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越會玩政治,越受尊重⋯資深HR揭6條人資生存法則 ▍作者簡介:盧世安。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在「資態:HR Times」自媒體擔任總編輯、「為你職引」職涯輔導媒合平台召集人、台灣人資研習塾規劃者。 HR這個行業就像是一場無止盡的真人實境秀,每天都有新的戲碼上演,劇情走向往往出乎意料。如果你以為HR只是簡單的「招人、管人、發薪水」,那你一定是還沒見識過人性的幽暗角落。 本文帶大家了解HR眼中的6個人性潛規則,並揭示不為人知的職場的真相,同時也幫助HR們能夠在這個高壓、不確定、充滿矛盾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這篇文章沒有雞湯,只有黑色幽默。如果你是HR,請準備好笑著流淚;如果你不是HR,那就好好珍惜你的人生,因為你至少不用處理這些爛攤子。 1.太過正經的HR,真的很無趣 剛入行的時候,總覺得HR是一份充滿責任感的工作:我們要建構公司的核心價值、我們要幫助員工發展職涯、我們要成為橋樑,讓組織變得更好⋯⋯。 幾年後,你發現這些話聽起來像極了詐騙廣告,因為現實是: 你設計了一套完美的績效考核制度,結果主管一聲令下:「今年績效評分大家都填一樣,別給我搞事情。」 你花了2個月規劃一場公司文化培訓,結果員工只關心:「有沒有免費午餐?」 你認真分析市場行情,為公司找來頂尖人才,結果老闆只問:「這個人能不能接受3.8萬?」 結論是,HR要想活得久,幽默感比專業技能更重要。不然你每天都會被這些光怪陸離的事情氣到內傷。 2.人才管理的3大分類:性、愛情、婚姻 HR的招募工作,跟談戀愛其實沒什麼兩樣,甚至更像是一場「相親市場」: 性=短期合作,如臨時工、約聘人員:彼此沒什麼承諾,重點在於短期需求的滿足。 愛情=長期員工,但還不到關鍵人才:彼此相處愉快,有穩定的互動,但公司還沒決定要全力投資你。 婚姻=核心關鍵人才或高階主管:這類人才的獲取,涉及到更長期的承諾與利益交換。 HR常見的錯誤就是,用婚姻的標準找短期關係,用短期的心態去管理婚姻關係。 老闆:「這個人必須24小時待命,最好主動加班,薪資35K可以嗎?」 HR(內心OS):「老闆,你這開價是叫人來當義工?」 3.HR的理想 vs HR的現實 剛入行的HR:「我要幫助公司招募優秀人才,讓大家都能快樂工作!」 3年後的HR:「請問薪資帳戶是中國信託還是台新?」 5年後的HR:「這次開的職缺是『真的缺人』,還是又是個『虛假職缺』?」 HR的熱情,就這樣在每一次的現實打擊中,被消磨殆盡。有些HR覺得自己是企業文化的建設者,結果最後變成了Excel操作大師。 4.30歲後,HR的生存難度x10倍 在HR這條路上,30歲是一道明顯的分水嶺。 30歲以前,你的工作重點是:行政庶務、填表、發公告,反正就是「聽話、執行、做好基礎工作」。 30歲以後,你的工作難度會倍增,因為這時候老闆會開始要求你:懂數據分析,算人力成本、做市場薪資報告。 搞定大老闆,能用專業語言讓高層滿意。處理內部政治,讓不同部門的利益平衡。最殘酷的是,如果你到了35歲,還停留在「發薪資單、處理請假、招基層員工」的工作模式,那你的職業天花板已經出現了。 5.HR心軟的成本很高 HR是個極容易讓人陷入道德兩難的職位,因為人性總是讓你不忍心,但現實卻會狠狠的教育你「心軟是種錯誤」。舉個例子: 員工:「HR,我家裡有點困難,可以預支薪水嗎?」心軟的HR:「好吧,我幫你跟老闆申請。」結果員工領完預支薪水,下個月直接提離職,然後消失無蹤。 老闆罵的是誰?當然是HR。 HR必須謹記:人心測不準,政策才是剛性的依據。 6.人性的本質:你越會玩政治,越受尊重 HR在公司裡的地位,取決於你能搞定多少麻煩事。會談判、懂政治、能搞定高層的HR,會被視為「戰略夥伴」。只會發薪水、處理行政事務的HR,永遠被當成「人事行政」。以下舉例說明: 主管:「HR,這位候選人我很喜歡,但薪資能不能壓低一點?」 愚蠢的HR:「我們的薪資預算有限,可能只能給這個數字。」 聰明的HR:「主管,這位候選人能為團隊帶來XXX價值,我們可以透過XXX方式來提高他的接受度,例如彈性福利或獎金機制。」 這時候主管就會知道,HR不是「廉價壓榨專員」,而是「人才策略專家」。 