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年中報告寫「銷售增幅600%」還不夠!換句話說,讓老闆一眼看懂 若需要比較許多不同數字,例如問卷回答、不同日期的降雨機率或是不同產品組合的業績預估,強烈推薦你使用百分比。 然而,百分比的缺點在於不夠具體。比起使用整數,在使用百分比做出判斷時,會犯下更多的邏輯性錯誤。若希望保留百分比利於比較的準確性,也想讓數字更有彈性,試著使用「數籃子裡的雞蛋」策略:無論想探討的數字有多大,將其轉換成「籃子裡的100人」,並將百分比轉換成整數。不但能避免使用分母,同時也能保留完整資訊。 整數通常更具有意義,效果也更顯著。在正確使用四捨五入時,整數是最容易讓大腦處理的數字。除非你的受眾有特定知識,否則你該將目標設為使用簡潔俐落的整數。 以上法則有個特例:在長時間沉浸於特定文化之下,我們會學到能擊敗上述法則的工具。盡可能使用當地常見的測量系統。棒球迷對打擊率是如此著迷,請別奪走他們那看似難懂、包含小數點3位數的數字。同時,也別奪走廚師那滿是分數的13或14個量杯、或是14或18個茶匙的丈量方式。 法則1:請儘管四捨五入吧 請牢記:受眾很忙碌並面臨了各種問題和抉擇。他們想看見能讓迅速理解整體事態、理解事情經過的數字——並非那些需要多花心思去思考、計算的數字。 提出對受眾不友善的數字時,事實上,這就等同於要求他們額外費心處理數字。就算那些計算過程並不難,仍舊在浪費他們的時間、精力以及耐心。還記得米勒說人腦的記憶只能記7樣資訊(有時是5,有時能記得9樣)嗎?假如這7樣資訊中,有任何一樣是複雜的數字,例如:85.37美元加上24%的消費稅,僅是這1樣資訊,便有可能耗費當下的完整思考能力。 當受眾忙於花時間理解數字,就更無法宏觀性的了解議題所在。複雜、由不同單位堆疊而成的數字——88萬又320公升、減少43%的頁數或是267.9公里——這些數字會迫使我們花時間處理無謂的複雜性,而無法獲得洞見。請簡化數字——將其四捨五入至100萬公升、減少50 頁數或是300公里——並讓受眾保留足夠的腦內空間來理解議題。 經過四捨五入的數字更簡單易懂。來源:《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商業周刊出版 法則2:多用具體數字 請用少少幾個整數就好。最好單位也別太龐大。請盡可能的計算真實的事物,而非小數點或分數。最好懂、最好理解的是10以下的整數。1到5是最佳選擇,因為能用單手算完、也能在瞬間用數感算完。另一方面,任何能用雙手手指算完的數字也都夠具體。 一般來說,分數都很難懂,分數的複雜性會迫使分心而無法聚焦於重要議題——那塊水果派你想吃多少?619夠嗎?將分數轉換為小數點能刪減掉部分數學,但仍然不夠直觀。「請問你想吃0.316份派嗎?」 若聽說某間蛋場會產出8.33%的腐敗雞蛋,這數字看似過於抽象、好像與你無關。但買1打雞蛋就可能有1顆腐敗?這影響力便真實無比。但若將數字提高成在12打雞蛋(144顆)中,就可能有12顆腐敗的蛋,這數字又看似微不足道了。一旦數字過於龐大又看似隨機——例如在3萬7176顆蛋中的3098顆——這數字便幾乎毫無意義。 若無法使用整數,就使用百分比吧。32%比0.32好上許多,因為看似整數,而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使用百分比。人們會說「有50%機率」,不會說「大約是0.5的機率」。 重述一次,請盡量使用日常口語化資訊:請使用「每3個當中會有1個」而非「13」。百分比會比小數點好:請使用「33%」而非「0.33」。最後,在面對複雜數字時,也選擇使用百分比:請使用「41%」而非「717」。 法則3:請尊重專家 請用受眾熟悉的語言與他們溝通。若是受眾已經明白該如何使用某種數字,就使用那種數字吧。數字詮釋最基本的目的便是在於讓人理解。我們平常不會建議使用3位數小數點的機率來表示成功率,但比起「30%的擊中可能」或是「在10次當中會有3次打中球的可能」,棒球迷會更加了解「打擊率0.300」。 因此,請使用受眾的既有知識吧,用他們最熟悉的方式來呈現資料。對一般人而言,指數率(exponent)並非日常需要用到,也不是他們想看見的統計數據。但對於經常使用10次方的科學家而言,科學計數法能讓數字更簡單明確。時常購物的人了解店家折扣、棒球迷了解打擊率,而做市場調查和民調的人,也能直覺理解百分點。請尊重專家,提供最適合他們的資訊。 除了簡化數字,也要尊重受眾的專業。來源:《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商業周刊出版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3443} 責任編輯:易佳蓉核稿編輯:李頤欣 ... 2022.07.07
