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逃離

共有 69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一切從1992年開始。那時我還在威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讀大四,倫敦一家全球投資銀行就提供我一份令人垂涎的工作,我的訓練在倫敦開始,公司安排我住進肯辛頓高檔地區一間價值不菲的公寓。夜復一夜,公司長官在倫敦最好的餐廳設宴款待我和同伴,介紹我們認識組織和組織文化。 經過6星期的訓練,我被送往紐約辦公室開始工作。不同於我在倫敦飄飄然的日子,這裡的日常文化就是典型的華爾街文化:嚴酷、無情、令人筋疲力竭。 像我這樣年輕投資銀行分析師通常會枯坐一整天,等待常務董事在下午5點左右「砰」的一聲把一堆工作扔在我們桌上,然後我們就得埋頭苦幹到凌晨3、4點。當旭日東升,睡眼惺忪的我們進廁所洗把臉、喝大量咖啡醒醒腦,迎接從7點半魚貫而入的資深團隊成員。 6個月後,我受夠了,我決定辭職。公司投入那麼多時間金錢訓練我,現在我卻要提早離開2年計畫,我相信上司一定氣炸了。 出乎意料的,負責批我辭呈的執行董事反倒悠悠的說:「瑪妮莎,我們會想念妳的,但這對妳是好事。在妳建立家庭之前離開,妳的家人就不會對這種財力和生活方式習以為常,害妳永遠無法離開了。」 另2位備受敬重的高階主管分別請我進他們的辦公室、關起門來跟我道別,流露差不多一樣的情感。他們都夾雜痛苦和無奈的給了我這句有先見之明的告誡:趁現在還來得及,快離開。 不幸的是,我從來沒有真的「離開」。後來,我還是為我對金錢、工作和成就的有毒信仰深深折磨,以至於接下來二十多年,甚至比在華爾街時工作得更辛勞,直到49歲才猛然驚醒,發現自己困在自己創立的邪教:「永遠不夠」的邪教裡。 而我的經驗並不獨特。如今,Podcast、雜誌、報紙專欄都訴說著類似的故事:世界各地的民眾辭去工作,試著少做點、多玩點、欣然接受從正向心理學到冥想等實務,嘗試體驗真正的人生,而不只是人類的作為。 允許自己少一點成就 在採訪過科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工作生涯專家、工作狂,以及和工作與金錢有健康關係的一般民眾之後,我想為所有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永遠不夠的人,提出一個令人信服而違反直覺的論點:要過充實、愉快、有連結的生活,就少一點成就吧。 當你決定少一點成就,就是給自己停下來、喘口氣的時刻,想想你正在追求的是真實、有意義的事物?或只是把自己逼瘋而已。 要是你撥出24小時,什麼重要的事情都不做會怎麼樣呢?你不必完成任何事,你只需要探索快樂;對自己寬容點,別做評斷;不管你這一天如何進展,好好享受脫離「永遠不夠」邪教24小時的感覺就對了。 我明白很多人連一天假也不能休,甚至週末也不能,否則就會面臨財務困頓。但正如同我們偶爾需要請一天病假來從流感痊癒,「少一點成就」的心理健康日,能幫助我們從「永遠不夠」的惡習恢復及重設。 一個印度脆餅的攤販,過著投行家夢寐以求的生活 有一個切題的故事,我聽過從各種文化觀點重述的版本,下面是我喜歡說的版本:有位男士很會做印度脆餅,一天下午,一位投資銀行家順道來那位男士的攤車,試試他已經聽聞多時的美食。 咬了幾口,他轉頭對攤販說:「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印度脆餅了,真不敢相信你竟然是在小攤車賣。」 攤販聳聳肩,但銀行家看到龐大的商機在眼前展開,他在車子前面來回踱步,發表他的高見:「首先,你該貸款打造適當的中央廚房。你的事業會大幅成長,你需要聘請許多員工,建立配銷網。然後你可以買下工廠來製造你目前1000倍的脆餅材料,然後在世界各地的超級市場販售。然後你就可以讓公司上市了,那時你會非常有錢,可以退休,悠閒的躺在吊床上發呆了。」 銀行家轉頭等他反應,但脆餅師傅已先一步撤到附近一棵樹,在他的吊床裡搖啊搖,面帶微笑,很快進入夢鄉。 有時候,透過成就少一點,你可以聚焦在原本真正想做的事:不論是多陪陪家人、有多點空檔旅遊,或只是在搖來晃去的吊床小睡片刻,不被打擾。 用自己的力量,決定你想過的生活 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念頭:我這麼努力工作,已經把油門踩到底了,為什麼還是不快樂、不滿足、孤單、害怕、羞恥?你只是在經歷這個社會的症狀。 這個社會建立在錯誤的信念上,即我們集體焦慮的解決之道,是追求更多的工作、更多的金錢、更高的聲望。 「更多」是執迷物質社會的燃料,但擁有更多,並非通往美好人生的途徑。在社會重視幸福勝過生產力的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必須選擇運用自己的力量,來決定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可以表現得像是已經相信自己富足——不論我們的同事、朋友、鄰居、家人或有錢的親戚說,在錢、工作和成就方面,我們該或不該做些什麼。我們可以溫柔的謝謝他們的忠告,但仍選擇過著財務健康與情感財富兼具的均衡生活,我們都可以選擇活在「心富」。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心富》 {DS_BOX_38421}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10.26

