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台灣人做的!手遊《愛說不說2》致力消除HIV誤解,獲蘋果年度大獎 2024年App Store Awards獲獎名單,表揚17款年度最佳App和遊戲,由台灣團隊開發的《愛說不說... 2024.12.12
職場 乘客上車前說不搭了!遞上200元,讓他體會到真正的尊重 某天早上接到一通衛星派遣任務,我依循地址來到乘客上車處,發現是一間食品工廠,但工廠大門深鎖。當我準備要撥電話給乘客,向乘客告知已經到達時,對方正好來電,是一位女士的聲音。 「司機您好,請問大門開了嗎?」 「目前還沒開。」 「好,我馬上處理。」 「裡面有好多棟,請問我要開進去哪裡等,是要服務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先生嗎?」 透過大門門縫,我依稀看見前方不遠處有位長者拄著拐杖走動,旁邊還有照顧者攙扶,猜想老先生可能是要搭車的乘客,因此如此詢問。根據經驗,有時候叫車的人,不一定就是搭車的人,尤其許多長者不諳通訊設備與應用軟體,有搭車需求時,大都請晚輩協助叫車。 「對,沒錯。請把車子開進來,右邊第一棟就是了,謝謝你。」 確認好位置後,我將車停妥,下車等候。通常遇到行動不便的乘客,我都會下車協助開關車門,以利乘客上下車。對年輕人而言,上下車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對於一些長者或健康有狀況的人而言,這些「稀鬆平常」會變得「舉步維艱」。計程車有很高的機率服務到行動不便的乘客,又或者說,就是因為乘客行動不便才選擇搭計程車。 我站在後座車門旁隨時準備接應,這時卻沒見到老先生與照顧者。原以為乘客只是去洗手間或拿些物品,馬上就會出來,但數分鐘過後,乘客仍遲遲未現身。站在太陽底下的我,不免感到一絲焦躁。不過因為乘客是位長者,且車是停在工廠內部而非一般道路,不會有臨停、違停及安全上的疑慮,所以這趟任務,我多了點理解與耐心。 沒錯,錢就是尊重 終於,一位大姐從室內走出來,是剛才在大門口瞥見的那位攙扶長者的人,但仍沒見到主要乘客——拄著拐杖的長者。大姐一臉愧疚的向我賠不是,說明自己記錯醫院看診日期,現在不去醫院了。言下之意就是叫了計程車後,卻沒有搭車需求了。 「沒關係啦!」 語畢,正準備返回車上離開時,大姐把我叫住,用雙手將預先準備好的200元紙鈔遞給我:「這200元你收著,不好意思害你白跑一趟了。」 大姐說完後,向我彎腰鞠躬;我雙手接下大姐手中的鈔票,也同樣向大姐彎腰鞠躬,差別在於我腰彎得比大姐更低。大姐的鞠躬是表示對我的歉意;我的鞠躬則表示對大姐的敬意。 這位大姐的行為非常令我感動與敬重。她知道自己的小錯誤,讓我白跑一趟,但她願意為此負責,並補償200元。除了部分派遣平台自訂規則之外,在計程車執業規定中,針對乘客取消叫車的行為並沒有任何防範或補償措施;也就是說,即便乘客不願意補償,司機也沒轍。 在乘客完全可以不用「補償」的前提下,大姐表達出她對計程車這份職業的尊重。大家可能會認為我所提到的「尊重」並不是指那200元,而是有更具深度的見解。錯了,其實「尊重」就是指那200元。 改運,從「自證預言」開始 我曾經有過許多次被放鴿子的經驗。比如,到達目的地後等了半天沒見到乘客,撥打乘客電話,對方卻說他明天才要坐車,背景還伴隨著打麻將的聲音。我也曾經開了6公里到達指定上車地點,乘客卻說剛好遇到朋友,因此要搭朋友的車。還有人在便利商店叫完車後,就沒有下文,彷彿直接人間蒸發⋯⋯。 有乘客刻意在每個派遣平台都叫車,看哪個車隊的車先來,就搭哪台車,其他晚到的司機即便已經在半路上,都被無情的取消;有的乘客甚至不取消,直接讓司機撲了個空。各種爽約的情況多如牛毛,罄竹難書。 儘管如此,我還是習慣聚焦在那一點點的好事上,讓雞毛蒜皮的「鳥事」傷害不了我。因為,如果放大那些「鳥事」,負面情緒也會跟著擴大;如果不懂得調適、轉換心境,工作時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先入為主的將每趟任務的乘客都視為「奧客」,結果影響到服務品質,甚至形成一種負面情緒的迴圈。