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筆記

共有 2902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所謂的摘要,就是「摘錄要點」:摘要=摘錄X要點。 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廢話,但必須記得,摘錄和要點的關係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如果無法了解這一點,就會搞錯摘要的重點。 拙劣的摘要 第一種是單純將長文變短文。再怎麼簡潔的透過字數「摘錄」,如果其中不包括任何「要點」,就看不出重點所在。摘要並不是單純讓文章變短,也不是抽出書中的粗體字而已。摘要的精華在於要點。 第二種拙劣的摘要是過度冗長。冗長的摘要,光是字數就令人感覺矛盾。當你抓不到要點時,就會變成「這個很重要、那個也很重要」,什麼都無法捨棄,於是摘錄出一大堆沒用的資訊。 因此,為了判斷哪些資訊該留、哪些資訊該丟,就必須理解要點是什麼。 要點=問題X答案X根據 做摘要的3個要素 回到「摘要=摘錄X要點」的等式。如果將公式進一步分解,就能以下圖呈現。 來源:任性出版提供 其中,要點可以分解為「問題X答案X根據」。有關這3個要素,我們將進一步說明。 1.問題,作者最想釐清的內容 想掌握要點,就絕對不能遺漏「問題」。先釐清作者想透過這本書回答什麼問題、解開什麼疑問,就能開始進行摘要。 該如何尋找問題?可以從封面、前言、結語中尋找,通常會以3種模式來呈現: 明確寫出「問題」(疑問句)。 以「本書的目的是……」開頭。 隱藏在寫作背景中。 以《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The OXygen Advantage)為例,在本書日文版封面上,寫著以下句子: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你學習正確的呼吸技巧,並實現終身健康。 透過本書的知識和練習,幾週內你就會發現自己感覺更好、更強壯、更有運動能力。即使你只是一個沒有太多運動經驗的普通人,我也可以向你保證,這絕對有效。 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果。 封面上清楚寫著這本書的目的。而作者想釐清的問題,就是「在短短幾週內,改善健康狀態、增強體力、讓運動效能更佳的祕訣是什麼?」 2.弄清楚問題的答案 接著,我們要針對問題找到答案。而「在短短幾週內,改善健康狀態、增強體力、讓運動效能更佳的祕訣是什麼?」的答案如下:集中精力,以鼻子呼吸並「減少」呼吸量。可以根據以下方法找出答案: 書名即答案。 封面、封底的文案。 寫在前言或結語中。 寫在第一章的最後。 寫在第二章最前面(尤其在以第一章說明成書背景的書籍)。 寫在第三章中間(這類書籍往往冗長贅述,是好書的可能性極低)。 3.探索答案的根據 第三個要素是答案的根據。而商業書的根據分為「為何」(Why)與「如何」(How)兩種: 為何:為什麼是正確答案? 如何:答案要如何執行? 其中「如何」所列出的方法越實際、越有效果,就越能為答案(What)佐證,因此,「如何」的闡述能支持一本書的主張。 接著,我們繼續以《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為例。這本書給的答案是「集中精力,以鼻子呼吸並『減少』呼吸量」。首先,我們要探究的是「為何」,從書中能得到可以輕易減重、打造不容易感到疲憊的身體、強化心臟機能、使氣喘痊癒、使臉形正常發育5個理由,並整理成下圖。 來源:任性出版提供 接下來針對「如何」,可以整理成下圖。如此一來,答案的根據就齊全了。 來源:任性出版提供 歸納在一張紙上的一頁精粹 當你找出要點的3個要素,就可以整理成「一頁(一張A4紙)精粹」。