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社會觀察

共有 391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還記得當兵前夕,我在TLC上看到Anthony Bourdain的節目「波登不設限」。接著,我在台大附近的的二手書店找到他著名的《Kitchen Confidential》和《A Cook’s Tour》兩本書的合集。 新訓後,下單位到了媽祖北竿後,他的這本書與YouTube上的影集在那段知識乾涸的時期,成了我的精神糧食,也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的世界與旅遊觀。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出過國,但透過波登的介紹與文字,我一步步的隨著他走遍世界各地,用眼睛與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共餐。 那時我就覺得,也太酷了吧!透過吃飯可以認識朋友、了解不同文化,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做到,肯定會很好玩。 CP值高到令人害怕的餐廳 某天,我在魚攤老闆的帶領下,來到台南東區的「詹記家常飯桌鮮魚湯」,吃一頓不知會出什麼菜的晚餐。原本是要跑安平漁港挑海鮮,接著帶去餐廳煮來吃,不過那天沒什麼魚,於是就直接去吃飯。 在這之前,我沒有接觸過「飯桌文化」,他們用台語說叫「飯桌仔」。在略微了解後,發現飯桌仔很像是有很多海鮮的傳統自助餐。但想了想,形式更像是日本某些海港附近會有的食堂,就是一盤盤菜燒好就擺出來。一盤都不大,當作1~2人份都行,點菜方式是有湯、有飯、有小菜的隨你點。 當天,老闆和老闆娘都過份客氣,現場包含他們也才5大1小,他們端出來的菜卻大概是十人份,讓我感受到台南人的熱情。 其中,「紅燒鱸魚蛋」與「酥炸虱目魚領」讓我印象很深刻。一般在外頭吃魚蛋都是吃凍貨,炸過後搭配甜甜的沙拉醬,以補足它乾澀鎖喉的口感,但這邊卻是吃紅燒的。 虱目魚領則是虱目魚背鰭那條帶骨的部位,炸過之後拌點蔥絲、辣椒與蒜末,是極度下酒的一道菜,讓我看到虱目魚不同的使用方式,相當有趣。 菜差不多上完時,大概是我們入座半小時後的事了。看著老闆老闆娘坐下來,我心中好多問題想問,因為菜單上的品項與金額都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肉那麼厚的澎湖小捲,真的一尾只要80元嗎?豆瓣虱目魚肚一片真的只要95元?自己去漁港買和處理的海魚,煮成湯後只要那個價格嗎?真的很好奇他們拿的貨價,到底是多低? 但在一番討論後,我才發現,原來不是因為他們拿的價格多美麗,才敢開這樣的價格,而是他們知道吃飯桌菜的人以長輩居多,價格就得符合長輩們的期待。 讓我覺得可怕的是,老闆和老闆娘半夜會親自跑漁港,回來後緊接著備料、趕在10點30分開門;做完中餐後下午沒得休,得繼續準備晚餐開門的料;結束後,得收拾到少說晚上9點、10點。再過沒多久後,得再跑一趟魚市場,重複一樣的工作。 有一派人說自己堅守古早味,其實堅守的是「古早價格」 在鹹粥事件後,有一部分人自稱「老台南」,說自己並不討厭知名鹹粥店,但覺得他們的價格偏高。因此,身為老台南的他們,會選擇去學甲或哪裡吃更實在、價格更貼近古早時期的虱目魚粥。 聽完後讓我覺得,這群自覺堅守古早味與古早價格的人們,似乎活在了過去。 