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台灣天字第一號軟體學校熄燈,2內幕揭開菜鳥工程師的AI危機 答案是因為,企業大力擁抱AI、導入各種AI工具的趨勢,導致其對於菜鳥級、初階軟體人才的需求,不再像過去求才若渴... 2025.01.09
財經 五人「AI讀書會」變最強推手!奧美公關讓菜鳥到60歲員工都用AI 公關業巨頭奧美公關,如何用一個沒有KPI的共學小組,讓二十歲出頭的新鮮人,教會公司內三十幾到六十歲的資深同事,人人用AI? 公關業是高度仰賴人力的產業,如處理媒體關係、活動企畫、撰寫新聞稿、媒體監測、輿情分析等工作,所需的工作時間非常長。 但如今,他們已習慣在作業中大量融入AI,讓最寶貴的心力能更專注在公關策略的本質。例如在內部討論提案,溝通視覺時,過去用文字很難表達具體概念,抓網路圖片又可能侵權,如今用AI就能生成,使溝通有共識,「快速把我們的Idea(點子)畫成一張圖,讓客戶更有Vision(視覺)、我們更好表達。」奧美公關AI自學小組成員李安昇表示。 如何說服員工用陌生科技?推廣AI,從「挑對人」做起 同時,很多辦公室日常例行公事,包括一般信件回覆、會議紀錄、資料搜尋以及文章摘要等,也都融入AI工具。 這一切,是從奧美公關董事總經理謝馨慧的一個念頭開始。「我們顧問工作天生就得比別人學得快,否則會被淘汰!」謝馨慧看見,AI浪潮來襲,行銷品牌公關行業客戶來自各產業,他們都在培養AI能力,若奧美公關不懂、不會用,就會失去價值,「遲早大家都一定會學用AI,所以越快學會,越有競爭優勢,就是『你先懂了別人還不懂的,運用時間差創造的領先』。」 但,究竟要如何讓員工最快速學會AI? 從做中學,最快。只是,「人對一項陌生科技,會產生模稜兩可的認知,使用者剛開始都會心生恐懼。如用強硬手段逼大家接納,會造成組織內很大的摩擦,反而放大了恐懼。」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蕭瑞麟觀察。 謝馨慧也深諳此道理。因此,她決定成立一個沒有KPI的共學小組。 這個小組的唯一目標,就是所有同事要會用AI,但一個不強制規範的共學組織,要怎麼樣才能成功呢? 首先,挑對人很重要。年僅二十四歲的林筱婷,因為喜歡圖文創作,二○二二年就開始用AI,進入公司一年多來,常用AI寫新聞稿、做問卷等,「這些主管也都知道,所以當AI小組成立時,她馬上說:選妳就太好了!」林筱婷說。 額外再學新工具,好累?讓員工想學,先教實用功能 這個AI小組由各部門主管推派一名同事所組成,目前成員有五人,由林筱婷擔任組長。而成員們也就是種子教師,學會了,再把技術跟觀念帶回去給部門同事。 但,要如何讓平常已經深陷工作,焦頭爛額的同事,也都願意額外再來學AI? 答案是:先從真正能幫到對方的地方開始。「在還沒有AI小組前,同事們也知道有這些東西,每次看到我們用,也會好奇,」林筱婷說。因此,最容易讓同事們接受、也最快看到成效的,是工作的常用功能。 AI小組成員會拿出實用的AI功能,先進行小組討論,初步判斷是否值得分享;再與謝馨慧對焦,成為每月公司大會的分享主題。「我的任務是判斷那些功能,是否真能實際運用在工作上來提高效率及增加價值。而他們也要能教會我,因為年紀最大的我學會了,其他人就不難了。」謝馨慧說。 除了在月會上分享,AI小組也會透過發行雙週報,分享有關AI的新聞、趨勢或書籍。 謝馨慧強調,雖然有明確目的,但為什麼不能設KPI?因為KPI不是一切,對這些本就喜歡「玩AI」的年輕人來說,「好玩的學習與分享」不是額外的工作,也不須有壓力,反而像是社團活動。 林筱婷說,公關產業深受AI技術發展影響,加入AI小組提供一個絕佳的契機,讓自己去思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的收穫是,在過程中反思公關工作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去探索哪些才是工作中真正重要、需要花時間去經營,沒有辦法被科技取代的部分。」 蕭瑞麟指出,相較於資訊人員用「頒發聖旨」的方式,奧美公關則先抓住年輕人當領頭羊,轉換認知變成是「玩玩看」,而且,當使用者理解AI確實能讓工作省掉很多功夫,逐漸了解科技的好處,也就克服了對陌生科技的恐懼,創新自然能快速擴散。 這套方法是否能適用所有公司?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數位轉型服務負責人溫紹群提醒,要視公司業務屬性,可能不全然由年輕人主導,因為年輕人能掌握新技術,但或許不懂業務,或可採取與資深同仁協作,去解決企業長久以來的痛點。 「將來有優勢的不是AI,是會使用AI的人,誰最快取得AI運用能力,就能跑到別人前面,不然就是慢性自殺,」謝馨慧說。 要能最快取得AI能力,只須做對一件事:善用年輕人原本就愛新科技的天性,教大家解決手上的問題,就有機會將AI文化無痛導入組織。 ... 2024.05.01