之所以歸納成一頁,有2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因為這麼做能自然而然產生「刪除多餘資訊」的意識。當你嘗試把內容濃縮成一張紙,除了考慮要寫什麼,也會注意到不要寫什麼(要割捨什麼內容)。 所謂的摘要,是篩選要點、割捨其他不重要的資訊。採取一張A4紙的限制,能夠激發潛意識。 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把資訊精簡化後,更容易作為資產重複運用。相較於照本宣科背誦,如果能夠融會貫通,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內容,更容易靈活運用吸收的知識。 接下來將《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的問題、答案和根據整理在一張紙上,可以得到下圖。整理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掌握住要點。 來源:任性出版提供 一份摘要,究竟是徹底了解全書的結構(問題X答案X根據的關係)後,歸納而出的總結?又或者僅是截取書中粗體字前後內容?許多人整理出的摘要都是後者。 後續我將詳細說明,商業書所寫的方法論,必須建立在「脈絡」之下。而脈絡通常會藏在「問題」,以及支持書中理論的「根據」中。如果忽略這些脈絡,僅僅截取粗體字,可能無法獲得預期成果。 為了消化書籍的內容,使其成為資產,務必要以找出「要點=問題X答案X根據」的脈絡。 *本文摘選自任性出版《這樣閱讀,讓我高收入》 {DS_BOX_38895}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1.10

焦點

「就像任何強大的工具一樣,人工智慧也是一把雙面刃。」勤業眾信的報告如此點評。生成式AI(以下簡稱GenAI),不只能提高各產業的生產力,它也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釋放各種未知的網路威脅猛獸。 商周專訪多位資安產業的專家,整理出GenAI時代,個人與企業將面對的三大新型威脅與風險,以及相應對的防範心法與措施: 威脅1》身分偽造偷走聲音和臉,「另一個你」誕生! 根據信任科技公司走著瞧(Gogolook)旗下陌生來電辨識App「Whoscall」之用戶回報數據顯示,用戶遇到「疑似親人聲音來電,要求加Line」以及「疑似AI語音」的相關事件回報次數,今年高峰時每個月可突破六十萬次,是去年平均值的四倍之多。 該公司數據與商業智慧總監高義銘指出,詐騙集團可能透過各種管道,取得攻擊對象認識人物的語音,接著進一步假冒該人身分,致電欲攻擊對象。在取得信任後,會要求轉透過Line進行文字交流,進入財產詐騙程序。 此類攻擊手法,會結合既有的詐騙案元素,如盜用親友照片做為臉書或Line帳號大頭貼,在文字交流中騙取銀行帳號、密碼或其他特定資訊。 加上GenAI技術後,這類攻擊變得更多層次。起手式的攻擊,恐怕會變成是盜取你的聲音與影像,製造另一個你,以接近你的親友,再做真正的攻擊。 同樣的邏輯,加上深度偽造(deepfake)等影像偽造技術,在企業端,就成為各公司未來都更難防禦的資安攻擊。 過去,駭客會發送帶有釣魚網站連結的電子郵件給企業員工,誘導點開連結後,進而找到突破企業防火牆、盜取企業資訊的破口,這類攻擊被稱為商業電子郵件詐騙(BEC,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 過去此類攻擊,大多採用大量出擊的亂槍打鳥式寄送,不過,隨著GenAI的興起,未來駭客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對企業特定人士進行「精準攻擊」。 面對更低成本、高效的攻擊,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展示結合大型語言模型功能的視覺化操作介面,且為了提高資安人員效率,也有可直接對話互動的AI助手及可在裝置上自行掃描的防護功能。