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25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百家樂贏錢

共有 8 則相關文章

焦點

最近大小S錄製的《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實境秀中,雙方對於教孩子的觀點不一引起討論,雙方價值觀差異性點在: 小S:不要從小養成花大錢習慣,才13歲買什麼1,000塊以上的衣服,我的毛毛衣也是我自己賺錢買的。(父母教孩子不亂花錢,這是對的) 大S:慶祝她得第一,舞蹈比賽得第一,值得得到一個很高級的獎品。我買給她。(孩子表現好該得到獎勵,這件事也是對的) 最後,大S還跟小S說,不要長篇大論跟孩子說教不要亂花錢這件事。從大小S的對話中,小S教孩子不要亂花錢,這是正確的理財觀念;大S覺得孩子非常努力爭取到第一名的好成績,送個高級的禮物給她,這也是對的。那這件事到底誰做錯了? 孩子的理財教育只能有一套,父母、長輩先討論好 其實,沒有人做錯,重點在於父母想樹立哪一種價值觀給孩子?如果大小S的對話,發生在爸爸跟媽媽之間,或是發生在祖父母跟爸媽之間,代表雙方對於教孩子有不一樣的觀點,小孩到底要聽誰的? 這時候建議大人自己先討論好,不要把價值衝突帶給孩子,一方面孩子很容易產生價值觀的錯亂,「我到底要聽誰的?」,另一方面,會養成孩子日後習慣找能滿足他的家人買東西,例如「如果爸媽不買給我,我去拜託爺爺奶奶」,導致孩子永遠學不會了解錢的價值跟錢要花在刀口上這件事。 我在教爆奶弟弟(小兒)親子理財教育的過程中,類似的劇情上演很多次,他想買的東西包括模型飛機、海賊王公仔、好看手機殼等,最後只有模型飛機用他自己的錢買到,其他都沒買。 因為我規定所有親友不能隨便買東西給他,不然「需要」跟「想要」這門課就白上了,孩子的價值觀很容易偏差,而我也永遠變成家中的黑臉,所以在我們家任何人要買孩子想要的東西,都必須經過我的同意。(家中只能有一套理財教育) 小孩到底該窮養還是富養?我的答案是心靈富養、物質窮養 如果你跟大小S一樣,家裡很有錢,請問你會窮養還是富養小孩? 我的看法是「心靈富養,物質窮養」,股神巴菲特是標準的「窮養派」,他雖然擁有這麼多的財富,但他的小孩並沒有過著富二代的生活,他從不亂買東西給孩子,也不留一大筆錢給他們,但是他幫助孩子找到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0-2歲是感覺動作期;2-7歲屬前運思期(前思考期間),就是能說話但邏輯不健全,注意力也較不集中;7-11歲則進入具體運思期,開始進入會思考階段了;等到11歲之後進入形式運思期,具備較完善的邏輯及思考能力。 