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美劇

共有 110 則相關文章

生活

我從念書時第一次看《Friends》,到每年夏天都要重溫一遍。「There is nothing to tell.」是 《Friends》的第一句台詞,也是我和老友們的真實寫照。 想起念書時跟同學,我們就像Joey與Chandler看《海灘遊俠》(Baywatch)一樣,一遍遍放著《Friends》的DVD重看。 跟著他們在那一間靠窗公寓,幾個人躺在沙發上閒聊、看電視、吃爆米花,去中央公園附近泡咖啡店,逛著博物院動物園。這十季反覆看了很多年,也數不清重看多少遍,不知不覺他們已經就像是我的朋友了。 每次到最後一集的道別橋段時,很難不像淚眼婆娑的Rachel一樣,強行控制自己的情緒,卻無比感同身受,為時代的落幕而憂傷。 《Friends》是自己與平行世界連接的入口,彷彿當我需要他們時,他們都在,一切都不會變。卻忘了角色之外,每一個人,無論演員還是觀眾,都默默在被時間不停擠壓。除了一遍遍重刷這部劇,彷彿我們不能做的更多,他們依然是20、30歲的樣子,我們卻逐漸長大、變老。 明明知道劇中那位總愛講笑話來緩解尷尬的Chandler,不是現實中的Matthew Perry,但看到新聞時,就像陪伴很多年的老友,突然不說再見就走了。 我的心情像劇中Chandler搬走時,Joey看著旁邊空沙發一樣,再也沒有一個會想著給自己留間屋子養老的朋友了。 也彷彿看到公寓樓下的Heckles先生去世,他孑然一身,把遺物留給樓上這些用「噪音」陪伴他的鄰居。當6個人整理完遺物後, Chandler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他溫柔對著空屋,向已過世的Heckles先生做告別:「再見了Heckles先生,我們會安靜一點的。」 這是我忘不了的一幕,也是Chandler的底色。 他是如此善良、溫柔、孤獨,即使沒人記得他的生日,但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擺平一切。正如現實中的Matthew Perry,在2021年的《Friends: The Reunion》中分享的:「每集如果現場觀眾不笑,他就痛苦的要死。」 因為Chandler承接最多的爆笑包袱,一旦出現觀眾都笑不出來的情況,編劇要現場馬上改台詞,再讓他演一遍。如果還笑不出來,就得反覆修改,直到現場觀眾哄堂大笑為止。 Matthew Perry不在了,平行時空中的Chandler卻永遠年輕、鮮明的活在我們心中。這大概是時間最偉大也最殘忍的魔法,因為它帶走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的烏托邦。 這一切就好像是Phoebe分享她外婆過世時的故事: 「我很好,但我外婆死了。」「Phoebe,別難過。」「沒關係,她這一生過得很精采,我也不是永遠見不到她,她會來找我的。」「怎麼回事,她是怎麼過世的?」「我們在超市,她彎腰去拿優格,就再也沒起來了。其實蠻甜蜜的,因為她的遺言是:『親愛的你去拿雞蛋,我去拿優格,我們在收銀台見』你知道嗎?我們絕對會在人生的收銀台見的。」 再見Chandler Bing、再見Matthew Perry 。 也許人不能向時間妥協,但有些東西是奪不走的,比如愛和友誼,比如不時想起片頭曲中的那座夜間噴水池,因為這6個人早已是我心中一輩子的朋友。 這是我想好好藏在內心深處、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我永遠記得Monica安慰Rachel的那句話:「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 are gonna love it.」 緬懷Matthew Perry(1969 8 19 ~ 2023 10 28)。 {DS_BOX_3600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0.31

