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翻倍

共有 1075 則相關文章

國際

專家警告,社群媒體美化苗條的體態,鼓吹有關飲食和營養的虛假、危險的建議,可能導致易受影響的年輕人罹患飲食障礙症。法新社報導,年輕女性和女孩更容易罹患暴食症、厭食症與嗜食症等疾病,但男性的發生率也持續攀升。 研究顯示,全球一生中罹患某種飲食障礙的比例,從2000年的3.5%上升到2018年的7.8%,而這段時間恰逢社群媒體興起。對於試圖協助青少年從這些疾病中恢復的專業人士來說,TikTok和Instagram等平台網紅的錯誤訊息是一大難題。 社群媒體成治療飲食障礙最大阻礙 法國營養學家科比提(Carole Copti)告訴法新社:「社群媒體的使用問題不解決,我們就沒辦法再治療飲食障礙了。」她說:「它已成為誘發因子、加速器,也是恢復的障礙。」 飲食障礙的成因複雜,心理、遺傳、環境和社會因素都有。法國學生健康基金會(Student Health Foundation of France)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戈達特(Nathalie Godart)表示,社群媒體「不是起因,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告訴法新社,透過提倡苗條、嚴格控制飲食和堅持不懈的運動,社群媒體讓原本就脆弱的人更虛弱,對他們健康「的威脅也更形擴大」。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skinnytok」趨勢,這是TikTok上的一個主題標籤,充滿了危險且令人內疚的建議,鼓勵人們大幅減少食物攝取。 飲食障礙會損害心臟、導致不孕症和其他健康問題,並與自殺行為有關。研究發現,厭食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法國健康保險機構指出,飲食障礙也是法國15至24歲年輕人早逝的第二大原因。 社群媒體加劇飲食障礙,專業人員:刪掉Tiktok 科比提說,社群媒體造成「惡性循環」。飲食障礙患者通常缺乏自尊,但透過在社群媒體上曝光自己因厭食症而變得消瘦,他們就能獲得追隨者、瀏覽量、點讚,「而這會加劇他們的問題,延長他們自我否定的時間」。 科比提表示,與病人的會診讓她感覺像在面對一場考驗。她說:「我必須不斷為自己辯解,努力讓他們明白,只攝取1000卡路里(也就是他們所需熱量的一半)是不可能維持健康飲食的,不吃飯是不正常的。」 當這類內容賺錢時,情況更是如此專長照護飲食障礙者的法國護理師布吉斯(Charlyne Buigues)提到一位年輕女子,指這名女子經常在TikTok上直播自己嘔吐的影片,並「解釋說她是從該平台收錢的,並用這筆錢買食品雜貨」。 布吉斯主動擔起定期檢舉Instagram上有問題內容的責任,但她表示這「毫無意義」,這些內容仍然保留在網路上。她甚至建議她的病人刪除社群媒體帳號,尤其是TikTok。 她說:「這看起來或許很激進,但如果年輕人不了解實情,這款應用程式就太危險了。」 責任編輯:倪旻勤 ...

