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連任

共有 1224 則相關文章

國際

怎麼讓十億人認同你?新出爐的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或許知道答案。 人類史上最大的選舉,在印度熱鬧落幕。全球八分之一的人口,費時六週,在超過四十度的熱浪下,選出印度新總理。莫迪不負眾望獲勝,展開第三個任期。 攤開莫迪過去執政十年的成績單,這個結果並不令人訝異。 在他的領導下,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並持續保持高速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明年它將超車日本,二○二七年再超過德國,躍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資本市場蓬勃發展,莫迪十年任期內,印度股市上漲近三倍,股票市場市值排名全球第四;新創聚落更是快速成長,成功孵化出逾百隻獨角獸(編按:估值十億美元以上、成立十年以下的新創),為全球第三多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影響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美國前五百大企業中,有三成執行長來自印度,包含Google、微軟、IBM等知名企業。 要理解印度在全球經濟體系的位置,一定要了解這個詞——全球能力中心(GCC),也就是跨國公司的離岸單位。 印度是全球網路使用者第2多國家,有利於它成為「世界大腦」。來源:達志影像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 輝達、微軟、Google搶設研發GCC人才不再只聽命令,開始「給指令」 高等人才也吸引大批跨國企業進駐,在印度設立GCC:Intel、輝達設立半導體研發中心;亞馬遜、微軟、Google設立軟體中心;高盛也在印度積極擴編,現在已是紐約以外最大辦公室。 有別於以往大眾的印象,跨國企業不再只是在印度外包支援性質的工作,例如客服、IT等,而是把重要的核心,例如半導體、人工智慧、生技醫療的研發,轉往印度。 這也直接帶動了印度新富階級的興起。高盛預估,二○二七年,將有一億人,年收入超過一萬美元,是目前印度人均GDP的約四倍;CNN指出,在五年內,淨資產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印度超級富豪,將成長五成,為全球增幅最多。 《經濟學人》指出:「全球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用印度勞動力。」為什麼跨國企業紛紛在印度建立白領前哨站? 跨國企業的離岸外包故事,大約在三十多年前展開。自從德州儀器在印度的矽谷、同時也是印度第三大城——班加羅爾設立辦事處後,其他公司,例如奇異公司(GE)開始依賴印度人力為他們執行繁瑣的工作,例如填寫表格或電腦的維修。 二○○○年,企業在印度設立的是IT或後台性質的部門,但到了二○一○年,跨國企業開始培養關鍵領域人才,從數據分析到機器學習,推動印度新一波服務業的成長。 高盛預估,去年印度的服務出口,已占GDP的近一○%,並且持續成長。跨國企業在印度設立的GCC已超過一千六百家、雇用超過一百六十萬名的員工,其中有超過六成的GCC,是總部位於美國的企業設立的,處理的業務橫跨軟體開發、人工智慧、法律諮詢、會計服務等。 換言之,「他們不只是聽從命令,而越來越多的是給予指令。」《經濟學人》指出。 其實長期以來,對於西方企業來說,把印度打造成「世界大腦」,遠比「世界工廠」容易。印度的網路連線品質,遠優於它的硬體基礎建設,印度法規對於雇用白領的限制,例如裁員、工作超時等問題,也遠少於西方國家。 疫情後,遠距上班、視訊會議成為企業常態後,許多老闆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在成本更低的地方執行任務;而隨之而來的通膨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更是推了企業一把,使得GCC的數量大幅成長,現在大約每週有一個新的GCC誕生。 就這樣,知名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入:現在有超過八十五家半導體公司,在班加羅爾設計晶片,飛機製造商波音、零售巨頭沃爾瑪在當地都設有研發中心、德國豪車品牌賓士更是雇了近六千名員工,是該公司在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過去四年來,其印度團隊已獲得逾三十項專利。 大環境的推力,固然是GCC蓬勃發展的原因,但莫迪過去十年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是企業來訪的重要拉力。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 廢鈔、拚數位、重金升級基礎建設大幅降低貧窮率,吸引更多外資 首先,印度的基礎建設正在改善。 印度幅員廣闊,範圍北從大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南至印度洋阿拉伯海裡的小島,為了投一張票,有些偏鄉選民還得跋山涉水、騎大象到投票所;工業與商業中心距離遙遠,光是從首都新德里,到科技大城班加羅爾就超過兩千多公里。 因此,在硬體方面,莫迪政府十分積極改善交通運輸,並讓電力能普及到全國更多村莊。他花了數十億美元,升級國家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海港。現在,印度擁有近一百五十個機場,是十年前的兩倍;每天鋪設的新高速公路近四十公里,在莫迪執政期間長度增加六成,並在龐大的鐵路網路上,進行車站升級及電氣化。 除此之外,印度也大幅優化了其數位的基礎建設,包含推動全新的生物辨識身分證Aadhaar、推廣數位支付系統、架設光纖網路、以及統一數位稅收系統等。 與台灣的身分證系統不同,Aadhaar結合了生物辨識技術,資料庫裡將登錄用戶的指紋、虹膜。未來民眾只要提供指紋,就可以申報銀行帳號、登記水電費或是領取政府的社會補助,目前印度已經有超過九九%的人申辦。 