職場 面試逾千次的Google主管觀察:菜鳥、老鳥都常犯的4大錯誤 不論是年後想轉職的優秀人才,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想要邁向職業生涯,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先通過面試。 求職面試往往遵循一套標準的流程進行,導致重要性常常被人忽視。即使是已經工作多年的老鳥,還是有可能在面試的過程,不小心陷入常見的陷阱之中。 曾在Google負責招聘、現為人力顧問公司Continuum執行長的諾蘭·里丘(Nolan Church)以經驗指出, 部分求職者容易問出膚淺的問題,或是事先沒弄懂組織架構、職務內容,都代表對方不曾為了面試做好充足準備 ,而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警訊,「連面試都沒有做好準備,我不相信你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真的做得好。」 不分經驗,求職者最常出現4大面試盲點 幸好,面試是可以透過努力和練習,來讓自己更加分的。進行超過1000次面試的Google工程總監丹尼爾·里茲(Daniel Rizea)表示,不分經驗,多數求職者其實都會犯下相似的錯誤,4個最常見的盲點分別是: 盲點1:認為自己「準備好面試了」 若求職者先前的工作表現出色,常常也會認為自己在面試中同樣駕輕就熟,里茲指出,「這就是所謂『知識光環(halo of knowledge)』帶來的陷阱。」盲點的核心在於,在面試測驗中所需的技能,可能和求職者過去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同。 面試就像一場考試,不論資歷或經驗如何,如果長時間沒有練筆,都很可能會失去手感,唯一的辦法就是重複進行實際演練。 求職者不妨在面試前,先到網路平台搜尋其他人的心得。針對他人分享,找個有經驗的朋友協助進行模擬面試,並嘗試獨立解決問題。只有透過不斷的練習、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確保面試過程能如預期般順利。 盲點2:面試前沒有好好休息 求職者常因為過度重視面試,而忽略了可能影響結果的小事,過度緊張導致沒有充足休息就是一例。 受到壓力影響,大腦可能在面試過程中突然「當機」。常見的情況是求職者會將面試安排在下班前的時段,或是平日的最後一天。儘管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經過一整天甚至一周工作產生的疲憊感,很容易讓自己反應速度下降,甚至有時候會答非所問。 里茲建議, 如果可以選擇,最好提前觀察自身工作狀態,將時間安排在自己狀態最佳的時段,才能保持清晰的頭腦,在面試中表現得更出色。 盲點3:沒有理解提示、回答陷入鬼打牆 在答題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面試官通常會給出一些提示,讓求職者可以得出正確的回答。卻有不少求職者可能認為,接受提示感覺像自己能力不足,堅持在錯誤的思考方向中鬼打牆,反而更不利於面試官正確評估求職者的專業能力。 要避免這種狀況發生, 可以在遇到疑惑時停下來詢問面試官,目前的回答是否是他們想要的方向,或者有其他期待看到的東西。 根據資歷不同,些微的提示大多數不會影響面試結果,但如果要求過多,還是有可能被視為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盲點4:沒有準備「行為面試」題 行為面試題(behavioral questions)是許多求職者困擾的面試環節,在接受靈魂拷問的同時,還必須將過去自己的失敗經驗或缺點,轉變成「無傷大雅的問題」或甚至是「對應職缺的優點」。 透過事前準備和分析,能夠更有效的克服這些難題,行為問題只是要確保求職者是否符合企業價值、組織文化, 如果能從這一點開始回推,就可以找出問題的最佳解。 舉例來說,如果公司將「團隊合作」視為核心價值,就可以從過去的工作經驗中, 鎖定相關的例子,並且以「發生了什麼事?」、「你做了什麼?」、「結果如何?」3個階段進行回答。重要的是,千萬別捏造沒有發生過的情況,如果真的沒有類似的經驗,最好直接承認,或是以「如果發生了,你會怎麼做」的方式回答。 除了避開面試盲點、好好回答問題之外,具思考水準和深度的提問同樣也是面試官考量的重點之一。因此在面試前,最好先對工作和公司進行過研究,避免問出網路上都找得到答案的膚淺問題。一個印象深刻的提問,可以充分展現求職者有多認真準備一場面試。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CNBC... 2024.03.01
