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禮物

共有 2097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我認為儀式感的核心,其實是認真看待並對待某個人、某段關係與某個時刻。這包括了伴侶以及我們自己,也包含眼前的這段愛情、與伴侶相處或約會時光。 那如何「與其他時刻」不同,以產生儀式感呢?我們可從「跳脫日常」及「升級品質」著手。也就是刻意安排精心時刻並享受一番,與原本生活有所區隔。 約會的儀式感 應該沒有情侶不約會的吧?畢竟廣義來說,兩人一起做某件事,就算是種約會了。因為在這些約會中,兩人會透過互動更認識對方,可滿足「可及性」(Accessibility)需求;對方願意撥出時間碰面,重視關係經營,也等於是在滿足「投入性」(Engagement)需求。 我們可以透過「特別約會」來製造驚喜,展現更多對關係的投入意願。打算邀請伴侶來場特別約會時,可以從2個方向去規劃: 1.升級版的舊地重遊 情侶的交往時間拉長,通常一起踏足走訪過的地方也會越多。或許是某個餐廳、商場、建築物、公園或郊外景點。 再次回到對你們具有特殊意義、充滿浪漫回憶的地點,不經意說出:「還記得我們上次來……」、「記得之前來的時候……」快速重現的不只是記憶,還包括當初甜蜜、幸福甚至激情的感受,重新勾起熱戀期時的雀躍心情。 不妨翻翻手機相簿,找出那些曾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再次邀請伴侶一同前往。我們在原本的行程,可以再來點「不一樣」,也就是規劃新的行程或路線;讓整趟約會既引發浪漫回憶,又有新元素加入。 2.探索未知,來場冒險吧! 雖然說去外縣市、離島或出國旅行容易引發爭吵,為什麼仍有很多情侶對此樂此不疲?因前往不熟悉、陌生、沒去過的地方,除了滿足我們個人的好奇心、向外探索的動力外,從關係經營的角度來看,能增進彼此的一體感、同盟感。 情侶是一起組隊的隊友,總在熟悉的新手村遊走雖然安全,但久了就容易乏味。邁向一段未知的旅程,雖然需花費時間準備行囊、規劃路線,甚至對前方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會有一絲擔心,卻也會為情侶帶來興奮與期待。 如果有先做準備,讓這場約會大致在掌握中,共同踏上冒險旅程後,即使遇到突發狀況,也能一起克服。那種相依相伴的經驗,會大幅增加親密與激情。 找到生活中的情趣 在非約會的時間中,是否仍可以增加感情熱度呢?當然可以,透過營造生活情趣,仍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對關係的重視,而滿足投入性需求;同時又可自然提升個人魅力,讓對方持續有心動的感覺。 可從2個大方向著手: 1.環境布置 經典美劇《六人行》(Friends)有一集,男主角之一的羅斯和一位女生約會,雙方打得火熱,準備轉戰女生住處。結果一開門看到的是滿坑滿谷的衣服、雜物,甚至還有隻老鼠!當下就讓男生傻眼想跑掉。 當我們創造出一個舒適、乾淨空間時,一方面讓對方將這種自在愉悅的感受與我們連結起來,形成一種正向「綁定」;另一方面,我們也可透過空間環境,展現品味、美感等魅力。 2.運用感官 人們運用感官接收外界的情報,產生情緒、想法並做出行為反應,當然,這也包括來自伴侶所發出的訊息。除了各種「視覺」可見的物事,另外還可運用其他3種感官來製造驚喜、升溫感情。 ▍聽覺 聲音對人類的影響,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某段旋律、某句台詞、某個聲響,都可能將我們瞬間拉進某段回憶,產生許多情緒。在兩人的小窩,可以播放與彼此回憶有關的歌曲,或是選擇適合當下氣氛的音樂。更可以雙方輪流當DJ播歌,是種互動樂趣。 ▍嗅覺 除了聽覺,嗅覺另一個會勾起我們回憶與情緒的重要感官。而且「覺得香」通常會讓人們的心情愉悅、開心。約會時,除了專攻視覺的穿著、髮型外,香水則從嗅覺給予對方好感。找出雙方都喜愛的味道,就可以是個有趣的遊戲。 ▍觸覺 除了互動時的牽手、摟肩摟腰這種基本款,深情對望時的輕撫臉頰、頭髮,輕捏手臂、小腹或臀部、大腿,也都是日常互動中的小小情趣。此外,在忙碌工作整天,也可以透過按摩來滿足彼此的投入性需求,簡單的揉肩、小腿與按壓腳底,通常就能讓伴侶感到驚喜與親密了。 在平凡日子裡持續提升關係 還記得多年前流行過「小確幸」嗎?儀式感與它相似,但比起偶一為之的小確幸,更像是「將製造出的獨特,逐漸習慣化,成為新的固定模式」。 儀式感也鼓勵我們「多嘗試」、「偶爾升級一下」,雖然這多少會用到錢,畢竟要享受就得付出。但花錢讓自己開心,只要量力而為,沒什麼不好。 更何況不是每個儀式感的營造都得花大錢,它甚至可以不花錢;因為儀式感核心在於「是否用心規劃,創造出獨特時刻」。有人習慣在下班後到操場或健身房流點汗,享受身體的活動;有人會在睡前冥想靜心,作為一日的結束。 至於關係當中的送禮、約會、旅遊、透過新體驗創造驚喜等,關鍵是「兩個人一起享受」、「雙方都開心」。最忌諱用儀式感當藉口來強迫別人,對伴侶進行情感勒索。 愛情中的儀式感不只是跳脫日常,升級品質,還加上了「雙方一起創造某個默契或經驗」。曾有網友分享,自己與伴侶書寫交換日記持續了好多年;也有人習慣晚餐後,與伴侶到附近公園散步閒聊;我與伴侶則會在週末夜裡,分享對彼此的感謝。 所以,情侶可以一起規劃、創造更多屬於兩人的儀式感。透過「一起規劃、開心享受」來提升對關係的重視與投入,能讓感情持續升溫、雙方更加靠近。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在一起,不是要你假裝幸福》 {DS_BOX_3905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2.14

