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頻踩追稅坑,星巴克到台商為何不自覺陷「賭徒盲點」? 「假如你公司被台灣國稅局要求補稅,開始打行政訴訟,你認為有幾成機會,可以少補一點稅?假設五千萬,只要能少繳五百萬就好?」這是商周CEO50課堂上邀請的專家、KPMG台灣所稅務部營運長陳彩凰拋出的提問,答案是「十賭九輸」,「你有逾9成機率敗訴,只能乖乖繳稅!」 陳彩凰強調,在公司稅角度,砸下公司大量資源、長時間去做行政訴訟,這不是理性的商業決策,最好的,就是事前預防。「投資前,就先想好應對稅局的『投資故事』。」 在商周CEO 50的課堂上,這次討論的是愈來愈嚴格、愈難有灰色地帶的稅務題,過去常見的避稅方法,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有道德甚至刑事風險的逃稅。 例如,過去企業避稅,將獲利放在低稅負國家,是常見避稅手法。如台商三角貿易把較多利潤留在稅負較低的香港、新加坡合法避稅,行之有年。稅官出身的陳彩凰特別提醒,避稅的第一個雷區:避稅布局不能單用企業角度下決策,要加入稅官角度換位思考。因為稅局是用上帝視角來看,資訊是全面的,而企業是從凡人視推論稅局會不會查,是很危險的。 什麼是上帝視角? 近年來,為了要減少資訊不對稱,現在全球稅局聯合起來打群架,資訊交換很迅速。當你在A國申報過的資料,不要以為B國不知道。陳彩凰就舉一個台商例子說,當他們在某個太平洋上島國成立的公司被要求補稅,沒隔多久,他們在另一國有設立公司的稅局,也開調查通知來了。 而且,過去企業避稅布局認為符合每一個投資架構中的所在地法規就好,但在稅也變成地球村的現在,五個合法的避稅布局加起來,當最後有效稅率過低,可能就有逃稅嫌疑。 例如蘋果透過投資架構避稅,2014年企業所得稅有效稅率0.005%,KPMG執行副總經理林嘉彥打趣說,台灣企業能賺一塊錢,被課一次稅,做到「不被重複課稅」就很棒了。但跨國企業是「重複不課稅」,做很多細膩規劃,到哪幾乎都不用繳稅。 只不過,這也成為查稅重點,蘋果最近就被判決,必須向愛爾蘭政府補繳130億歐元,相當於超過新台幣4660億元的天價稅金。林嘉彥提醒,這是避稅第二個雷區:企業有效稅率不是越低越好! 雖然稅率沒有一個「公訂價」,各企業不同,但有一個參考值,也就是全球最低稅負推出,設立了全球最低稅率15%,跨國企業若有效稅率低於該標準,需繳納補充稅。所以,當你在某國繳的有效稅率,低於十五%,你就要有警覺。 稅法坑是老掉牙的議題,但為何跨國大企業到小台商至今仍頻踩坑?商周採訪多位稅務專家都得到同樣結論:「大家都有賭徒心態,認為查不到我!」 稅務問題有連鎖反應,曾有台商單次被追稅金額,就相當於單季獲利,一旦補稅,馬上反映在財報,拖累EPS、股價,面臨股東質詢;若不補稅打行政訴訟,投入的金錢、人力、時間都是高額成本,一旦被認定是逃稅,更會重傷企業品牌、形象。 「稅務爭議只要發生一次,能讓企業痛10年!」林嘉彥說。面對只有一成勝率的稅務爭議風險,你是做好準備?還是仍抱著賭徒心態? ... 2024.11.15
職場 二選一好難?可用兩招破框解題!學「尋找騾子」、「走鋼索」突破盲點 我在疫情中,努力兼顧工作跟關心兒子。在這個兩難困境下的悖論是:工作與生活、自我與他人、紀律與隨興、付出與獲得。 我要幫助兒子,隨時待命給予他所需要的;同時又要維持紀律、守住界線,以專注在我需要的。兩邊如何兼顧? 我為商學院努力推動策略創新,同時須滿足捐款人及校友。左右為難造成兩種選項:要不是改變學位課程,要不就是別做改變。在這個兩難困境下的悖論是:過去與未來、穩定與改變、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我如何應對市場機會與營運需求,同時彰顯傳統及認同? 衝突張力把我們拉扯到互相對立的方向,造成不適與焦慮。我們常在不同選項的兩難之下,感受這些衝突張力,覺得被迫做出改變。 但,隱藏在這些兩難之下的悖論,並非只是對立,其實它們也是相依的。悖論的對立力量,彼此定義、彼此強化。 我們可以思考的是,穩定及改變的悖論,其深層是許多生命挑戰。要繼續待在原來的軌道上,還是嘗試新事物?我們需要穩定,以維持立足點並保持專注;但我們尋求改變,為了創新、冒險、成長。 雖然這些需求彼此對立,但是穩定和改變也互有牽連。 你想改變,或為組織做出改變嗎?最好先評估既有人事物的價值;你想更穩定、更屹立不搖嗎?為了達到這一點,可能必須做出某些改變。 若只是從既有選項中擇一,那不會是最佳選擇。因此培養兼容思維的首要任務,就是「組合」,也就是學習如何更有效在矛盾中找到出路。 然而,面臨這些選項,產生沒有答案的問題,導致不確定性。