焦點 「我要建離島兒童加護病房,陪孩子長大!」 兒科最黑暗的時刻,許多醫師看不到前景轉好的可能性,黯然離開。但同時間,也有剛畢業的年輕醫師懷抱理想,在人力最短缺、最辛苦的時刻依然願意投入,矢志,要成為離島兒童的光。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是南部一間醫學中心第3年的住院醫師,負責照顧兒童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這也是我未來想鑽研的次專科。 這2年願意加入兒科的學弟妹越來越少,主要就是擔心少子化,今年我們醫院甚至連一個住院醫師都招不到,人力只剩全盛期的一半。 現在都是1人當2人用,大家只能減少巡房次數,可是開藥、檢查、寫病歷⋯⋯,忙完這些,還是晚下班。我會擔心小朋友,所以每天都會多巡一次病床,確定沒有特別狀況才走。 顧病童壓力大,醫師長期緊繃「想回家鄉,為早產兒多爭一口氣」 老實說,顧加護病房壓力很大,昨天還會對你笑、跟你聊天的小朋友,今天病況就突然轉壞,在你面前死掉。我學姊受不了這種緊繃狀態,3個月就離開兒科,轉去做醫美,現在打雷射就月入10幾萬,還能準時下班。 病人死掉,大家都說久了就會麻痺,可是真的不會⋯⋯這麼久了,我數不清幾個病人走掉了,每次我還是很難過。 但我已經決定,等我考到兒科專科,要接著走新生兒次專科,照顧重症病人。 因為我的夢想,是回到我出生、長大的離島工作,我想在那裡把新生兒跟兒童加護病房建起來,平常我還可以顧急診,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小病人。 從小在離島長大,我知道,離島居民只要身體不舒服,就要全家總動員搭飛機到本島看醫生,如果確定要開刀,陪病的人還要花一筆錢找旅館長住⋯⋯,每次到台灣看病,都是很大的負擔,但大家又不信任離島的醫療水準,寧可這樣奔波。 我很希望等我回到家鄉,病患家長能信任我在醫學中心接受過完整訓練,讓我就近照顧孩子們,大人小孩都不必為了得到好的醫療,反覆舟車勞頓。 其實,我的家鄉早就有兒童加護病房的設備,但沒有人力營運。因為當地沒有專職兒科重症醫師,只能仰賴本島醫學中心醫師輪流派駐,但這些醫師都是短期出差,沒辦法要求他們顧加護病房,所以一直很缺乏兒童重症醫療資源。 但現在每10個新生兒,就有1個是早產兒,他在生理機能還沒成熟時就蹦出來,最常見的問題是呼吸。早產兒如果少吸一口氣,缺氧導致腦袋受傷,就可能會發展遲緩,甚至一輩子腦性麻痺,後面再怎麼努力醫,都回不去。 離島居民很少、新生兒更少,不能讓我們的小朋友失去那一口氣的機會。 兒醫重點任務:陪病童長大「我野心大,但目標不是賺很多錢」 如果我把兒童加護病房建起來,就能即時幫早產兒插管,給他最重要的那口氣。雖然不敢保證一定能把他救回來,但至少,能給他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兒科醫師還有個很重要的任務,是陪孩子長大。尤其是早產兒,我要一路追蹤到5歲,觀察他的粗動作、細動作跟認知社交等有沒有跟上同齡兒童進度?如果沒跟上,就要透過核磁共振或腦波等檢查,確認是不是受到早產殘存傷害。 如果有傷害,就要找兒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組成團隊,做發展職能治療,越早介入,效果越好。但目前派駐在我家鄉的醫師並不固定,每過幾個月就換一位醫師,很難長期觀察、掌控小朋友的生長狀態。 哎唷,我現在還沒回去,野心很大,有很多想做的事、想自己包山包海完成。但是真的回去之後,有沒有本事、力氣拯救世界,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啊,當醫師是我從小以來的夢想,我想要把它做好,照顧好每個小朋友,讓他們開心長大。 我的目標不是當院長、或成為賺很多錢的名醫,我只是想要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對家鄉有貢獻,給小朋友一個安心長大的機會。 ...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