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訪談70對養出高成就孩子父母,他們都最後悔「這4件事」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一定會⋯⋯」你是否也曾在教養孩子的某個瞬間這樣嘆息? 《培養企業家: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實現夢想》的作者兼育兒專家比斯諾(Margot Machol Bisnow),經過深入訪談數百位成功創業者及其父母,揭示了這些家長在培養卓越下一代的過程中,仍對教養過程存有遺憾的共同點。 他們的反思能成為我們的借鏡,一起來看看4大令人後悔的教養盲點: 1. 過於執著於成績與成就 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名校畢業的學霸,但也有人是痛苦的度過,也有人根本沒有完成大學學歷。一些父母反思,接受教育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適合」,而非盲目地追求標準化的成功。 許多爸爸媽媽回憶,他們會逼著小孩放棄做自己喜歡的事,把時間用在學習,或做那些能在履歷上吸引名校評審委員的活動。但事後來看,許多被家長們視為是「浪費時間」的愛好、興趣,才是成功的企業家們職業生涯剛開始時,更有用的武器。 2. 成為直升機父母、掃雪機家長 每個人都擔心孩子走了冤枉路,因此選擇為他們剷除困難與障礙。「直升機父母」或「掃雪機家長」都是在描述同樣的現象:為了保護孩子而剝奪了他們的獨立的機會。 家長們發現,適度的自由和失敗能讓孩子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進而更自信地迎接未來的挑戰。成功,並非來自一條平坦的道路,而是從錯誤中學到的智慧與成長。 3. 沒有讓孩子負起足夠的責任 「覺得孩子課業忙,不想再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這是許多父母的心聲。許多家長回憶,他們極少讓孩子幫忙整理房間、參與家務,像是洗衣、煮飯等等。然而,當孩子成年後,他們卻頻頻表達對這些技能的渴望。 讓下一代承擔責任不僅有助於他們學會生活技能,也能讓他們理解「參與」和「貢獻」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對未來的準備,也是自我成長的關鍵步驟。 4. 以恐懼代替支持,抑制了冒險精神 「別冒險,走穩妥的路。」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選擇相對安全可靠的選項,然而有時成功的路往往需要冒險與創新。 在反思中,許多家長意識到自己應該更支持孩子追求夢想,當孩子冒險時,不是告訴他們「這好可怕」,而是要給予支持和相關的技能。許多企業家成功的基石,是建立於能夠接受風險並從中成長的信心之上。對他們來說,機會無所不在,只是缺少發現。尋找商業點子,就像是進行一場冒險的尋寶遊戲。 誠如上述家長們的真實故事,即便有後悔,並不代表教育失敗。比斯諾提醒我們: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盡力而為,只要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我們盡力了,他們就會沒事的。 資料來源:CNBC、Forbes 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12.03
職場 寫給天國的父親:原來只要記得,你就永遠活著 老爸不在身邊已經15年了。 我小時候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未來,半夜想到還會哭著爬起來。 「我不想長大。」「好,那就不要長大,我會一直陪著你的。」 當時,我明明知道是謊言,但從老爸的口中說出來,彷彿就一定會實現。 騙人。 多了爸爸身分,才知道當爸爸多麼不容易 時間不會停止,推著我們繼續往前走。 爸爸,我拿到博士學位嘍,當年還不是衝著你那句「如果我們家出一個博士,那祖墳都要冒煙了」,才努力向學。現在,我拿到學位啦。 爸爸,我要在報紙上開始連載數學專欄喔。