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顏面整形專科醫師也加盟的「美麗事業」!露琺意如何靠專業皮膚管理開拓美麗新賽道? 醫美快速成長,美容美體產業則相對趨向飽和,LùVaii露琺意醫美集團卻靠著專業的「肌膚健康管理」開出新藍海,以自有實驗室研發製造的功能性保養品行銷13個國家,在台灣自開放加盟以來更快速成長,連顏面整形專科醫師都成為加盟主。究竟所謂的皮膚管理和一般美容保養有什麼不一樣? 「這位顏面整形專科醫師非常嚴謹,在決定加盟露琺意之前除了詢問總部,還私下訪談我們不同加盟店,甚至還派人到各個加盟店當神秘客。」露琺意醫美集團總經理阮丞輝笑著說,也許是因為露琺意專業的產品研發和培訓體系格外令人信任,露琺意的加盟主多數都有著嚴謹、高知識分子等特質。 結合「精準醫療」研發專業,精準解決肌膚問題 很少有一個美容事業,敢於對消費者承諾「無效退費」,露琺意卻這麼做了。 「因為消費者不想浪費時間做無意義保養。」阮丞輝說。他自己從青春期就是嚴重痘痘肌,嚴重時臉上幾乎看不到一片好的肌膚,嘗試過做臉、醫美雷射、高濃度果酸、口服A酸等各種方式,不是無效就是有副作用,深深明白問題肌膚的「找不到改善方法」的痛苦。 為了找出從根本解決肌膚問題的方法,阮丞輝取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並且現正攻讀生物科技博士,自行研發保養品,發現的確改善了自己的痘痘肌和母親的斑點問題,才創立了露琺意品牌,以解決痘痘、斑點、皺紋、敏感等四大肌膚問題為目標開發功能性保養品。「我們重視的是精準醫療,不會跟著市場流行成分嘩眾取寵,而是依據肌膚問題的類型進行研發。」阮丞輝強調。為了開發出效果和品質符合要求的產品,阮丞輝還成立自有ISO實驗室、設置GMP廠房,從法國、瑞士專利大廠進口高純度植物萃取的專利成分。深具研究精神的他,同時與時俱進地結合最新研究和成分精進產品配方,例如近期備受矚目的外泌體就是他的研究主題,透過選用非人體來源的外泌體疊加重塑露琺意的產品配方,針對不同肌膚訴求發揮比一般外泌體更好的功效。 研發力、產品力結合科技力,每一位皮膚管理師都能提供最專業服務 有了研發力和產品力作為基礎,成立16年的露琺意已銷往全球13個國家、全球超過200萬人使用,旗下專業的皮膚管理中心更吸引許多想要解決問題肌膚的忠實顧客。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露琺意已與當地夥伴合作積極展店,形成龐大的加盟體系,原本只專注於直營展店的台灣事業也在疫情後開放全球加盟,快速成長。 「在東南亞國家受歡迎的原因,也和露琺意專為台灣人研發的產品有關。」阮丞輝分析,由於東南亞和台灣一樣屬於偏濕熱的氣候,對台灣人有效的保養品,東南亞也特別有感。 另一個原因,則是露琺意延續產品研發的「皮膚管理」精神,為消費者提供專業的皮膚管理服務。為了將專業服務標準化,讓消費者在每一家加盟店都能享受到同樣專業的高效保養,阮丞輝還特別開發儀器設備以避免因個人手技等因素造成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扎實的皮膚管理師培訓,每位新進人員都要經過一個月的縝密培訓,從專業的皮膚辨症課程、看懂不同肌膚問題開始,再到產品的搭配和臨床應用,透過實際案例檢驗培訓成果。 「例如斑點還可細分為曬斑、雀斑、肝斑等等,還有同時擁有不同問題的『合併辨症』,例如一個人同時有曬斑、肝斑和敏感肌,要能看得懂,知道怎麼應對。」阮丞輝說明。還有完整的各種專業儀器,例如肌膚辨症還會結合AI皮膚檢測,導入還分為超聲波表皮層導入和真皮層中胚電泳導入,針對個人肌膚狀況提供最專業的服務。 