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農夫

共有 666 則相關文章

財經

外人若想造訪位於雲林古坑鄉的慈心大自然莊園,即使照著Google衛星導航走,仍可能不慎在綠色的鄉間小路迷航。但對慈心前場長陳明泉來說,正是因為遭逢人生的迷航,才讓他決定踏上有機農業之路。 {DS_BOX_37766} 陳明泉站在慈心農場門口,笑盈盈迎接來客。他一身簡樸裝扮,鞋底還沾著泥巴,望上去如修行之人,不知情者還以為他是在地農家後代,很難把他與留日政經博士、建設公司老闆和電子公司董座等多重身分聯想在一起。 過去,陳明泉到日本攻讀政治經濟學系,卻心有旁騖的往自然農法領域鑽研,為枯燥的留學生涯找到紓壓的出口。 畢業後,他分別在日本與美國創業,版圖遍及科技、營造、旅遊。「我那時就是一天當三天用。」他說。那時適逢千禧年後景氣熱絡,他開發的各種斜槓事業成效豐碩。「例如蓋房子,樣品屋都還沒蓋好就賣光了。」他說起往事沒有炫耀,比較像在冷眼旁觀他者的人生。 「我忙事業,也忙著用物質來填充自我,結果發現心變得很麻木。」他買跑車、遊艇,還去學開飛機。東西到手的那一刻很高興,後面卻沒有感覺了。「我小時候在農家長大,一顆蘋果可以抱著聞一個禮拜,那種快樂現在都還記憶猶新,此刻卻再也找不到。」 他明白,想在企業界當領頭羊,久了眼裡只有決策、KPI和如山大的壓力,內心的空虛無法得到回應。甚至看到去中國打拚的友人,因心肌梗塞驟逝而化為一甕骨灰返台,更讓他感到人事無常。 因緣際會下,陳明泉聽聞慈心農場在推行有機農法,抱著想驗證自己過去所學的心,他也跑來觀摩。第一個遭遇的文化衝擊是,「這裡的義工怎麼每天看起來都這麼快樂?難道是公司規定的嗎?」他想不透。 他參加佛法課,自認對佛教義理悟性不高,還常得請教其他同學。但法師一句話卻點醒了他:「你人生到目前為止,所努力的一切,都是帶不走的。」 原本滿布垃圾與石頭的農莊搖身變成生機農地,全仰賴志工的勤懇付出,即使職銜再高的老闆都跟著彎腰出力。來源:陳明泉提供 來源:陳明泉提供 「這些義工之所以這麼快樂,因為他們樂於分享,專注在做利他的事。」他說:「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畝田。」於是,陳明泉在雲林的台糖舊有農地找到了這畝田,承租下來做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示範農地。 「我想創造場域,讓更多人回歸自然,因為不管你身在哪一行,這就是最好的療癒。」不過考驗也在這時開始。由於這塊地過去六十年來都種植單一作物甘蔗,導致土壤貧瘠,加上附近有溪流沖積,除了原本就有的垃圾,這塊田還布滿無數的大小石頭。 復育台糖荒地變有機莊園 陳明泉的利他修行之路正式展開。他睡在農地旁的帳棚,發揮過去所學,率領義工搬石頭、分石頭,並就地取材,把看似無用的東西翻轉為造景元素。實踐他在美國學的樸門農藝,把環境的缺點變優點,把原本優點再做更有效發揮。他還到處去拆廢棄房屋的建材,在莊園內蓋起木造古風房舍。 「我們不用農藥和化肥,希望把土地的生命力找回來。」慢慢的,青草與農作都冒了芽,動物與昆蟲開始攜家帶眷過來棲息。不僅如此,義工人流也增加,裡頭還有不少業界夥伴,包括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這群高階管理人換上短褲拖鞋,跟著他一起整地務農、挖溝渠,渾身沾滿汗水與泥巴,品嘗利他的快樂。 五十歲生日時,他思考:「我的人生應該還有其他可以關注的事吧?」於是他送給自己一個轉型禮物──放下執著,逐漸把事業出售或轉移給夥伴,在莊園開始新生活。 「其實不管做什麼事,都是階段任務,我們企業人時常在面對風險,明白隨時都是起點,也隨時可以終止。」他知道忙了大半輩子,雖然什麼都帶不走,但在慈心進行的善業,終究會化成一股持續的正向力量,讓快樂更持久。 四年內,慈心得到有機認證;六年過去後,這片土地恢復富饒生機,足以讓他們在上頭從事生產,同時協助周邊農友一起轉型。「最初這附近的農友看到我們的農產賣相好,都以為我們在晚上偷噴藥,不相信自然農法的功效。」陳明泉笑說。若農友願意加入有機陣營,他們也會協助以合理價格售出農作,提高農友收入。 減少對土地有害的作為,大自然就會展現驚人的療癒力,不僅對環境,對棲息其上的生物都有益。在莊園裡,具有環境指標意義的蜜蜂、樹蛙回來了,大冠鷲、黑翅鳶、鳳頭蒼鷹也在天空盤旋,農地裡跑來水雉、彩鷸、田鷸和高蹺鴴這些稀客,和作物和平共處,達到生態金字塔的平衡。陳明泉從最初不識得動物名號,到後來津津樂道,相機裡隨便都是國家地理頻道等級的生態照,醉心於名車遊艇的日子離他已經很遠,現在他蒐集的是農村之樂。 生態旅遊 這裡的作物按功能分門別類,有利於食農教育的推廣。攝影者:李明宜 生態旅遊 農莊內數個水池相連,串成循環的生態系,坐在雨豆樹蔭下靜聽鳥鳴水聲非常愜意。攝影者:李明宜 生態旅遊 這裡的屋舍都由回收建材重新拼搭而成,符合有機永續的理念。攝影者:李明宜 遊客來到這裡可以體驗食農教育與農村美學,親子一起下田插秧,滿腳爛泥卻樂不可支。孩子學到花生原來不是長在樹上,家長在這裡重溫幼年純樸的農村風味。連蔡英文、賴清德都曾經來慈心大自然莊園向他請益過農業政策。 即便已經做到這等級,陳明泉還沒退隱打算,他在北部大溪找到新的荒地,計畫逐漸把重心轉移過去,未來也不排除到越南山城大叻協助當地推廣有機農業。其實陳明泉的企業家之魂仍在,只是他的KPI是讓土地恢復生機,幫人心回歸自然,因為,沒有什麼目標比這更有療癒力。 ...