說不定以後書店的架子上,會擺著我寫的科普書! 爸爸,我認識一位女孩叫珮妤,我想和她結婚。 爸爸,我要當爸爸了。 爸爸,麻煩你好好幫我照顧樂樂了。 「來,跟阿公說晚安。」我牽著君君、悅悅的手,對著老爸的相片說晚安。 15年過去,我多了「爸爸」的身分。每天早上送兩個孩子上學,然後回到我的工作崗位,就像當年老爸坐在客廳沙發上手寫教案那樣,想辦法要讓更多孩子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晚餐飯後,我看著客廳忍不住唸人。「去把你們亂丟的玩具收好。家裡不要這麼凌亂,到時候玩具都找不到。」 但我其實有些心虛。畢竟說起凌亂,當年的我可是樂勝君君、悅悅。 收拾完畢後,君君在我身邊爬上爬下,用盡各種手段干擾。其實工作好多,都做不完了,但我還是離開書桌去陪他下棋。 好啦好啦,爸爸,我知道你要說什麼。這就是報應,誰叫我小時候也像這樣不讓你寫字典。我現在知道當爸爸有多麼不容易了。 只要記得他,他就會永遠活在我的心裡 慢慢的,我意識到原來老爸沒有完全騙我。雖然我終究長大了,可他依然信守諾言,一直陪著我—— 偶爾在夢裡出現,讓我重溫一段當年的父子時光。 或是來一場「父女7日變」(編按:一部講述父女靈魂互換的日劇),只不過是我變身成老爸,重複做著當年他做過的所有照顧與教育,說著當年他說過的教誨與嘮叨。如同當年老爸陪伴我那樣,如今由我陪伴著君君、悅悅長大。 對了,爸爸你知道嗎?這幾年有所謂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科學家發現,經過大量數據訓練後,電腦可以近似人類般的應對互動。但我其實早就體驗過這樣的技術了。 父子相處,27年下來,我腦海裡留存了大量的影像、文字、聲音紀錄,讓我每當完成任務,都可以跟你分享喜悅;每次遇到大事,也可以跟你討論,知道你會怎麼回答。 就像《可可夜總會》裡說過的,只要有人記得我們,我們就永遠活著。 謝謝你一直陪伴著我,就算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再見面了,可是你永遠活在我的心裡,爸爸。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爸爸,再見》 {DS_BOX_37972}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09
職場 一位母親的5大體悟:和家人彼此相愛,但要各自獨立 ▍作者簡介:陳怡嘉,《自律學習力》作者、金石堂愛書大使、教師、講師。北一女補校、臺大中文系、政大教學碩士,現任高中老師,也是金石堂愛書大使、作家、講師、未來Family、遠見專欄作家。因獨特的求學經歷,立志站在需要的學生面前,協助他們改變學習與人生困境,歷年來改變許多學生的人生,被稱為「最有正能量」、「具有改變人心的能力」的老師。 人生很貴,請別浪費!當媽媽,有哪5個「要」? 1.要先是自己,才是其他的角色 為母則強,母性常讓我們無止盡、不自覺付出所有,不論時間、精力,乃至心思、心情,都是無所求的。 只是,有時失衡,反而付出越多,期待越大。當自我越小,埋怨也會更多。 然而,每個人終究都是獨立的,不要把希望、快樂和期待寄託在任何人身上,我對孩子與家人的想法是:「我們各自獨立,但彼此相愛。」 不論遭遇什麼事,不論妳眼前的擔子有多大,都要記得:「我要先是我,才是其他。」先把「自己」這個角色過得開心、過得滿足快樂,才是其他角色。 不論任何時候,要有自己的生活與追求。適時不做那麼多,「留白」才能產生想念和覺察,才能讓家人感受到妳的重要。 先照顧自己,不是自私。優先照顧自己,才能給家人更好的能量,事情也會更順利! 2.要有信心 孩子選擇了妳這個媽媽,是他和妳的緣分,也是老天確定過最好、最安心的安排。妳要相信自己,不論遭遇什麼事,絕對都有能力可以陪伴孩子走過。 也無須去比較「為什麼這個孩子就是這樣」,因為有些孩子的人生功課,就是來得比較早。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挫敗與學習,孩子有不好的表現,是非常正常的,不要糾結,盡可能回到事實。 因為心生比較的當下,就會讓自己瞬間掉入地獄,也會開始怨懟,失去力量!只要好好安住當下,看出他的個性盲點,順勢、耐心引導就好。 3.要投資自己的內外在 人生很貴,請別浪費!來這一遭,一定要過得通透跟開心。