攝影者:楊文財 不用上雲端,在自己裝置上就能執行AI應用程式,進行電子郵件掃描與防護。攝影者:楊文財 資安防護公司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分析,GenAI降低了駭客語系上的隔閡,未來可能會見到更多跨國攻擊事件;其次,該技術也降低了駭客過去做釣魚信件,蒐集資訊的成本。 舉例來說,要攻擊一家公司總經理,就可以讓GenAI助手去爬梳與蒐集他的社群發文,最近參加過什麼活動、對什麼有興趣,接著,偽冒一封信件,寫說發信者是在哪個場合見過的合作對象,同時附上業務合作參考資訊連結,但該連結實際上是釣魚網頁,進一步提升釣魚成功率。 因為成功融入被攻擊者的生活資訊,「(受害者)點(連結)的機率,變得非常高,」洪偉淦直言。 比起需要人工大量蒐集攻擊對象的資訊,再寫出客製化的信件內容,若是來自中國的駭客,還要進一步調整習慣的用字、語法,這些過去高門檻的作業流程,現在都可藉由GenAI,大幅降低攻擊者的成本。 資安大廠Palo Alto Networks台灣區技術總監蕭松瀛指出,隨著資安攻擊與日俱增,唯有透過AI 結合視覺化介面協助識別,才能有效防禦。攝影者:楊文財 資安大廠Palo Alto Networks台灣區技術總監蕭松瀛舉例,也有駭客是先駭入員工郵件,然後潛水蒐集資訊,直到掌握公司要進行特定交易的時間點,就偽冒合作廠商發出郵件,指示公司將費用轉到另一個戶頭,竊取資金。 解方1》減少個資外露你的社群發文、照片 都是「模仿犯」偽造素材 「不只是電話號碼跟email,連你所有的(社群)發文、照片,所有(公開)的東西都是危險的。」高義銘建議,個人應謹慎管理自己在社群的發文,以及可看到發文的對象範圍,因為只要是公開資訊,都有可能成為詐騙集圖反過來利用、偽冒你身分的素材。 也正因此,在網路、各式社群上大量曝光,不管是聲音、影像都留存大量公開素材的名人,自然成為詐騙集團第一批偽冒的對象。 解方2》設「冷靜斷點」別被急迫感綁架 一先掛電話、二找人求證 「要抵抗這種AI(詐騙攻擊),有時候你必須要停下來。」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強調,詐騙集團在攻擊時,多數利用的都是人的「急迫感」,例如不在一定時間匯錢,親人就會怎麼樣,或是這個投資機會就快消失了等。 他表示,這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設下斷點,讓自己大腦不被急迫感綁架,一可以先掛斷電話、二可以找第三者,抑或是撥打一六五反詐騙諮詢專線求證,避免自己一步步掉入對方圈套。 蕭松瀛補充,不管是企業或個人,只要涉及金錢往來,都需要做第二層的驗證,找到第三者或是其他管道的確認,再進行匯款,較為安全。 解方3》用AI對決AIAIPC、手機搭示警系統 即時抓假同事、假電話 當「影像都不一定是真相」的時代來臨,KPMG安侯企業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謝昀澤直言,未來要應對GenAI的影像生成偽造技術,其中一個解方,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AI來治AI。」 例如,當企業在進行線上視訊會議,或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深偽影片,軟體或平台可以搭載AI辨識系統,在使用者觀看時,跳出示警,提醒影片含有深偽技術。 高義銘補充,如同該公司產品Whoscall結合大數據,在來電跳出時提醒用戶是否為疑似詐騙號碼,未來隨著AI PC、AI手機的誕生,也應該研發出在裝置本機運作的防詐模型,保護使用者。 威脅2》AI助理洩個資證件、醫囑被盜用 它越懂你,傷害越大! 被視為PC產業救星的AI PC,的確帶給投資者與使用者無限想像,但,就如同跨入新大陸一樣,未來大眾在使用相關設備時,也衍生出許多過去不曾遇到的新危機。 