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負責

共有 10000 則相關文章

財經

「細節形塑品味」丁春誠與Panasonic 旗艦型6枚刃ES-L690U,攜手以生活展演美學 你對丁春誠的印象是什麼?從演藝轉戰其他美學場域,透過時尚、戲劇,還有創作及藝術,我們似乎不難感受到,他自在地切換角色,皆有著自己的風格與堅持,並且內而化之地完美呈現出來。對他而言,無論生活及藝術,都是逐漸累積而轉化成無可取代的美學能量。 作為模特兒及演員時,丁春誠經常給人留下蓄鬍的型男印象。「鬍子跟髮型一樣,可以因為需求而變化,冬天時我可能會蓄鬍,視覺上更具整體感。但因為工作需求,也可能隨時刮除。好幾次在歐洲尋找理容店,感受他們以傳統方式刮鬍子的體驗。」 除了好奇,更因為丁春誠的個性使然,很喜歡去親身接觸人事物的脈絡,了解從傳統到現代的演進。「美感是長時間積累出的感受力,生活就是最好的資料庫。觀察一切微小的變化、感受材質與節奏的差異,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其實會形塑對美的敏銳度。」包含演戲及策展,丁春誠認為真正打動人的作品,還是來自於真實的內在動力與時代的交集。 Panasonic 旗艦型6枚刃ES-L690U 搭載最新AI智慧感應技術,聰明自動調整刮鬍力道,提供更舒適且有效率的體感。 微觀日常,打造生活節奏的轉場儀式 無論工作及日常,丁春誠總是喜歡以微觀作為準則。「戲劇跟策展有部分地方很像,我很重視整體的脈絡與傳遞的準確性,甚至延伸到個人形象,我相信外在是內在狀態的自然延伸。穿著及儀容,都是內在節奏的具象。」因此刮鬍,彷彿是丁春誠在狀態轉換時的儀式,在晨泳結束,開始準備面對每一天的生活時,透過整理鬍鬚,幫自己調整節奏,宛如一個清晰明亮的起點。 坦言自己鬍子長很快,因此丁春誠很早就接觸刮鬍刀,從刀片到電鬍刀都有。「從前不曉得,花了很多學費在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刮鬍子是很私密的事,是每天要使用的貼身物品,因此除了效能之外,手感俐落、清潔方便,都是我很在意的環節,設計感與其他功能性更是加分。簡單來說,是種安全感、信賴感。」 他提到多數男生應該都曾有剃鬍時刮傷,以及毛細孔紅腫的經驗。「每個人膚況不同,別人愛用的不見得適合自己,如果如AI這樣的科技,能被運用在生活用品上,肯定會帶來更多便利及舒適的體驗。因此,丁春誠對Panasonic 旗艦型6枚刃ES-L690U 留下深刻的體驗回饋。「印象最深刻的是刀頭的貼合度,還有AI智慧感應。電鬍刀會依照臉型及鬍鬚分佈的差異,自動偵測並且調整轉速,效果馬上看得到,也感受得到。」他透露自己在使用時,並沒有刻意搭配刮鬍泡,仍得到良好的效果及體驗。 Panasonic 旗艦型6枚刃ES-L690U 配備「新.極薄深剃刀刃」,立體構造的外刃設計,可提升剃淨效率達50%,提供更俐落的刮鬍體驗。 科技與設計完美結合,呈現剃鬚新體驗 丁春誠此次使用了旗艦型6枚刃ES-L690U及掌上型5枚刃ES-PV6A電鬍刀,皆搭載了高達14,000轉的LAMDASH極速線性馬達,以及AI智慧感應技術。這意謂著使用時,電鬍刀自動偵測面部鬍鬚的濃密度,並給予適當的力道變化。以ES-L690U為例,在刮除比如下巴較濃密、粗硬的鬍子時,會啟動BOOST模式,加強剃除力道;而在相對較稀疏的區域,則以SOFT模式運作。模式轉換皆以顏色清晰顯示在機身兩側的光彩指示燈,刮鬍完成後,更立即數據化刮鬍時模式運作的比例以及刮鬍時間。 讓丁春誠訝異的另一個特點,是ES-L690U的靈活度。密著5D浮動刀頭提供前後、左右、上下、旋轉、兩側前後的移動可能,因而能讓臉頰、下巴不同輪廓及較硬的曲面,獲得極佳的貼合度及接觸感。 他分別將旗艦型6枚刃ES-L690U及掌上型5枚刃ES-PV6A兩款電鬍刀,定位為在家使用及外出時便於攜帶。「我很喜歡這兩款有著不同思維,卻都很精彩的設計。具極簡風格及內斂質感的ES-L690U,與全自動洗淨充電座可如擺飾般置於家中任一場所不顯突兀,不愧獲得Good Design設計獎殊榮。而像無線耳機般輕巧,可輕鬆一手掌握的ES-PV6A,不僅攜帶方便,使用時的效率也絲毫不打折。兩者皆支援Type-C充電,更顯便利。」 ES-L690U與ES-PV6A兩款設計各具巧思,同樣深得丁春誠青睞。 在時代脈絡下,藝術與生活用品共同演繹美學 經常在各個城市穿梭,尋找新的題材與創作,作為策展人的丁春誠提到:各種物件都可以被策劃成有趣的展覽,不僅讓與會者更了解該物件,更能體會到創意來自生活細節的真理。「刮鬍刀也是,從早期刀片演進到電鬍刀,而電鬍刀也有著自己的演進,反映出的不只是技術力的提升,同時也是時代與潮流的變化。」藝術創作因數位化有了新的面貌,同時也是AI實際走入生活用品的時代。「我們夾在兩個世代的中間,每當新的東西出現時, 總是有些人喜愛,同時也會有人排斥。對他來說,每個東西都有著自己的脈絡與延伸,並且都在傳達著清楚的訊息。「美感跟科技都是靠累積而成,甚至帶來轉變,藝術是如此,生活用品亦是如此。拒絕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若給自己嘗試的機會,或許會帶來嶄新的認知,並且逐漸累積形塑出自己的生活質感及美感。」 ES-L690U與ES-PV6A能帶給使用者不同的體驗想像,但同樣俐落強悍。 {DS_BOX_39637} ...

