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年過半百、與父母同住、遺棄長輩遺體⋯日本家庭悲劇「8050問題」日益嚴重 日本陸續出現中老年人涉嫌遺棄在家中斷氣的高齡父母遺體而被捕的案例。日媒指出,許多案件的背景似乎與80幾歲的老年人跟未就業的50多歲子女同住陷入生活困頓的情況有強烈關聯。 80幾歲的老年人跟未就業的50多歲子女同住陷入生活困頓的情況,被稱為「8050問題」。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有些案例的發生背景已經演變成「9060問題」。 遺棄遺體事件,逾40歲的案例呈增加趨勢 根據警察廳統計,因為遺棄遺體而被逮捕的人之中,40歲以上的案例呈現增加趨勢,其中2023年40幾歲被逮的有19人(2014至2023年平均為14.6人),50幾歲被捕則有52人(同年間平均26.3人),60幾歲則有31人(同年間平均18.2人),70幾歲以上則有24人(同年間12.2人)。 其中50幾歲至60幾歲的被捕案例雙雙創下2014年以來最多;被逮捕的人之中,40幾歲至60幾歲的逾半沒有工作,且未就業的比例隨著年齡層越高而增加。 警察廳稱40幾歲以上案例呈現增加趨勢原因時表示,「有各式各樣的因素,難以一概而論」。 不過「每日新聞」回顧完自家報導的數據之後,可確認2023年日本全國逾20人疑似因遺棄同住父母或像是父母的老年人遺體,而被以遺體遺棄罪嫌逮捕,其中嫌疑人大多為40幾歲至60幾歲,且大多數沒工作。 許多嫌疑人被捕後宣稱「不知道如何處置遺體」或是「不想與人交談」。報導推測,潛藏在這些案件背後的「8050問題」相當明顯,有些案例背景已演變到「9060問題」。此外,不少案件獲不起訴處分。 60多歲男子宣稱沒錢下葬逾90歲老父 神奈川縣1名無業的63歲男子,2023年6月因為長達半年不顧95歲老父遺體而被捕。男子供稱「沒錢所以無法舉行葬禮」承認犯案,不過之後獲不起訴處分。 另外,1名住在關東地區的60幾歲男子,同樣也沒工作,因疑似遺棄90幾歲父親的遺體被捕。男子後來因涉嫌詐領亡父的年金,以詐欺罪嫌再度被捕,後來被法院判決有罪,獲緩起訴處分。 內閣府2019年公布的「生活狀況相關調查」中,40至64歲繭居在家的人推估有61萬3000人;內閣府2023年公布的「兒童與年輕人意識與生活相關調查」,這個數字估計有84萬人。 這兩種調查均定義,除了從事興趣有關的事情或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等地外,長達半年以上足不出戶的人為「廣義的繭居」。報導指出,儘管這兩項調查不同,無法直接單純比較數字,但是可以藉此推測遺棄遺體案例中的中老年當事人正在增加。 提出「8050問題」的大阪府豐中市社會福祉協議會事務局長勝部麗子警告:「這些事件反映了當事人家庭成員走到極限,顯示出社會孤立現象的案例。」 責任編輯:倪旻勤 ... 2024.07.17
焦點 公校失靈、教育M型化會如何?台灣恐陷「世襲貧窮」4後果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就提出幾個血淋淋的觀察: 首先,經濟弱勢的家庭,將越來越難提供子女好的教育,造成『世襲貧窮... 2024.04.11
財經 通膨、升息加體感貧窮!資深投資人:推升資金湧入這3種類股 由於投資人已經漸漸對美國聯準會(Fed)暫時不降息感到釋懷,市場焦點轉向各家企業陸續發布的財報,以及預測未來的展望。 哪類台股有成長空間? 台灣半導體及AI相關公司的成績依然亮眼,倒是在近期股價整理的波動中,受惠於預期通膨、甚至是民眾對物價「體感上漲」的程度提高,以及因為升息帶來的利差擴大,與很多金控股提高股利分配的緣故,部分營建股、金融股、資產股,都開始吸引到足夠的資金回流,股價表現不俗! 許多題材股,除非是業績很差,或本業獲利大幅衰退,否則如果有耐心等待,輪流上漲的機會都不小。當然,主流熱門股仍會集中在在高科技類別上,不過相關股價已不便宜,必須考量到報酬與風險,切記一味追高不一定正確。 