首先,就是個資的保護。 跟過去的PC相比,AI PC最大不同之處除了運算能力升級外,就是每台都可能配置的AI助手。未來使用者恐怕會更依賴這名助手,協助打理生活大小事,而一旦它越懂你,當它背叛你時,傷害也可能越痛。 例如,當AI助手不小心把你存在電腦中的護照、身分證掃描檔都吸收至它的大腦,甚至被提供該服務的廠商拿回去訓練模型,此時,就產生個資外洩的風險;其次,就是AI助手的大腦存放資訊,存在被篡改的風險。 趨勢科技產品管理部協理沈政彥指出,一個過去表現良好的AI助手,若它的大腦被入侵,被植入有害內容時,它可能也會同步給出有害的答案;最致命的是,正因為它過去的良好表現,你屆時會完全信任它,進而踩雷。 沈政彥舉例,例如在寫電子郵件時,過去AI助手會協助在信中補上含有聯繫資訊的網站,但當它大腦資訊被篡改後,這個網站可能變成釣魚網站,進而使聯繫對象中招。 這個威脅,輕則會令人電腦中毒、資料被竊,變成公司新的資安缺口;抑或是讓原本想請AI助手協助登上網路銀行頁面的人,反倒進到釣魚網站,兩種情境都可能會使受害者付出金錢代價。 更嚴重者,像是當個人的醫囑被篡改,你問AI助手今天該吃幾顆藥,它給出的卻是錯誤答案,這就可能讓病人偏離醫囑,危及使用者健康。 解方》防毒,也要防AI杜絕惡意程式入侵AI助手大腦 以趨勢科技為例,目前該公司已發展出針對AI PC的防護解決方案,例如借用AI PC更高效的運算能力,客戶可自行在裝置端進行掃描,一是區隔出機密文件,讓AI助手無法讀取、二則是不用再將資訊回傳至外部雲端才能掃毒,用戶可在電腦中自行掃描收到的信件,過濾是否存有釣魚網站,降低資料外洩風險。 同時間,防護軟體也會保護AI助手的大腦資訊,不被惡意程式篡改。 換言之,除了既有的防火牆、端點偵測防護等資安解決方案,未來大眾使用AI PC更高效運算能力的同時,也代表資安需要守護的領地範圍更寬闊了。 威脅3》AI也會學壞GPT被套話、洗腦 駭客還沒來,「大門」已開 「現在還在於大家想了解這東西(GenAI)到底怎麼用(的階段),只有少數公司會開始關注AI系統的資安問題。」網路資安專業代理商創泓科技董事長黃健寧點出,GenAI浪潮下,企業的第一道風險,其實遠在被駭客使用GenAI技術攻擊之前,光是踏上駕馭、訓練AI這條路上,就存在風險與地雷。 這個雷,韓國科技大廠三星就曾親身踩過。早在二○二三年四月,三星宣布ChatGPT使用解禁後不到一個月,就傳出資訊外洩事件。 「都還沒談到駭客攻擊,(光是使用AI工具,資料)就會外洩。」洪偉淦指出,向公開AI工具如ChatGPT發問,即使私下使用,無異於把問題內容與資訊公開於世。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公司內部、封閉環境下,導入類似GPT的大型語言模型、自行訓練出一顆有著AI大腦的虛擬助手,也可能出現部門間資訊外流、不當存取的事件。洪偉淦舉例,當部門主管想要調整員工薪水,向GPT詢問公司薪獎制度,結果GPT卻加碼提供了其他部門高層薪資單等不應在此情境出現的資訊,這也是種資料外洩。 現在也有駭客會採用特定指令與問題,從AI助手口中「套話」,甚至是藉此讓助手無法達成它原本被設定的任務,例如多給客人不該給的退款、分享不該提供的資訊等,讓AI如同被洗腦,或是使其內部神經網絡當機,這類手法被稱作「指令注入」(Prompt Injection)攻擊。 謝昀澤表示,這類風險正是企業導入GenAI需要正視與防止發生的情境。 甚至往回推到更源頭,每家企業都會想訓練出供自己內部使用的AI助手,但,卻可能在一開始就踩到地雷,助手變叛徒。 謝昀澤透露,實務上目前最常見的坑,就是企業上雲訓練AI時,因為權限設定疏失,導致外部人或前員工等,理應不具備訪問資料權限的人員,仍可以取得訓練資料,其中可能包含客戶個資等機密資訊。 他比喻,這就如同買了一棟新大樓,你也配置好保全,但自己家門卻沒有上鎖,引狼入室,使得企業尚未享用AI技術的紅利,就先因為自己大意而蒙受損失。 