應公司3年的承諾,而收下這份高薪的工作? 真正的關鍵應該是要看看新公司,未來3年讓自己發揮的工作範疇,是否有持續成長的空間?如果因為高薪而局限了自己的成長,那就等於是讓高收入限制了自己價值的擴張。 反觀不僅是高薪,而在這3年裡面有不斷挑戰打開自己新視野的機會,那麼在資歷與財力都提升的情況之下,當然就是個極佳的選擇。畢竟——擁有不一樣的視界,才有不一樣的世界。 思考練習 在過去工作轉換跑道的過程當中,自己真正在乎是薪資提升,還是能力擴張?詢問好友換工作的經驗,並驗證薪資成長和工作範疇之間的關係。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人生成為》 {DS_BOX_3823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25
財經 自己煮比較省?忽略一經濟學觀念,再省也是窮忙 就讀研究所時,有次早上課程上完和同學準備去吃午餐,不經意看到路邊有家知名西點麵包店大排長龍,雖然它平時生意也不錯,但這樣車水馬龍的盛況卻不常見。 受到好奇心驅使,忍不住上前去瞭解到底是怎麼回事。詢問排隊客人才知道,原來是他們家明星產品麵包,平常一個要價99元,當天特別優惠每個只要9元,限量賣完為止。因為門口特別張貼了下午1點會出爐的告示,所以才會在午飯時間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 知曉原因之後,我們其中有位同學凱文就說道:「要不咱們也來排隊吧?一個麵包原來要價99元,現在才9元,省了90元,實在是太實惠了。」 這時候大學唸經濟系的少安慢悠悠發話了:「看現在這個排隊情況,就算下午1點麵包出爐,等我們買到,大概也要等將近1個小時。我平常去便利超商打工1小時可以賺一百多元,而當家教每小時可以賺500元。如果用我當家教每小時價值計算,我買這個麵包實際成本,等於509元了,哪有比較便宜?嗯,不划算。咱們還是乖乖去吃飯吧?」 聽完少安分享建議之後,我們每個人都好像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原來成本或花費概念不僅是有形的金錢,更包含類似時間這種無形資源的付出。 成本不僅是有形金錢支出,成本更包含無形資源付出。 評估你真正付出的成本 這讓我想到很多人說,在傳統市場買菜之後自己烹飪做飯,要比在外面直接買著吃來得便宜多了。如果純粹只衡量現金消費數額,確實在傳統市場花費,很有可能會比在外面直接買的餐費來得便宜。但如果算上無形的時間,甚至水電瓦斯等資源,將這林林總總付出「代價」的總和,一起計入「成本」的話,就未必比較實惠了。 所以很多人問我會不會叫外送,我的答案是「當然會啊!」然後他們會接著問是不是因為覺得外賣很方便,所以才願意多花一點錢,多付一點運費代價? 我說,不僅是因為外賣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反而外賣成本,就算多增加了運費,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划算,比較便宜的。 舉例來說,假設我的時薪是500元,從家裡去餐廳的來回時間是半個小時,那麼這半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就是250元。如果外賣加收運費的是50元或60元,其實遠遠低於我自己去採買所額外花的時間成本250元,這樣算起來不是比較划算、比較便宜嗎? 所以「成本」是我們換取產品服務相關價值重要資源,也是累積財富重要關鍵,因此在看待成本花費時要謹慎關注: 不僅是有形金錢支出,也包含無形資源付出。 當「有形」和「無形」兩者合在一起,才是我們全部的「投入代價」,也才是真正「成本」的本質。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致富覺察》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6.04
職場 「如果不努力,你長大怎麼成大器?」一招解放父母對孩子的執念 善用模式一、最好不要忽略複雜的原因 記得有次與幾位好友相約到一位愛好書法的朋友家做客,雖然那位朋友謙稱自己是業餘書法家,但是由於家學淵源,從小到大不管是楷書、草書、隸書、行書、篆體,甚至是宋徽宗的瘦金體,他都能夠揮灑地怡然自得。每逢過年佳節,我們這群好友總能收到他親手揮毫的春聯,感激與感動之情不在話下。 那天到他家做客,正巧看到他在教國小二年級的兒子寫書法,他在客廳旁的書房裡對我們比了個手勢,要我們稍候,並請他老婆先招呼我們,他需要一些時間跟孩子「溝通」一下…… 可能是孩子好動,也可能是想玩,或者是鬧脾氣,總之,看得出來孩子不想安安靜靜地待在書桌前臨摹練字。接著,我們就聽到這位老爹沒好氣地對他兒子說:「一天到晚只想著玩,連毛筆字都不能好好靜心下來認真寫,將來長大怎麼能夠成大器、做大事?你給我好好臨摹這一篇,寫完之後我要檢查。」