多數人會限縮處理方式,專注在問題上,用標準更嚴苛的二選一思維,接著,做出一個自以為明確的選擇,移除不確定性,在短時間內將焦慮感減到最低,但這也會限制創意,削弱創新與永續的可能性。 我們傾向把這種二選一思維運用在各種挑戰,小至日常生活例如晚餐要去哪兒、大至處理生活重大事件。在組織裡,領導人運用這種二元思維回應策略上的兩難(進軍全球或深耕本地?);家長以這種方式選擇小孩的安排(幼兒園或雇請保母?)。我們覺得這些兩難困境是互斥的,選擇某個選項就表示拒絕另一個。 某些時候,二元思維很有用。比方說,決策後果很有限,不值得花時間或心力深入探索某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尋求明確的選擇,例如用在斬斷不良伴侶關係就非常合適,或任何結果顯而易見的選擇題。 不過大部分時候,以二元思維來回應兩難困境,結果是限縮你的回應,最糟的是你會做出有害的回應。 一旦必須選擇,我們通常想維持一致性,然後非常執著於某件事,最後陷入既有劇本。這種傾向經常會引導我們過度修正,擺向相反選項,啟動有害的循環。 企業組織經常碰到的是,創新過多與創新不足的搖擺。政治上,我們看到政策更保守以及更自由之間的搖擺。最終,這種二元思維會使我們在兩種不同選項間,不斷搖擺不定。 人生有九成的兩難困局,不是因為選項太少,而是思考受限。 如果我們用不同方式來思考,那會如何? 如果我們先從這些選項的矛盾著手,並認知到這些矛盾是無法解決的,那會如何?與其在矛盾兩端做選擇,我們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如何同時顧及兩端?如何逐步涵納彼此競爭的需求?我們進入兼容思維,接納衝突張力,推動更有創意、有效、永續的解決方案。 在專業與個人生活間取得平衡,就像不斷丟與接的雜耍。許多人面臨工作需求與工作以外需求之間的兩難,然而,我們學到在家工作的新方式,許多人開始喜歡這樣。這些挑戰也使新議題浮現,例如職場如何納入更多混合辦公的安排。 長期來看,為了追尋美好的結果,穩定與改變都是必要的選項。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只是人們面臨的張力之一,但因為很普遍,所以可以幫助我們導入總體的兼容思維方法。 在處理悖論時,能打造良性循環的兩種模式,我們取名為「騾子」(尋找創造性的整合) 及「走鋼索」(保持不斷的游移)。 第一個兼容思維模式,是關於尋找騾子。騾子是母馬及公驢生下的後代,比較有耐心、吃苦耐勞、壽命比馬長,不像驢子那麼頑固,且比驢子聰明。 尋找騾子是指找出一個有綜效的選項,這個方案能整合悖論的對立面。一九七○年代晚期,精神科醫師羅森伯格注意到,天才常會把對立觀念放在一起,發展出突破性想法。這些天才的靈光乍現,常始於他們工作中的對立力量,這種張力使他們困惑、挑戰,他們會探索如何把對立面放在一起。 近年的研究中,馬汀認為這種整合式思考是成功領導的核心。他在著作《決策的兩難》比較,整合式思考跟傳統思考不一樣的是,它抓出更多問題,以增加互競需求間的潛在連結。而且利用這些,他們對這個問題產生更全面的觀點。最後,整合式觀點的思考者會尋找更有創意的選項,而非安於不滿但可以接受的妥協方案。 尋求機會成本最低的創造性整合是有價值的,但不容易,也並不一定是應對每個兩難困境的最佳方式。有時我們必須在對立間轉換,這個過程,我們稱為走鋼索:與不平衡共存。這種模式可說是一種持續的平衡,絕對無法達到靜態平衡,而是持續的動態平衡;不斷微調、轉移重心。這種重心轉移是很小很小的,如果往某個方向動得太大,就會跌下去。 我們可以用走鋼索的方式在不同選項間不斷微微調整,不斷往前走,找到出路。不是在兩個選項中選出一個,而是一直在選項間跳動、在兩端間來來回回,這樣創造出來的模式,大致上兩個選項都兼顧到。 騾子及走鋼索,這是可以引發良性循環的兩種兼容思維模式,不過這兩模式並非完全不相關,它們會漸漸交織。偶爾騾子出現時,我們可能會走鋼索;或是可能找到一隻好騾子,牠突然需要我們專注在某一面或是另一面。 剛做研究計畫時,我預設最優秀的領導人,是那些能在創新和既有產品中找到創造性整合的人。但,我觀察到的卻非常不同。最成功的領導團隊確實偶爾會找到創造性整合,找出涵蓋核心產品和創新的需求,例如設法善用既有客戶關係來銷售新產品,但事實上,大部分成功領導人通常比較是走鋼索的人,更微妙、頻繁、有目的性轉移焦點和支持資源。 我們可能大部分時間會在工作與生活間不斷轉換重心,然後有時候是整合,例如可能把工作的事帶到與家人共餐時,展開有收穫的對話,從中學習與交流。我們也可能聚焦在創造性整合,卻發現有時候必須做出更多不斷轉換的決定。 {DS_BOX_39131} ... 202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