職場 好好說話》誠實答「我不知道」卻被說不專業?遇到不確定的問題,要懂3個神回覆 前提是你確實有在約定的時間答覆) *本文參考整理自《五角大廈情報專家的8秒回話術》(商業周刊)、《8秒黃金簡報術... 2021.07.07
職場 多了這行字,簡報大不同!Google最強簡報師一個案例示範,老闆秒懂你需求 {DS_BOX_29121} 《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2020.12.01
職場 有範例!Google最強簡報師:只用「2種顏色」就能讓重點一秒突出 消費滿2本享72折,滿3本享69折☛立即購書 《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立即購書:商周store... 2020.11.30
職場 簡報如何不變流水帳?跟張忠謀學「3階段」報告術 有一次,我在企業演講時被問到一個問題:年度工作報告要如何準備,才不會像流水帳? 我是這樣回答的。報告像流水帳,是因為內容缺乏結構性,讓人覺得就像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即使你真的有所準備。我的建議,是利用「過去、現在、未來」將工作報告的內容切分為3個部分,然後可以這樣準備: • 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與反思。• 現在進行中的工作進度說明。• 未來一年的工作規劃與挑戰。 如此一來,以「現在」這個時間點來做切割,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作法,就是運用「時間框架」來組織內容的方法;然後,我們可以根據時間長短,來分配這3個區塊的內容。 而使用「時間框架」的高手,就是為人熟知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 張忠謀先生在受邀演講時,經常使用「時間框架」來暢談公司或產業的發展過程、科技趨勢等議題。舉例來說,他在退休前1年曾接受《遠見雜誌》的專訪,在談及經營台積電30年來的心得時是這樣說的: 「第1個10年,台積電主要的成就是奠定美國市場。當時,台灣開公司大概都只看國內市場,但我一開始就知道美國市場很重要,當然我們也沒有忽視台灣市場,頭10年奠定美國跟台灣市場。第2個10年,我們奠定PC(個人電腦)跟graphics(電腦繪圖)的市場。最近的10年,也是第3個10年,我們奠定了mobile(行動通訊)的市場,這是台積電30年的3部曲。」 其中就運用了「期間框架」來組織內容,劃分為「第1個10年、第2個10年、第3個10年」來說明台積電不同時期的市場發展重點。 而他在2019年交通大學全球校友商界領袖峰會上發表演說時,同樣以「期間框架」將數位時代分為3個階段:數位時代的第1時期,自1980年IBM宣布進入電腦市場到1995年的期間,可稱為數位時代的先驅;而數位時代的第2時期,是1995年到現在的手機時代,改變了幾十億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現在正展開的是數位時代的第3時期,人工智慧將會取代很多價值,很少人能無可取代。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許多關於產業發展或趨勢變化的議題上,我們也常見到「時間框架」的應用。 步驟太多怎麼辦?善用「3的法則」來歸納或分類使用時間框架時,不論是期間框架、階段框架或步驟框架,都應該將內容劃分為3個部分,比方說:過去/現在/未來、前期/中期/後期,或是短期/中期/長期。 