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退休生活

共有 41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孩子們都離家獨立後,只剩下我們夫妻的餐桌總是簡單而安靜,只聽得到餐具叮噹作響。吃飯時間快結束時,先生開始滑起了手機。他的碗裡還剩下幾口飯,而沒胃口的他則用筷子數著碗裡的飯粒。 看到先生這樣,我好幾次都很想像《興夫傳》(編按:韓國古典名著)裡的孬夫那樣,用飯勺往他的臉拍下去。如果他是和公公吃飯的話,公公可能真的會用湯匙輕輕敲他的頭。吃飯就該好好吃,不要做其他事情啊! 但他是我婆婆的兒子,又不是我的,我也只是有點看不慣他吃飯不專心的樣子,也不是真的想叫他吃飯要認真,所以就放下湯匙,走到陽台上看植物。這些,就是我們家早上的風景。 吃完飯後,我什麼都不想管,把碗筷放著就溜進書房坐著,過了一會兒,就聽到客廳傳來先生的聲音。先生不知何時把餐具都洗好了,正一邊喝著自己泡好的咖啡,一邊專心看電視。說起來,今天好像是他不用上健身房的日子。 「老婆,妳看,他們沒穿白天鵝的衣服耶!」 聽到先生沒頭沒腦說的這句話,我一時想到小狗穿衣服而愣了一下。最近的白天鵝也像小狗一樣開始穿起衣服嗎?什麼樣的白天鵝會穿衣服?一想到白天鵝穿衣服的畫面,我噗哧的笑了出來。那畫面真的是太妙了。 「快出來看一下。」 在先生的催促下,我走進了客廳,看到電視上的古典音樂頻道正在播《天鵝湖》的芭蕾表演,舞者幾乎都穿著一般的衣服在跳舞,顯然是一場現代風格的演出。 「你剛說白天鵝的衣服,是什麼意思?」 聽到先生的「白天鵝的衣服」這種說法,讓我哭笑不得的問了這個問題,結果先生卻露出一副無法理解的表情看著我。 「就是天鵝穿的那種衣服啊!可是電視裡那些人都穿得破破爛爛的,哪裡像天鵝?妳不覺得很奇怪嗎?」 我終於知道他想說什麼了,但覺得含糊帶過好像也有點不妙。一想到他到處跟其他人說「白天鵝的衣服」,就讓我有點擔心。 「有人規定《天鵝湖》的舞者一定要穿白色芭蕾舞衣嗎?再說他們還是有好好穿著芭蕾舞鞋的。」 可是我說的舞鞋和舞衣,先生好像都沒聽進去。現在的他,因為電視上的《天鵝湖》和他以前看過的版本實在相差太多,所以好像生氣了。 看古典音樂頻道靜靜看就好,何必嫌人家有沒有穿「天鵝的衣服」? 我這樣想著,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先生心裡認為「芭蕾舞衣等於天鵝的衣服」。奇怪的是,不管《胡桃鉗》或《睡美人》的舞者穿什麼,他都不會抱怨「這些人沒有穿天鵝的衣服」,也就是說他所謂的「天鵝的衣服」只針對《天鵝湖》而言。而「天鵝的衣服」這種說法,雖然從字面上看是「天鵝穿的衣服」,但實際上是「天鵝被羽毛覆蓋著」才對。 想到這裡,我突然覺得先生說「天鵝的衣服」好像也不完全是錯的,因為當舞者穿著蓋著羽毛的白色舞衣時,看起來確實就像天鵝一樣,可是一個大人把芭蕾舞衣叫作「天鵝的衣服」,我怎麼想都覺得很奇怪。我本來要糾正先生,可是他完全不以為意。 於是我閉上了嘴,再次回到書房。但是過沒多久,先生又轉到其他頻道,客廳頓時充滿了各種樂器的聲音。唉!真的是吵死了。 不知不覺又到了午餐時間。在我走進廚房要準備午餐時,先生又一臉開心的跟我說了一首曲名。 「剛才的〈鵝組曲〉結束了,還不錯。」 「啊?你說『鵝』嗎?你確定剛才演出的是〈鵝組曲〉嗎?」 經過剛才的「天鵝的衣服」事件,我現在不太敢隨便相信先生說的話,合理懷疑他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是啊!是〈鵝組曲〉沒錯,怎麼了?」 先生沒有看著我,而是一臉天真的一邊喝著冷掉的咖啡,一邊回答我的問題。 「沒事,只是覺得有點好笑。剛才是天鵝,現在是鵝,今天的古典音樂頻道是在播鳥類特輯嗎?」 我有點疑惑的看向電視,看到螢幕角落寫著「蓋希文鋼琴前奏曲」,也看到畫面上有一位年邁男人正全神貫注彈著鋼琴。 「你確定你沒把『蓋希文』這個名字跟『鵝』搞混嗎?」 「不是蓋希文,是鵝。」 在古典音樂方面,先生懂得確實比我多。我知道的古典音樂也就學校教的那幾首,所以現在電視上這首應該就是〈鵝組曲〉沒錯吧! 在和先生談了一整天的天鵝衣服和鵝的話題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夫妻的生活型態是這樣?其他人家又過著什麼生活呢? 雖然我和先生常常待在家裡,可是坐下來對話的時間並不多。