HR是職場上的黑暗騎士,懂人性才能生存 HR的工作本質,就是在人性與制度間拉扯,在企業利益與員工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如果想要長久活在這個領域,不能太玻璃心,不能太感性,也不能太天真。 但最重要的是,HR不能失去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因為當HR變成冷漠的制度機器時,這份工作才真的變得毫無意義。 最後,送給HR夥伴一句話:「我們的工作,不是讓每個人滿意,而是讓公司活得更長久,讓人才留下來,讓不適合的人離開。」 *本文獲「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考』」授權轉載,原文:HR工作者的『黑色幽默』:揭開你不知道的幾條人性潛規則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13
財經 台商該如何因應川普時代?資深投行家:4個「不得不」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未來中美可能加速脫鉤,供應鏈將更快速的往東南亞和美國移動。這對台商而言是很大的衝擊,從管理角度來看會是超級挑戰。 台商現在必須布局好幾個地方,如東歐、印度、東南亞、墨西哥和美國;過去只須講中文就好,現在得要面對好幾種語言和文化。我認為台商基本上要做4件事情: 1.積極走出去 台商只想繼續死守台灣,恐怕不切實際,撇開地緣風險不談,目前台灣還面臨缺電和缺人風險。台商走出去有各種型式,不一定要自己設廠,可靈活搭配投資少數股權、合資或購併等。 2.保持高度韌性,永遠要有備案 企業雖因應政策調整布局,但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太大,環境會不斷改變,造成衝擊。以中美貿易戰為例,美國抵制中國太陽能產品,於是中企前往越南、泰國等地規避;但新法規又指控中企「洗產地」,只好再轉往寮國和印尼等地。 另一個例子是墨西哥,2023年迄今,中國和台灣電動車企業積極前往墨西哥布局。但川普上任後表示要把製造業搬回美國,中企從墨西哥輸往美國仍會被課徵關稅,逼得企業另尋出路。 未來類似的環境劇變會持續不斷,企業宜保持高度彈性,能夠隨時調整,包括工廠地點、設備、人員和管理等。 3.培養國際人才 培養國際人才主要包含2個層面,首先是訓練台灣人才在海外運營公司、開拓市場,其次要懂得運用外國人才。 過去20年許多台灣人到中國工作,沒去過歐美留學,再加上台灣跟世界多數國家缺乏正式邦交,以致國際化能力大幅喪失。因此,在美國「去全球化」同時,台灣急需「再全球化」。 另外,企業還要加強運用外國人才。台灣未來要懂得招募、培訓及管理外國人才,且不要只限技術領域。現在多半是幫台灣的台積電員工去訓練外國員工,但未來在市場、工廠及管理層面都需要更多外國人才。 4.資源整合、打群架 多地布局對大企業如台積電、鴻海沒有問題,但對中小企業來說挑戰很大。台商過去從事的「國際貿易」不同於「全球管理」,未來中小企業的全球管理必須結合戰略夥伴,甚至是異業結盟才行,且不應侷限於台商,也可以考慮和外國企業合作。 面臨快速變遷的世界,台商如果不能徹底轉型,未來很可能會滅頂!... 2024.11.20
財經 美股暴跌、陸股開始漲⋯資深投資人看見市場什麼隱憂? 近日來,市場資金開始出現明顯的大移轉,且流向出乎意料之外。例如,原先市場普遍看壞的中國股市,卻經歷了多波強勁反彈。除了中國政府透過擴大財政與政策引導資金流入,DeepSeek的崛起也成為市場催化劑,不僅提振中國科技產業,也吸引全球資金關注,使中國股市牛氣沖天。 此外,原本被投資人看淡的歐洲股市,因為歐洲央行即將停止降息,以及美國祭出關稅等因素,歐洲各國開始刺激內需市場、增加國防支出、推出大量建設項目,並發行債券以籌措資金,導致全球債券市場殖利率跳升、價格下跌,讓歐洲股市急遽上漲。 相比之下,美股自高點回落,科技股陷入低迷,美元持續走弱,這種市場走勢出乎所有人意料。 市場分化加劇,防禦性資產配置至關重要 我認為這幾波大震盪,不同市場的表現強弱差異非常大。因此,目前我要再度提醒大家: 短期可能跌深反彈,但美股仍面臨盤整或進一步探底的風險。 防禦性標的及降低風險資產比重的策略依然適用。 建議資產配置包含: 現金與貨幣:除了美元,日圓、英鎊、澳幣都是不錯的選擇。 