完整服務配套,打造缺工年代最輕鬆、高效、自由的加盟選擇 阮丞輝的研究精神還展現在對加盟主的服務上,在台灣開放加盟之前,阮丞輝特地到加盟展進行調查,「我要做到別人有提供的,露琺意都要提供!」除了專業的員工培訓和回訓考核機制,舉凡加盟創業者需要的新店選址、行銷策略、廣告行銷導客、自媒體經營溝通、顧客關係管理、員工和店務管理及營運等知識,露琺意全都包辦,目標是把創業小白變成專家。甚至缺工年代最令創業者苦惱的徵才難題,露琺意也能代為徵才、面試把關。 露琺意還很擅長用「團購票卷」的方式為各分店行銷攬客,且是純服務性質,總部不額外收費或抽佣,有時一檔就能吸客數千人,留客率達到3~5成。此外,阮丞輝為了提升門市同仁的專業知識、提供方便的的線上培訓管道而開的YouTube頻道「A倫大師」還意外吸引到許多非露琺意夥伴的粉絲。採訪前一天,台南一家加盟店就有一位新客因此上門,當天就儲值了20萬元的驚人金額。 「會來到皮膚管理中心的都是較捨得投資於專業服務的客戶。」阮丞輝指出,因為客單價高,對於加盟主而言可以創造更高的投資效益。此外由於露琺意只專注於皮膚管理,不做美體、推拿按摩,一家店只需要1~3個人就能營運,對於加盟主而言管理相對簡單,也能省下不少人事成本。如果加盟主選擇親自營運,由於服務皆採預約制,對於創業者而言更能享有時間上的自由彈性。 露琺意加盟管理團隊 阮丞輝說,比起「加盟主」這個稱呼,他更喜歡將他們視為夥伴,「露琺意這個品牌不只是我的,也是屬於所有同仁和加盟主夥伴的。我們很歡迎非美容行業的創業投資者加入,歡迎更多對美有所追求的人一起開創皮膚管理的事業!」 ... 2024.12.05
焦點 施明德人生謝幕…曾任紅衫軍總指揮 告白民主要一棒接一棒 施明德結束自囚的說詞,似在呼應陳水扁說詞,紅衫軍運動最終造成的政治影響,及施明德擔任總指揮的評價,社會褒貶不一,但以美麗島事件總指揮... 2024.01.15
財經 新光三越推廣OMO行銷獲得國際大獎肯定 旗下 beautySTAGE 美麗台以Omnichat 極大化OMO行銷成效 歲到35歲的消費者對於跨品牌的保養與彩妝商品極感興趣,因此,在2017年推出『beautySTAGE美麗台... 2023.08.22
財經 【女性創業菁英獎】永續的美麗,浩克生技用天然環保化粧品愛地球 化粧品優良製造規範GMP雙認證,新建廠房更取得綠建築標章,自我期許以回歸自然、友善地球的方式,成就人類的美麗與健康... 2024.03.14
焦點 解密AI心臟西雅圖》美麗雨林巨球體上演叢林生存戰,亞馬遜總部揭AI撞牆心法 八月初全球股災,加深了市場對AI泡沫化的疑慮,但AI真的只會是一時的話題嗎? 經過一萬公里的飛行,商周採訪團隊來到全球AI心臟西雅圖。相對於破滅中的泡沫,我們看到的是一輛加速運轉的列車,上面載運的,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最頂尖的人才,還有扎扎實實的商業價值。 在這趟採訪之旅中,我們試圖理解身在AI產業第一線的他們,究竟如何將這項技術用得淋漓盡致,又是如何面對AI與人之間衝突的這道難解習題。 跟著我們一站一站走入這條AI科技廊帶,答案就在其中。 它創造首家無人商店Amazon Go卻也最早遭遇成本挑戰 第一站,就從全球線上零售巨擘亞馬遜開始。 從西雅圖市中心出發,一路向北,沿途景色會從觀光客和遊民混雜的老舊街道,在幾個街區後,變換成一棟棟高聳嶄新大樓。在這些建築群中,三個巨型球狀建築格外顯眼。 這是亞馬遜斥資四十億美元打造,提供員工與熱帶雨林共生的創新協作辦公環境。而緊鄰著三顆大球的三十七層樓高建築,就是有亞馬遜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坐鎮的第一天(Day 1)大樓。 