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積極

共有 10000 則相關文章

財經

本田(Honda)與日產汽車(Nissan)就合併一事展開協商。促成這個重大事件的背後,有台灣鴻海的身影。鴻海瞄準了經營不善的日產,在檯面下試圖收購日產股份,期望參與日產經營。如果鴻海的計劃得以實現,本田與日產的合作就無法實現。 從2024年秋天開始,鴻海就開始關注日產汽車。 雖然目前鴻海仍以代工IT產品為主業,但鴻海在2019年宣布進軍電動車市場,推出電動車設計和製造等服務,可是業績成長有限。 鴻海電動車業務負責人,曾是日產汽車的第三號人物 鴻海電動車業務負責人關潤。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負責鴻海電動車業務的關潤,曾是日產汽車的第三號人物。 關潤在2019年12月擔任日產的副營運長,被視為社長內田誠之下的「第三號人物」,並參與日產的經營,但上任不久就離開了日產,轉任日本電產的社長。日產認為「關潤拋棄了日產」。 關潤在2023年接受鴻海的邀請,被鴻海賦予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獲得「40%市占率」的長期目標,因此將目光瞄準了自己的老東家日產。 由於美國的潛在客戶接連破產,鴻海把重點放在開拓日本市場上。2024年9月宣布,將善用子公司夏普的零件技術,涉足電動車開發領域。 日產曾在2010年量產電動車「LEAF」。鴻海似乎希望透過買下日產,獲得電動車的製造經驗和全球銷售通路。 鴻海瞄準了法國雷諾(Renault S.A.)存放在信託銀行的日產股票。雷諾在1999年收購了陷入經營危機的日產股份,成為持股43%的最大股東。 長期以來,日產一直向雷諾要求修改持股比例。2023年11月,兩家企業的資本關係重新調整,由雷諾降低出資比例,雙方各出資15%。 雷諾為了將部分日產的股份分階段出售,暫時將部分股票轉移到法國的信託銀行。目前仍有22.8%的日產股份存放在信託銀行裡。鴻海認為,只要收購這些股份,就能參與日產的經營。 日產察覺到鴻海的動向 日產察覺到鴻海的意圖,於是展開了討論反收購的對策。經營不振的日產希望避免鴻海參與經營。 圖表製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社 從日產的業績表現來看,美國和中國市場銷售十分低迷,2024年4~9月的淨利潤掉到192億日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94%。 日產在11月進行全球裁員9000人,將全球產能減少2成。如果鴻海參與經營,就會有被迫進一步整合的風險。 12月後,鴻海檯面下的活動更加活躍。 有消息指出,關潤計劃前往法國巴黎,與雷諾CEO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會談。日產相關人士認為,鴻海當場提出收購日產股份也不足為奇。 本田對與日產的合作流產感到焦慮 本田也對鴻海保持警惕。8月,本田與日產簽訂全面的合作協議,共享電動車核心零件和車用軟體。 本田相關人士對日產發出強烈警告,「如果日產和鴻海合作,我們的合作就會一切歸零。」 圖表製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社 對本田來説,與日產的合作是業務成長的關鍵,無論如何都希望避免失敗收場。雙方甚至討論過,如果鴻海對日產實施惡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本田將成為友好收購者(Friendly takeover)。 激進投資者成為日產大股東 日產的經營狀況日益嚴峻。11月,激進投資者浮出檯面。村上基金旗下的Effissimo基金已持有2.5%股份,成為日產第五大股東。 此外,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提出的高關稅,也讓日產前景不明。日產向美國出口大量汽車。如果被收取高關稅,主要的美國市場將受到巨大打擊。 面臨種種挑戰,日產社長內田誠避免被收購,選擇與本田展開合併的協商。並邀請三菱汽車(日產是最大股東)加入,成為年銷量800萬輛以上的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與美國特斯拉和中國電動車分庭抗禮。 本田和日產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吹響號角,其合作將撼動全世界。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本田和日産將統合日本車企整合成2大勢力,力爭捲土重來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2.19

職場

前陣子輔導一家企業時,遇到一個卡關的專案,狀況是A產品不良,但始終找不到原因。專案成員總共有6位,來自不同的部門,他們努力想做好這個專案,花了很多時間在做實驗,試圖找出原因。 其中一位品保工程師說,他們先前開會討論時,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來自產品研發時的失誤,但他們沒有證據指責研發部門,因此花了一段時間做實驗,就是要證明不是生產或品保的問題。但眼看過了好幾個月,專案依然沒有成效,因此感到很灰心。 這種情況其實時常發生,人們都認為自己的部門沒問題,都是其他部門的錯,卻無法拿出佐證資料。更糟的情況是連找佐證資料都不做,直接指責別的部門,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給別人身上。 首先,我問他們:「就算你們做實驗後確定是研發的問題,難道他們就真的會承認嗎?若不是研發的問題,難道你們就不找研發部門來討論嗎?」 萬一在過程中方向錯了怎麼辦?在解決問題時,具備「高效能」思維很重要,做對的事,並把它做好。 接著我問組長Sam:「你覺得在尋找這個問題的原因過程中,什麼才是對的事呢?」 他遲疑了一下,說:「不就是要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嗎?」 我說:「沒錯!你覺得在找問題的根本原因時,一開始就該找誰一起討論呢?」 Sam恍然大悟,「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就應該把研發的人(相關利益人)找來一起討論,這才是對的事。」 解決問題的3種思維 我接著說,「你們真的很努力在解決問題,但實際作法卻是埋頭苦幹,尤其這個問題如此複雜,必須發揮3種思維,才有機會解決問題。」 接下來,我向他們分享這3種思維,分別是資源思維、主動思維及破框思維。 資源思維 「首先,除了負責的專案小組外,公司還有誰瞭解這個領域,可以提供專業資訊呢?就我的印象,其實生技部門有一位主管,很熟悉這個領域,但你們沒有向他請益。 」 主動思維 「雖然你們解決問題看似很主動、很有企圖心,我卻並不覺得。因為我看到的都是總經理找你們開會,而不是你們主動找總經理更新專案的進度。」 「你們想想看,是不定期的主動向總經理報告專案進度,有問題就找他討論比較好,還是被動的等總經理叫你們報告比較好?這2種方式對總經理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印象。 」 破框思維 「當你們在思考問題的可能原因時,不要被既定框架限制住。先前你們一直認為是供應商提供的零組件有問題,但我反倒想問,難道公司內部沒有問題嗎?跳脫框架,說不定會有額外的線索。」 當我跟這一組分享完解題的3種思維後,他們重新燃起信心。其實有時候換個思維、換個腦袋,就有可能解決問題了。 建文老師親授台積電高效能工作術,教你聰明工作+提高生產力!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