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不婚不生成趨勢⋯單身貴族面對獨老,應提前做好5個準備 有位41歲單身獨居的女性朋友,近日被發現昏迷倒地,打電話給119以後,緊急送醫。透過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急救後,目前昏迷指數三,很不樂觀。醫院診斷她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發燒昏迷,又因獨居而沒能及早被發現,造成延遲就醫。 而另一位同事的朋友,因多日未到公司,公司同事一直聯絡不到他而報警。同事夥同警察、里長與鎖匠進入他家裡,發現他倒臥在地早已身故多日,身上更已長滿了蛆。同事的這位朋友獨身、獨居,你能想像嗎?他才47歲。 單身現象在全球日趨高漲 無論是未婚、離婚或喪偶的單身族群,在未來都將面臨既長壽又獨老的晚年。獨自生活是許多單身貴族的人生選項,可以享受自由與自主,可以享有獨自的時間與空間。然而,獨自生活不一定都是甜,單身貴族在面對獨老時,若發生「突發疾病」或「意外事故」時,將可能因延誤救治而造成死亡。如何因應與自救,是單身貴族不能省去的課題。 「孤獨死」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這幾年在台灣也越來越夯,孤獨死的意思多指獨居長者一人在家獨自死亡,並於多日後才被發現。當台灣家庭結構改變,越趨於少子、不婚、不生、長壽的年代,一個人在家獨自死亡的狀況將會越來越多。 我覺得孤獨死其實不可怕,因人終將一死,死後若是無感知時,自己是否孤獨而死其實差異不大。然而需要我們思考的,應該是孤獨死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 在80年代,至鄰居家串門子是日常,「守望相助」是常聽到的標語。在現代,同一社區或同一大樓,住著誰、發生了什麼事,或許無人關心、也無人想瞭解。人與人間的關係變得有點冷、距離變得較遙遠,當對於周遭多於無感,「孤獨死」將變成一種常態。 許多單身貴族選擇獨居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較自在、怕吵鬧,和不想與他人磨合。身為單身貴族,需要知道如何在享受獨老時,又可以避免孤獨死的5個方法: 1.善用政府資源 各縣市政府針對獨居長者提供的服務,常見的是「被造冊的獨居長者」在家中免費安裝「緊急救援裝置」,此救援裝置可以讓獨居者回報平安、也設有緊急狀況按鈕通報、跌倒偵測、GPS定位的服務等,目的是為了降低獨自在家發生意外的風險。 也有部分縣政府使用「智慧照護觀測服務」系統,以自動偵測獨居長者在家的活動狀況;此裝置是透過Wi-Fi無線感測的方式自動偵測,當感應裝置有異常時即自動通報照護人員或里長。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當高齡人口越來越多而資源有限時,各縣市政府的資源補助通常會設定一些門檻。像是可列入「被造冊獨居長者」的條件較為嚴苛:根據衛福部現行列冊關懷服務規定,65歲以上獨自居住、有子女未居住在同縣市、夫妻同住均滿65歲且子女未居住在同縣市、同住者不具照顧能力,才符合獨居定義。或需要符合弱勢族群的條件才能獲得補助。 各種門檻與條件都讓獨老的單身貴族們,更需要提早準備與關注自己獨居與獨老的安全。 2.科技的自我防護 單獨生活的人享有獨居的空間與自由,但人身的風險我們總是無法預測。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身為單身貴族的你更應該提早因應與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不符合政府各項補助條件的單身貴族們,仍然可以自費照顧自己,不論是裝置安全偵測或透過請人送餐當作關注,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可以透過科技來幫自己一把。 另外,可以選擇相對平價又方便的Apple Watch配戴,Apple Watch購置時沒有身分條件限制、在使用與設定上也相對簡單,它除了具備SOS緊急服務鈕的功能、也兼具了時尚與流行。 SOS緊急服務鈕可以協助獨居的單身貴族,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按鈕發送自己所在的位置,並聯絡自己的緊急連絡人;透過自己狀態的通知與處理,將可以降低社會上獨自死亡又不被發現的現象。 3.培養自己的健康 突發狀況所造成的死亡通常以「心血管疾病」居多,不論是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病等,發生的時間都很短促,在發生後若來不及被發現與搶救,致死率通常很高。單身貴族在享受獨老與獨居時,更需要注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論在飲食、生活、作息與氣候,都影響著我們心血管的健康狀況與身體的承受能力。 血管的損壞與阻塞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醫界認為血管阻塞比率在70%以下時是沒有症狀的。透過控制血壓與血糖,都能維持我們血管的健康狀態,也避免血管硬化與栓塞造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會,因為血管衍生出的疾病是造成我們瞬間休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單身貴族們平日留意血管的狀態與溫度的控管,雖無法完全避免突發狀況發生,但可以降低因瞬間因素造成的死亡事件。 4.有意識的與人連結 人是群居的動物,單身貴族們可以選擇「獨居但不離居」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不定時的聯絡、聚會與聊天;也有意識的與人交誼、互動,關心對方、也讓自己被關心。 