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相處

共有 300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如果爸爸能夠在有限的親子時間裡做到深度陪伴,對孩子將會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甚至可能超過媽媽。 例如我們家,在樂樂眼中,媽媽是安全港灣,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情,都可以在媽媽這裡得到最大的情緒支持,而爸爸帶給他的陪伴則是媽媽給不了的。 樂樂很喜歡跟爸爸在一起,也很崇拜爸爸,經常還不到週末就期待爸爸教自己程式設計,甚至當我們一家人在公園玩的時候,會悄悄的對我說,他想和爸爸單獨到處走走。 我知道,他和爸爸之間有小祕密不想讓我知道。即使樂樂經常因為一些事情跟爸爸發生爭執,甚至因為爸爸嚴厲的話語而傷心的哭,但他還是喜歡爸爸、崇拜爸爸。 先生陪伴孩子的時間比我少,為何孩子與爸爸的美好回憶更多? 樂樂晚上原本是跟爺爺奶奶睡,在他四歲多的時候,有天晚上他洗完澡後不肯去爺爺奶奶的房間,想要跟爸爸睡。 我對他說:「爸爸待會兒還有工作,媽媽陪你睡,等你睡著了,爸爸就會過來陪著你,可以嗎?」 樂樂說:「不,我要爸爸陪我睡,我不喜歡媽媽了。」 明明半小時前還說愛媽媽,這也變得太快了。樂爸還沒有回應,我先把樂樂抱到房間去穿睡衣。樂樂很生氣,用他的方式重覆的表達:「我要爸爸陪我。」在他的強烈要求下,樂爸雖然手上工作很多,但最後還是心甘情願的陪他入睡。 我採訪樂爸:「被樂樂『欽點陪睡』的感覺怎麼樣?」樂爸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我說:「怎麼不說話?我猜你一定樂歪了,就開心大笑吧!」樂爸終於忍不住,笑了出來。 有一天,我問樂樂:「你最喜歡爸爸陪你做什麼?」 樂樂回答:「我喜歡爸爸陪我去爬山、陪我踢球、陪我看噴水池、陪我爬樓梯、陪我坐小火車⋯⋯」他一口氣說出好多和爸爸一起做的事情。 我繼續問他:「那你最喜歡媽媽陪你做什麼?」 樂樂回答:「我喜歡媽媽陪我做勞作」我等著他繼續往下說,結果卻沒了下文。我有點失落,提醒他:「那你喜歡媽媽陪你看書嗎?喜歡媽媽陪你去圖書館嗎?喜歡媽媽陪你跑步嗎? ⋯⋯」 在我的提醒下,樂樂才想起來似的回答:「我喜歡呀。」 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樂爸陪伴樂樂的時間還不到我的五分之一,但是在樂樂的心目中,爸爸卻帶給他那麼多美好的回憶呢? 答案是:媽媽給孩子的愛是像細雨春風般溫潤無形的,媽媽能讓孩子感覺到被包容、被允許、安全和溫暖。而爸爸給孩子的愛,像山一樣高大而巍峨,爸爸能讓孩子感覺到力量、勇氣、責任和含蓄。 會對子女職涯產生重要影響的5種類型爸爸 孩子3歲以後,獲得了足夠的愛和安全感,下個階段便開始追求「榜樣」的力量,而最好的榜樣就是爸爸。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史蒂芬‧波特(Stephan B. Poulter)在《爸爸是第一個老闆》中列舉了對子女職涯產生重要影響的5種類型的爸爸:高成就型、不定時炸彈型、消極型、缺席型、心靈導師型。 1.高成就型 高成就型爸爸,會要求孩子把一切做到最好,但同時又有「不要比我做得更好」的矛盾心理。這種內心的衝突源自爸爸自我價值的缺乏,導致孩子長大後會特別重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高成就型爸爸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一種「受阻性」,出自於對爸爸的叛逆心理,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表現可能無法反映出自己真正的能力。 2.不定時炸彈型 不定時炸彈型爸爸,總是大喊大叫、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這種類型爸爸的孩子,在童年時代為避免爸爸發怒,總是小心翼翼的維持家裡的和平氣氛,並暗中觀察爸爸。他們錯過了成長時期所需的正常發展,長大後會為了避免衝突而取悅他人,並且容易對於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焦慮。 3.消極型 消極型爸爸,不會主動或直率的談論任何有關家庭、事業或個人生活上的事,他們習慣默默付出。消極型爸爸的孩子比較被動、沉默,可能在情感表達上有些障礙,有時會懷疑自己的溝通能力,以及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4.缺席型 缺席型爸爸,會忽略或不理解孩子,也不關心這種養育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類型爸爸的孩子,在與男性上司合作時或和公司裡的高層人物互動時可能會出現障礙,很容易對上司產生敵意和怒意,並且常常會有憤怒的情緒。 5.心靈導師型 心靈導師型爸爸,會鼓勵、陪伴、愛護子女,他們深知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這類型爸爸的孩子,具有理解別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會用正面的方式與別人溝通。他們能夠如此,是因為這些已經成了他們生命中身體力行的原則。 在這些類型中,缺席型爸爸在人際關係方面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男生,更需要從爸爸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們會模仿爸爸的行為來當成自己成長的範本。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 {DS_BOX_37891}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7.26