所以,孩子的邏輯跟價值觀7歲就慢慢被塑形了,而父母親就是孩子最好的模版(孩子會效法父母的行為),這時候大人可以開始用「心靈富養,物質窮養」來教養孩子。 父母該怎麼「心靈富養」小孩,以下分享我的作法: 1. 給孩子滿滿的愛,大聲跟孩子說「我愛你」,我常常問爆奶弟弟「你今天有想我嗎?我超級愛你的」,如果你從來沒跟孩子說過「我愛你」,那你可以從今天開始了。2. 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透過閱讀書籍來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第一本共讀的書是《為你出征》。3. 花時間陪孩子,聽孩子說心裡話,同時慢慢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每天都會聊天60分鐘以上。4. 示範分享這件事,學會幫助別人,讓自己做一個好人,有一天他在聯絡簿上寫,「我想我是一個好人」(因為他常幫助資源班的同學)。 至於我如何「物質窮養」小孩,這裡先定義一下,我所謂的「窮養」,不是要讓孩子過著困苦沒錢的苦日子,而是要讓孩子珍惜金錢,可承受一時的失敗與挫折,以下是我的作法: 1.滿足孩子日常生活基本所需而不亂花錢,但不是要讓孩子過「窮日子」或養出一個鐵公雞小孩。2.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可接受失敗與挫折,千萬別養出「媽寶」小孩,記住越能幹的父母將教出越無能的孩子。3.遞延滿足孩子的購物需求,讓孩子學會自己付錢買東西,這樣孩子很容易釐清「需要跟想要」的差別。4.國中之後再給孩子手機,零用錢一週不要超過500元,從小給孩子太多錢容易養成他浪費的行為。 現在大多數的小孩不太了解「節儉」的意思,因為從小吃好、穿好、玩具也很多,所以他們不明白這些東西是父母辛苦工作賺來的,家中很多玩具玩1、2次就放在一邊了,食物或零食也常常沒吃完就丟掉,真的是非常浪費。 我們的小孩是「先樂後苦」的一代,小時候物質不匱乏,也有機會跟父母出國玩,但是長大後能不能自己賺到足夠的錢過跟小時候一樣的生活,這就很難說了。如何灌輸孩子正確的道德與金錢觀念?我建議多讓孩子嚐嚐苦頭,小時候吃過苦的小孩,長大才會懂得珍惜,才不會鋪張浪費。 富豪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他們已經富六代了,為何他們能做到,除了零用錢教育之外,他們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而且常常灌輸孩子「勤儉節約,自力更生」的觀念,小孩買任何東西他都會詢問為何要買這個東西,也經常告誡孩子,過有節制的生活。 責任編輯:葛林核稿編輯:呂宇真 ...