職場

頂著剛出爐的餐旅管理學士學位,山謬在一間旅行社找到他的第一份工作。精力充沛的他展開了職場生涯且晉升得很快,沒多久就擔任了這間分社的副主管。同時,也因為他豐富的專業知識,他深受客戶歡迎。 只是好景不常,網路訂位平台的興起與其蓬勃發展,很快就打亂了傳統旅行社的運作模式。這使整個部門光采不再,也失去了重要性。然而,山謬依舊不受動搖,始終忠於自己的崗位。一想到自己可能得離開這間他最熟悉且擺滿各國地圖和旅遊說明書的辦公室,他就背脊發涼。有很長一段時間,山謬都這樣說服自己,人們應該會永遠都需要真正的旅遊專家——直到這間旅行社的大門,終於永遠關上。 理智的輕聲細語 山謬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所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如何經常決定了自己未來的整個職涯路線。這點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人在職場路上,一開始總會衝得特別快。 想像這是一座金字塔,要從最底層往上爬一階,其實並不需要特別幸運,也不需要非常能幹。很多時候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只要有人離開較高的那一階並空出位置。 可是在任職者眼中,這種早早獲得的升遷,卻像一個再清楚不過的信號:告訴自己正走在一條完美的職涯大道上。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明日之星錯覺」。 但是人爬得越高,空氣就稀薄,空間也越有限——最高處唯一的位置就是CEO。假若這是個成長中的行業,問題就不大,因為你在這裡面還有轉職或換職的機會。可是如果一個行業正在萎縮,現實就會變得無比殘酷。你會突然覺得自己被困在一條單行道裡,就像前述的旅遊業行家山謬。 所以如果我們能在進入職場前,就正確預測出各行各業未來的榮枯,是否就能找到解決辦法呢?聽起來很不錯,只是如果有人可以這樣未卜先知,根本就不需要進入職場拚搏;幾個厲害精準的投資,就能讓他擁有千萬富翁的身價。 所以事實是:沒有人能預知某種職業或產業在接下來的30年裡究竟會如何發展。有誰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會想到,當時還很有利可圖、具壟斷性的報社,很快就會被一間沒沒無聞的新創公司,搶走一大部分的廣告收入?而且那公司還有個超級幼稚的名字叫Google。從定義來看,翻天覆地型的創新本來就無法預測,否則人早就應該知道。 因此想避開單行道,就只有一種可能:讓自己變成一部「學習機器」!我所認識的每一位成功人士,幾乎都是像海綿那樣在吸收重要新知,而這就是他們成功的祕訣。美國投資家蒙格曾說:「我總是看到這種人在升遷,他們不見得最聰明,有時候甚至也不見得最勤奮,但他們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比早上起床的那一刻更聰明些。而且,哇塞,你知道這多有用嗎?尤其是如果你已經這樣做了好長一段時間。」 學習的重要性甚至勝過聰明才智。蒙格(Charlie Munger)也曾在一場加州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警誡那些準畢業生:「你們被詛咒得終生學習。而你如果做不到,就注定會失敗。你沒辦法以現有的知識,在人生路上走太遠。只有那些你在離開這裡之後繼續學習的,會讓你在人生路上不斷向前。」 不要被那種「明日之星錯覺」迷惑了。即使你在職場上一開始就平步青雲,也不代表接下來的20年,都能一直展翅高飛。 我建議你在展開職場生涯之初,就多嘗試幾種不同行業,不要固著僵化在某一行裡。而且即使之後在某一行已紮穩根基,還是要持續不斷的加深加廣自己能力圈裡的知識。因為你的知識和技能總會過時,但不會在一夜之間,而是在1到3年內。 所以請大量閱讀。每年50本書,每周10篇長文。你得對與知識及能力有關的事保持偏執,它們通常不像你所想的那樣廣泛和持久。而如果你那一行開始沒落,請及早脫身,不要等到船沉了再同歸於盡。 *本文摘選自商周出版《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DS_BOX_39457}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4.29