職場

MBTI性格測驗依據能量方向,將人格的2個極端分成「外向型」(E)和「內向型」(I)。 在會議上平均只需2秒,就能毫無顧忌的表達想法的外向型(E),或許會覺得平均猶豫不決7秒後,才用稍嫌微弱的聲音回答的內向型(I)缺乏自信。這是因為,內向型的人在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前,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相反的,偏好透過語言整理思緒的外向型,則會在大家保持沉默的肅穆場合說出:「那個⋯⋯我認為是這樣。」比起紙張,更傾向用聲音填滿空間。 這種樣貌在寫文章時正好相反。擅長撰寫文章的內向型,覺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更輕鬆;然而與此相反的是,如果讓外向型的人從原本擅長的語言表達,改成利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讓他們感到吃力。 外向型和內向型的其他表現方式 某天,內向型的人為了討論公事,向外向型的同事提出了邀約。 內向型:「有事情想要跟你一起討論,有空要不要去喝一杯呢?」 外向型:「好啊!要不要今天就去?」 總是給人親切且積極傾聽形象的外向型同事一入座,就開始說起自己的事。就這樣隨著時間過去,到了差不多要分開的時候,同事說:「今天也都是我在說話,下次你一定要多說一點。」然後就這樣結束了這次的約會。2人都覺得這樣分開很不踏實。 內向型的人心想:「你要開口問,我才能回答啊⋯⋯。」為了沒能說出口的話而感到可惜。 外向型的人則會覺得:「我已經說了這麼多我的事了,為什麼你一句話都不說呢?是我話太多了嗎?」因為沒能聽到對方想說的話,而覺得惋惜。 外向型和內向型有什麼區別呢?外向型的人相信,對方會像自己一樣敞開心胸;而內向型的人則期待他人提問,讓自己可以發言。由此可知,2種類型的人營造對話氣氛的方法大不相同。 不僅如此,外向型的人偏好動員表情、手勢等,積極強調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內向型則利用低調的敘事方式和謹慎的行動,讓他人集中傾聽自己想說的內容。 另外,內向型的人比起外向型的人,更加以自己為中心,所以常常使用「我」;外向型則較常使用「我們」。這也是一項顯著的差別。 外向(E) 內向(I) 「好吧,我們開誠布公談談吧!」 「再考慮一下吧!」 主動先接近他人 多數喜歡多元的關係 先行動再思考 喜歡用言語表達 等待他人的接近 偏好與少數人緊密接觸的關係 三思而後行 喜歡以文字表達 在辦公室裡偏好的座位 在辦公室裡選擇自己感覺舒適的座位時,內向型的人,大部分會選擇偏僻且可以完全專注在工作上的座位,或是因為不顯眼、而能夠與他人保持距離的空間。 相反的,外向型的人雖然不會偏好位在入口旁、完全暴露在外的座位,但是有可能因為太過與世隔絕的座位,感到鬱悶。 他們通常喜歡在不需要極度專注於業務的時期,可以掌握同事們的狀況,或是想在自己說出「唉,集中注意力太久了」、「現在開始專心工作」之類的自言自語時,同事也能互相分享。 在家(休息)時的樣貌 在能完整休息的家裡,家人正在等著你。外向型的人也想和心愛的家人分享日常生活;不過,對內向型來說,不管再怎麼親近的關係,還是希望可以保障專屬自己的空間。 有些人曾承認在踏進家門前,會待在自己的車裡獨處一段時間。「家人總是以為我是加完班回家的,其實我常常待在車上吃飯,或看電影打發時間。我連在自己的家裡,都能感覺到自己的情感被消耗。」擁有內向型性格的人會像這樣表示,需要自己的空間。 這項特徵在對話時也很明顯。內向型的人會說:「拜託安靜個10分鐘吧!」與此相反,外向型則會說:「為什麼不說話?難道我會吃了你嗎?我們聊聊吧!」不管是面對關係或壓力,都想要透過對話來解決。 為了成功的合作,互相記住對方 如何和「內向型」好好合作? 人們常常會說,外向型認為對內向型最大的體貼,就是主動靠近。例如,認為在會議上詢問:「你覺得如何呢?」或是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公開自己的故事,可以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然而,內向型的人不論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和他人變得親近都需要時間。因此在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前,需要一段等待時期。 在開會時,內向型的人也必須有一段準備思緒的時間。所以,事前先分享會議主題,然後再開會比較有效率。此外,在會議期間,比起主動說出意見,寫下各自的想法再進行分享的書面腦力寫作(Brain Writing)式會議,可能更加有效率。還有,如果想和內向型的人進行深度對話,詢問他們的想法是有效的。 如何和「外向型」好好合作? 內向型的人常有的錯覺是「就算不說也會知道。這種程度,應該知道了吧。」相反的,對外向的人來說,語言是「傳達自己心意大小」的工具,所以有想要的東西時,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表現出來。 因此,內向型的人惜字如金的矜持模樣,在外向型的人看來,可能會被解釋成不坦率,所以我們不要把想法一點一點累積在心中,應該要及時說出來。需要整理思緒時,應該告訴對方:「我需要多一點思考時間。」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狀況。 仔細想想,外向型的人就算在思考的期間,不也總是會告知自己的想法,並透過「太過專心了。休息一下吧!」或「嚇!檔案不見了。」等,分享他們的工作狀況嗎?另外,內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比起來,聲音有可能比較小。 一個人的聲音大小在職場上,常常被視為對工作的自信與熱情。所以,懂得用有力的聲音,充滿自信的表達自己的主張,也是在職場中必備的能力之一。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如果害怕上班,呼叫MBTI》 {DS_BOX_37033}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