2025.06.02

MIT-U企業探照燈

走進邦鉑科技辦公室,第一眼看見的不是冰冷的伺服器或工程師埋首程式碼的景象,而是一個更像咖啡廳的空間。落地窗外是基隆河景、茶水間除了咖啡機和餅乾零食區,竟還擺放滴雞精和高級保健食品,供員工隨時補充體力。 更奇妙的是,翻開他們的公司品牌手冊,首先看到的並非產品特色或技術規格,而是詳細的員工教育訓練計畫、內部學習地圖,產品資訊反而被安排在最後面。 這些反常態,其實是一間科技公司破圈轉型的故事。 關鍵機敏產業與價格競爭 邦鉑曾面臨轉型兩難 邦鉑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來,深耕於客製化規格市場的AI智能監控、防駭技術、網路入侵偵測等領域。不到25人的公司,年營收卻呈現倍數成長,亮眼成績,對於邦鉑來說,卻藏著危機。「我們不能對外宣傳成績,也無法對潛在客戶展示能力。」邦鉑科技執行長許妙渝坦言,在關鍵機敏產業,保密是基本原則,讓業務拓展受到極大限制。 「如果邦鉑要永續經營,不可能只在特殊規格的市場。」洞察市場風險,邦鉑決定轉型突破。 然而,當他們想跨入一般企業市場,因為資訊服務市場競爭者太多,他們得面對的,是更殘酷的削價競爭。「企業客戶的資訊服務毛利可能過低,而且還可能要求每一天二十四小時待命。」她說,這不僅拉低整體毛利,更要犧牲員工的休息時間。 如何在不犧牲毛利、員工的情況下,更顧及保密拓展業務? 邦鉑的答案,竟是投入資源、砸大錢在員工教育訓練上。 這條路徑的核心是透過人才培訓和教育訓練,一方面讓員工提升能力,提升經營效能,另一方面形成跨產業的「共學社群」。 透過齊全的教育訓練,員工獲得全面升級,邦鉑雖然小,卻是一個小而精實的專業團隊。 一年砸700萬做教育訓練 邦鉑營收翻兩倍 很難想像,邦鉑每年投入近700萬元在員工教育訓練上,等同平均一人訓練費用高達近三十萬,超過台灣企業人才培訓人均金額近三十倍。 這些教育訓練中,設計了分級教育訓練體系,針對不同職級員工提供客製化課程。如,高階主管接受變革管理、高效決策等課程;中階主管學習決策領導、衝突管理;基層員工則著重於AI應用力、執行能力的培養。 邦鉑也進一步與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合作,開設非人資主管的人資管理、主管職能認證、企業內部講師認證班等一系列專業課程。「我希望每位主管都理解HR思維。當大家都懂人資管理時,HR就不再是糾察隊,而是真正的戰略夥伴。」執行長解釋。 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法)的導入尤為成功。邦鉑聘請曾任Intel亞太區戰略總監的專家全程輔導,每週定期培訓,花費一整年時間深度實踐。 「我們一開始設定的O(目標)是打造高效能互補團隊,」從這個核心目標,邦鉑發展出不超過三個關鍵結果(KR),確保目標可實現、可衡量。「我們去年營收因此成長兩倍以上。」她驕傲地說,過去業務都僅由業務長一人負責,經升級的員工現在也有了談業務的能力,是邦鉑業績成長的關鍵。 {DS_BOX_39218} 邀客戶一起上課形成共學社群 不談產品創造「信任」價值 然而,當邦鉑完整建置教育訓練系統,他們的第二步竟是邀請各產業客戶一起來上課,形成「共學社群」。「我們花了這麼多心力建立課程體系,為什麼不能讓它創造更多價值?」執行長解釋。 邦鉑執行長認為,賣產品只是「做事」的層次,最好的經營策略是創造多贏價值,成為「造局」的人。 於是,執行長邀請中小企業老闆與管理團隊一起參加訓練課程,而這些公司來自餐飲、建設、廣告、藥局、資安等領域,參與的課程包括職能模型建立、經營管理學、突破關係等課程, 「其他公司看到大家都聚在一起上課,也會來報名!」這種以口碑傳播的方式,讓邦鉑的共學社群逐漸擴大。 除此之外,隨著內部課程系統化,公司主管也逐漸成為內部講師,不僅能教導自己的團隊,未來也可能為客戶提供訓練,讓共好發揮價值。「當客戶、合作夥伴、供應鏈等各方企業跟我們一起上課,協助其他公司經營得更好,建立共好生態圈,自然就會讓我們的團隊教學相長,快速提升各方面的專業,積累讓更多客戶開始信任我們的專業能力,而這正是我最看重的!」她強調:「我們不是直接去跟同業競爭,是先建立信任。」信任,是最不辛苦的路。 商場上最怕的就是價格競爭,而勝路,往往都在你能提出何種不同的價值,「我透過教育先累積信任,創造價值,就能免除直接競爭兩敗俱傷。」 在她的眼中,這其實是「做局」思維。只談產品是「做事」思維,而最高層次的生意,是成為能夠整合資源、創造多方價值的「造局者」。 這些轉型讓邦鉑成功走出市場的侷限,創造出多方共贏:員工透過教學相長提升專業能力、企業客戶獲得高品質的專案式培訓、邦鉑則在建立信任的過程中開拓新業務。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多家跨越不同產業的客戶網絡,正在洽談多個新業務。 紅海市場中,也許真正的突圍之道,不是競爭,而是建立深刻的人與人信任連結。不談產品而先建立信任的邦鉑,正用它最獨特的步伐走出一條在資訊產業裡的藍海之路。 {DS_BOX_39219} {DS_BOX_39220} ...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