第一是投資自己的內在,要持續學習,學習可以讓我們發現更多方法,獲取智慧,才能跳出框架,跳關升級! 第二是不要讓自己因為生活變得邋遢。每天早上起床出門,就會先被自己的模樣打敗。我們要努力照顧好健康、努力讓自己維持喜歡的樣子,女為自己而容,要捨得把自己維持好,漂漂亮亮不但是自信,也是自愛的開始! 4.要有原則,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 花花世界,眼睛所看的一切都會迷惑我們的心,當妳逐漸什麼都要時,會發現「求」是執著也是苦。 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3個價值,只要專注把這3件事做好,剩下就隨緣。抓大放小,才可以避開比較、總是覺得自己不足的自苦。 對孩子的教養和家庭也是,找出3個最重要的核心,設定一個標準。別無止盡、不斷延伸的求全求美,如此,才能心安,孩子和家庭也能平安! 5.要獨立,有經濟能力、也有閨密好友 要獨立:情感獨立、經濟獨立、思考獨立。 除了家人、同事,女人還要有能夠暢聊心事、一起玩耍、做女生喜歡的活動的閨密好友,有些事,只能跟閨密講,有些話,跟女人講比較能彼此了解。 但要慎選朋友與談話內容,盡量不選八卦長舌、負能量的朋友,因為耗費太多時間在無意義的瑣碎事務上,是第一次浪費時間;八卦完還要更新進度,是第二次浪費時間。把眼光都放在錯誤的地方,是一輩子浪費時間。 除了家庭之外,要有能獨立的經濟能力。錢雖非萬能,但錢可以解決80%以上的煩惱,當妳有經濟能力的時候,妳可以擁有更多選擇,也有辦法安頓自己。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妳離開困局的,還是經濟能力! 沒有最好的媽媽,只有不同種類的媽媽。不同的媽媽,會給孩子不同收穫,放心當好「妳這樣的媽媽」就好。我們要肯定自己的付出,追求更好的平衡與幸福。 祝福辛苦又偉大的我們,母親節快樂!跟自己說聲「辛苦了,妳真的很棒」,也以自己為榮! *本文獲「陳怡嘉」授權轉載,臉書原文{DS_BOX_37499}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5.18
職場 生了小孩後,我才開始懂我媽⋯母親對子女的愛是心疼、擔憂和愧疚 當女兒成為青少女後,我常思考我是怎麼度過這時期的,也會經常想起我媽媽。當年並不像現在一樣豐衣足食,而是「賺一天過一天」。那時候的青春期,應該跟現在有著不同的意義。 某天,我打電話給媽媽,我很好奇她對我的青春期有什麼印象。 「媽,妳當年養我很辛苦吧?」 「哪有什麼辛苦,我跟妳爸都忙著賺錢,根本沒怎麼關心你們。你們就是自己長大的。」 「妳當時肯定很辛苦,只是妳忘了而已。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下,還養育我們三姊弟。」 「我是在你們都已經長大了好久之後,看電視節目才知道,原來那時候的你們正值青春期。當時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在經歷這階段,日子就這麼過了。」 「媽,妳還記得嗎?我上高中時,妳每天都會在我的便當盒裡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媽媽愛妳,好好吃飯,快樂過每一天。』現在回想起來,妳每天凌晨都要幫我跟弟弟準備便當,一定很累吧?妳怎麼會想到要寫這種紙條?」 「我有嗎?那時候的妳也還是個孩子,因為妳是老大,從小就被使喚來使喚去,很抱歉沒能給妳一個富裕的成長環境,紙條可能就是用來表達我的歉意。我從來不覺得把你們帶大很費勁,我只抱歉沒能為你們多做點什麼,沒能再更愛你們一點。」 「對不起什麼啦!妳那麼努力把我們養大,真的辛苦了。」 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早已哽咽,雖然眼眶裡積滿淚水,但我深怕萬一我哭了,媽媽也會跟著哭,而強忍淚水。我們之間只要有一個人先潰堤,感覺我就會站在街上,拿著手機嚎啕大哭。 我想,媽媽肯定也忍住不落淚。我們努力裝作若無其事,關心完彼此後便掛斷電話。我抬起頭,假裝望向天空,把淚水收乾。 我其實原本已經忘了媽媽每天都會寫「我愛妳」小紙條的事,跟她通電話後我才突然想起來。因為當時的我看著這些紙條,一點也不覺得感動。當時我堅持要去離家很遠的高中上學,每天還都必須晚自習到10點,為此我的身心靈都非常疲憊不堪。 