債券:作為標配資產,可以提供穩定收益。 黃金:必備的避險工具。 股票: 降低股票部位。 轉向高配息殖利率的股票。 選擇穩健配息、獲利的績優股。 選擇股價波動較低的股票,具有保值功能。 財富之外,尋找人生更多的美好 人們汲汲營營於財富增長,無可厚非。然而,為此投入的精力與回報是否成正比,值得深思。建議各位投入多一點時間去吸收新知,拓展視野;走出戶外,看看世界的驚奇;與人交流,培養興趣與嗜好。 財富只是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工具,千萬別成為金錢的奴隸。當我們發現人生中還有更多美好的事物,或許就不會被資本市場的起伏所困擾了。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3.12
財經 不只AI和機器人!資深投行家看2025年5大科技趨勢 新的一年開始,很多新科技大爆發,除了最常聽到的半導體和AI,還有哪些發展可能呢? 1.機器人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表示,很多台積電客戶看好多功能機器人與無人機。機器人是最近的熱門題材,黃仁勳跟馬斯克都說讚,機器人概念股近期紛紛大漲。 從目前2大科技龍頭布局來看,機器人都是重心。馬斯克已宣布,未來特斯拉將不再是純電動車公司,更看好機器人前景。黃仁勳也不甘輝達僅作為晶片公司,希望跟實體世界連結,人形機器人就是AI實體化的具體展現。 機器人有「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類別,但台廠多是生產機器人零組件。 2.AI代理 與AI相關的趨勢,台灣目前所談的是AI基礎建設,包括AI伺服器、資料中心等商機;但國外的話題是「AI代理」(AI Agent),也就是用AI來做事情。 AI代理可以應用在所有產業,不透過人而是透過機器,如智慧製造、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法律等。未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將全部由AI代理。 全球全力發展AI代理,加速形成智慧化社會,這將顛覆各行各業現有運營模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但台灣在這一方面生態系應用還未成熟。 3.自動駕駛 國外開始談的自動駕駛、車聯網這些科技,參與者絕多數是中國公司,唯一例外是特斯拉,目前已經有5、6家企業分別在香港及美國上市,但台灣才剛開始最基本的電動車製造。 4.國防安全 台灣目前相當著重資安,資安屬於賴總統「5大信賴產業」之一(其他還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及次世代通訊),2024年華爾街漲最多的股票之一Palantir,乃美國資安公司代表,全年漲近400%。 但談安全不是只看網路安全,還包括關鍵資源供應、能源生產、基礎設施等,背後隱藏許多投資商機,如電業和核能,這些都是台灣的短處。 5.空中交通 台廠推無人機已經一段時間,政府也很重視,不過最主要用途是軍用,跟民生沒有真正結合。中國現正積極推廣「低空經濟」,也就是利用無人飛行載具,進行商業活動,包括空中計程車。 無人機產業在地大物博的國家如中國和美國都快速竄起,從送餐到運貨,可突破傳統交通限制,這些都是台灣未來應學習的新領域。台灣人視野狹窄,應多去看看世界趨勢。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1.08
財經 2025年台商怎麼走?資深投行家點出5大關鍵趨勢 2024年快要結束,即將迎接新的一年開始,許多專家預測2025年的代表字,包括謹、力、均、崎、和、展、軟、智、新、算、緩等,我對於明年有什麼看法呢?我認為,沒有辦法用一個字來形容,但可以歸納出來幾大趨勢。 以下是我對2025年5大趨勢的看法: 1.地緣政治主宰一切 地緣政治不僅是今年、也是明年最重要的關鍵詞。年底還未結束,我們已經看到南韓出現戒嚴鬧劇,而敘利亞阿塞德政府更在短短一周多垮台,這些都完全出乎專家意料之外。明年,除了大家已知道的灰犀牛危機之外,還有無法預見的黑天鵝。 講到地緣政治,不能不講中國。台灣過去習慣跟著美國走,未來川普上台後更可能如此。