好一番義正詞嚴地「溝通」之後,這位老爸才過來和我們聊天。 有趣的是,這位業餘書法家才剛坐下,其中一位大哥朋友,也是白手起家把公司推向國際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堪稱我們好友當中的典範,笑笑地說:「我也不會寫毛筆字耶,真不知道將來長大之後,我要怎麼成大器、做大事?」話一講完,這位書法老爸愣在那邊,臉一陣青一陣白,尷尬地只能陪笑。 對啊!為什麼成大器、做大事,非得會寫毛筆字?其實說來慚愧,我自己也曾走過同樣的路,犯過同樣的毛病。 我女兒從小就讀美國學校,一直以來我心裡總是擔憂她們未來中文程度不好,所以從小學開始就要求除了美國學校的課業之外,我還附加了台灣義務教育的國文作業,外加背誦唐詩三百首以及三字經。 那時候我的想法跟這位書法老爸一樣,心想如果連中文都學不好,將來怎麼立足於社會,如何能夠成大器、做大事。但是認真想想,為什麼成大器、做大事,一定要會背誦唐詩三百首和三字經? 其實,這都是大腦運作在作祟,導致我們很容易把期待的結果,例如:成大器、做大事,歸因於心中一個非常簡單的執念,例如:寫書法和背唐詩。先不管為什麼要成大器或做大事,畢竟光要討論「成大器、做大事」這個定義,就非常模糊且廣泛。而且就算要成大器或做大事,其背後能夠成就的原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就像我曾經聽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家長沒有辦法陪著孩子一輩子,與其強迫孩子培養興趣,倒不如陪著他們尋找興趣。如果找到了興趣,不用別人督促,他們自己也會樂中學習,而且樂在其中。退一步來說,如果找不到,他們也會知道持續尋找興趣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一位令人尊敬的企業家好友也曾經說過,我沒有辦法隨時隨地盯著屬下,而一名員工要把事情做好,其背後原因可多著呢,也不是盯著他就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所以,與其想方設法地激勵他,或是盯著他,倒不如協助他找到自我激勵的方法。如此一來,就算主管無法時時陪伴在員工身邊,員工也會自己找方法達成工作的目標。聽完之後我在自己的筆記上寫下這幾句話: 對孩子: 我們不是要灌輸興趣, 而是協助他找到興趣。 對團隊: 我們不是要激勵他人, 而是協助他自我激勵。 畢竟,孩子要成大器,團隊要成其事,背後的原因有太多、太多了。 善用模式二、提供大腦期待的簡單結論 記得一開始工作的時候,每當主管叫我匯報工作,我會試圖鉅細靡遺、滴水不漏地報告事情的全貌,一股腦兒通通抖落出來。只要我一這麼做,主管的經典名言就會脫口而出:講重點!講重點!講重點! 實話實說,一開始我心中極度不爽,滿肚子的心裡話:「官大了不起喔,這麼沒有耐性!」後來等年紀漸長、經驗稍多,我才理解「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不僅老闆的時間寶貴,公司的時間寶貴,所有團隊到每個人的時間都非常寶貴,所以直接說重點很重要。 後來接受邏輯思考訓練,理解了大腦運作原理之後,我才清楚明白,大腦的底層邏輯是,如果不講重點,囉哩囉嗦講一堆也只會換來三個字:記不住!記不住!記不住! 因為,既然大腦習慣: 簡單甚於複雜; 單一甚於多元。 那麼,我們就盡量要: 避免簡單歸因,盡量廣泛求證; 避免陳述冗長,盡量簡潔總結。 大腦是人類一輩子的朋友,也是永遠跟著我們一起長大的夥伴,理解大腦原理,知道如何順其優勢、規避其弱勢,就是一種知己知彼的邏輯思考。 《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DS_BOX_35225}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5.17
職場 被老闆罵講話沒重點!前台積電主管用「30秒電梯理論」練出溝通力 剛開始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不到幾個月就開始接任專案經理的任務。我的老闆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充分發揮敏捷式專案管理的互動,每天早上、中午、下午,幾乎都會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之下,找我聊天。說是聊天,實則是匯報練習,簡單的10分鐘到15分鐘,由我向老闆說明一下,今天針對專案任務,有什麼樣進展,又有什麼樣的反饋。 畢竟初入職場,每一次匯報工作的時候,都希望能夠鉅細靡遺地讓主管知道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打個比方,我今天的任務是與A部門經理討論縮短操作流程所需的時間,提升A部門的工作效能。 