對抗通膨的必要手段 通膨的效應會持續讓台灣人有感,貨幣實質購買力會降低。對抗通膨的主要手段,包含不動產、黃金,以及擁有高現金殖利率或業績成長的股票。 至於債券的部分,即使美國降息時間延後,最遲仍會在第三季有動作,所以無論是資本利得或債息都有利可圖。 老實說,此時若只有保留現金,潛在的貶值風險更大,必須積極理財,才能避免資產被通膨巨獸吃掉。 台灣的薪資水準仍不夠高,年輕人必須早早就要有理財的意識,但投機與投資往往在一線之隔。保持耐性、認真研究、做好資金控制分配,都是必要的心態與動作。千萬不要懶惰,才能儘早實現財富自由。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15
國際 當通膨、AI夾擊人生⋯一篇歐洲人變窮的文章,如何引爆美國人口水戰? 就在疫情逐步退燒之際,卻有新的事實浮出水面:歐洲人正在變窮! 《華爾街日報》筆下,歐洲人一向自豪的「生活藝術」已然褪色,「法國人吃的鵝肝越來越少,喝的紅酒也越來越少;西班牙人吝惜橄欖油;德國肉類和牛奶的消費量,已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一度蔚為流行的有機食品市場,也一蹶不振。」 尤其2022年對歐洲經濟來說,是充滿波折,總體走勢先揚後抑的一年。但歐洲人變窮帶來的真正衝擊,卻是歐洲與美國兩強之間,正走向「歐窮美富」的分岔路。 根據OECD數據,在考慮通貨膨脹和調整購買力後,從2019年到2022年為止,德國薪資下滑了約3%,義大利和西班牙減少了3.5%,希臘下降了6%。但另一方面,同期的美國平均薪資不降反升,增幅更達6%。 圖表製作者:吳和懋 出口縮、能源漲、金援企業歐洲民眾不得不縮衣節食! 再以購買力來看,同一時間,歐元區20國的私人消費,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下降了約1%。而美國卻在勞動力市場強勁、家庭收入不斷增加之下,消費增長了近9%。 回顧15年前,歐盟和美國仍各占全球消費支出總額的四分之一。但目前,歐盟的消費支出約占全球總支出的18%,而美國則占28%。 為什麼歐洲人在變窮?主要來自3個原因。 一是歐洲經濟仰賴出口,但全球貿易降溫,尤其是做為重要出口地的中國復甦乏力,讓歐洲吃足苦頭。出口仍占歐元區GDP約一半,高於美國的10%。 由於能源等大宗商品大多使用美元計價,在歐元走低與能源飆漲雙重夾擊下,歐元區與歐盟的進口額增速,遠高於出口額增幅,造成貿易逆差擴大。 二是疫情期間,歐洲政府為了保住民眾的工作,將補貼朝企業而非個人挹注,當通膨來襲,反而使個人缺少現金緩衝。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疫情間的就業緊縮不加干預,選擇補貼公民來確保個人收入,也維持住消費水準。 第三個原因,則是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更是歐洲2022年經濟發展的一大痛點。除了能源、糧食價格狂飆外,歐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追求再生能源下,也造成歐洲能源供給受限,推動通膨率居高不下。 只是沒想到,這一番歐窮美富的走勢,歐洲人還沒來得及跳腳,反在美國人之間率先炸鍋。《華爾街日報》報導一出,不到幾天就累積近三千條留言;轉載到有「美國版PTT」之稱的Reddit,也累積上千條的討論。 美國讀者對於歐洲的困境,自有一番解釋,又以一個主張格外一致:你們看,這就是歐洲人的下場!為何不好好拚命工作,把下滑的收入賺回來? 歐洲寧減薪、減工時美國反歐派:變窮自找的! 但歐洲人的邏輯並非如此。比起要求雇主為工人加薪,德國第一大的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 呼籲,在現有薪資水準上,將每週五天工作減為四天。在艱鉅的工作環境下,德國第二大的服務行業工會(Ver.di)也表示比起全職工作,德國醫療衛生業近一半的員工,選擇每週工作30小時左右。 