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說話技巧

共有 4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有些人在必須自我介紹或是需要發言的場合裡,會先說出以下藉口為開端: 「我不擅長說話,所以不太會自我介紹⋯⋯。」「我有社交恐懼症,因此無法順利與人溝通⋯⋯。」 如此的開場白,會讓人覺得你好像非常沒有自信,似乎是迫於無奈才不得不開口說話那般。 聽人講話,本來就是件麻煩的事。就算是認為自己不擅長講話的人,要一直聽別人說話,也一樣會覺得無聊。 大部分的人一旦聽到對方說出「因為我口拙」、「有社交恐懼症」這類藉口,便會立刻失去繼續聽下去的興致。 要是再接著跑出「那個」、「這個」這類完全不必要的開場白,他人的忍耐就會漸漸被逼到極限,心裡不禁浮現這些念頭:「快點結束吧!」、「已經不想再聽下去了!」 另外,有些人拿到麥克風的時候,會像是在做儀式那般「啊、啊」的測試,或是藉由咳嗽的聲音測試麥克風;還有些人甚至會急忙的向他人確認:「聽得到聲音嗎?」 那種緊張的樣子,其實一眼就會被人看出來,這樣的舉動,便如同沒有意義的開場白。 請你要知道,「藉口」和「沒有意義的開場白」,都會導致你喪失與人相識的機會。 如果在一場演講上,有位講師以此為開頭:「雖然我不擅長講話,但請你聽到最後吧!」就算這是種謙遜的表現,但我想被迫坐下來聆聽的觀眾,一定都覺得很難忍受。 上述舉例的這些說話習慣,事實上只會令人覺得,你好像自滿於自己的「口拙」,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加分效果。 因此,就算你自己在心裡感覺:「我的發言真的很糟糕。」也絕對不要隨口便講出來。「口拙」這件事,完全沒有必要特地大聲宣傳。只要你不多嘴,給人的印象就會改變。 問話節奏抓得好,和誰都能聊不停 當你發現在自我介紹之後,對方反應逐漸變少了;不會冷場的萬能關鍵字,如新聞、家庭、健康、服裝、地區、興趣、食物等話題也已經失效,然後便因此焦急、慌張、陷入恐慌,開始在心裡想著「怎麼辦、怎麼辦⋯⋯」並為此嘆息。 在這種時候,希望你可以記住以下這些「問題」: 「是誰介紹的呢?」「你覺得如何?」「你從哪裡來啊?」「哪個地方吸引你呢?」「你是哪裡人?」「從事什麼工作呢?」「這個該怎麼做⋯⋯?」「怎麼辦比較好?」「為什麼⋯⋯?」 請你先在腦袋裡描繪出這些「問題」,接著再聯想可以詢問對方的部分。如此一來,就能擴展你們的對話。 但是,請你注意千萬不要連續提問。 如果被連珠炮似地追問,被問的人並不會認為這是出自於你的關心,甚至可能會讓對方誤以為你對他有好感;過於糾纏又會變成在「責問」,因此要適可而止才恰當。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高情商說話,跟誰都能聊不停》 {DS_BOX_3725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18

職場

最近聽了很多報告,發現要把論述說得好,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我認為良好的論述應該要包括以下3點: 1.清晰明確的架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條列式。進階版的話,則是用不同的切入角度來說明。架構出現後,當雙方針對論述需要討論時,才會知道從哪個段落著手,不然很容易讓對方感覺到一團漿糊,明明有問題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另外很多新人在報告時會習慣「把所有資料念一遍就完事」這種缺乏架構的論述,會讓人很難理解。 2.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說明重點講話時要想著「從對方的立場能不能聽懂」、「會不會有冒犯之處」,這一點我覺得蠻困難的,因為有些朋友天生就是缺乏共情能力。 建議你,可以試著每過一段時間,就以第三者角度來審視自己打出的字、說出的話,也許會有些幫助。當情緒消退時,再審視當時的自己,通常會發現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而共情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預判對方的想法,讓對方心甘情願,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3.強調關鍵重點的能力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會有一兩個「關鍵」,這個關鍵可能是論述的前提,影響事情的成敗;又或是對方如果聽不懂這個關鍵,溝通就會失靈等等。 如果找不到關鍵,可能代表你對這件事情也沒想清楚。 我們都以為對方會記得所有說出去的話,但其實大家只會記得「重點」和「結論」。所以在論述結尾時,把關鍵重點標記出來,會對報告或溝通的品質加分不少。 最後,講講我自己——其實當管理者久了,容易囉嗦,總覺得「事情沒有多次強調,大家會忘記,有時候還會發現,同樣的事情會重複2、3次。但會忘記的,還是會忘記,關鍵是講完指令後的「檢核機制」要做好,希望之後講話能更精簡些。 *本文獲「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2.27