減碳ESG

提到森林,會讓人聯想到什麼?森林浴、芬多精、有益身心健康。事實上,這不但有科學實證,現在甚至有「森林療癒師」可以提供專業服務。這個新興職業應該許多人都沒聽過,實際上目前台灣也僅有40餘人具備森林療癒師的證照,林家民就是其一。 他從小愛跑森林 推動台灣森林療癒認證森林系?從小就喜歡到森林裡遊玩的他,第一次聽到有這種科系,好奇地上網查詢,國家公園概論、樹木學、森林經營學……,都是高中之前完全沒接觸過的東西,「這太有趣了!」他這麼認為,選填志願時只填了台大、興大兩所學校的森林系,從此開啟他往森林療癒的專業之路。 大一時,林家民就參加了林務局的國家森林青年志工培訓計畫,但這必須放棄學校的暑期實習課,他意志堅定地跟老師說可以把他當掉,因為他要去林務局。為此,他延畢了一年,但至今已當了12年的解說志工。 「我從學生時期就已接觸森林療癒研究,並且也以碩士論文改寫之文章登上國際期刊。」林家民說,他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森林療癒,當時台灣對這個領域較為陌生,但他的指導老師余家斌仍放手讓他去做,當他了解了日本、德國、韓國的案例之後,才知道其實國外從2010年開始,就已經有大批學者在做相關的研究。 對森林有著極大熱忱的林家民,甚至在大學時放棄暑期實習,參加林務局的國家森林青年志工培訓計畫。來源:林家民提供 如何成為森林療癒師?「森林系的人不該沒有工作,因為台灣有60%的森林地。」2016年,台大當年的系主任袁孝維教授邀請台灣森林系各方學者共組「台灣森林保健學會」, 向林務局提出「森林療癒行動計畫書」。這是一個10年計畫,前三年的短程計畫就是要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 森林療癒師不是只要懂森林就好,在扎實的90個小時培訓課程中,核心課程就包括森林療癒、森林科學、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另外還有活動和實習課程。除了目前的種子教師之外,林務局在2023年底發出第一批34張森林療癒師證照,正式跨出制度化的第一步。 森林如何療癒人們?「森林療癒」並非隨處可得,要有適合的環境、人員、活動相輔相成。 事實上,不是每一座森林都可以做「森林療癒」,林家民解釋要符合三大元素:第一,森林的環境,要大於0.5公頃的土地,有高於10公尺的樹,且樹冠的覆蓋度大於10%,必須是林業用地;第二,要有森林療癒師,或是正在修課的森林引導員,必須能設計活動;第三,療癒活動要有目的性,也就是針對特定的對象和目的去設計每一個活動。 團隊用五感體驗來設計森林療癒祭的活動,包括頌缽、瑜伽、茶席、芳療與竹餐盒等,導引想要深度體驗森林療癒的目標族群。來源:林家民提供 當時舉辦「2022草嶺石壁森林療癒祭」,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草嶺風景區的石壁,正是經過他們精心設計的場域。 從客觀條件上來說,竹林有吸附灰塵、降噪的能力,同時竹子的含水率高,可以吸熱降溫,而竹地下莖推疊起來的地面有蓬鬆感,這些都能帶給人減壓的效果。「如果你喜歡溪頭、杉林溪的孟宗竹林,那麼石壁的竹林絕對會讓你更為驚豔。」林家民說。 團隊用五感體驗來設計森林療癒祭的活動,包括頌缽、瑜伽、茶席、芳療與竹餐盒等,更在「大眾區」之外劃設了「寂靜區」,透過入口意象導引想要深度體驗森林療癒的目標族群。 921大地震之後,石壁封存了20年,他認為森林療癒正是以最尊重且不打擾的方式,回到森林的一個方法。來源:林家民提供 以科學背書,森林療癒不只是一種感覺林家民指出「森林療癒」得以蓬勃發展,起因於2010年開始的醫療進步,讓他們可以 把醫療儀器帶到森林裡面去做檢測,證實了森林療癒的效果。 實際上,森林療癒研究出來的結果又是如何?他分享幾個數據:在林間散步20到30分鐘,對於減少心理壓力最有效;每個星期拜訪森林30分鐘,可以降低血壓與沮喪情緒;每個星期拜訪森林2小時,可以提升幸福感;如果在森林裡住上3天2夜,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持續一個月。 因為醫療進步,醫療儀器得以帶進森林,證實森林療癒的效果。來源:林家民提供 由此可知,森林療癒有助身心健康,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20年後,我們才重新開放了這座山林。」林家民形容走進石壁竹林特別有一種重啟、空靈的感覺,因為我們放空了,讓森林得以永續,這就是一種不打擾森林的旅行。 *本文獲「綠媒體」授權轉載,原文為:森林療癒師林家民:設計一場竹林五感體驗 責任編輯:張薰云 ...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