生活

你焦慮過嗎?我想沒有人不焦慮,只是或多或少罷了。長時間焦慮,會讓人變得暴躁憤怒。但Disney+有一部神奇的劇——《大熊餐廳》,故事十分暴躁、大量輸出焦慮感。它生猛喧鬧,時刻有著一觸即發的情緒,卻總是在最後輕輕展示著溫柔,讓觀眾看完後盡情釋放情緒。 故事混亂、狂暴,看完卻讓人感到療癒 主角卡米一頭亂髮,有著一張盡顯生活支離破碎的臉。他經營一家名叫The Beef的牛肉三明治餐廳,The Beef餐廳一團糟,入不敷出、瀕臨破產,廚房內場員工的咆哮聲聲入耳。整部劇像高壓鍋一樣緊繃,看得觀眾都快窒息。 也許10分鐘不到就讓觀眾喘不過氣,但《大熊餐廳》目的就在此,用卡米的焦慮引起觀眾共鳴,再輕輕的接住你的焦慮。無需逃避、無需隱藏,只需要跟著劇中角色一起走下去,就會發現劇的盡頭是一片溫柔。 餐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個以義大利家族為主體,接納許多異鄉人的地方。每個人都同時在講話,就像吵架一樣,大聲就對了! 很多時候,我不覺得在看一個故事,因為很多設定太真實,就像身邊的人和你分享過的經歷,這些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卻被「疲憊感」填滿了生活。 就像是「一時之間,所有事都突然襲來,怎麼辦?」沒辦法,只能一件事、一件事處理。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這是生活常態,「問題總是接著問題而來」 ,你知道改變時常發生,但混亂狀態讓你從來沒想過事情會往好處走。 但《大熊餐館》要說的是,其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也有過擊垮你一切的失敗經歷;人到中年依然渾渾噩噩,覺得自己太老無法接觸新東西;如果你只想謀個生計,在一家店打工度日。 那麼,看《大熊餐館》的你,會發現劇中世界過度真實。而隨著故事發展,原來在每次經歷苦痛後的放下,會讓生活中的失控時刻越來越少,你能掌控的事物越來越多。 原來這一切,是讓你逐步接近井然有序的生活,而且每天都比昨天更進步一點。 有血有肉的角色們,交織串起飽滿故事 我很喜歡劇中的幾個片段: 卡米和老同學克萊爾在超市偶遇。一個長期被負面情緒纏身的人,應該無法跟偶遇同學產生任何積極對話,但兩人對話意外順利。這時,編劇卻並未讓兩人繼續順利發展 ,反而讓卡米故意說錯電話號碼的最後一個數字。作為一場註定讓人心碎的戲,它的設計很自然、卻有張力。 甜點師傅馬可斯被派去哥本哈根進修。在整部焦慮感爆棚的故事,看著馬可斯在早晨獨自處理食材,練習將薄片塞進布丁、一次又一次,這個片段安靜得像睡一場好覺。 教導馬可斯的英國老師盧卡,曾以為自己是最棒的廚師,直到在一間餐廳遇到技術更好、速度更快的競爭對手,心裡變得反倒輕鬆不少。至少知道誰是第一名了,只要試著追隨那個人,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種莫大成就感。 他說道:「我覺得到了某個階段,重點就不在於技能,而在於敞開心胸:對世界、對自己、對其他人。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因為製作技術特別高超,或是有很多特別華麗的技巧,而是因為靈感來源很豐富。就算花了很多時間在廚房裡鑽研細節,卻沒有留足夠的時間到外面走走看看⋯⋯你懂吧?」 在焦慮的生活中,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走 我很喜歡劇裡面的角色,有血有肉且真實。導演拿捏節奏的功力深厚,總在主角們失控、要被生活暴揍一頓時 ,巧妙亮出「他其實人不錯」的人設。 有的集數讓人血壓暴漲,有的集數能讓人內心平靜。劇中的節奏就像現實生活,隨時會發生各種突發狀況。「怎麼辦?只能硬頭皮解決再說。」 《大熊餐館》適合自己在嚴重內耗時來觀賞,看著看著就能被以毒攻毒。整個故事往好的方向發展,從一開始「好想一把火燒了餐廳」,一路變成「我們一定能拿米其林星星」的信念。 慢慢行動、甩開焦慮和頹靡,偶爾昂揚鬥志、時而無比崩潰。這樣的故事真是太好看了,也讓我好想吃上一口牛肉三明治。 *本文獲「小憩」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DS_BOX_3600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