但中國近來在電動車、清潔能源、氣候標準制定上,積極與許多國家合作,值得關注。 2.企業加速全球移動 在全球化浪潮下,川普逼迫全世界前往美國投資,而台灣企業也需加速布局世界,從台積到美國、日本、德國去建廠開始,大型電子供應鏈也轉進東歐、印度、東南亞及墨西哥。 殘酷的現實是川普會改寫遊戲規則,比如說墨西哥原來是「近岸外包」最佳地點,但因川普不爽中國電動車業者「墨皮陸骨」策略,揚言要加25%關稅,恐增加台灣企業的生存壓力。 未來台灣企業必須快速敏捷、保持彈性,必須有能征戰海外的團隊,不要在一個地方做過大的投資,且永遠要有備案,隨時可以遷徙。 3.外在環境波動劇烈 可預見的是,未來環境波動只會越來越大。過去一年,全世界酷熱、嚴寒、水災、風災⋯⋯天災不斷,地球已經生病了,而一個不相信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川普總統,恐怕會讓環境變得更糟。金融市場亦然,在川普「讓美國再次強大」口號下,美股仍將一支獨秀,但全世界各地會受到打擊。 4.韌性考驗企業與社會 在動盪的時代,意外衝擊隨時會出現,重點是要有高度適應性,才不會被打倒。台灣在過去一年在AI及半導體科技展現出高度韌性,但政治、外交、經濟,甚至社會,也都需要韌性。明年的最大變數來自於川普政策。 5.生態系強迫更多連結 未來是生態系時代,每一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關係會更加密切,需進行多元形式的策略聯盟。未來大者恆大,企業加入生態系,才能抱團取暖。 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布局、環境變遷、社會韌性和生態系整合,都不是單一企業能獨自面對的挑戰。唯有提前布局、靈活應變,同時加強跨產業合作,才能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中站穩腳步,創造新機會。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2.18
職場 不讓部門合作變內鬥,資深幕僚無往不利的橫向溝通法 管理對內利害關係人,包含向上、向下及橫向等部分,相較於向上管理的對象很明確——你的主管,橫向利害關係人是我認為最難管理的部分。 來源:Lin Zhao Ru 不同部門間在意的點不同,溝通的語言模式不同,都增加了溝通跟協作的困難度。到底平常要怎麼做好橫向管理?在會議上跟執行專案等特定情境下,又該如何做好橫向管理呢?以下分享幾個方法,只要橫向管理做得好,執行順暢沒煩惱。 日常管理 1.搞懂橫向單位在意的KPI 可以從日常觀察,像是業務在意的是營收達成率以及業績目標;採購在意是與供應商談判的價格;財務在乎的是營運成本。橫向溝通是從理解對方開始的,理解不同部門在意的重點,更能讓彼此在同一條線上溝通。 2.使用對方的語言,了解對方的邏輯 實務工作上應該還蠻容易遇到跟橫向部門雞同鴨講的狀況。例如,採購向IT提系統需求,但IT不懂採購的作業管理,一直要求採購寫需求跟規格,提出工作邏輯好,讓他寫程式。 但採購一直對IT講他要如何做供應商管理,這時兩人的溝通就是平行線,如果有一個同時懂採購作業又懂IT的人,就能做兩人之間的翻譯機了。 這不是要你什麼都懂,而是在日常工作時多了解不同單位的作業與管理方式,知道橫向部門的基礎邏輯,就比較容易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溝通。 3.了解橫向合作單位主要接觸窗口的習性 有些人的溝通方式比較跳躍,有些人則習慣一步一步來。根據窗口的習性,用他習慣的方式溝通,通常會比較順利。 4.平時累積信用 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幫助橫向部門,讓別人覺得你對他有用處,累積自己平常的信用。 時間久了,其他部門就會對你產生「你是能幫助他的人」的印象。一旦建立起信用形象,通常你去找橫向單位溝通時,就不容易遇到抗拒的態度。 5.取得對方的信任 隨著信用累積越多,將進一步形成信任關係。這讓你和對方變成夥伴,可以一起商討事情。在正式會議前,先聚再一起整合彼此手上擁有的資訊、籌碼及資源,以便解決問題。 我跟協作單位的窗口關係還不錯,遇到問題還蠻容易解決的。反之,如果關係不好,可能還會鬧到各自部門的主管上,把簡單的事變複雜。 