因為「3的法則」告訴我們:超過這個數字,人們記住的可能性開始遞減,甚至失去興趣。但是,有時候內容包含的步驟就是很多,怎麼辦?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或許你會更明白。 在企業提供簡報培訓是我的服務項目之一。說到製作一份簡報教案,你會想到需要哪些步驟呢?我的作法是這樣的: 步驟1:釐清簡報的目的、對象與有效連結的方式。步驟2:設計簡報的方向。步驟3:規劃簡報的目標與大綱。步驟4:分配簡報的時間。步驟5:製作簡報的內容。步驟6:優化簡報的品質。步驟7:測試簡報的教案。 看起來很清楚,但是步驟太多了!說實話,即使看了好幾次也未必能完全記住。一個簡單的改善方式,就是將這些步驟進行歸納或分類,比方說這7個步驟可以歸納為「架構布局、內容製作與整體優化」這3個階段。 所以,我將這些步驟重新組織為: 首先、架構布局 • 步驟1:釐清簡報的目的、對象與有效連結的方式。• 步驟2:設計簡報的方向。• 步驟3:規劃簡報的目標與大綱。 其次、內容製作 • 步驟4:分配簡報的時間。• 步驟5:製作簡報的內容。 最後、整體優化 • 步驟6:優化簡報的品質。• 步驟7:測試簡報的教案。 比起原本的7個步驟,透過歸納的方式賦予多一層的結構關係,不僅容易理解、也方便記憶。 {DS_BOX_28418} 責任編輯:李頤欣 ... 2020.08.20
職場 不准用條列PPT、10分鐘就是聽眾極限...一次學會Google、Apple都在用的簡報術 今年年底,Apple和Google先後發表了最新一代的產品。而每次發表會上,消費者除了期待各種酷炫的新功能,身為觀眾,我們也能從發表會的流程、內容學到許多在職場上為自己加值的技巧。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創新拿鐵從Google、Apple和Amazon學到了3個簡報技巧,分享給讀者一起學習。 實用點:保持簡潔、改變節奏、用故事取代數據,讓你的簡報更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三大重點: 1. Google「一次只說一件事」,讓畫面自己說話。 2. Apple用「10分鐘法則」,讓聽眾大腦不停重開機、保持專注。 3. Amazon禁止使用重點條列式的投影片,有情緒的故事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1. Google「一次只說一件事」,讓畫面自己說話 今年十月,Google發表了「Pixel 3」系列產品及智慧音箱「Home Hub」,從規格、功能到設計,相較前代產品都取得很大突破,理論上應該為此大書特書,把豐功偉業通通告訴消費者,但在發表會中,Google從頭到尾都遵從一個簡潔的原則:「一次只說一件事」,每張投影片裡只看得到一個主題、一段訊息。 Google在發表會中捨棄了大部分規格,主打「音效」和「攝影」兩大功能做為賣點。 在音效方面,Pixel 3的喇叭音量比前代提高了40%,音色也更有層次,音質則是交給得過葛萊美獎的廠商操刀。看過以下兩張簡單卻有說服力的投影片,就算不聽聲音都能知道台上講者想要表達的重點。 攝影方面,介紹了團體自拍(Group Selfies)的新功能:Pixel 3用廣角鏡加上內建人工智慧的相機軟體,出遊時想要同時塞進這麼多人一起入鏡,只需手持拍攝,就能達到和接上自拍棒一樣的效果。 以下這張圖,讓讀者們猜猜台上的兩位在說些什麼? 一份好簡報應該要讓聽眾在講者還沒說完之前,就先快速理解他想說的內容。神經科學的論點也支持Google的做法;由於人類大腦並不擅長多工處理,若聽眾一邊要花腦力細讀投影片的文字、一邊還要分心聽台上的人在講什麼,最後往往什麼都不記得。讀者們可以回想,當你快速滑手機時,會讓你停下的是一張漂亮的圖?還是滿框的字? 因此,讀者們若有機會做簡報,記得避免用大量文字轟炸聽眾,投影片只是用來輔助讓聽眾在3秒內進入狀況、理解你想說的主題,接下來應該專注在你真正想傳達的內容。如此一來,聽眾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2. Apple用「10分鐘法則」,讓聽眾大腦不停重開機、保持專注 當我們準備簡報時,都會擔心聽眾在台下打瞌睡。