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通膨其實很正常?景氣變好,上班族還是買不起房?【全圖解】金錢如何影響你我生活 其實通貨膨脹很正常! 所謂的「通貨膨脹」現象,是用來表示社會處於物價上漲,也就是貨幣貶值的狀態。... 2023.11.07
國際 聖嬰現象加劇通膨 專家:可能釀成新經濟風暴 隨著聖嬰現象在今年捲土重來,專家指出,極端氣候對農作物生長和基礎建設帶來的損害將使通膨加劇,使央行面臨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的壓力。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6月宣布,聖嬰現象已在今年正式捲土重來。聖嬰現象是指東、中部赤道太平洋海水異常升溫的氣候現象,通常每隔2到7年發生一次, 深為影響農作物生長。 路透專欄作家Antony Currie撰文指出,決策官員繼苦於因應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帶來的通膨風暴後,又面臨聖嬰現象可能帶來的新經濟颶風。 專家指出,全球暖化加劇下,聖嬰現象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洪災,使往年可能受惠聖嬰現象帶來較濕潤氣候的農作物面臨雨量過多的風險,進而影響收成、推升食品通膨。除影響收成之外,洪災也可能摧毀基礎設施。巴克萊銀行表示,由於市場憂心降雨量過高可能導致2016年巴西糖廠停工激增60%的情景在現,糖期貨於6月衝上近12年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WMO於5月示警,受溫室效應和聖嬰現象影響,未來五年有高達98%的機率會是史上天氣最炎熱的時期。 CNN Business近期也分析指出,聖嬰現象可能拖累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影響所及遍及糧價和冬裝銷售。Barron`s也於6月初報導,隨著聖嬰現象發威、影響全球前三大糖出口國巴西、印度、泰國的作物收成,糖價可能繼今2023年來飆漲27%後進一步攀升;可口可樂等業者也表示,儘管已採取避險措施降低衝擊,仍面臨成本高漲的壓力。 CNBC近期報導,由於聖嬰現象影響可可重要產地西非的降雨量,今年可可生產前景不妙。消費研調機構NielsenIQ的數據顯示,由於可可、糖等主要原料的成本一路攀升,巧克力價格已在過去一年來上漲14%,且可能因可可供應緊縮而進一步上漲。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3.07.06
焦點 不是你不知足!5個關鍵數據、5張圖表看台灣勞工為什麼「體感貧窮」 「體感貧窮」成為2023年台灣多數受薪階級的共同感受。 2022年台灣人均GDP超越南韓、疫後報復性消費潮將失業率壓到23年來最低,台灣經濟看似不差,為什麼窮的感覺如此強烈?我們試著用數據和5張圖表,回答這個問題。 經濟不是沒成長,是成長的果實分給勞工不多 疫情並未打擊台灣GDP,2022年台灣靠著給力的出口貿易交出優秀成績單。製造業,尤其電子及精密儀器業的逆勢成長,補足了服務業下跌、撐起台灣經濟,更讓台灣人均GDP暌違18年超越南韓。 不過人民「有沒有感」,得給看經濟成長的果實分給了誰。 根據主計處統計,GDP分配給受僱人員報酬的佔比在2021年明顯縮水,下探至43%新低。與之相對,分配給營業盈餘的佔比則明顯增長,也就是說疫情這波經濟成長雖然(某些)企業賺很飽,但轉移給一般老百姓的好處十分有限。 這是源於疫情間疲軟的民間消費直接影響到的服務業,正是台灣6成以上就業人口集中之處,因此GDP雖往上衝,但這塊大餅能分給國內800多萬名受僱員工的比率則越來越小。 從台灣受僱員工薪資遠追不上人均GDP的成長也可看出一樣情況。台灣人均GDP10年來漲幅有42%,但台灣僱員的全年薪資中位數只成長了14%,有一半的僱員薪資仍舊提不起勁,漲幅只分到3分之1。這也解釋為什麼國家看似富起來了,民眾的感受卻仍有段落差。 台灣GDP雖然成長,但分給勞工的經濟果實不多,薪資漲幅有限。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薪資不是沒成長,是人都擠在低薪的服務業 解封後的消費反彈讓冷清的服務業恢復熱潮,各行各業面臨缺工,產業開始祭出誘人的薪資搶才。根據主計處統計,2023年6月批發零售業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與去年同期相比漲了162%、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則漲129%,整體服務業受僱人數與去年相比成長超過整整1倍。 不過細看勞動力流向可發現,吸收最多就業人口的,是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以及教育業,而這3個是服務業中薪資最低的產業。