不用喜歡熱鬧與時常話家常,透過簡單的「道早」與「問好」,不論是一通電話、一個見面或是一個「早安圖」,都能讓單身貴族們互相看顧,也彼此關懷。 之前新聞報導一位超商的店員,發現一位常來買報紙的爺爺突然2、3天沒有出現了,到他家去按鈴才發現他跌倒在地無法動彈,也已經餓了好幾天。同事發現,每天都會PO早安圖的高齡客戶突然沒發文了,打電話去詢問原來是生病了。 你有哪些朋友好久不見,又有多久沒有主動聯繫朋友與家人?人與人間的關懷與關心需要多些主動,在生活中多一點觀察與多一點雞婆,除了可以降低身邊許多遺憾的發生,也將減少社會上獨自死亡且很久才被發現的事件。 5.有計畫的理財與安排 只要睜開眼,錢的問題少不了,照顧自己的生活、健康、娛樂、疾病都需要金錢,一個人老後要如何照顧好自己,需要有計畫的安排。嚮往獨居的單身貴族,你可以選擇在宅生活,也可以選擇至養生村生活。 「在宅生活」除了生活費用與醫療費用基本1260萬元外,你還需要準備可以協助自己老後生活的安全設備,不論是安全偵測設備或未來的照護機器人,一次性的裝置費用或者是每個月的租借費用,都是單身貴族們準備獨居時所需要考量的支出。 「養生村生活」在安全設備與裝置上已先考量且相對安全,然而入住壓金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加上每個月3萬起跳的月費,相對較為高昂。除了準備金錢外,我也建議想入住養生村的獨身貴族們可以先行預約參訪,除了評估是否適合自己,更可以深入了解入住時需要的條件。若只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也難以符合期待的成功入住養生村喔。 獨居未來將不再是長者的專利,包含在異地打拚而不與家人同住的租屋族、理財有道而購屋獨居的菁英分子、小孩婚後不同住的獨居長輩等,獨居的現象在各個年齡層中成長。像藝人羅霈穎獨自在家猝死,被發現已是2日後;而小鬼黃鴻升年輕、健康、陽光,也因心因性的問題驟逝於自己家中。 不論是嚮往獨身或非自願成了單身,在獨身身分確定與轉換時,都需要幫自己檢視與安排。避免自己孤獨死,我們日常需以現有的資源,照顧好現在的自己;在有時間準備的時候,開創更多資源以協助未來的自己。不只在金錢上的累積,也需要累積我們的健康與可支援的系統,以降低我們獨自死亡的機率。 *本文獲「好險有錢」授權轉載,原文:享受獨處,也能「避免孤獨死」的5種方法 核稿編輯:倪旻勤責任編輯:湯明潔 ... 2024.12.05
國際 Pinterest 2024生活趨勢大預測》宅度假、聊天要有深度、男生也繫上蝴蝶結 拿到親朋好友的聖誕交換禮物,也意味著2023年進入倒計時,放眼2024,有哪些你還不知道的生活趨勢... 2023.12.27
生活 國泰人壽《2024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 5成民眾疾病財務準備不足 疾病準備金缺口高達112萬 國泰人壽舉辦《2024人生風險趨勢調查報告》發布會,針對全台 20 歲以上的民眾,以線上問卷形式進行抽樣調查... 2024.09.09
職場 掌握國際趨勢、厚植資源網絡 業界菁英進修首選臺大- 復旦EMBA境外專班 專班簡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共同開設「臺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自2010年招生開始,便得兩岸企業高階經理人的高度重視。此專班開創了兩岸頂尖管理學院在EMBA教育上合作互動的新模式,並順應全球經濟發展,不僅有助於理解國際企業的思維,也同時累積兩校逾萬名的EMBA校友資源。透過合作課程,得以掌握全球經濟、產業的發展趨向,共同培養具有世界觀、跨領域、創新思維與前瞻觀念的高階管理人才。 臺旦班在上海上課-復旦大學校園 課程特色「臺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雙學位的成立,為產業界菁英提供最佳的進修管道。本專班由兩校各自招生、合班上課。結合兩校頂尖師資、課程、學生及校友網絡,互相切磋學習,培養學生深度思考(Thinking)、勇於創新(Change)、敢於興業(Entrepreneurship),協助兩岸菁英成為創造新格局與攀登事業高峰的領導人才。課程安排豐富多元、教學型態彈性活潑,不只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與兩校校友交流互動。課程中還安排精選的移地課程,除臺北、上海兩地外,也前往墾丁、宜蘭、西安、成都、大理等城市進行移動課程,以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分享商業智慧,傳承深厚人文底蘊,領略東方管理精髓,整合產業優勢。而近年來更與美國史丹佛大學、柏克萊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西門牙IESE商學院等校合作開設海外訪學項目,將學習觸角向國際延伸,讓視野無限寬廣! 西班牙IESE商學院海外訪學 課程架構在訓練未來高階領導者的創新思維,兼具管理與實務之特色。課程涵蓋管理新知、創新創業、服務營運、組織領導、企業決策、行銷策略、金融、經濟、財務等範圍。其中三分之一課程在臺灣授課,三分之二課程在大陸授課。原則上每個月開授一門課程,安排於週四至週日,四天密集式上課,共兩年完成十八門課程修滿三十六學分,並撰寫碩士論文完成學業。 雲南大理移地課程 {DS_BOX_37504} *更多詳情請點此或搜尋臺大EMBA ... 2024.05.30
國際 張口咀嚼、關注前任都超扣分!2024年IG趨勢報告,Z世代喜好完整揭露 Instagram 12月5日揭曉了2024年IG趨勢報告,這是Z世代對於未來一年全球文化的趨勢的看法...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