總有一群人,天天緬懷著現在的什麼東西沒有以前好,食材不如過去、價格不如過去、人情味不如過去⋯⋯。可是,我們是活在2023年的現在啊!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在我聽完尋常店家的日常以及進貨價格後,我真的覺得,若你堅守與緬懷的東西,是建立在商家必須提供你幾十年來熟悉的價格上,否則就是溢價、是觀光客才吃的、黑心商家,甚至看人家有沒有違建、有沒有漏開發票,這些評論真的很不合理。 那些沒有漲價、堅守著你熟悉價格的商家,就算有違建、沒開發票也沒關係,因為他們數十年來價格如一。 對我來說,這些人就跟無理的流氓沒兩樣,一不順他的意就找麻煩,順他的意就相安無事並且大力讚好。 為什麼做傳統小吃的人不能有更好的生活?很多做小吃做到買房子的,八成都會被人嫌棄,說味道變了、老闆變了、回不去了、我不會再吃了,還是巷口那攤老闆實在,幾十年來還是守著那個老攤子。 我更希望的是,那幾十年來堅守老攤子的老闆有辦法退休了,或是換個好一點的工作環境,不用太陽天、下雨天、颱風天還得硬扛著腰傷、膝蓋傷,推著那台攤車去滿足你流氓般、以為在堅守傳統價值的自以為是。 你崇尚的傳統價值(大碗又便宜),九成九是建立在:店面是自己的,不用付店租;員工沒有勞健保,休假制度極度不正常;是家族企業,你拗我、我拗你大家辛苦一點。 隨著各項民生成本提高,出來做生意的,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越來越好?難道領薪水的你,不希望自己能升職加薪? 看不慣別人賺符合2023年生活開銷的人,該醒醒了。不要試圖轉移自己的情緒,什麼要老闆體諒大家薪水沒漲、共體時艱,這不就是慣老闆口吻嗎? 一間店除了食材,房租、設備、薪資都是成本,小吃店也一樣! 那天吃飯快結束時,老闆跟老闆娘說,我們應該漲一點,不然實在太便宜了,是在做辛酸的。看著老闆娘眉頭深鎖,我說,其實也不叫漲價,就只是賣個符合現代開銷、合理的價格。 進價60~70元的東西只賣80元、95元,若你封閉的腦袋覺得20~25元的價差,再加上其他同樣微薄的價差,就足以支撐生活;並且繼續用優質的菜色服務顧客,再走個3年、5年,甚至10年,那你真的是在妄想。 因為那個價差都還沒加上房租、水電、瓦斯及各項雜費,還有設備、裝潢的折舊與攤體,老闆娘與老闆本身的薪水等。 透過這次的飯桌體驗,我很慶幸自己能如自己偶像一樣,走進別人的生活和堅持,去理解旁人難以察覺的掙扎。 傳統餐飲真的難,不要說傳統小吃就該怎樣。若台灣開始瀰漫著你紅了、賺錢了,我就要想辦法捅你的氛圍,那真的蠻悲哀的。 *本文獲「廚師漢克 - Hank Cheng」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8.25

國際

韓國的高齡者是OECD國家中工作最久的老人。根據OECD最新的資料顯示,2017年韓國人從勞動市場「完全退休」的年紀,男性為72.9歲,女性為73.1歲。為OECD 36個成員國(編按:目前有38個成員國)之中最晚退休的年紀。OECD的退休平均年紀,男性為65.3歲,女性為63.6歲,由此可知其中的差異有多大。 韓國人自公司退休的平均年紀為50歲前半,一般來說,韓國人退休之後的20年,必須在惡劣的環境下,做著不知何時會被開除的兼職工作。 韓國長者靠便宜車資做「地鐵宅配」 「地鐵宅配」的工作受到韓國高齡者歡迎,由持有「敬老通行證」的年長者搭乘地鐵宅配行李。主要的行李像是購物商場或百貨公司的服飾、公司的文件等等。