2019.06.17

財經

6月10日,統一超商宣布要進軍精品咖啡市場,估計今年底前,全台一千間店鋪都會飄起精品咖啡香,咖啡一杯要價80元,只差5塊錢,就能買星巴克的美式咖啡。 統一超估計花費高達12億元,要在今年汰換掉老舊咖啡機,這數字,是去年整年淨利的一成,也是CITY CAFÉ史上最大手筆的投資。此時出手,訂出跟星巴克這麼相近的價格區間,它是看到了什麼?憑什麼認為消費者會埋單? 打不贏行銷戰,全家靠一杯60元咖啡逆襲 「這肯定是他們與全家的事啊!」一家知名連鎖咖啡店董事長聽聞統一超賣精品咖啡直言,業界推測,統一此時出手,是因為這兩家超商的咖啡戰爭正出現轉捩點。 2007年,統一超請桂綸鎂代言,並每年撒大筆行銷預算打造「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的品牌形象。自此,咖啡銷量每年平均成長一成,短短10年咖啡營業額就達百億元,甚至超越台灣星巴克一年營收。成為超商老二的全家,長期無法突破的「桂綸鎂障礙」。 「老大資源多,要玩廣告戰真的玩不起,」一名通路業者觀察。2017年,全家終於看到轉機:高價咖啡。 全家當時觀察,店內拿鐵與黑咖啡的比例逐漸有了改變。5年前,拿鐵與黑咖啡本來是8:2,到了3年前竟變成6:4。拿鐵是咖啡的入門首選,黑咖啡比例的提升,代表著咖啡市場成熟,當喝咖啡的人越多,消費者對高品質咖啡需求就會提升。 全家打不贏行銷戰,決定順應成熟的咖啡市場推出單品咖啡,主打專業形象,價格幾乎漲一倍,小杯要價60元,打破超商平價咖啡的天花板。一年半的時間,其單品咖啡年銷售已賣破一千萬杯,貢獻全家咖啡近4億元的業績。 較為高價的單品咖啡,發揮了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指人們對於事物的第一印象或先前記憶,會影響往後對於資訊的判斷),重新在消費者心中產生新的定錨點,進而展現品牌差異化,營造出不同於統一超平價咖啡的顧客體驗,讓消費者有了全家咖啡較高品質的印象。這一步,帶動全家整體咖啡銷售,連續兩年都成長一成,去年達新台幣38億元。 差異化建立成功,加上咖啡是嗜好性飲料,很容易養成消費習慣。全家在同時間又透過App推出大量購買咖啡,讓「買多更便宜」的預售功能形成正向循環,圈出更多死忠客戶。 「單品咖啡雖然較貴,但加上預售功能,更容易累積一群死忠粉絲,」全家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林翠娟分析。去年,全家咖啡的總業績中約11億元,相當於近3成是透過App購買的。 全家靠單品咖啡提高品牌形象,終於突破桂綸鎂魔咒,也讓統一超感受到壓力。 根據統一超所公布的咖啡銷售數字,去年整年與2017年銷售杯數都是3.2億杯。至於銷售金額,2017年統一超行銷協理謝蓮塘在記者會上對外估計,全年可賣130億元,但這個數字卻在去年才達標,顯示其成長已趨緩,勢必要尋求新成長動能。 台灣人年均喝122杯,較日韓更有成長空間 這次,統一超看到後進者已經開出高價市場,也欲透過更高價位,重新定錨品牌定位,但挑戰與包袱會在於:它原本鮮明的平價咖啡印象。 不過,換個角度看,「它即便精品咖啡賣不好,也沒有什麼損失阿!」一名咖啡業界人士說。精品咖啡豆進貨量相對少,且統一的咖啡機本就需要更新汰換,風險不大,若統一精品咖啡多出5%的新營收,就可以讓咖啡營收恢復成長,又能順勢拉抬平均單價,這筆生意就非常划算。 現在,台灣咖啡市場仍急速成長,還有許多的空白地帶能夠攻占。根據農委會統計,從2017年往前5年計算,咖啡豆進口數量就增加了6成,此外,台灣每年人均飲用咖啡杯數達122杯,相較於亞洲鄰國的韓國512杯、日本360杯,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一名咖啡業者分析,台灣店數最多的咖啡連鎖店也才300多間,光是統一超就有5,300間,店數的優勢就足以深入到咖啡店還沒飽和的地方。這次統一超試圖把咖啡定位往上拉,也是對台灣咖啡消費者的集體實驗,測試有多少比例的台灣人願意再花出比過去多一倍的咖啡錢,走向精品咖啡之路。 超商間的戰爭,反而可能加速台灣咖啡市場升級,這應是台灣市場的特殊現象。 責任編輯:周盼儀 ...