最初匯報的時候,我會從如何與A經理的秘書電話約訪的細節開始講起,然後順道抱怨一下A秘書對我的態度有多差,接著再說說A部門的工作流程有多複雜,以及現在使用A工具有多過時,甚至同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又如何等等。明明10到15分鐘的匯報時間很短,我卻講得跟「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因此每次說著說著,正當我想喘口氣繼續說的時候,主管就會見縫插針地提醒我: 「先說一下結論,今天A任務你想達什麼目的?這個目的達到沒有?以及有沒有具體的數字來衡量A任務達到與否,就是大家可以清楚知道的量化標準。例如:你希望A流程從原來的5小時縮短成1小時,也就是降低80%的時間,一看到具體的數字,我立刻能夠了解A專案的目標。另外,你可以直接告訴我,改善A流程預計花多長時間,10天、1個月還是3個月。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知道要安排多少人力或其他的資源。當你的回報言簡意賅,先說出結論,我就可以清楚了解所有主要目標和關鍵內容,接下時間你想怎麼閒聊都沒問題了。」 每次被主管這樣提醒,我都會很不好意思,同時又有醍醐灌頂的醒悟。沒錯,之後我將每次匯報都視為一次刻意練習的過程,一次又一次地優化我的報告方式,從漫無目的閒聊,變成「言簡意賅」的「結論先行」。 把結論放在最前面的其中一個優點、也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人類的注意力屬於稀缺的資源。最好趁著聽眾在一開始全神貫注的時候,牢牢記住我們想要傳遞的重點,否則囉哩囉嗦說一堆不是重點的內容,聽眾根本記不住我們說了些什麼。 注意力是稀缺資源, 說重點是掌握稀缺。 「數字」和「時間」能夠增加客觀性與方向感 再者,我們永遠不知道在與別人分享的過程,對方留給我們多長的時間。當你自顧自開心說著不著邊際、沒有重點的內容,突然間聽眾要離開了,那不就等於讓他一無所獲跟你瞎聊了? 所以說,先說結論也是一種貼心的表現,除了讓所有人在一開始聚精會神的時候能夠知道你真正想要傳遞的訊息,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臨時有事要離開,也不會感到遺憾,甚至覺得自己的時間被你浪費了。至於說完結論之後的聊天,你就可以隨心所欲暢談了。 結論說在前面是貼心, 聊天放在後面才開心。 結論先行的概念和訓練,其實是職場必備的基本技能,最有名的莫過於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Company)提出的「30秒電梯理論」。傳言這個理論的由來,是有一次麥肯錫的專案經理前往拜訪客戶,碰巧在客戶公司樓的電梯裡遇到負責該專案的高階主管,該名主管就要求麥肯錫專案經理當場做簡報。由於這位專案經理沒有事先準備,不知道如何在這麼短時間之內提綱挈領、言簡意賅濃縮結論,結果就與生意失之交臂。 正因為如此,麥肯錫公司開始訓練所有主管,讓他們擁有在短時間之內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的能力,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結論先行」。 回到台積電的故事,公司規定從工程師做簡報開始,不管簡報資料有多少頁,都要在簡報開頭提交一頁「執行摘要」。一頁式的執行摘要不能把一堆資料全部塞進去,而是像麥肯錫的30秒電梯理論一樣,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把所有的事情「說清楚,講明白」。執行摘要的後面再針對「結論」循序漸進地鋪陳和展開。 提綱挈領說清楚, 言簡意賅講明白。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問了,想要言簡意賅地陳述結論,必須掌握哪些特殊的「要素」呢?其實,簡單來說,通常我們陳述的不外乎是人、事、時、地、物,如果能在裡面加上兩個關鍵要素:「數字」和「時間」,就會讓結論具有「客觀性」和「方向感」。 我最喜歡舉的案例是新聞標題,因為好的新聞標題,就是最佳的結論先行。如果相關的資訊在標題裡面都陳述清楚,那麼讀者只要花簡短的時間就能夠知道事件的大致始末。如果需要理解更詳細的資訊,再深入閱讀文章即可。下面提供A、B兩個標題範例: 範例A凱撒公司預計未來要大規模展店,對於營收與淨利的貢獻會有顯著的提升。 範例B凱撒公司預計在未來3年內,每年展店約50家,3年達150家。每家預計年營收貢獻1千萬台幣,平均淨利率將近10%。 看完這兩個範例之後,是不是覺得範例A好像說了些什麼,但是看完之後卻沒有可以清晰記住的資訊。至於範例B,因為行文中呈現了「數字」和「時間」,所以讓你有更多依據理解資訊,也知道公司擴張的規模和方向性。 大家應該也發現了,更重要的是,因為範例B出現的「數字」跟「時間」,不管看到這段話的聽眾是老闆、同事、親朋好友或是普羅大眾,他們的心目中馬上可以針對所提供的「數字」跟「時間」進行反饋和分享。而我們也可以從吸收和消化他人的反饋與分享,進一步地修正和優化。 如此一來,結論就不僅是結論,更可以成為聽眾認知邏輯的開端,以及後續討論的基礎。 結論為了反饋, 反饋為了優化。 《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5225}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5.06