除了3顆巨型圓球建築,這些年不斷擴張的亞馬遜,在大西雅圖區總計有逾40棟辦公建築,路上隨處可見該公司員工。攝影者:陳宗怡 在有如熱帶雨林的辦公空間工作,看似愜意,卻有亞馬遜前員工形容,在主張永遠保持創業「第一天心態」的亞馬遜工作,更像是在真正的雨林求生。攝影者:陳宗怡 第一天之於亞馬遜別具意義,因為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眼中,進入第二天的公司,就是邁向死亡的開始。因此不論公司規模發展得多大,他都要所有人保持兢兢業業的第一天心態。 踏入這棟大樓之前,我們在一樓看到曾經風靡全球的第一家Amazon Go無人商店,這也是AI新零售的經典代表。 Amazon Go專案耗時六年研發,才在二○一八年正式對外開放。然而,即便投入大量資源研發,也已經可以做到精準追蹤消費與扣款,但問世六年的它,仍無法大規模展店,反倒是陸續關閉數家門市。 關鍵之一,是成本。 走進店內,不過五十坪左右的店面,卻裝設了超過一百個攝影鏡頭,而這些硬體都還只是初期建置成本。亞馬遜內部人士透露,當這些鏡頭不斷將大量影像上傳至雲端分析,才是真正可觀的長期花費。 Amazon Go無人商店用無數攝影機取代人工結帳,實現「拿了就走」購物體驗。但這背後成本卻龐大,導致它難以大規模展店。攝影者:陳宗怡 省下來的人力成本不及支出,Amazon Go是一場失敗嗎? 亞馬遜人顯然不這麼認為。 用「雙向門」概念破解AI撞牆期決策可以逆轉、失敗是下次成功養分 「我們有一個叫作雙向門的概念。」在一間由各種搭載亞馬遜AI助理Alexa打造的智慧家庭實驗室中,我們與亞馬遜雲端服務(AWS)全球零售與消費品產業市場策略負責人霍納曼(Justin Honaman),展開在第一天大樓的第一場對話。 雙向門概念來自貝佐斯。他認為,有些決策影響很大,是決定之後就不能回頭的單向門。「但大多數決策不是這樣,是可以改變、逆轉的。」他說:「你可以重新打開雙向門,走回原來的地方。」是在這樣的概念下,催化出敢於創新的亞馬遜。 就像近幾年扮演亞馬遜獲利成長引擎的數位廣告業務,早期對零售業務部門來說,是一個破壞使用者體驗的存在,但當時這個有如新創般的小單位沒有退縮,而是反覆修正,最終長成全美第三大數位廣告商。 如果因為擔心會影響既有生意,就不敢嘗試,那亞馬遜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廣告金雞母。 回頭來看Amazon Go,雖然展店遭遇瓶頸,但其核心AI技術「拿了就走」(Just Walk Out),已經被導入全球數百家商店,並也在反覆試驗中,逐漸找出可以展現價值的應用場域。 其實全球有許多AI應用,就像Amazon Go一樣,不僅前期開發耗時,也往往無法在一開始就獲得成功。但以雙向門視角來看,每次嘗試獲得的經驗與學習,都是提高下次挑戰成功機率最好的養分。 而亞馬遜也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才能在電商、雲端、廣告到物流,都發展出大量AI應用。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然而,做為AI零售應用的老手,霍納曼不諱言,二二年底以來生成式AI的爆發式成長,仍帶給他們很大的震撼。AI進化速度太快,即使是他們,也無法預測生成式AI將會把世界帶到何處。 「唯一的方法就是試。」霍納曼在說話的同時,開啟電腦中的生成式AI應用,輸入一段提示詞,立刻生成一幅女性圖像;接著,他再做了一點文字更動,畫面中的年輕女性,立刻變成年長的樣貌。他說,唯有真正動手嘗試,才會知道新技術的可能性與邊界。 