2019.06.12

國際

最近全球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以102歲高齡過世,讓世人得以重新檢視這位大師半個世紀來的傑作。 台灣有一件貝老出名的作品,就是我母校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於1963年完成,現在經歷了這麼多年,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仍是精美絕倫的曠世經典,結合了工程學與美學,令人讚嘆,難怪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級古蹟。 貝聿銘難得之處,在於其在全球許多地方都留下了獨特非凡的作品,融合不同文化,例如以竹子節節升形象作為主題的香港中銀大廈(西元1990年)、蘇州博物館(西元2006年)以及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博物館(西元2008年) ,均傳遞鮮明的地域文化元素。 但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應該是法國巴黎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西元1989年),造型超現代,表面上和羅浮宮格格不入,但卻越看越有味道,已成巴黎著名地標,也成為法國人的驕傲。 貝老的作品讓我想起了一個形容詞,就是「跨文化」,這必須在心態上開放,能夠吸引、理解並且包容其它地區的文化,才能創造出獨特的建築。當年路思義教堂原先找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設計,但他認為自己並非華人,無法結合東方文化,所以推薦他的學生貝聿銘,因而造就了今日的傳奇。 通常能夠跨越各地文化,或曾接受不同文化洗禮的人,是最傑出的人。我當年在Stanford念MBA,班上優秀的同學,通常有類似的profile:父親是黎巴嫩人,母親是日本人,在香港出生,在舊金山長大。這種文化的多元性拓展了一個人的視野,並培養出在不同環境下堅韌的生存力,如果能把點與點之間的優勢整合起來,很容易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組合。 台灣原先也有這種特質:國民黨剛到台灣的時候,島上的人民來自五湖四海,從東北到雲南、浙江到新疆,然後外省與本省又再結合,形成文化大交流,因激盪而產生火花。 現在為了加強種族融合,不再強調地域分別,大家都叫台灣人。但很可惜台灣原來跨越文化的敏銳度正逐漸消失,雖然我們培養出了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和新住民文化等。 近年在「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下,我們不再包容,甚至創造出非真實的歷史,把台灣和太平洋小島連結。由於政府不斷強調「在地化」和「本土化」,台灣人民原先具備的「國際化」和「海洋化」意識也逐漸模糊。 全世界成功的國家都是移民國家,例如美國,一向以種族大熔爐而自豪。但當今美國的種族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釀成仇恨的根源。今年紐西蘭瘋狂槍擊案也是在這種背景下造成的,英國脫歐之所以獲得通過,同樣是由於反移民情緒發酵。 簡單地說,全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反全球化」浪潮,台灣的「去中國化」也可以算是其中一部分,這種「去中國的全球化」,因川普打擊中國,氣勢越來越旺。 今天川普憑藉大國的實力,在操縱一個危險的遊戲,定位中國為美國戰略上的頭號敵人,是有可能超越美國的強烈競爭對手,這乃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但全世界的國家大多和美國不同,沒有美國的實力,也沒有和中國有那麼強的敵對意識。小國自處之道是在大國強權的夾縫中求生存,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和所有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不要樹立太多敵人。 上週在餐廳吃飯,聽到旁邊桌的人聊他們的德國經驗,感覺許多台灣人還是頗能擁抱世界,但為什麼沒能轉化成企業投資,是企圖心不足還是能力不夠? 台灣國際級的品牌和企業遠少於其它國家,三星和韓流文化稱霸亞洲,小米為印度手機龍頭,中國品牌更席捲非洲,反觀台灣知名的全球品牌現均已沒落。 台灣征服世界的企圖心雖然不足,但現在機會來了,全世界很多企業及資金都想進入台灣,中美貿易大戰改變了台灣在外商心目中的地位,擦亮了台灣的品牌。 最近陪一家外商和台灣主管機關見面,這家外資做了很多功課,評估台灣投資環境,決定大舉布局台灣。我對政府長官說:「They are very comfortable to invest in Taiwan」,沒想到外商總經理主動表示我形容的太保守,正確的表達應該是:「They are extremely bullish on Taiwan」,這家外商說台灣是亞洲唯一民間有可能告贏政府的地方。 上週另外一件事情把台灣推向國際的焦點,就是同婚法案三讀通過,台灣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這代表台灣的價值是開放、多元與包容,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很多人不了解,這對於外人評價台灣有非常大的正面幫助,全世界有90多個媒體均大幅報導了這則新聞。 台灣若想保持競爭力,成為外商投資中心,就要繼續維持這種開放的價值,包括在各個層面,不可以有差別待遇。很可惜的是,台灣對於中國大陸,政策極端反中,甚至仇中,包括對陸企、陸配、陸生、陸資和陸客,嚴重損害了我們的開放形象。 台灣的未來,不是侷限於台灣人的台灣,或兩岸中國人的台灣,應該成為全世界的台灣,並非只有華人而已。 台灣的空前機遇,是由於中美貿易大戰,以及香港急遽的變化,而台灣就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旁邊,有部分取代香港的條件。把硬實力(經濟產業)和軟實力(文化價值)相結合,台灣的優勢非常突出,無人可比。 2020總統大選,將帶領我們邁向下一個台灣。 Either way,那都將是一個很不一樣的未來。 責任編輯:葛林核稿編輯:黃雅苓 ...