「誰不想縮短工作時間?」卡利歐(Kristian Kallio)任職芬蘭遊戲開發商,最近才以減薪10%,換取將每週工時減少到30小時,而他的同事也有三分之一仿效跟進。 不過,歐洲人寧可選擇減薪、減少工時,以「均窮」來提高就業,不過是坐實了美國人眼中,他們一向「懶惰」的刻板印象。尤其讓中間偏右的美國人不以為然,認為變窮,不過是歐洲人咎由自取罷了。 「致我歐洲的表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去工作吧!」「如果一週工作40小時都嫌太多,你不過是個廢物。」「通膨扼殺了歐洲福利國家的美夢,感謝上帝,我是個美國人!」類似的言論在討論區比比皆是。 因為此時此刻歐美雙方的強烈對比,不只點燃對「工時長短」的激辯,更正好反映美國總統大選中,兩黨主張的關鍵差異,才一舉挑起美國選民的敏感神經。 就在6月底,爭取2024年連任美國總統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大力宣導「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像是將歐洲理想的一整套價值體系照單全收。為拉攏勞工及中產階級,包含更多大政府式經濟干預,挺工會、重環保,更涵蓋大筆醫療照護與社會安全支出。 這使得美國網民越是偏向共和黨,越會對歐洲現況落井下石:「拜登經濟學要帶領美國往同樣的路徑墜落!」「這又是個社會主義行不通的例子,而民主黨卻還堅持,『要變得像歐洲人一樣』;」「高稅收、嚴格監管、和高能源成本,已經是由來已久的失敗公式。」 另一方面,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宣布投入總統大選。《經濟學人》分析,向來反對歐洲價值的川普,若真的二度當選,將會使歐洲面臨一場災難,加速歐美之間關係的分裂。 即使聲量不如反歐派,但美國的挺歐派也確實存在。他們認同歐洲人願意一起變窮,而不是像美國一樣少數人追求財富,更加劇貧富差異;他們認為減少工時來追求更好的生活,將是未來AI時代必然的趨勢。 尤其日前好萊塢編劇與演員的罷工風波,顯示白領工作被AI取代的一天,恐會比想像更快到來。 挺歐派認為,年輕一代將是推動工時改革的一群,「(減少工時)是問題還是機會?人們一週工作40小時,是因為他們想要,還是不得不為?」「歐洲人的壽命更長。也許賺得不如美國人多,(有了年金)卻不至於在退休後餓死。」「我們沒有強制的假期,卻有壓力與焦慮推升的高自殺率、藥物濫用、槍枝暴力。如此看來,歐洲的委靡也不算太壞。」 圖表製作者:吳和懋 認同「少即是多」低碳生活挺歐派:節儉不代表買不起 而美國挺歐派更鮮明的特徵,是他們支持環保、零碳排,甚至於推崇「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學;不過,這卻也是反歐派最嗤之以鼻的一點。 挺歐派說,「這不見得是『變窮』,是一種低碳排的生活方式⋯⋯」「消費更多的肉類與牛奶,不見得是有錢的象徵;而不浪費食物,也不見得代表買不起。」而反歐派則是輕蔑駁斥,「歐洲的氣候狂人一心摧毀自己的經濟,只為了所謂拯救世界免於氣候變遷。」 其實橫亙在歐美觀點之間,福利國家與資本國家的辯論由來已久,本來就不可能二選一,而是一個複雜的選擇。 但爭議的焦點,可能從不是人們想要什麼——不論是更高的收入、更平衡的生活、還是更均富的社會。真正的癥結,在於為了達到目標,願意以什麼樣的代價做為交換。 也有歐洲人客觀發聲,「雖然我仍相信歐洲制度,但我似乎感覺整體的醫療保健、教育、社福安全網都在一點點變糟。你還是必須找到金援這些服務的方式。」而近來路透/易普索公布的美國民調則顯示,拜登仍以37%的支持率小幅領先川普的35%。 為了精神上的富足,歐洲人選擇犧牲了金錢上的財富。對台灣來說,也必須面對反歐派與挺歐派之間的路線選擇。歐洲人變窮說明了,重點不只是我們如何描繪理想,更是為了實現理想,願意付出什麼樣的成本與代價。 ... 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