對比2023年6月,全台僱員平均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41412元,這3個產業的薪資分別只有34645元、31244元、27001元。 此外,除了住宿及餐飲業的薪資上升111%,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與教育業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竟分別下跌了近4成和2成。 疫後有部分產業祭出加薪搶才,然而勞動力成長最高的卻是薪資最低的3個產業。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雖然就業市場變得活絡,部分產業受惠經濟反彈而獲得加薪,但更多就業人口擠在低薪、甚至薪資水平還往下衰退的產業中。 物價不是全都飆漲,但最有感的民生必需品都在漲 薪資成長沒勁,但物價漲幅沒在客氣,「光活著就好貴」、想買房卻買不起是我們「覺得窮」的直接來源。 2022年中,有7個月經常性實質薪資成長率為負。實質薪資指的是消除物價變動因素後所拿到的薪酬。實質薪資成長率為負,表示薪水增加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也就是收入能買到的商品或服務越來越少了。 2022年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3%,已高於通膨警戒線。不過大眾感受到的物價漲幅只有3%嗎? CPI計算的是「所有消費性商品和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然而相對於久久才買一次的3C產品、大型家電,大家對於購買頻率高的民生用品價格漲跌更有感:2022年肉類漲了5.7%、油料費漲了8.4%、蛋類更漲了26.4%。吃肉貴、加油貴,甚至連鎖便當店的雞腿飯從2018年的100元一路調漲至110、115,到2023年已經要價125元。 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日常支出是漲幅最高的類別,尤其相對高所得族群能將錢拿來買科技產品、投資金融商品,低所得族群絕大部分多用於民生消費,因此民生物價的通膨對他們來說打擊也更大。 202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3%,但大眾感受到的不只如此。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除此之外,大眾金錢壓力的一大來源還包括不被列入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房價。 根據全球數據庫Numbeo,2023年台灣的「購屋痛苦指數」,也就是房價所得比為20.1倍。意思是一個薪資中位數的台灣民眾要買房,得要20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全國中價位的房。此外,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第一季,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1.2%,這表示就算民眾狠下心貸款買房了,接下來的日子超過4成的收入是要用來付房貸,而若單看台北市,房貸負擔率更達到64.5%,由此可看出高房價對台灣人來說是多大的經濟重擔。 高房價對台灣人來說是很大的經濟重擔。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我們不見得越來越窮,但看著別人的精緻生活讓我覺得更窮 最後,則是看到大家都比我有錢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擴大的貧富差距,和每天把別人生活情景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社群媒體,皆是加劇剝奪感的來源。 若把台灣家庭可支配所得由小至大排列,並按戶數分成5等分,2021年台灣前20%家戶的可支配所得是後20%的6.15倍;若將每個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兩兩互相比較,計算全體家戶所得不均度,2021年吉尼係數為34.1%。而兩種主流的貧富不均計算方式都看出10年間,台灣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趨勢。 台灣的貧富差距在疫後也緩步擴大,相對剝奪感也是體感自己更窮的因素之一。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當一介平凡小資族還在為餐費計較,卻每天從社群上接收網紅買的昂貴行頭、過的精緻生活,稍微有餘裕的中產階級又在社群上關注另一群開超跑、住豪宅的豪奢富豪。我們每天滑開社群都與另一群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較,每天都在參照比照下覺得「自己好窮」。 核稿編輯:劉怡廷 ... 2023.09.18