要避免尷尬,除了讓內容變得有趣,節奏安排也是一大重點。聽眾之所以低頭,是因為大腦對一成不變的事物容易感到疲乏,打個比方:有過開車經驗的讀者應該知道,比起彎彎曲曲的山路,又長又直的高速公路更讓人分心。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曾引用文獻指出:「持續接收類似的訊息時,人類大腦的專注力頂多保持10分鐘,之後就會開始渙散。」而這個現象也讓教學人員、行銷專家投入研究,如何持續抓住聽眾的專注力。 Apple在今年9月的發表會中,就用上了這個「10分鐘法則」,全程不停改變節奏,藉由切換主題、拆分產品功能和設計由不同講者介紹、播放動態短片取代靜態投影片等技巧,重新設定聽眾大腦裡的倒數計時器。 發表會一開始,由執行長Tim Cook花5分鐘分享最新銷售狀況並介紹當天的兩大焦點:第四代Apple Watch和新款iPhone。接下來Cook介紹了營運長Jeff Williams出場,進入Apple Watch的主題,他花了2分鐘簡單說明了智慧手錶對消費者的重要性,隨後又播了一段影片,展示手錶設計上的細節。 接下來,持續著緊湊的節奏直到上半場結束,一共穿插了3段影片、換了4個人的聲音。到了下半場,相同主題持續的時間依舊不超過10分鐘,其中甚至有段20分鐘的區間(影片約50-70分鐘處),舞台上的講者更換了9人次!而從現場聽眾的反應看來,到最後掌聲依然熱烈,證明了Apple的精心安排確實奏效。 當然,「10分鐘法則」不只能用在產品發表,也能讓我們應用在職場上需要演說、簡報的場合。若你有團隊,不妨分工合作、個別負責最擅長的部分;若你單獨上台,試著穿插幾段影片、說個小趣事,讓聽眾的大腦不停重新倒數,爭取一個又一個的10分鐘! 3. Amazon禁止使用重點條列式的投影片,有情緒的故事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Amazon執行長Jeff Bezos有許多特別的規定,除了用來減少不必要會議的「兩片披薩法則」,另一項就是禁止員工在主管會議中使用PowerPoint簡報,這項規定也讓許多新進主管手足無措。 Bezos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認為表達想法最棒的方式是說一個「完整的好故事」,而不是把一個想法拆解成重點條列式的投影片。因此會議一開始,所有人會先坐下來花半小時仔細讀完6頁以完整敘事呈現的主題,接著才正式進入討論事項。 Bezos的做法呼應了古希臘哲學家Aristotle提出「說服力的三個要素」:分別是人格特質(ethos)、邏輯(logos)以及情感(pathos),而「情感」是三者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情緒在大腦中引起的反應速度僅次於反射動作,要讓一個想法有效傳播,說故事比秀數據更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為什麼在全世界的選舉中,找到能挑起選民情緒的議題,比端出紮實的政策牛肉更有效的原因。當人們試圖回憶過去的事物,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感覺」、「畫面」,而不是條列式的文字,情感豐沛的故事比起生硬無聊的敘事更讓人印象深刻。 而Bezos在經營企業時也用上了這個技巧。他經常親自閱讀客戶來信,因為這些充滿抱怨、感謝等情緒的軼事往往能夠真切指出Amazon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比任何資料分析來得更有說服力。Bezos認為:「當我們的自我評估指標與這些客戶意見有所出入時,客戶通常是對的。」 從Bezos對故事的重視,我們可以理解當個好聽眾和好的說書人一樣重要。真實存在的主角、有邏輯的劇本再加上有溫度的情緒,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故事打動人心。無論身在職場或經營企業,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 *本文由「創新拿鐵」授權轉載,原文:一次教會你,Google、Apple、Amazon產品發表會上用的簡報技巧! 《點擊報名》幫自己的職涯加值,參加【高效簡報懶人包】講座,再送10期商周雜誌 ... 2018.11.30