現在,從超市、到路邊的水果攤,都開始用QR code掃碼收款,而且,幾乎所有家庭都有銀行帳戶,讓全國人民都能獲得銀行的存借貸服務,不僅改善人民貧窮狀況,也大幅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 當然,這些建設都是有代價的。去年十二月,國際貨幣基金就示警,印度的公共債務將升至國內生產毛額的八二%,但今年二月,莫迪政府仍在年度預算中,編列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本支出案,是五年前的三倍多。 這不只是改善印度人民的生活環境。莫迪政府很清楚,唯有改善落後的軟硬體基礎建設,才有辦法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試想若員工沒有銀行帳戶的話,這些跨國企業要怎麼支付薪水?若沒有便利的交通系統,製造商怎麼敢在印度大舉蓋廠? 第二,莫迪也推動了一系列改革,讓經濟行為正規化,並且有利於企業經商。 其中,最爭議的,莫過於莫迪政府的廢鈔令。二○一六年,他禁止使用兩種大面額紙幣,這兩種紙幣占流通中盧比的八六%,讓許多人甚至感到震驚。其目標是打擊地下經濟,也就是剷除不納稅的貪污官員、商人、罪犯等,將非法之徒的不義之財一瞬間化為壁紙。 雖然許多批評者指出,幾乎所有的廢鈔都重新回到銀行體系,暗示當局的政策失敗,卻有效的加速印度數位化的改革。這無疑大幅改善了窮人的生活,因為在舊制度底下,大部分的補助都是實物配給,往往在中途,就進到了官僚機構手中。 也因此,印度的貧窮率,即每天生活費低於二.一五美元的人口比率,已從二○一五年的一九%,下降到二○二一年的一二%。 近2年,貨運列車的平均時速提高了逾5成,港口等待時間自2015年以來減少了8成。《華爾街日報》稱:「印度的基礎建設是對抗中國的關鍵。」來源:達志影像 下調商品稅、企業稅印度蛻變世界第三大新創生態基地 二○一七年,他也推動最大的稅負改革,將原本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稅款,簡化為全國統一的商品與服務稅(Goods and Service Tax,GST)。去年實施新制的GST,更取代舊制下複雜的間接稅,政府更下調許多商品稅率;透過稅基增加,印度政府不但獲得更多收入,也改善本來讓許多企業頭痛的稅制。 二○一九年,企業稅率大幅下調;二○二○年,企業甚至可以完全在線上成立公司。而隨著專利申請流程的簡化,印度專利的估值,也在過去五年內,增加了兩倍多;連一向被視為資本、技術密集的私人航太業,也開始在印度興起,目前已有兩家企業處於發射火箭的階段。 在此背景下,創新正在起飛。印度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新創生態基地,印度的科技新創,收到逾二百四十億美元的投資。自二○○○年以來,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增加了二十倍,這也是為何大多數企業支持莫迪延續第三任期的主因。 最後,地緣政治的變化,無疑讓印度成為受惠國。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 中國+1帶旺印度製造未來四分之一iPhone可望產自印度 在中美關係惡化的背景下,許多企業尋求「中國加一」的供應鏈轉移,讓莫迪的「印度製造」,更顯得順理成章。 二○二○年,莫迪針對印度製造的產品,給予價值約當GDP一%的補貼計畫。隔年,他承諾向半導體公司提供一百億美元在印度建廠。一位業界大老就透露,莫迪親自出面,不辭辛勞的說服企業高管到印度投資。 這些激勵措施開始發揮效果。去年九月,蘋果供應商富士康表示,未來一年,在印度的投資將增加一倍,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預測,有近四分之一的iPhone將來自印度製造。同年,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與印度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宣布在印度耗資近三十億美元,設立半導體封裝廠,預計創造五千名就業機會。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由於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在印度的研發費用,已從二○一○年的十七億美元,飆升到二○二一年的五十五億美元。《經濟學人》指出,今年五月中,微軟已要求數百名,在中國從事機器學習、雲端運算等先進技術的員工離開中國。 但,這不代表這隻笨重的大象,已經會輕巧的跳舞。 在十億的勞動人口中,只有一億人有正式工作,其餘多數人,都從事臨時工或失業。這個狀況在青年中更為險峻,根據印度經濟監測機構CMIE,二十四歲以下年輕人中,有逾四成沒有工作,位居全球最高之一。 同時,貧富差距也在加劇。根據世界銀行,二○二二年,印度人均GDP約為二千四百美元,約為中國的五分之一,接近孟加拉水平,是亞洲國家的後段班。但印度最富有的一%人,卻擁有印度近六成財富。 蘋果庫克看好最具潛力它不當世界工廠,要當世界市場 但無庸置疑的是,龐大的人口紅利、新富階級的崛起、高度的數位化,也讓印度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近兩年內,就時常提及印度,不只積極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也認為印度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市場。 而做為全球網路使用者數量第二多的國家,許多企業,也開始將印度市場,視為重要的成長動能。Google、淡馬錫控股(Temasek)及諮詢公司貝恩(Bain)發布的「二○二三年印度數位經濟報告」指出,印度已進入「數位十年」,並有機會在二○三○年,達到一兆美元規模的網路經濟,電商的營業額預計翻近五倍。 印度的野心,不是成為下一個中國、不是要當世界的工廠,而是成為世界的大腦、世界的市場。 現階段,印度轉型的成功,可能歸因於天時地利人和,但或許在莫迪第三任期,世人會將他比喻為印度的李光耀。 ...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