即便,AI大型語言模型會產生幻覺、有偏見,而訓練資料的來源,更衍生出隱私、著作權等諸多爭議,霍納曼也不認為就該裹足不前。 「你可以選擇搭上這列火車,或者錯過機會。」他說。 過去一年多來,亞馬遜已經基於生成式AI,做出許多嘗試。例如AI購物助手Rufus。 在亞馬遜的App裡,你可以請Rufus告訴你,越野鞋和跑鞋的差別、詢問最先進的電子鍋是哪一款;或者問它,上次購買防曬乳是什麼時候?昨天下的訂單何時到貨等。甚至,還可以問更廣泛的問題,例如,做舒芙蕾需要準備什麼? 另外,亞馬遜也運用生成式AI,在商品頁提供評價摘要功能,省下消費者過去需要逐條閱讀的時間。 這還只是起步。賈西形容,現在就像是馬拉松賽事才剛起跑三步,他認為生成式AI帶來的,將是重新塑造客戶體驗和流程的巨大機會。 要想抓住巨大機會,就必須具備接受巨大失敗的能耐。 亞馬遜曾經推出一款智慧型手機Fire Phone,上市僅十四個月就黯然收場,還為公司帶來近兩億美元的損失。任誰來看都是一次巨大失敗。 但一次在回答關於這項失敗的提問時,貝佐斯說:「如果你認為那是大失敗,我們正在研究更大的失敗,我可不是在開玩笑的。」 沒有繽紛的辦公室與免費餐點卻養出一群創造者致力改善客戶體驗 容忍失敗,不等於縱容失敗,提高勝率的關鍵,是他們積極孵化出一群創造者(Builder)。 在亞馬遜,他們對創造者的定義是:喜歡發明的人。這群人喜歡分析客戶體驗,不怕從零開始。 在亞馬遜任職十三年的AWS培訓與認證副總裁郎尼根(Maureen Lonergan)說,她在公司內看過職業生涯剛起步的年輕人,透過公司內的PR-FAQ機制(以新聞稿和常見問答的方式,說明要提案打造的是什麼樣的產品),提出非常酷且有創意的想法,最終得到支持,付諸實行。 在賈西的眼中,創造者的動能來自於對不完美客戶體驗的不滿足;但實際上,更大的動能可能源自於他們的第一天精神。 不同於Google有繽紛的辦公室、Meta有如遊樂園一般的園區,亞馬遜的辦公空間很簡樸,他們不像其他幾大科技公司提供菜色多樣的免費餐點。在亞馬遜,除了第一天大樓外有每日發送的免費香蕉,員工一天只有一杯免費咖啡的額度。 在亞馬遜,員工午餐要吃什麼只能自己買,每天發送的免費香蕉,是少數福利之一。這也展現了該公司無所不在的「第一天」創業精神。攝影者:陳宗怡 即便市值超過一兆美元,亞馬遜對於資源管控依然相當嚴格。如果你遇到亞馬遜員工拿著使用防水膠修理的筆記型電腦,也不必太過意外。畢竟,亞馬遜其中一項領導原則,就是勤儉節約。 在外人看來,在種滿熱帶雨林植物的亞馬遜巨型圓球內工作很愜意;但在亞馬遜前員工眼中,在這家公司工作,更像是赤手空拳被直升機丟進叢林。 多數時候,他們得極盡創造力才能活下來,而且不能只是做好個人分內工作,還得端出創新貢獻,才能得到肯定與獎賞。 提案都用「逆向工作法」!先想用戶,再推導出要做的產品 不論動機如何,這些亞馬遜創造者還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的提案,都得經歷逆向工作法的流程。所謂逆向工作法,簡單來說,就是以顧客體驗為起點,逆向推導出要創建的產品,而不是單憑自己的發想,然後要客戶埋單。 這裡的顧客,不只是亞馬遜電商的消費者,也包括供應商、廣告主、物流中心揀貨員或開發者。 毫無疑問的,這也是他們用以面對今天這場未知AI賽局的應對之道:想用戶就對了! 創立三十年來,都採取第一天的經營原則,說穿了,亞馬遜的致勝之道很單純。但就像是賈西被問到「亞馬遜如何保持韌性?」所做出的五點回應,對企業核心原則的堅持,是他們保持強大的理由,而能在這個高速變動的科技產業中堅持,才是最難實踐的關鍵答案。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