解方1》做好權限控管設過濾窗口、用「在地」機房防駭 黃健寧建議,當企業在串接外部AI工具時,應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連結,在資料與內容向外傳送時,設置過濾窗口,防止企業機密外洩;同時間,針對會用到客戶個資等資訊的服務或AI模型訓練,採用在地的私有雲機房進行運算,降低被駭風險。 解方2》讓AI監督AI部署一站式平台、AI守門員 隨著資安威脅日新月異、像是AI PC等新戰場越開越多,一直都處在缺工狀態的資安產業,從業人員壓力也與日俱增。 也因此,如何透過GenAI技術,降低資安部門負擔,也是未來的顯學。 例如,包含趨勢科技與Palo Alto Networks,都推出一站式整合的平台產品,使用者可以在一個介面上,直接掌握每個資安防護關口的動態,結合AI過濾與分類事件風險,複雜的攻擊再交由人工應對,部分入侵甚至可以由AI自動回應就處理,大幅簡化作業流程。 此外,未來也將看到越來越多資安解方,採用融入GPT功能的AI助手,讓使用者快速查找特定知識,以及協助資訊整理與過濾,擴大有限人力的守備範圍。 謝昀澤觀察,導入AI技術後,可減輕資安人員六至八成的日常工作量。 如同一把雙面刃,當駭客與攻擊者不斷吸收GenAI當作武器;做為守城者,也必須懂得擁抱該科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才能避免自己成為AI受害者。 隨著資安威脅日益複雜,未來資安防護勢必要導入AI協助,才能在諸多企業需要防護的關口,都即時抵禦駭客攻擊。攝影者:楊文財 ...

2024.08.22

職場

你是否當得了「參謀」? 這是大幅左右商務人士職涯的關鍵。 只要在企業工作,除了具有決策權的高層外,任誰都是站在部屬的立場,不過要止步於被視為單純的優秀部屬,還是被當成能對決策圈產生影響的「參謀」,兩者可說是天差地遠,有著跨越不了的隔閡。 當然,公司既沒有參謀這個職位,也沒有人會說「我希望你成為參謀」。當我遇到組織經營和其他問題,猶豫該怎麼判斷時,就在心中將想要傾聽其意見和倚仗的人才定位成參謀。簡單來說,就是對那個人的「見識」評價很高。 參謀須具備不對立,也不迎合上司的「自主性」。 那些能被評為參謀的人,其實個性和經歷五花八門,但共通點就是有一套「思考法」。無論是思考事情、與人相處、面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其他根本上,都站在同樣的立場。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人,理由很簡單,因為我是不完美的人。 當然,成為總經理前,我已在許多現場累積經驗,吸收知識,深信自己對經營方面的見識深遠。所以,為了不要做出錯誤判斷,要謙虛承認自己能力的極限,並向包含部屬在內的人學習,此外沒有其他途徑。 但是,區區部屬不可能成為參謀。身為組織的人須「依照上司的指示和命令行動」,不過,單純聽從,與連同指示和命令意圖或來龍去脈都了解再行動,這兩者之間天差地遠。 前者只是被動行動,後者則有主體性。而能成為參謀的人,不管什麼事都會試圖靠自己的腦袋思考。 正因為這樣的人會問「為什麼主管會提出這樣的指示和命令」,且指出「這個指示和命令中,含有如此這般的問題」,透過提問與對答,才能帶給上司嶄新的觀點,深入思考。 當然,年輕時或許眼界狹隘,常會陷入自命不凡的想法。有時提出的主張也會偏離要旨。但無論什麼事情,都靠自己認真思考「為什麼」的人,眼界會慢慢擴展,思考會逐漸加深。這樣的人才會成長為參謀。 對於參謀來說,順從並非「美德」。支持站在前面的領導人,是參謀的職責,相信沒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但必須注意:雖說領導人要站在前面,卻不代表參謀要跟在後面。 參謀必須洞悉領導人前進的方向,事先準備,以便讓領導人以最快的速度前進。像「黑子」(編按:日本傳統歌舞伎中,在演出時幫忙換裝和更換布景的人員。