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私立學校

共有 161 則相關文章

焦點

為何曾扶持台灣多數人長大的公立國中,竟變成家長口中的洪水猛獸? 師生對立》最古老產業遇最激進轉型 「3分之1老師,被學生告過」 第三站,採訪團隊兵分多路,分別拜訪桃園、花蓮、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的老師與校長。而從他們視角描繪出的教學現場,更令人心驚。 「我們學校的老師,大概3分之1以上都被學生告過(編按:此處泛指向教育部、教育局或校方投訴,非真正的法律提告),」一名桃園市公立國中老師透露,上週才新增一例,老師被記了一隻申誡,原因是畢業2年的學生突然回校檢舉老師曾經不當體罰:「你猜那體罰是什麼?是跑一圈操場。」 「(學生或家長)告警局、找律師的,這4、5年都有,尤其這2、3年越來越多。現在我要保護自己,就是注意措辭,還要留很多親師的溝通紀錄,避免被抹黑,」一名在南部蛋黃區公校任教的老師坦言。 「這幾年,我們好像陷入一種校長、老師、家長、學生間越來越缺乏信任的關係,也許也是史上最緊張和對立的師生關係⋯⋯,」另一名台中公立國中老師描述。 攤開教育部2022年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統計,除了老師與家長衝突事件沒飆高,老師與學生衝突事件,或其他管教衝突事件,數量都創下近3年新高;再看校園受傷件數,4年內更增加了62%。 圖表製作者:蔡茹涵 圖表製作者:蔡茹涵 師長、家長、學生,是支撐校園的黃金三角,是什麼讓他們彼此失去了信任? 經過大量採訪,我們歸納出的原因是:學校就像一個最古老的產業,卻要採用最快、最激進的方式轉型。 原來,108課綱拍板後,政府試圖努力扭轉台灣一直被詬病的學科至上、威權式教育,因此祭出一連串與過去大相逕庭的政策,例如強調素養課程,檢核各校教學正常化,不能用出版社的教科書、縮減老師管教權等。 這原本立意良善,但當理想的政策被直接套用進教學現場,遭遇到活生生的人性時,亂象就出現了。 第一,管教權縮減。「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在新課綱上路後,5年不到改了4次,分別代表學生、老師的兩方利益團體相互拉扯,反而讓老師們空有教育責任,卻缺乏同等的權力,權責失衡之下動輒得咎。儘管今年2月已修法,增加「阻卻違法事由」好讓老師們自保,師生關係卻已陷入緊張。 「只要學生匿名投訴,教育部來函,學校5到7天內就要有所回覆,」台南市黎明高中校長羅家強透露,校內頻率約一個月一件,但他也耳聞不少學校,一個月的投訴就高達十幾件,「一件投訴案平均開3次調查會,變成所有人都疲於奔命,老師們也會灰心,就逐漸放棄管教。」 第二,是「教學正常化」。目前,政府禁止使用「出版商的」測驗卷、講義等補充教材,對於第八節課也有明確規範,學生可選擇自由參加。 想額外做加強的老師,等於被加上緊箍咒,也成為某些學生或家長乘機生事、告發的藉口,「你能相信,我兒子的班導連隨堂考試、檢討考卷都得偷偷摸摸,怕被督學抓到嗎?」一名家長嘆息。 第三,是政府推動的各項計畫,衍生出大量KPI,反而變成沒有核心KPI。 花蓮縣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分析,光是新課綱就有19項議題,再加上2030雙語政策、生生用平板、部分縣市還要推AI、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遠比九年一貫調整的更多、更瑣碎,「例如現在,政府為了要學生多用平板,學校每月都被規定要去平台看使用率,太低就會被關心。」他說。 第四,公立學校評鑑制度取消,讓校內問題更難提早發現。 師大教育學系教授王麗雲指出,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陸續停辦飽受批評的公校的校務評鑑等機制,主因是為了行政減量,希望減少老師們教學以外的負擔,卻也形同撤除了教育系統的外部監管與辦學回饋機制。