職場

南韓球員曹圭成在2022年卡達世足賽大放異彩,他在與迦納的比賽中4分鐘連進2球,精湛的球技與帥氣的外表,成為各方焦點。面對媒體受訪時,曹圭成被問道:「看到日本隊晉級16強,既羨慕又討厭,這對你們的比賽有什麼影響嗎?」 曹圭成順著記者似的回應:「日本進16強確實有點討厭,讓我們覺得必須努力晉級才行。」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當然,我們無從揣測曹圭成的本意,然而在媒體的簡化與推波助瀾下,這句話確實引發許多情緒性的討論。我相信這是因為在世足賽中一夕爆紅的他,並未接受過面對媒體的訓練,才一不小心踏進提問的圈套。 面對陷阱題不慎上勾,以至於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不只是公眾人物才會遇到的困擾。事實上,在職場溝通或日常人際相處中也不鮮見,實在是一件非常耗損心力的事。 到底面對這種不友善的提問,要如何回答,才能安全下莊?以下3點供你參考: 1.不用負面用語 在曹圭成的案例中,他不小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循著對方的遣詞用字,說出了「討厭」這個詞。雖然透過翻譯,或許無法100%精準傳遞原本的意思,但請謹記,只要是從你口中吐出的詞彙,就有機會成為被渲染放大的素材。因此,當你使用一個偏負面的詞彙,無非是給予他人做文章的材料;而即使你用的詞彙「好壞參半」,也可能被抓住「壞」的那一面興風作浪。 更好的做法是:只用正面的詞彙,即使是偏否定的想法,也要用正面的方式來敘述。 例如,有人問你:「上台簡報是不是OO的弱點?」 這時,與其依循著引導說出:「他確實不擅長上台簡報。」不如說:「我相信只要給他足夠時間準備,他就可以做得很好。」 2.不重複對方的問句 此外,也要避免「重複對方的問句」。很多人在聽到問題之後,會習慣性重複一次提問,然而這樣做卻伴隨著風險,尤其在錄影鏡頭前更要注意。只要是從你口中說出的話語,在經過剪接之後,就有機會看起來像是「你的觀點」。 如果你是因為沒聽清楚問題,而想再度確認的話,可以請對方再重複一次提問,而不要把對方的問句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來。 3.用宏觀的角度來回答 最後,面對不友善的問句,建議你不要針對單一事件回答,而要轉換為更宏觀的角度來回答。 例如在曹圭成的例子中,媒體問「日本的晉級讓人討厭,是否會對韓葡戰帶來影響?」這時,與其專注在「日本晉級」這個單一事件上,不如用更宏觀的角度,也就是「所有球隊對勝利的渴望」來回答: 「我們絕對有晉級的決心,我想不論來自哪一個國家,只要身為運動員,踏上這個世界級的殿堂,每個人對勝利的渴望都是一樣的!我們會全力以赴!」 針對單一事件的回答,往往容易顯得小家子氣;相對而言,若能用更宏觀的角度來談,就能顯示出你的恢宏與風度。而很有趣的是,當你用了更廣大的角度來回答,對方若還對原本的問題緊咬不放,反而顯得有失格調,因此,往往就不會再繼續追問了。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