6.平常跟窗口建立互動關係 見面三分情,在茶水間遇到時打個招呼,不忙的時候聊一下近況,或是送個小點心和飲料。不要吝嗇於讚美,稱讚對方的優點,這些都是平常很容易建立互動的方式。 7.灰色地帶的事情要不要做? 遇到權責不清的事情,萬一把事情撿起來做,會不會反而讓自己變更忙,而且多做多錯? 我的判斷準則是:能對個人KPI,或是手上專案有幫助的事就去做。 這裡要提醒很重要的一點:不要輕易去插手其他部門的團隊管理,該部門主管會覺得你越權,你的主管則會認為你可能很閒,還有時間去做別部門的事,搞的自己裡外不是人。 如果你的角色是專案大PM,可以跨部門管轄,更要小心的與協作部門的主管溝通,以設定執行任務的優先順序。 特定事件發生時的橫向溝通 像是遇到明確的議題或事件,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取得共識、達成結論的情況。特定事件的橫向溝通,相較於日常更直接和激烈,以達成目標。 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學著借力使力,順著跟你同一陣線的人的脈絡,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的。將同一件事包裝成有利於雙方KPI,以滿足自己與協作單位最在意的事。這並不是利用他人,而是創造雙贏互利的狀態。 借力使力的流程。來源:Lin Zhao Ru 以更高的目標說服各單位朝同方向前進 可以跳脫個別部門的訴求,以更高一層的視角去說服其他人。最常見的情況,是以公司獲利目標當作主要訴求方向,畢竟公司最終目的就是要營利。 嘗試各退一步 為了取得最大的共識,有時必須退到大家都可接受的程度,再往下執行。雖然可接受的解法不一定是最佳解方,但考量到時效性跟可執行性,就已經是實務上的最佳解。 結論 以上提到的方式適用於辦公室,如果是工廠這類講求時效性、需要立刻解決問題的環境就不適用。畢竟在講求時效性的地方,溝通需要更「直接」,所以還是要依自己所處的環境做調整。 可能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疑惑,有沒有具體的方法或步驟來跟橫向單位合作? 其實實務上真的太多情況,不同的公司文化、產業、組織等,都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去應對。溝通技巧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遇到越多情境,就能越靈活應對。需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應對能力,就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橫向管理方式。 *本文獲「LIN ZHAO RU」授權轉載,原文:以幕僚角度看待利害關係人-橫向管理篇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7
職場 創造幸福的「儀式感」不只送禮物!資深心理師:這樣做讓感情更親密 我認為儀式感的核心,其實是認真看待並對待某個人、某段關係與某個時刻。這包括了伴侶以及我們自己,也包含眼前的這段愛情、與伴侶相處或約會時光。 那如何「與其他時刻」不同,以產生儀式感呢?我們可從「跳脫日常」及「升級品質」著手。也就是刻意安排精心時刻並享受一番,與原本生活有所區隔。 約會的儀式感 應該沒有情侶不約會的吧?畢竟廣義來說,兩人一起做某件事,就算是種約會了。因為在這些約會中,兩人會透過互動更認識對方,可滿足「可及性」(Accessibility)需求;對方願意撥出時間碰面,重視關係經營,也等於是在滿足「投入性」(Engagement)需求。 我們可以透過「特別約會」來製造驚喜,展現更多對關係的投入意願。打算邀請伴侶來場特別約會時,可以從2個方向去規劃: 1.升級版的舊地重遊 情侶的交往時間拉長,通常一起踏足走訪過的地方也會越多。或許是某個餐廳、商場、建築物、公園或郊外景點。 再次回到對你們具有特殊意義、充滿浪漫回憶的地點,不經意說出:「還記得我們上次來……」、「記得之前來的時候……」快速重現的不只是記憶,還包括當初甜蜜、幸福甚至激情的感受,重新勾起熱戀期時的雀躍心情。 