減碳ESG 碳費很焦慮、降低競爭力?錯!拖晚、低收,台企才會流失競爭力 如國際商會指出,碳定價的實施對於通貨膨脹的影響有限,因碳價的收取會降低對高碳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並增加對低碳能源的需求... 2024.04.12
財經 英國十年來最大罷工、婦女被迫賣身求生⋯為何落到這番境地? 最近看到報導,英國醫療體系正在崩潰邊緣,衛生官員預估,每週將有500位病患因延誤治療去世。醫療人員工作極長的時間,面臨流感、新冠病毒和猩紅熱等傳染病夾擊,醫療人員都得冒著染疫風險工作。 2月1日,英國人有近50萬人罷工,參與罷工行動的行業涵蓋教師、火車司機、公務員等,他們要求加薪以因應通膨壓力;英國政府面對調薪的訴求態度強硬,拒絕調薪以避免通膨加劇。 這週,醫護人員也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有十多萬名護理師和救護車人員6日同一天罷工、9日千名物理治療師罷工,10日約1.8萬名救護車人員將再次罷工。 通膨嚴重,英國人難度日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數十種主打「銅板價」的線上食譜,每種的價格都低於1英鎊(約新台幣36.2元);有學校把暖氣關小,有社區開辦「大眾暖堂」讓家裡無法取暖的民眾有地方待。英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在2022年10月飆升至11.1%,隨著能源與食物價格帶動通膨,讓低收戶受到重大衝擊。 此外,勞動力衰退的現象,也將英國整體經濟推向不可逆轉的頹勢。英國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擔憂,因英國對醫療資源投資不足、對英國人造成的健康災難,可能會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嚴重的境地。目前英國就業率排名在富裕的工業國家中落後,很可能成為就業率低於疫情前的發達國家。 英國的衰退,政治必須負很大責任,這也是民主的代價。脫歐(Brexit)在今天看起來是個錯誤的決定,彭博指出,脫歐使英國經濟每年損失1000億英磅。英國脫歐更帶動新一波反全球化浪潮,誠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言,全球化已死。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走民粹路線,提倡不現實的減稅政策,只做45天便下台一鞠躬,卻把英國打入黑暗深淵。隨著民間消費萎縮、商品貿易赤字擴大,英國央行在2022年11月的會議預期,經濟將進入1920年以來最長的衰退。高盛預測,英國經濟在G10國家中居末位,萎縮幅度與戰爭中的俄羅斯不相上下。 我在2022年底看到金融時報一篇整版特刊,報導英國由於經濟蕭條,許多婦女為了養家餬口,進入性工作產業。整版報導說明這不是少數個案。(BBC影音報導) 領導世界的經濟體洗牌,台灣有機會征服世界嗎? 當領導世界的經濟體殞落、被後進國家追上,人民一定心裡不會好受。香港首富李嘉誠10年前脫中入英,幾乎買下半個英國,2022年他開始拋售英國資產,轉往越南。30年前,台灣經濟水準超前中國,但現在台商被邊緣化。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美國身上。中國在很多地方超越美國,例如道路基礎建設、5G、電動車等。而美國制裁中國的武器就是掌握在台灣企業手中的晶片,台灣因而成為中美地緣政治焦點。 台灣產業正面臨被超車的挑戰,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南韓。台灣人或許覺得台積電大幅超越三星很自豪,但可能不知道,我們很多產業輸南韓。南韓力圖成為全球電動車前3大,電動車電池已是第2名。最值得重視的是南韓影視文化,從電視劇「魷魚遊戲」、男子樂團BTS,到女子天團Blackpink,全都征服世界。 25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南韓幾乎破產,如今卻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重點是南韓發展很平均,硬實力和軟實力並重。過去大家說南韓經濟被財團壟斷,但台灣中小企業雖多,卻被電子科技業大咖踩在腳下,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看到英國的下場,很值得台灣借鏡。我們一向以民主價值自豪,台灣未來會不會因此而更好,值得每個人深思!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