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彙叫作「自證預言」或「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簡單來說就是「心想事成」。指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發生,結果那件事真的發生了。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正是因為那人相信或希望它會發生,由此產生的行為導致了與預期相同的結果。 我總是刻意練習把「自證預言」運用在正面積極的想法上。因為我相信,我的期待會影響我現在的行為;而我現在的行為,很有可能影響未來事情發展的結果。 *本文摘選自商周出版《坐霸王車的男孩》 {DS_BOX_39063}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18
焦點 AI取代人力成真?學者說不嚴重,他卻預言5年內將爆失業潮 由OpenAI前成員所成立的新創公司Anthropic,其執行長Dario Amodei憂心,AI在5年內可能取代多達一半的初階白領工作。 當前還有許多潛在的勞動風險,包括美國可能對進口商品徵收大規模關稅、為了彌補疫情期間人力擴張而發起的裁員潮,以及偏向雇主、犧牲勞工權益的政策等。 但Amodei似乎認為,政策制定者正在「粉飾」AI對就業可能造成的巨大衝擊。這是對川普政府毫無限制的推動AI政策的一種婉轉說法,該政府透過行政命令廢除拜登時期的AI安全規範,並大力支持AI基礎建設協議。 5年內失業率恐達20% Amodei上週在接受外媒《Axios》的訪談中表達了這項擔憂,當時正值Anthropic首場開發者大會Code with Claude。他表示,未來1至5年內,失業率可能會達到10%到20%。 「作為這項技術的生產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誠實面對未來的發展」,Amodei對Axios表示,我認為目前人們還沒真正關注這個問題。 事實上,這項擔憂的確出現在多份報告中,例如《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該報告引用約1萬1000位高階主管的調查意見,顯示企業領導人對AI對就業的影響已有一定程度的關注。 「將近一半的企業(49%)預期會將商業模式重新導向AI驅動的新機會,而47%計畫將因AI而受到影響的員工轉調至其他職位。」報告指出,儘管大多數雇主打算聘用具備AI相關技能的新員工,但仍有41%的職位,預期會被AI取代而縮減人力。 變革勢在必行,報告指出,平均而言,勞工在2025至2030年期間,現有技能中約有39%將會過時、被AI改變。隨著AI工具擴散,勞工將需習得新技能,但技術改變社會的過程中,這始終是一貫現象。 AI的普及不見得會導致大量工作消失,且無新職位出現。正如IBM執行長Arvind Krishna最近對《華爾街日報》所言,儘管IBM已廣泛導入AI與自動化技術,來處理部分企業流程,但我們的總就業人數其實增加了,因為這讓我們能將資源投入到其他領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AI是否在IBM創造新職位,該公司目前的職缺多出現在印度等低薪地區,而非美國。 學界認為AI對勞動市場衝擊不大 學界也對AI發展表示關注,但程度並未如Amodei所言般嚴重。 在一篇名為《人工智慧與勞動市場》的論文中,經濟學者Menaka Hampole(耶魯大學)、Dimitris Papanikolaou(西北大學)、Lawrence D.W. Schmidt(麻省理工學院)與Bryan Seegmiller(西北大學)指出,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有限,因為市場具備自我調節能力。 作者總結,「總體而言,我們發現AI對就業的影響較為溫和,原因在於有抵銷效應,暴露程度高的職業,其需求相對下降,但企業生產力的提升促使所有職業的整體就業增加。」 該研究合著者、任教於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的Papanikolaou表示,預測未來困難,反而能更準確的分析既有事實。 