財經

臺灣證券交易所預告自2027年起,將「公司治理評鑑」正式更名為「ESG評鑑」,企業的永續行動與揭露透明度將成為評比主軸。面對這項制度轉向,企業必須重新盤點永續揭露與資訊透明程度。對信義房屋(9940)來說,這場轉型其實早已啟動,從碳盤查制度、董事會性別配比,到社區共學計畫,都成了他們提前完成考題的答案,也讓企業連續11年獲得公司治理評鑑前5%的紀錄,持續受到關注。 樂高模型背後的故事 學生從社區學起 在台北市萬芳高中,一群學生曾花上三個月,拼出一間門市的樂高模型。他們走進街區,觀察社區歷史與生活需求,再以積木還原建築輪廓,模擬城市共創提案。這份作品後來成為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20週年紀念禮,送給創辦人周俊吉,也象徵了企業與社區之間另一種形式的共建。 「幾年來,老師傳承了社區意識給學生,學長姐再傳給學弟妹。」台北萬芳高中積木社時任社長陳昱全說,這堂課讓他完成一項創作,也第一次真正去想,自己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從分店到街坊 讓永續成為地方日常 這樣的參與,其實也是信義房屋長年投入的方向。除了「社區一家」計畫,信義房屋更利用全台分店網絡,串連地方居民與在地組織,辦理捐血、義賣、疫苗施打與文化推廣等活動,推動居民參與、共創社區改變,讓永續融入街坊日常。 而在社區之外,信義房屋也將永續精神深化至內部制度規劃,將環境治理納入企業營運架構之中。 永續治理內建組織 制度與行動雙軌推進 在制度端,信義房屋早在2021年承諾「2030年達成信義房屋淨零、2050年全集團淨零」,每年推動碳盤查,並交由第三方查驗。2024年更在全球碳揭露專案CDP中取得氣候構面A級,從全球2.2萬家企業中脫穎而出,進入前2%名單。 治理結構也同步調整。2025年董事會改選後,預計7席董事中女性將達3人,性別比例符合多元性別代表性。現任董事具備法律、財務與企業管理背景,決策機制穩健,具備因應新評鑑制度的治理條件。 評鑑結構轉向 信義持續穩健應對 在2024年臺灣證券交易所第十一屆公司治理評鑑中,信義房屋再度入列上市公司前5%。今年共976家上市公司參與評比,僅49家入選,信義房屋與台積電(2330)、台灣大哥大(3045)等企業同列11連霸行列,並為房仲業唯一入選者。 今年的評鑑中,「推動永續發展」構面權重提升至35%。信義房屋在氣候治理、資訊揭露、社區行動等層面皆已具備制度化基礎,評鑑方向雖有調整,企業步調未受影響,反而更加凸顯其長期治理策略的穩定與完整。 信義房屋表示,良好的治理來自制度設計的細節,也來自組織日常管理、資訊揭露與社會參與的實踐力。未來將持續優化治理架構,強化ESG作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方向,朝向長期價值穩健前行。 ...