2025.06.13

職場

工作與生活平衡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更投入工作,也能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陪伴家人的時間,讓你的情緒和身心都更健康。 但許多人仍過著長時間加班、犧牲個人時間的日常,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活還是生存。工作與生活到底該怎麼平衡呢?幾年前的我,大概很難理解工作生活平衡是什麼感覺,因為在科技業任職時,雖然需要常加班、配合國外作息,但我也賺到很不錯的薪水。 不過,當時我的身體確實變得非常不好,常態性的加班,也在我換去其他公司後有些許改善。但讓我真正重新思考工作意義的契機是,今年母親生了一場大病,被奪走了生命。 回想起某一年,母親曾找我一起去探望在國外的姊姊,順便去旅遊,但當時的我因為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拒絕她,現在的我對這件事充滿懊悔。母親意外離世我才意識到,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是真的失去了。 經歷了人生的巨變,我從一個連過年都在工作的工作狂,努力朝向保有正職也能兼顧斜槓的狀態。近年來我身兼多職,卻能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方法有3個: 1.減少無效社交 我強烈建議大家要減少「無效社交」,為何這麼說?原因在於下班後體力有限,如果只是跟狐群狗黨、酒肉朋友吃喝玩樂的話,真的沒必要。一來傷身,二來浪費錢,三來這些酒肉朋友不上進,只能給你「情緒價值」,卻不能給你「成長價值」。我發現許多人說自己很忙,其實只是在跟錯的人取暖,真是毫無意義。 如果時間管理一直做不好,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浪費太多時間在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我私底下是幾乎不太社交的,我大多忙於看書、寫作,偶爾跟少數正向積極且人品好的朋友來往。 像是我真正有在定期往來的朋友,大約只有3到5個人,他們總是能站在客觀的角度給我真誠的意見,也能在我人生遇到困難時,給我支持和鼓勵。大家試想一下,人生中能一起共患難的朋友,大概也不會超過這個數字。 2.不要太晚下班 第二點,我認為要兼顧工作與生活的秘訣是盡量別加晚班。提前到公司開始工作或加班,這樣精神會比較好。 舉例而言,我過去在科技業,主管很愛加班、很愛瞎忙,我每天都8、9點才吃晚餐。長期下來,每天早上才剛進辦公室就很職業倦怠,太晚下班也沒辦法好好休息,最終還是選擇離職了。我的體悟是,要幫自己創造能準時下班的環境,設定好工作和生活的界線,留時間與家人多多增進感情。 此外,自從準時下班後,我有更多時間去做讓我獲得成就感的事,讓我成為現在的我。我因為準時下班,有了多元的身份,也拓展了職涯發展空間,更有市場價值。 如果當初我沒有離職,還在科技業加班,雖然能領不錯的薪水,但會的技能應該仍舊很單一。多年後還會發現,加班只是因為主管給壓力而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3.下班時間做發自內心喜歡的事 最後,我建議下班後,要培養一個發自內心喜歡的嗜好或是第二專長。例如,我的興趣就是寫文章、閱讀,以及去上自己喜歡的課程。做這些事不僅不會讓我覺得累,還能讓我覺得很充實,也能從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因為在下班時間寫專欄,賺了些外快,甚至還獲得出版機會;也因進修的關係,累積了有效人脈。下班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能讓上班時間更有活力,下班後也可以寫下反思筆記,將進修學會的東西拿出來活用跟複習。 大學時,我曾經修了一堂課叫做「愛情、婚姻與家庭」,老師在課堂說「Life is relationships; the rest is just details」,當時我無法體會這句話的意涵,但我現在認為,下班後多花時間跟親朋好友一起創造美好回憶、讓自己過得充實,才是內在滿足的最大來源。 若工作傷害了家庭關係,私生活多半也會反過來影響工作心情。強烈建議大家盡可能的把個人關係放在第一位,而不把工作當成一切,工作的產能和效率才會真正提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