在韓國只要搭地鐵,常常可以看見年長者雙肩雙手背好提滿數十個大型購物袋。他們每個月能夠收取五十多萬韓圜(50萬韓圜約新台幣1萬1500元)的宅配費用,加上付給仲介業者介紹費,大概剩下30~40萬韓圜(約新台幣6900元~9200元)。 但是要能夠完成地鐵宅配的工作,必須要具備足夠的體力,能夠整天在地鐵裡轉來轉去,還必須具備「速讀購物商場或百貨賣場英文品牌名稱」的靈敏度。對體力沒有自信,或是沒辦法看懂英文字母的年長者,是沒辦法做這份工作的。 韓國長者也做回收!一天跑2趟、每月賺不到台幣5千元 位於首爾市西南方的麻谷地區,因為鄰近金浦國際機場,有高度限制的關係,是首爾市最晚開發的地區。幾年前這邊還是田地,國際機場2001年移往仁川之後,就開始推行大規模的開發計畫。2018年開始建設最高級的大學醫院及大企業的尖端研究設施,還蓋了植物園、公園及購物中心。現在已經成為高級公寓林立的新天地。 「永東古物屋」位於麻谷地區的一隅。「古物屋」是指收集回收垃圾,然後再賣給回收業者的生意。永東古物屋約330平方公尺的庭院裡,銅鋁鐵等回收物,以及回收的紙箱及寶特瓶散落一地。 傍晚6點左右,一對老夫妻推著推車來到永東古物屋,車上堆滿成山的紙箱。老爺爺在前面拉,老奶奶在後面推。老爺爺身高約170公分,身材偏瘦。推車上成山的紙箱,看起來少說也有2公尺高。推車的兩側,掛了塞滿寶特瓶的塑膠袋。老夫婦的推車一進到裡面,可能是觸動了入口的感應裝置,發出巨大的鈴聲。接著馬上就有年輕員工從裡面走出來,幫忙卸下紙箱。在整齊成堆的紙箱下面,還出現了鋁板及報紙。超過一百個被壓得扁扁的寶特瓶,自塑膠袋傾瀉一地。 年輕員工將卸下的回收物依序用磅秤測量。「紙箱93公斤,白紙6公斤,報紙15公斤⋯⋯」 一位看起來二十多歲的社長從管理室走出來,付給老夫妻回收費用。一整天拉著推車收集回收垃圾的老夫婦,拿到的金額是2萬200韓圜(約新台幣465元)。老奶奶笑著說,「今天運氣很好撿到鋁板,拿到的錢是平常的2倍以上。」 老爺爺八85歲,老奶奶82歲。這對老夫妻住在距離古物屋走路約30分鐘左右的地方。每天2趟,拿著撿到的回收物來這邊賺取生活費。據說每天約20位的年長者,定期出入永東古物屋。 「我們的營業時間為早上6點半至傍晚6點半。早上才剛上班,就已經有好幾位長者推著堆積成山的回收垃圾排隊等著。一大早賣掉前一晚收集的回收物之後,再推著空車繼續在街上撿回收。這邊的年長者一天大概會來2趟,把撿到的回收物賣掉。但是靠回收賺到的錢,一個月大概只有20萬韓圜(約新台幣4600元)。」——永東古物屋社長 雖然如此,但是回收物的價格真的是出乎意料的便宜。紙箱1公斤60韓圜(約新台幣1.4元),報紙1公斤80韓圜(約新台幣1.8元),列印用白紙最值錢,1公斤160韓圜(約新台幣3.7元),寶特瓶1公斤80韓圜(約新台幣1.8元)。回收垃圾最大進口國的中國,自2018年起禁止進口之後,回收價格就崩盤了。 「直到今年初,我們賣給回收業者的紙箱單價,1公斤還有100韓圜(約新台幣2.3元),但是現在只剩85韓圜(約新台幣2元)。所以我們能夠付給年長者的價額也是越來越少。年長者們一次能夠撿的量大概就50~60公斤左右,即使一天跑2趟,也賺不到1萬韓圜(約新台幣230元)。加上推車大概重50~70公斤。社福團體雖然送給長者們輕量的推車,但長者們還是習慣用舊款笨重的推車,覺得重『才能載比較多』。看到腰彎到不行的老奶奶拉著笨重的推車前來,實在是於心不忍。」{DS_BOX_35393}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