觀眾對黑子在舞台上行動,並不會感到突兀)一樣行動,就是參謀的工作。 我在擔任總經理底下的秘書課長時就學到這一點。 總經理是極為優秀的商業領袖,常常洞悉將來的每一步。總經理在工作中遭遇「某個狀況」時,會瞬間且縝密設想這會對公司造成什麼影響,再針對關係人士研究對策。 為了讓事情能夠順利進行,常常要「搶先」許多步。 然而,總經理並不會對我逐一詳加指示。 這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了。總經理不只要管購併這項重大專案,還要替公司的所有問題做決策,沒空詳加指示我。 然而,當初我這個秘書課長就近似門外漢,總經理常突然問我:「那件事怎麼樣了?」或是「什麼時候開會討論這件事?」弄得我呆在原地,不知現在到底是要講哪件事。 這件事鍛鍊了我的思維模式。 我想要全力工作,對於預判情勢再行動的上司有所貢獻,就必須比上司還要搶先。若只是依照指示做完工作,就只會得到「不上不下」的評價。 當時我習慣在總經理上班後,算準他稍微喘口氣後的時間,就前去拜訪他,用不超過一分鐘的時間向他打招呼。 各位千萬不要小看打招呼,率先做出這件事,將發揮莫大的作用,它能縮短與總經理間的距離感和時間差。 參謀不要僅止於凝視問題或應對方案,要用更大框架思考和各利害關係人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要是沒有主動搶先,距離就只會不斷拉遠。這種時候,打招呼就是武器。沒有人會在對方和顏悅色打招呼後發火,每天持之以恆,距離自然會拉近。 當然,自己和總經理之間有電話聯繫,總經理隨時都可以叫我。不過,這是等待和尾隨的態度,與我搶先行動相比,會產生時間差。所以,當開始一天的工作時,我會事先準備該求證和提問的事;要是沒有,就核對當天的重要案件。溝通後,總經理會當場下指示。單憑這樣,也是一種「搶先」。 展現這樣的態度也會帶來信賴。某位董事告訴我,總經理之前說:「荒川一定第一個打招呼,真是個積極的小子。」 其次是,從頭到尾詳加查核要上呈總經理的待批文件。 許多待批文件會暫時送到我這裡,這時我需要核對待批文件是否適度添加足以讓總經理做決策的資訊。協助總經理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佳決策,就是我的職責。 假如是專案,就要從各個觀點核對風險和其他總經理會在意的事。要是有不足,就盡量到部門詢問資訊,這既能加深與現場的關係,也可細緻溝通。 然而,就算做好萬全準備,總經理也會問「這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這項資料?」要是不能馬上回答,文件就會退回來。當他說「這樣無法決策」就表示我沒做好自己的工作。 上述過程幾乎每天都會重複,讓我慢慢能掌握「總經理決策所需的資訊」及「總經理以什麼觀點決策」。或許也可以說,自己的大腦開始和總經理同步。而且我發現,可藉由這項過程,取得公司的最新動態。 當然,要完美應對是不可能的事。但當總經理走在我「搶先」準備好的道路上,且迅速下達準確決策時,我就覺得自己身為參謀的手腕提高了。 話雖如此,卻不代表參謀要放棄自主性。倒不如說,失去自主性的參謀,單憑這點就足以說他不配當參謀了。 假如彌補上司的不完美是參謀最重要的任務,那麼參謀就必須擁有獨立於上司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現在想想,總經理對我說:「你看起來很聽話,面對上位者時卻很直接沒有扭曲事實。我期待的就是這個。」其中含義就是「我期待你的自主性」。 再怎麼優秀的上司,也不可能時時做出完美判斷。尤其是面臨重大風險時,往往會過於專注在風險上,進而產生盲點。所以參謀的職責堪稱重大。 因此,參謀必須保有用自己頭腦思考的自主性,同時,哪怕會受到反彈,也要勇於坦然指正。正是這種自主性,參謀才能「保護」總經理。 {DS_BOX_39019} ...

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