我們甚至連喜歡的電視節目都不同,所以很少一起看電視。然而,我們的日子也這樣日復一日過去了,讓大家不禁覺得我們很神奇。 「妳們怎麼能夠一天到晚在一起?」 「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好,就這麼簡單。」 對於退休夫妻來說,我真心覺得保持適當的距離很重要,有了物理上的距離,精神上的距離也會自然產生;反之,如果彼此太過親密的話,反而容易因嘮叨和干擾而傷了對方。這些晚年生活實況,都是我親身體悟到的。 現在,不管先生是吃飯時看手機、要討論「天鵝的衣服」,還是討論「鵝」或「蓋希文」,我都不會用過度嚴肅的態度看待,而是像對待鄰居那樣一笑置之。然而,對於已退休的我們而言,要保持這種適當距離絕對不是簡單的事。 晚年的開始,是一段我們仍需要多多努力的旅程,往後的路也一樣。 *本文摘選自出色文化《花開之後:我的第三人生心情手札》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10

職場

2021年電視在《紀錄》(다큐온)節目上播出的影片,標題為「3位愉快同居的奶奶」,內容講述了當時68歲的3位同齡女性老人共同生活的故事。 雖然和朋友們共同生活並一起變老的故事很有趣,但她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們聚集了村裡的獨居老奶奶,在家開設繪畫教室、表演打擊樂、一起探訪美食店家等,親自打造自己想生活的村莊。 從2021年開始,附近共同育兒的共同體「山北小遊樂場」的孩子們,每隔一周就會到她們的家——「鹿頸香」,在大片的草坪上奔跑、玩水槍遊戲。邁入老年的3位女性彼此依靠著生活,她們關懷擁抱村裡的老人,接著再把這份照顧的心擴大到孩子們身上。 3個人200歲的晚年生活 2009年,沈在植(심재식)偶然透過旅行結識的朋友介紹,買了一塊地來蓋房子,並和自己的50年知己李慧玉(이혜옥)共同生活。幾年後她們又在村裡結交到朋友李京玉(이경옥),之後李京玉也加入,3人開始一起生活。 一生不婚的沈在植和李慧玉在同一家公司擔任管理理事長與廠長。李京玉表示,丈夫去世後,原本獨居的房子突然要被賣掉,就決定暫時待到找到房子為止,結果就一直住下來了。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經常會幻想老後的田園生活,但馬上放棄的決定性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家附近沒有醫院。沈在植表示:「實際生活過後,就會發現那只不過是無謂的恐懼。」 「來到這裡之後,我和李京玉的鼻炎問題就消失了,因為空氣好,又常常運動。在城市裡,我們每個月去2、3次醫院,而在這裡,大概一年才去2、3次吧?首先,附近有衛生所,大醫院離這裡需要30到40分鐘,其實花的時間跟首爾也一樣啊,醫院遠一點也不會感到不方便。」 3人分別管理各自擅長的事,沈在植和李京玉主要負責飲食與打掃,李慧玉主要負責院子和管理樹木。雖然共同生活,但她們各自擁有獨立的房間和車子。她們都是領年金過日子的人,每人每月拿30萬韓圓(約新台幣7000元)作為共同生活費。 沈在植也提醒共同生活的祕訣:「若想一起生活的話,要是奇數會比較好,如果全體人員是雙數,就很難表決。」李慧玉說:「3人一起生活,多虧了彼此的照顧,我們建立起了明確的信任。」相互照顧並非什麼了不起的事,只是一起準備健康的飲食、一起照顧日常起居、一起擔心困難的事情,但相互照顧所創造出的日常差異非常大。 在共同生活前曾努力抗癌過的李京玉表示,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差異。「我獨自生活了14年左右,3人能一起生活真的很幸運。自從住在這裡以後,我會按時吃早餐,生病就互相照顧、幫彼此拿藥,這部分真的很好。獨居的時候就只能一個人難受,別人不會知道。但住在這裡能看到朋友們替我擔心,讓我覺得:『啊,有這麼替我著想的朋友,就像媽媽一樣。』心裡也會舒服許多。還有,共同生活這件事,最棒的部分就是旅行。獨自生活時,即使心裡想去旅行也不會有那個念頭,但因為是3個人住一起,就會直接說:『欸,走吧!』隨時都可以去玩。」 一輩子過著不同生活的人要共同生活並不容易。沈在植說:「當我們還是朋友時,我以為彼此已經很熟了,但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後發現,100件事中有99件的意見是不一樣的。」 