然而,私校卻普遍對評鑑非常歡迎,因為只要評鑑績優,即可免除相關法令之限制,在招生、增班、收費、實驗教育辦理等獲得更多辦學自由。 第五,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不適任老師難以退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你知道全台灣99%以上的公校老師,考績都是四條一(編按:約相當於甲等)嗎?極少數四條二(約等於考績乙等)的,也會去尋求工會保護,要求學校撤回!」多位老師異口同聲告訴商周,「不同工同酬」是普遍現象,也就是認真經營班級的老師,和只以最少心力教學的老師,領到的薪酬並無分別,反而前者還更可能被告。 「按照過去經驗,想讓一個不適任老師離開公校,除非他有重大缺失或違反性平,否則幾乎不可能!」彭淑燕坦言。一來校長任期只有4到8年,老師卻可能待在同一間學校20幾年,沒人想和自己的烏紗帽過不去,通常只有快退休的校長,才敢去大刀闊斧動老師;二來,老師們的考績為彼此互評,也很少人願意冒險得罪同事。 校園安全事件頻傳,再加上教學品質、政策改變,成為家長轉往私校的強大推力。攝影者:駱裕隆 教育M型化》國家未來取決於公校品質 當信心被動搖,恐埋下社會不安因子 「我覺得如果把這(編按:指上述政策調整)當作一個系統變革,實際上是低估了這個系統變革所需要花的能量,」企業管理國師、台灣大學榮譽教授李吉仁,自2020年起投身公辦民營中小學,他在接受商周專訪時有感而發。 如果將學校比喻為企業,老師比喻為員工,學生比喻為客戶,而教育政策的一連串改革,就如同企業面臨轉型。但是,幾個轉型必備元素,公校幾乎完全缺乏。 首先,是「溝通共同願景」。企業轉型,講究的是所有人目標一致,然而公立國中是義務教育,採零拒絕政策,也就是任何家庭的孩子都要收,無法比照私校,從源頭篩選理念相合的人。 其次,是「組織重整」。企業轉型時,往往組織動了,重新定義權責,人的行為才會有所改變。然而對公立國中而言,制定政策要聽教育部,管轄權要聽各縣市政府。當美國、日本的校長們每年都會進入教室觀課,台灣校長卻甚至沒有決定老師考績的權力;校園行政階層有責無權,也導致願意投身行政的人才越來越少。 最後,是「制定KPI」。這件事對企業聚焦目標、分辨人才來說至關重要,但放在學校,卻幾乎不可行。 「教育很難有數字化的KPI。要看數字,最直接的就是看升學率跟成績,但這套已經過時了,老師的教學熱誠、親師信任感、生命教育,你要怎麼用數字來衡量?」前教育部政務次長、現任文藻外語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座教授蔡清華坦言。包括曾經被美國20幾個州採用的「教師分級制」,也是因為無法制定出怎麼評、由誰來評,如今多數都已停辦。 問題環環相扣,不僅讓家長們失去信心,也讓老師們眼中的火光逐漸熄滅。 私立國中擠破頭,不少孩子從國小四、五年級就開始上補習班、準備應試,等於提早迎接人生中的第一場大考。來源:dreamstime 接下來,我們更該關注的是:當一個國家選擇私校的比例越拉越高,會發生什麼事?當教育變得越來越M型化,對整個社會會有什麼衝擊? 美國十九世紀公立學校先驅霍勒斯.曼(Horace Mann)曾說過一句名言:「教育,是『人類條件的偉大平衡器』(the “great equalizer of the conditions of men.”)。」他認為,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與充滿危險的未來,其中差異往往並不在學生的潛力,而是取決於當地公立學校的品質。 我們相信,公立學校有非常敬業的校長與老師,許多家長也相信公立學校,願意與校方共同努力,給孩子更好的教學環境。 但確實,公立學校良莠不齊的程度正在加劇。台灣學齡前、國小、國中三階段的家長合計超過百萬人,當這群人的焦慮越演越烈,對政府提供的義務教育信心動搖,也意味著,對政府的信心動搖。這將埋下社會不穩定的因子,我們下一篇將深入探討。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