2024.07.04

財經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是中國科技界的看板人物。他曾在成千上萬人面前大跳麥可・傑克遜的招牌舞蹈,聰明、外向,和刻板形象中的東方高階主管背道而馳。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評論,身為共產黨黨員的馬雲,更像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但就在他公開批評中國金融監管後,不只他的螞蟻集團IPO計畫被北京暫緩,他也自2020年底起徹底從公眾視野消失。這證明,馬雲和眾多中國執行長一樣,終究沒能逃脫中共的手。 但現在,馬雲正在展示一個新的自己,或可稱為——馬雲3.0。 馬雲1.0:一位有創業雄心的英文老師 1964年,馬雲出生在杭州的普通人家,高考考了三次才進入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畢業後,他遭拒了數十次後,成功在一家公司取得英文老師的工作。 1994年,馬雲創辦了自己的翻譯服務公司;5年後,他和17位朋友,共同創辦了阿里巴巴。他們讓製造商、貿易商直接在平台賣產品,促使中國開始進入了大電商時代。 他曾在一場演講中分享,當過老師的經歷,教會了他如何鼓舞士氣、識別和培養人才、分派工作,替阿里巴巴擘畫出藍圖。 「他更像是一位老師而非一個經理,」阿里巴巴第52位員工黃明威(Brian Wong)告訴《商業內幕》。 馬雲2.0:從一位等待退休的科技公司高管到淡出 「他是傳遞共同願望的天才,讓許多人都能與之共鳴,」黃明威說。 阿里巴巴的工作環境競爭很激烈,但馬雲總能激勵士氣、帶來歡樂的氣氛。在2000年代初期,當他建立淘寶時,他鼓勵團隊在休息時間「倒立」來提振精力。 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年底馬雲也以估計250億美元的身家,成為亞洲首富。他的雄心是,讓阿里巴巴成為替全球小型企業服務的平台。 馬雲與全球商界、科技界,甚至政府中最有影響力的人共舞,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軟銀執行長孫正義、以及當時即將成為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 轉折發生在2020年10月,馬雲直言不諱,公開批評不懂科技產業的中國監管機構會扼殺創新,隨即隱形了約莫3年半。這段期間,他的動向依舊是媒體熱愛的新聞頭條,但多半的資訊,來自社群媒體貼文,或是未具名的消息來源。 馬雲3.0:高科技農業巨頭 儘管馬雲保持低調,卻不曾停下腳步。過去的2年,他被發現出沒在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專注於高科技農業。 除了在西班牙學習與環境相關的農業與技術,他的足跡也到了荷蘭、日本、泰國。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馬雲曾到日本近畿大學的水產養殖研究所考察,也曾在泰國會見了卜蜂集團 Charoen Pokphand 的董事長謝國民Dhanin Chearavanont。 黃明威說,對如何利用數位與科技幫助農村,馬雲一直都很感興趣。 去年開始,他再度回到螢光幕前,8月他先是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會,以影片方式分享了他對農業的觀察。 「我發現農業做得好的地方,不一定是資源很好的地方,而是往往有獨特思考的地方,有想像力的人,」馬雲說。 去年底,他正式投資成立「一米八」農業科技公司,現在已經開始在盒馬鮮生、天貓等電商平台,替消費者提供海鮮產品。《商業內幕》說,「他的創業精神似乎回來了,或者說它從未消失過。」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彭博、商業內幕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