我每天回到家都超過晚上11點,能見到爸媽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有時候可能連一面都沒見上我就睡著了,隔天凌晨又接著去上學。媽媽肯定心疼我了,所以才會把她的心意寫在一張紙上,想藉此傳遞給我。 那時候的我,有給予媽媽任何回覆嗎?我想不起來了。我以為我的青春期過得毫無痕跡,但也可能是我的錯覺。青春期藏不住,我現在才了解,能藏得住的,就不叫青春期了。 經歷過女兒轉大人,我這才明白,當年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兒歷經青春期的我媽媽,心裡該有多痛。孩子怎麼可能自己成長?沒有父母的愛和保護,怎麼能好好長大成人?如果沒有爸媽始終如一的信任,又如何長成為一個擁有健康靈魂的人? 我的媽媽並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她不是很懂我,也不太會說一些暖心的話,她無時無刻都信任我、在原地等我。一直到我結婚生子,背著不斷哭鬧的女兒,在夜裡以淚洗面時,我才明白了這一切。 孩子不像綠豆一樣,澆點水就會自行長大。當我生下第一個孩子時,媽媽雖然替我感到高興,臉上卻帶著一絲悲傷,我現在才知道她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聽到我生完孩子的消息,趕到醫院的媽媽不是先問孫女的情況,而是先問我是否健康平安。 我媽媽跟我女兒說:「不要讓我的女兒太辛苦。她雖然是妳媽媽,但她也是我最心愛的女兒。」就算我成為了一位母親,對媽媽來說,我依然是她的女兒,對生了女兒的我而言,我也依舊是媽媽的女兒。 面對即將步入她後塵的我,媽媽並沒有說太多,她轉而拜託我女兒,不要讓她的女兒太辛苦。每當我想起當時媽媽內心有多沉重,我就會打電話給她。 「媽,我不知道原來當媽媽這麼難,所以我常常想起妳。妳以前也這麼累嗎?是不是也很常哭泣?」我雖然想這麼說,但我們倆仍然裝作若無其事,只是關心完彼此的近況後就掛電話。至於這段話什麼時候才不會把我惹哭,我也不知道。 *本文摘至大是文化《青春女兒,更年媽媽,誰先成熟》 {DS_BOX_37438}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5.10
職場 所謂孝順,就是吃好、睡好、顧好身體 過年到了,很多朋友又在安排春節的去處。未婚的朋友,思考著要不要回家,或者要不要帶爸媽逃家;已婚的朋友,思考要回娘家和婆家,還是都帶出來吃飯,不要回家。 這個思考的背後,其實很多是被「孝順」這個帶著儒家思想、道德及情緒勒索的標籤給制約了。 這陣子常常聽簡少年的Podcast,他常宣揚財神爺最喜歡孝順的人。所以,如果要發財,要拜財神爺,就要彰顯自己很孝順。 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困難的,因為爸媽離婚後,我明顯不太能孝順我爸,畢竟我忍著沒回他傳來的每一封辱罵訊息,已經很有修養,孝順這件事情,可能要緩緩。 我跟朋友Y也常討論這件事情,畢竟Y的爸媽在她婚禮二進前,就早退去幫30歲的弟弟買午餐了。 難道原生家庭不美滿的人,就失去發財的機會嗎? 真正的孝順,是愛自己 直到我看到簡少年的Reel就解套了。 簡少年說,孝順的觀念是從儒家思想來的,孝順的經典《孝經》開宗明義便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就是說,真正的孝順,是愛自己。 我很喜歡一個中國的脫口秀演員,叫李雪琴。 北大畢業新聞傳播學系畢業的,我在大學2年級也去同一個系交換過。她的父母早早就離異了,為了讓爸媽放心,她努力讀書,考上了北大,申請了紐約大學,看起來超級優秀。 但她人生其實遇到很多坎,25歲罹患憂鬱症,嘗試過自毀,也重度喪失自我過。 她廣為人知的一個段子是:「宇宙的盡頭是鐵嶺」。鐵嶺是她的家鄉,這個段子的由來是她的媽媽。李雪琴說,每當她遇到困難,她媽媽總是說:「閨女,回鐵嶺吧!」 失戀,回鐵嶺;失業,回鐵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媽媽永遠的解決方法就是「回鐵嶺」。 起點就是終點,愛因斯坦都不敢說宇宙盡頭是哪裡的事情,她媽媽做到了。而我認為,很多媽媽,都做得到。 每次受傷了,媽媽都說回家吧 我在大學的時候,第一次離家,到新竹讀書。