職場 他46歲才開始慢跑,49歲完成226公里超級鐵人三項!秘訣是⋯慢點說「做不到」 隨著時間推移,當你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所有的「認知邏輯」都有機會被迭代,或者是被突破。就像我拒絕三鐵,而且漸漸淡忘這件事一樣⋯⋯ 從派駐中國淡馬錫控股回台工作的第三年,也就是2015年,我認識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貴人,也是我生命中一位大天使。那一年我46歲,而這位大天使大哥已經六十多歲了,因緣際會我們在一場音樂會上相遇。 音樂會結束之後,我們相談甚歡,他順勢邀請我去他創業的旅店集團聚一聚、聊一聊。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是擁有11家旅店的大老闆。儘管事業做這麼大,但是言談舉止低調、謙沖,我對他的尊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交流的過程中,他一直告訴我,他人生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願意」2個字。因為願意,很多原以為做不到的事情,你會發現只是自己「認為」做不到,是在自己「邏輯」裡認為非你能力所及。 但是透過「願意」,你會從「看待問題」,變成「尋找方法」;你會突破邏輯的框架,有機會認識不一樣的自己。 只要願意,就有機會完成想不到的事 這種從「狹隘」到「無礙」的思維,讓我回想到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的著作《心態致勝》(Mindset)。只要有「定型心態」,就會阻礙自己的進步,但是如果有「成長心態」,就會讓自己前行的方向一路無礙。所以,聽完這位天使大哥所說的「願意」2個字後,我不自覺的拚命點頭如搗蒜。 接著,他就繼續分享除了事業之外,自己如何一步步注重健康。從運動開始,透過騎車、跑步、游泳,甚至是在他60歲那一年完成了鐵人三項,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願意」的結果。 他特別強調,一個人只要願意,就有機會做到你原來想不到的事情。如果用常人的邏輯去思考,反而是個限制,突破限制、突破邏輯,只要去做就對了。 聽到這裡,我整個人激情澎湃,點頭如撞鐘。然後就聽到他說,你「願不願意」下個禮拜來跟我一起騎車? 果然,成功的企業家,一定都是超級厲害的銷售高手,在他持續不斷挑動我情緒,在點頭慣性、還沒有辦法停下來的過程之中,問了我「願不願意」的問題,然後我就自然而然的點頭「願意」了。接著他還補了2句話: 不做,會想一輩子;做了,會講一輩子。 就是這樣,我從騎腳踏車登山,到開始練習長跑,然後練習游泳。過程當中別人一個個接著不斷的推坑,我也是一個個持續的願意,讓我逐漸從自認為32歲配不上標準鐵人的思維,轉變成48歲那一年完成了半超級鐵人113公里,然後在49歲、50歲前夕,完成了超級鐵人226公里。 原以為「年紀」太大是參加鐵人三項的檻,但是當這個認知邏輯被一個比你年紀更大的人打破之後,腦子中的「自認為」就不會有罣礙。 後來這位大哥還問我,有沒有聽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說,當然有聽過啊!他說,這句文言文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老不老,管他有多老」。換句話說,正因為他不把年紀當成問題,才能夠完成別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雖然知道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聽完之後認真想想,也是有幾分道理。從「我只能這樣」,到「我不只這樣」,就是一個打破對年紀思考框架和邏輯認定的成見。 《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DS_BOX_3522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