Papanikolaou解釋,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研究的是2010年被稱為「AI」的技術,但本質上是機器學習、大數據,或純粹是資料驅動的預測演算法,我認為這和Anthropic現在做的事情有很大不同。 Papanikolaou表示,這項研究的目標是區分「某職位暴露於AI」與「該職位的勞動需求改變」之間的差異。人們往往會認為,只要一份工作暴露於AI,那麼AI就會搶走我的工作,導致我失業。但我們想要強調的是,事實不一定如此。可能還有其他抵銷的因素。 關鍵在於,AI是否能涵蓋一份工作中的所有任務?如果AI對所有任務的表現都還算過得去,那麼勞動需求很可能會下降;但若AI僅擅長某些項目,對其他職責表現不佳,那問題就不大。 「這就可能形成抵銷作用,因為這代表勞工可以將更多時間投入那些AI難以勝任的任務,」他說道,重點不只是你這份工作的平均暴露程度,而是這些任務如何在你日常工作中分布。 丹麥經濟學家:變革不會這麼快產生 經濟學家Anders Humlum與Emilie Vestergaard在一篇名為《大型語言模型,小規模勞動市場影響》的論文中指出,AI聊天機器人在2023至2024年間對丹麥11種職業幾乎沒有造成影響。 被問及對Amodei的擔憂有何看法時,Humlum表示,Dario Amodei的預測確實發人深省,也值得思考,畢竟他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掌握度可能是最深的。然而,我們至今已歷經兩年半的AI聊天機器人快速擴散,根據數據,這些工具對任何職業的就業或收入尚未造成顯著影響。 此外,從歷史來看,即使是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如蒸汽機、電力與電腦,也都花了數十年時間才對經濟產生大規模影響。Humlum認為,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雖大幅改變生產方式,但最終也未導致長期性的大規模失業。 鑑於AI對就業的長期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與分歧,為何Amodei還要大膽提出如此預測?從行銷角度來看,這樣的言論有助於強調其產品的顛覆性,甚至能幫助他與公司在未來的監管討論中占有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Axios... 2025.06.03
財經 伊朗、以色列爆發戰事,對股市來說不是壞事? 看起來,市場無法維持長久的平靜狀態,目前投資機構或投資人的情緒都在不停的左右搖擺。 當利多訊息太多,就怕景氣過熱、就業市場太好,延遲了美國聯準會(Fed)啟動的降息時間。利空消息一湧現,原本弱勢的債券馬上走升、殖利率陡降;油價、金價這2個戰亂雙雄的需求就扶搖直上,還有美元也是。 這次市場波動的起因,一是美國近期的通膨數據似乎降不下來,又有聯準會官員放話會延遲降息。不過這只是表面徵兆,實際上是股市太熱,怕通膨不易降溫。但無論如何,債券已經如實反應了投資人的擔憂,反而債券是不錯的防禦選擇。 另一個原因,是伊朗和以色列的衝突,地緣政治的風險一直以來都是淺在風險,衝突規模是否擴大是關鍵。我認為,雙方如果有所節制,情勢應該可控,也能順勢讓股市降溫,一如第二季漲多拉回整理的預期,不算壞事。 現在美股和台股都出現弔詭的現象,就是指數的連動集中在少數個股上,也有很多個股股價的漲跌,與大盤指數漲跌沒有關係,主因是ETF的盛行,造成成分股齊漲齊跌。 另外,一些個股占指數太大比重,本身漲跌就牽動大盤漲跌,也有資金過於集中的情況,這並非好現象。 投資人一窩蜂跟進持有熱門股,雖然不會是大錯,但能否獲得最好的報酬,很難說。畢竟人云亦云,是在股市中最忌諱的事。切記謹慎小心,一窩蜂往往是泡沫化的開始。 有很多績優股的股價暫時沒有波動,並不表示永遠不會動,持有者需要一點耐心。各類標的的冷熱差別非常大,所以分配投資組合要適量評估。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