財經 13歲少年也懂「柯P流簡報術」?他自製超強PPT,說服爸媽買電玩 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相信電腦前各位都能理解「要說服你父母」很難,而大多時候要說服你父母「買遊戲給你玩」更難!特別是如果你想玩的不是像 PaGamO 這樣的寓教於樂型遊戲,而是劫車、謀殺等嗯......不太正當的內容。 不過這位13歲的遊戲同好者很不簡單,他在某天晚餐後向父母請示來場「私密的對談」,而這場對談的內容就是以下這份關於電玩遊戲《俠盜獵車手 V(Grand Theft Auto V)》的PPT。 讓我們來看看他怎麼用一張張的PPT來說服爸媽買下電玩給他吧。 「我們做好了各式各樣情境的準備,就是沒想到他會給我們Pitch一場關於俠盜獵車手的簡報!」爸媽之中一人在Imgur上寫道。 第一張:點名主旨 中心主旨就是「讓我買下它!」 第二張:說明決心與承諾 說明主題後,首先要展現的就是你的願景與決心。話不多說,小男孩立馬陳列出他對於《俠盜獵車手 V》的一片愛意,他說:我知道裡面有很多不恰當的內容,但相信你們都知道我足夠成熟來理解這些內容,並不會讓自己學壞。不過我也希望你們理解我有多想玩它,如果拒絕了我,我會一再懇求你們的理解。 第三張:提出解決之道 想要說服對方,不能只是一再重申想要怎樣,好的說服更是要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點,來促進合作的可能。所以這位小男孩就這樣保證了:「我只會玩線上關於賽車、闖關有趣地圖、自建地圖的部分,至於其他那些與殺人、性愛有關的部分我都不會碰。這是我的保證,我只碰那些「安全、有趣」的部分。」 第四張:列出詳細時間表 有了前面的保證與相關的需求呈現後,這位男孩十分專業的列出了詳細的時間表,解釋之後的進程;並再次重申若干原則。 第五張:回應可能的反對聲浪 這男孩甚至準備了這張來應對可能的反駁,看看他還用了十分精美的圖片來呈現他的方案。他寫道如果有不恰當的內容或聲音出現,我會直接調低,用耳機。 第六張:解釋時機點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你自己「為什麼是現在要做這件事?」沒錯,這個小男孩簡直專業到不行,把評審(爸媽)會提到的問題都優先拉出來了。他列舉出四大主因,並詳細解釋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答案。例如,他說這遊戲值得花錢擁有,因為它內含有豐富且高畫質的影像,並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給他去探索。挺有說服力的是吧! 第七張:數據佐證 正反論證、願景、進程都羅列的,那當然還要一些數據,才更有助於說服你的報告者。小男孩自己找來份數據,告訴爸媽「有超過63% 的青少年每週甚至每天都會玩電玩。」 第八張:解釋這個投資完全值得 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絕對會希望知道他面前的這個投資「值回票價!」小男孩也提出了一整頁的解釋,說明為什麼讓他買這個遊戲會是一個「長期投資」,他提出這個遊戲不會像一般實體遊戲一樣讓她一下就膩了,更提出一個成年需要毫不停止3天的時間,才能玩完所有的挑戰,那對於他這個小男孩來說,更是需要花上很多時間了。 第九張:面對不同的狀況,準備不同的結尾 這個小男孩絕對是天生的談判家,為了說服他爸媽,他甚至為了這場演講準備了三份結尾,根據父母的當下反應,提供相對應的內容。 來看看第一張:應對的事狀況看來挺不錯的時候。 第二張:應對如果爸媽看起來需要再多思考一下。 雖然討厭,但一定要準備的第三張:應對被拒絕的情況。 嗯~看到這份 PPT,如果我是他爸媽應該早就忍不住答應他了吧 XD {DS_BOX_10609} ...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