每周四晚上我都回家,週日晚上再坐客運回清大。媽媽很常陪我去坐車,我搭上車後,都會偷偷哭。 後來,有次我真的好想家。半夜,室友都不在,我打電話回家大哭,說我好想家,不想待在新竹讀書了。媽媽說,如果真的不想讀,就回家吧。 我哭了一晚上,隔天打電話跟媽媽說,我還是要繼續讀。但說也奇怪,那次以後,我覺得無論怎樣都可以回家,我也就沒有再打回家哭過了。 後來,出了社會後,也有遇到很多鳥事。有次,也經歷了很嚴重的職場霸凌。那次媽媽也是聽我打回家哭後,跟我說,這種爛公司不要待了,回家吧,一個我還養得起。 那陣子我很常回家,但終究沒有回家給媽媽養。再後來,我去了高雄又回來工作,從18歲離家到33歲回家,那時爸媽也離婚了,想著住一起好了,比較能夠照顧媽媽。但實際上,長大後的孩子回家,都是有故事的,更是需要被照顧的。 在確診的時候,發著高燒,接了主管打來的電話。昏昏沉沉間,主管的苛責與交辦工作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因為我發燒,所以開了擴音,主管說的一字一句,「確診是因為你的勇氣不夠,所以被病毒給霸佔了身體!」開始數落我這個確診者的不是。又說,「過去對你都很不滿意,所以現在要給生病的你更多工作,鍛鍊你的心志。」 最後,我媽氣到差點直接回罵主管,問她有沒有良心,是不是人生父母養的。我當然阻止了我媽,而我媽也因為不舒服,加上我被罵,不斷的說不然就離職吧、就住在家裡,不會餓死的。 我們兩個都生病,但她仍然很擔心、很心疼,看到自己的小孩被這樣對待,跟打在媽媽身上沒什麼兩樣。 最後,我並沒有離職,只是換了單位做一樣的事情,不是為了賭氣,而是我喜歡而且本來就做得不錯。遇到壞伯樂,不代表自己就是一頭驢。 我想起媽媽最常跟我們說的話,不是考第幾名,也不是這個月領多少,而是:「妳要早點睡」、「騎車要小心」、「身體不舒服快去看醫生看好」、「要吃好一點不要貪便宜」等,每句話都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或許,今天晚上早點上床睡覺,就是盡孝吧? 那麼,吃好、睡飽、沒煩惱,是不是就是邁向發財的路呢?這樣,愛自己,就會發大財,真好。 宇宙的盡頭,是愛妳的人的懷抱,也可以是自己的。 *本文獲「小花媽」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 2024.02.08
職場 成年子女向你要錢,如何不傷感情的婉拒? 「為什麼子女只在有需要錢時才找我?」有成年子女的父母經常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這當中,又牽涉到許多其他問題,包括: 兒女真的在乎我嗎? 他們只是要我的錢嗎? 如果給錢,是不是在獎勵那些讓我感覺被操控、受傷、受辱的行為? 如果不給錢,他們會不會更不理我? 如果真的給錢了,我是不是導致他們更加無能或長不大? 這些也引來如何回應的問題: 我該告訴他們我覺得被操控嗎? 我該利用他們要錢的時機,去討論我們的關係嗎? 我該把錢當作工具,創造更多相處機會嗎?還是應該拒絕兒女的要求,藉此劃立界限? 為何孩子要錢的時候才來找你? 讓我們回到你的問題:為什麼你的兒女只在有所求的時候找你?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首先,我想提醒你,成年子女的行為,並非總如表面所見。 你覺得他們只在有所求的時候打電話給你,並不表示這就是實情。如果你和成年子女的收入差距很大,成年子女需要你慷慨出手,並非不切實際或荒謬的想法。 他們的要求可能讓你覺得自己被利用或不被感謝,尤其是他們的行為沒有表現出謝意,或似乎不太有空陪你。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或許是反映出你擁有的比他們多,身為你的兒女,他們希望你能分享。 社會教我們應該期望從別人那裡獲得更多,子女們已經習慣於認定,自己可以斬釘截鐵、自私自利的對父母獅子大開口。這種情況令父母氣憤難當。但大多數的父母採取的教養方針,尤其是中產和上層階級,都是教導兒女要勇於實踐自己的欲望。 金錢觀也在世代間引起文化衝突。現在的父母們,有許多人從小生長在不富裕的環境,更重視節儉。對於親子之間金錢和資源的交流,摩擦點往往是:討論到你們的目標、意圖,以及適當情境下,討論到你們的感受。 該如何婉拒子女的要求? 要如何知道何時該拒絕、何時不該拒絕?