「要是我年輕一點的話,我們早就分開了。之前我要搬來這裡時,大姊反對說:『幹嘛去山谷過與世隔絕的生活。』但當我覺得3人一起生活很累,想要分開時,姊姊們卻又反對說:『你會餓死。』這句話好像也是對的,因為不知道該拿這個大房子怎麼辦,所以還是得忍耐。然而到了70歲,心態就變了。吃飯時看著她們的臉我會突然想,我們3人之中一定有人會先走,那我會活到什麼時候呢?就產生了我想在有生之年好好對待彼此的深情想法。」 李慧玉幫腔說:「只要對我的人生沒有太大影響,即便看到不順眼的事,我也會裝作沒看到,這就是隨年齡增長所習得的能力。」 「即便告訴對方自己看了不順眼,2人也只會打起來而已,怎麼可能去贏過對方呢?雖然不曉得忍耐和放棄的分別,但這個年紀一個人生活又有什麼好呢?3人一起住還是比一個人住好,所以就讓事情過去吧。只要不去在意朋友與我的不同之處就行了,只要不在乎就不會爭吵。」 鄰里的相互照顧 李慧玉偶爾會開著熟人給的二手廂型車,帶著村裡的8位獨居老奶奶一起去一趟美食之旅。不僅如此,鹿頸香還會經常舉辦讓村裡老奶奶們參與的農樂、打擊樂與繪畫等課程。 從2014年開始,原本和村民們邊喝咖啡邊聊天的聚會逐漸發展成社團聚會,2015年把菜園改為草坪後,家裡的院子就成了村裡的遊樂場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禁止室內聚會,2020年從春天到秋天,她們都是在院子裡搭天幕繼續經營戶外天幕教室。一到前院教室上課的日子,李慧玉就會開著廂型車去把老人家載過來。教學器材與聘請講師的費用,有農漁村希望財團和驪州市終身學習中心的補助。 這個不曾在敬老院舉辦任何學習活動的村子,隨著鹿頸香的進駐,村裡的老人家了解到學習的樂趣。畫展和打擊表演對他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某位老奶奶生平頭一次拿起色鉛筆,就是在院子的課堂上。從2021年開始,山北小遊樂場的孩子們隔周會來玩,老人家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做零食給他們吃,這又成了鹿頸香的另一項工作了。 「大家會以為鄉下的孩子們應該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們只是去學校和補習班而已,孩子們能聚在一起的空間太小了,所以我就讓他們來這裡玩。孩子是我們的小小朋友,他們會玩到晚上媽媽來接他們為止,希望這個村子能夠成為讓大家一起帶著孩子們搬來的地方。」(沈在植) 為孩子們準備的零食費每月需要20萬韓圓(約新台幣4700百元)左右,這項費用就由她們3人負責。3人不僅要共同生活,還要花費金錢、時間、精力進行村裡的共同體活動,她們這麼做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因為很好玩。 「我是因為好玩才和居民相處,是為了繼續做有趣的事才會這樣做的。2022年已經做第7年了,這都是沒有事先計畫的,想嘗試的話就當下直接行動而已,試一下才知道。」(李慧玉) 今後會怎麼樣呢?當被問到有什麼計畫時,3人搖搖手表示她們對未來沒有任何想像和計畫。 「我們現在70歲了,明天都可能會死掉,還要計畫什麼呢?工作時寫的報告也不會百分之百執行啊,我們也是一樣,這個院子一開始是菜園,現在變成草坪了,大家就在這裡玩耍。明天會變怎樣也不知道,我們真的沒有計畫,只有『試一次吧』這類當下的願望。對於來這裡玩的孩子們,我也不抱什麼期待,只要他們長大後記得,以前農村的3個奶奶對我們很好,我們也要好好對待別人,這樣就可以了。我們就是因為好玩才這樣做,想到什麼就去嘗試,能做就做,僅此而已。」(沈在植) 她們搬來時原本只有18戶的村子現在變成了30戶。雖然她們保守的表示:「這不能說是我們的影響。」但從她們居住的朱綠里三號區的戶數增加量來看,她們引起的照顧良性循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她們在村裡一起變老,相互照顧的風氣也在村中穩固的照顧基地裡成長著。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SOLO女子圖鑑》 {DS_BOX_38442}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