2025.06.13

職場

退休後的人際關係,怎麼辦? 從退休規劃角度看,這堂課似乎沒有太多準備工作可做,一旦真正退休,最先感受到準備不足的,卻很可能是這堂——離開職場後生活圈一夜之間產生巨大改變,雖然不見得都是壞的,但只要是改變就需要花力氣適應。如果適應不良,期待中的美好生活可能反令人失落沮喪。 改變發生在和原來熟悉的社交圈脫節。上班族的世界圍繞工作打轉,離開職場,要維繫和老戰友關係難度很高。原因是,退下來後會漸漸發現,你不是原來的你,他們也不是原來的他們,少了工作這個粘著劑,結合不易。 退休就該多交新朋友? 少了老朋友,有人說要努力結交新朋友,我同意一半,朋友多很好,但無需為怕孤單而交朋友。現今社會要擴大連結的方法很多,保持自身不斷學習成長,比有一群常在一起吃喝的朋友重要。 還有人說,要盡量和年輕人交朋友,我也覺得沒必要,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交友和年齡無關。 過去幾年,我從旅行中結識一些朋友,一方面有共同興趣,自然容易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和愛旅行的人相處,既能共歡樂,也能共患難。即使只是萍水相逢,既能把酒言歡,也能掏心掏肺。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比有一堆可以聊天打屁,但並不真正關心你的朋友強得多。 改變也發生在退休後和原來「交往」不多的家人關係更加緊密,更長的相處時間對某些人來說如魚得水,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一種負擔,甚至苦難。如果沒有心理準備,退休生活品質必受影響。生活需要斷捨離,重點之一正是包括家人在內的人際關係。 退休後,如何與另一半相處? 其中重中之重必然是和另一半的相處,過去幾年常有人寫私訊問我這方面有問題怎麼辦?我除了勸對方努力改善經營外,其他辦法不多,這幾年見多負面案例想法有所改變。退休後人生還有幾十年要過,如果學業,事業都可以打掉重練、重新再來,感情有何不可? 夫妻之間關係不睦能修補當然最好,難修補但可以相互尊重,各過各的也還能接受,否則乾脆長痛不如短痛,離婚、卒婚、分居等都是選項。時代不同了,不需在意外界眼光,但必須把子女關係、財產分配等議題整理清楚,退休不是人生尾聲,是新階段開始,要讓它清清爽爽開始。 至於和父母、子女相處,華人傳統觀念家庭是互助團體,演變至今,不少中壯年被照養年邁父母或自立能力不佳的子女壓得喘不過氣來。個人認為,不管身為人子(女),人父(母),該盡的責任一定要盡,超出部分則需量力而為。底線是不要賠上自身追求人生理想機會,這麼做不是自私,是為人生負責。 改變更發生在獨處時間大幅增加,這點同樣可能是受人歡迎,或令人害怕的改變。通常事先有規劃的人迫不及待展開新生活,但如果退休是在被動,甚至被迫狀況下發生,很容易對突然空閒下來的生活感到手足無措。 退休後,該怎麼「轉移注意力」? 這時有些人會把注意力從工作轉為投資理財,因為它給人一種繼續為生活打拚的假象,但事實是,雖然兩者目的都是賺錢,但通常工作越努力,錢賺得越多,理財則和努力沒有必然關係,退休後把過多精力花在此,輕則浪費時間,重則賠光退休金。 獨處的不二法門是從事職志,一頭栽進會做、喜歡做,又有意義的職志世界,獲得的回報不是金錢(或者該說不是目的),而是源源不斷的平靜喜樂和成就感,以及更好的人際關係、更高的生活品質。 每每說到這點總有人說:「我的職志就是投資理財啊!」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我無話可說,但據我觀察,多數這麼說的人只是對自己認識不足,不清楚除了金錢外能令自己安身立命的事物。離開職場後將重心放在理財上,以為保持生產力,其實不過玩金錢遊戲而已。 與家人親友相處是生活一大樂事,前提是要有類似價值觀,而不是抱團取暖。退休後無需考慮利害關係,更要做到人際斷捨離,空出心思時間做想做的事。老伴、家人、朋友陪自己走一段人生,感謝、感激!但別忘了,走著走著終究是一個人,務必善待那位永遠不離不棄的朋友:自己!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倪旻勤 {DS_BOX_32945} ...

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