現代社會風氣要父母無條件給予,父母實在弄不清什麼時候可以像以前那樣說「不」。 以下是判斷的準則: 無力負擔時,請拒絕 「無力負擔」不代表你的支票或儲蓄帳戶沒那麼多錢。「無力負擔」是指這麼做使你儲蓄減少,排擠生活當中的其他重要用度,例如旅行或重要嗜好的開支。 當子女獅子大開口,或是心態太理所當然時,請拒絕 這不代表你永遠不答應他們的要求,而是在這個過程教子女一點道理。例如,如果成年子女用無禮的方式告訴你,你要給他錢買車、養小孩等,請不卑不亢、不帶溺愛的說:「我得說,你的要求方式讓我難以接受。很遺憾,我是想要給你的,但這應該要是請求,不是要求。我無法接受你這樣要求我。我相信你懂我的意思。你要再試一次嗎?」 如果你會覺得很生氣,請拒絕。 即使你負擔得起也請參考這項建議。如果你已經嘗試設底線或提出探望的條件卻沒用,那麼你應該要拒絕子女。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非常不情願這麼做。 你們可能會出現類似以下的對話: 你:「不,我不想給。」 成年子女:「為什麼?」 你:「我不確定。但我這一年來給了你不少錢,我覺得這樣已經夠了。」 成年子女:「可是,你又不是負擔不起。」 你:「沒錯。」 小提醒:如果你確實無力負擔,也許需要再進一步解釋。你可以說:「其實,我得存一點退休金,很需要看緊荷包。」如果你有財務顧問,可以表示那是他的建議,或引述各種討論存退休金和養老金的文章。這樣子女如果要怨,矛頭也不會完全指向你。 成年子女:「你為什麼不幫我?」 你:「老實說,我一年大概就是只想給這麼多。」 如果提出要求的成年子女曾對你做出不當行為,這也許是教他們做人處事的好機會。所以你也許可以再多說: 你:「而且我感受不到你有用心對待我。」 成年子女:「喔,我對你不好?哪會?」 你:「你讓我感覺不擇手段、很沒耐心。你知道嗎?有句老話說,人都是吃軟不吃硬的。家人也是。」 成年子女:「我不覺得自己有對你那麼糟。」 你:「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對我很糟,但你不是很貼心,這讓我不太想大方的與你分享。改天你再跟我說說看,也許我會答應。」 依照你的意願答應或拒絕,不被道德綁架 我們很難拒絕自己的孩子。我們想為他們付出,想被他們喜歡。這些願望會讓我們頭腦不清,讓我們在不想答應的時候說好,或拒絕時被道德綁架。你應該要發自關愛的心,答應子女的要求。在道德綁架、抱怨、指控下應允,會削弱你餽贈禮物的心意。 除此之外,在道德綁架之下答應某件事,會讓你未來拒絕時立場艱難。當你展現自己是慷慨明理的父母,成年子女就沒什麼藉口抱怨你吝嗇或有所保留。這並不表示所有子女都不會抱怨,但你可以更有自信的知道你的愧疚感不合理。 唯一的例外,是你先教導子女人情世故才答應或拒絕。你要有節制的這麼做,例如1年最多1、2次,否則會失去意義。 如果你打算拒絕子女,但不打算教導他們人情世故,就請帶著關愛,以和善的態度拒絕。你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對話: 成年子女:「我在想,你能不能幫忙付孫女上鋼琴課的學費?」 你:「親愛的,很抱歉,我不能。」 成年子女:「為什麼?」 你:「我今年已經把能給的都給你了,沒有更多幫忙的餘裕。抱歉。」 成年子女:「怎麼會?你的經濟狀況出問題了嗎?」 說到這裡,有經濟困難就回答有,沒有就回答沒有,但請繼續說明你的狀況。 你或許可以說:「我對於每一年想要給孩子或孫子女多少錢,心裡大概有個底,現在已經差不多了。我相信你能理解。」 成年子女:「我不太懂,但算了。」 你:「反正呢,我很樂意替你付一些錢。不過,今年這樣已經差不多了。」 換句話說,你保有「說到底這是我的錢,由我決定多少算夠」的權力。你或許不會那樣說,但明白這點,可以幫助你減少一大部分的愧疚感,以便做出明智的決定。 被子女疏遠的情況下,你已經很難再一味付出金錢而不求回報,更別說把錢拿給造成強烈傷害、不尊重你或拒你於千里之外的子女。但當和解是你的目標,你的任務就不是去想公不公平,而是怎樣的策略能達成目的。在這個大前提下,你有可能多給一點、少給一點,並設立更多底線。無論如何,記住你的最終目標,可避免落入圈套,不在當下依受傷或難過的心情去回應子女。那樣對你比較好,你們和解的機率也比較高。 {DS_BOX_36123}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