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自己煮比較省?忽略一經濟學觀念,再省也是窮忙 就讀研究所時,有次早上課程上完和同學準備去吃午餐,不經意看到路邊有家知名西點麵包店大排長龍,雖然它平時生意也不錯,但這樣車水馬龍的盛況卻不常見。 受到好奇心驅使,忍不住上前去瞭解到底是怎麼回事。詢問排隊客人才知道,原來是他們家明星產品麵包,平常一個要價99元,當天特別優惠每個只要9元,限量賣完為止。因為門口特別張貼了下午1點會出爐的告示,所以才會在午飯時間出現長長的排隊人龍。 知曉原因之後,我們其中有位同學凱文就說道:「要不咱們也來排隊吧?一個麵包原來要價99元,現在才9元,省了90元,實在是太實惠了。」 這時候大學唸經濟系的少安慢悠悠發話了:「看現在這個排隊情況,就算下午1點麵包出爐,等我們買到,大概也要等將近1個小時。我平常去便利超商打工1小時可以賺一百多元,而當家教每小時可以賺500元。如果用我當家教每小時價值計算,我買這個麵包實際成本,等於509元了,哪有比較便宜?嗯,不划算。咱們還是乖乖去吃飯吧?」 聽完少安分享建議之後,我們每個人都好像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原來成本或花費概念不僅是有形的金錢,更包含類似時間這種無形資源的付出。 成本不僅是有形金錢支出,成本更包含無形資源付出。 評估你真正付出的成本 這讓我想到很多人說,在傳統市場買菜之後自己烹飪做飯,要比在外面直接買著吃來得便宜多了。如果純粹只衡量現金消費數額,確實在傳統市場花費,很有可能會比在外面直接買的餐費來得便宜。但如果算上無形的時間,甚至水電瓦斯等資源,將這林林總總付出「代價」的總和,一起計入「成本」的話,就未必比較實惠了。 所以很多人問我會不會叫外送,我的答案是「當然會啊!」然後他們會接著問是不是因為覺得外賣很方便,所以才願意多花一點錢,多付一點運費代價? 我說,不僅是因為外賣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反而外賣成本,就算多增加了運費,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划算,比較便宜的。 舉例來說,假設我的時薪是500元,從家裡去餐廳的來回時間是半個小時,那麼這半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就是250元。如果外賣加收運費的是50元或60元,其實遠遠低於我自己去採買所額外花的時間成本250元,這樣算起來不是比較划算、比較便宜嗎? 所以「成本」是我們換取產品服務相關價值重要資源,也是累積財富重要關鍵,因此在看待成本花費時要謹慎關注: 不僅是有形金錢支出,也包含無形資源付出。 當「有形」和「無形」兩者合在一起,才是我們全部的「投入代價」,也才是真正「成本」的本質。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致富覺察》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6.04
焦點 用一個經濟思維掌握商業眉角,美超微、聯電拚「比較優勢」 舉例來說,假設你懂經濟學,又是超級名模,你去做超級名模的收入,遠高於教經濟學,且你的授課收入,也遠比所有經濟學老師都好... 2024.05.30
國際 諾貝爾經濟學獎第3位女性得主!Claudia Goldin是誰?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哈佛大學女經濟學家Claudia Goldin,以表揚她對女性勞動力市場的研究...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