不妨翻翻手機相簿,找出那些曾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再次邀請伴侶一同前往。我們在原本的行程,可以再來點「不一樣」,也就是規劃新的行程或路線;讓整趟約會既引發浪漫回憶,又有新元素加入。 2.探索未知,來場冒險吧! 雖然說去外縣市、離島或出國旅行容易引發爭吵,為什麼仍有很多情侶對此樂此不疲?因前往不熟悉、陌生、沒去過的地方,除了滿足我們個人的好奇心、向外探索的動力外,從關係經營的角度來看,能增進彼此的一體感、同盟感。 情侶是一起組隊的隊友,總在熟悉的新手村遊走雖然安全,但久了就容易乏味。邁向一段未知的旅程,雖然需花費時間準備行囊、規劃路線,甚至對前方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會有一絲擔心,卻也會為情侶帶來興奮與期待。 如果有先做準備,讓這場約會大致在掌握中,共同踏上冒險旅程後,即使遇到突發狀況,也能一起克服。那種相依相伴的經驗,會大幅增加親密與激情。 找到生活中的情趣 在非約會的時間中,是否仍可以增加感情熱度呢?當然可以,透過營造生活情趣,仍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對關係的重視,而滿足投入性需求;同時又可自然提升個人魅力,讓對方持續有心動的感覺。 可從2個大方向著手: 1.環境布置 經典美劇《六人行》(Friends)有一集,男主角之一的羅斯和一位女生約會,雙方打得火熱,準備轉戰女生住處。結果一開門看到的是滿坑滿谷的衣服、雜物,甚至還有隻老鼠!當下就讓男生傻眼想跑掉。 當我們創造出一個舒適、乾淨空間時,一方面讓對方將這種自在愉悅的感受與我們連結起來,形成一種正向「綁定」;另一方面,我們也可透過空間環境,展現品味、美感等魅力。 2.運用感官 人們運用感官接收外界的情報,產生情緒、想法並做出行為反應,當然,這也包括來自伴侶所發出的訊息。除了各種「視覺」可見的物事,另外還可運用其他3種感官來製造驚喜、升溫感情。 ▍聽覺 聲音對人類的影響,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某段旋律、某句台詞、某個聲響,都可能將我們瞬間拉進某段回憶,產生許多情緒。在兩人的小窩,可以播放與彼此回憶有關的歌曲,或是選擇適合當下氣氛的音樂。更可以雙方輪流當DJ播歌,是種互動樂趣。 ▍嗅覺 除了聽覺,嗅覺另一個會勾起我們回憶與情緒的重要感官。而且「覺得香」通常會讓人們的心情愉悅、開心。約會時,除了專攻視覺的穿著、髮型外,香水則從嗅覺給予對方好感。找出雙方都喜愛的味道,就可以是個有趣的遊戲。 ▍觸覺 除了互動時的牽手、摟肩摟腰這種基本款,深情對望時的輕撫臉頰、頭髮,輕捏手臂、小腹或臀部、大腿,也都是日常互動中的小小情趣。此外,在忙碌工作整天,也可以透過按摩來滿足彼此的投入性需求,簡單的揉肩、小腿與按壓腳底,通常就能讓伴侶感到驚喜與親密了。 在平凡日子裡持續提升關係 還記得多年前流行過「小確幸」嗎?儀式感與它相似,但比起偶一為之的小確幸,更像是「將製造出的獨特,逐漸習慣化,成為新的固定模式」。 儀式感也鼓勵我們「多嘗試」、「偶爾升級一下」,雖然這多少會用到錢,畢竟要享受就得付出。但花錢讓自己開心,只要量力而為,沒什麼不好。 更何況不是每個儀式感的營造都得花大錢,它甚至可以不花錢;因為儀式感核心在於「是否用心規劃,創造出獨特時刻」。有人習慣在下班後到操場或健身房流點汗,享受身體的活動;有人會在睡前冥想靜心,作為一日的結束。 至於關係當中的送禮、約會、旅遊、透過新體驗創造驚喜等,關鍵是「兩個人一起享受」、「雙方都開心」。最忌諱用儀式感當藉口來強迫別人,對伴侶進行情感勒索。 愛情中的儀式感不只是跳脫日常,升級品質,還加上了「雙方一起創造某個默契或經驗」。曾有網友分享,自己與伴侶書寫交換日記持續了好多年;也有人習慣晚餐後,與伴侶到附近公園散步閒聊;我與伴侶則會在週末夜裡,分享對彼此的感謝。 所以,情侶可以一起規劃、創造更多屬於兩人的儀式感。透過「一起規劃、開心享受」來提升對關係的重視與投入,能讓感情持續升溫、雙方更加靠近。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在一起,不是要你假裝幸福》 {DS_BOX_3905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