2019.05.28

焦點

喝咖啡已經許多人日常的生活習慣,連鎖咖啡店一家一家開,個性咖啡館林立。許多信用卡業者看準咖啡已成為國人日常飲料的趨勢,紛紛推出刷卡咖啡優惠,進行一場信用卡咖啡大戰。戒不了咖啡的小資族,不妨多利用信用卡咖啡優惠,替自己荷包省一點。 目前許多連鎖品牌咖啡店已與信用卡業者合作,推出聯名卡,例如cama、丹堤等,推出買咖啡積點或現金回饋加倍的優惠;而其他的連鎖咖啡品牌,包括路易莎、星巴克、西雅圖、上島、伯朗、UCC咖啡等,也沒有缺席,紛紛跟信用卡業者攜手推出推出刷卡喝咖啡的優惠活動,例如指定日期買一送一等,無論免費、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或現金回饋,都可讓大家的咖啡錢少付些,喝咖啡喝得更「暢快」,消費者可以多家比較利用。 信用卡業者說,不少理財專家總告誡大家,存錢是理財的第一步,而理財專家多愛用節省咖啡錢做例子,例如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錢,可以積少成多存下多少錢。 例如美國知名暢銷書作家、財務金融顧問大衛巴哈(David Bach)就提出「拿鐵因子」理論,他舉例,只要每天出門上班省下5美元買拿鐵的錢,扣除假日,每個月至少可存下100美元,一年下來1200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萬6000元,透過時間複利的力量,小小錢可以滾出高報酬。 以星巴克一杯大杯拿鐵135元換算,每天一杯,1個月就花了3780元,1年就存下4.5萬元,相當於小資族一個月的薪水,簡簡單單就能幫自己的年終獎金多一個月。 不過,對很多人來說,咖啡已經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要省下咖啡錢看似簡單,實際上卻一點也不簡單,否則咖啡館也不會一家一家地開。信用卡業者看準這個趨勢,紛紛推出咖啡優惠,讓持卡人既可喝到咖啡、又可以存下一些買咖啡的金錢。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19.06.05

職場

小君是服飾店的店員,我太愛去她店裡買衣服,久了、熟識了,也就交換起彼此的人生故事。她的先生開計程車,不怎麼勤快。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家四口窩在姊姊家,但其實她跟先生有一間房,出租給別人。 「怎麼不自己住?」我問,一般人難免會好奇吧。 她雙手摺著被客人試穿後雜亂的衣服,聲量降低回答:「沒錢啊。把房子拿回來自己住的話,錢不夠用啊,租給別人才有錢。」 錢錢錢,錢逼得人必須寄人籬下,雖然親人包容,但生活上總有不便。對這樣挨擠過日的人生,小君樂觀也認命,儘管生活瑣碎磨掉了她臉上的光。 曾經,她也是愛情市場裡的搶手貨,每次聊起這段,她總是笑得燦爛。 「那時候,我們家附近有個賣豬肉的男生,超喜歡我,但我阿姨叫我不要選他,說嫁給賣豬肉的,以後每天顧肉攤,不要不要,千萬不能要,這個不好。」 後來呢?「吼!人家後來買了店面,好幾間,出租給別人,現在老婆都沒有在工作,負責收租金、數鈔票。當初我如果不聽阿姨的話喔,現在也是賣豬肉王子的少奶奶了,不用在這邊摺衣服。」 我笑了出來,多可愛的想當年。 當年的事實是否如此,已不可考。在小君心中,怪得都是阿姨識人不明,讓她跟富貴命錯身。別認為小君這論調太犯傻,我們又何嘗不是她呢? 面臨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決定,一下是爸媽這樣說,一下聽閨密那樣建議,我們就被聲控了。但你得有智慧去看透,別人對我們的人生只能出一張嘴,就算深愛我們,也無法替我們承擔做了決定的後果。 人生說到底,就是自作自受,無人可以幫你承擔什麼,能做的就是聽你訴苦。所以當做錯決定時,不要再說都是「某某某」當時這樣建議我。把錯誤賴給別人是容易的,但就會讓你在未來下決定時,學不會謹慎判斷與觀察自己。 小君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點模糊,三不五時愛問我:「賺多少錢?」 我笑笑回:「加上加班費,5萬左右。」 故意報少是為了讓小君好過,她還是羨慕,總說:「你真好,有念大學,薪水就高。早知道我多念點書,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辛苦。」 我很喜歡小君,她熱情又真誠,但內心也替她可惜。她有著一肩扛起家計的堅毅,卻沒有改變自己人生的勇氣,經年累月所碎念的事情,成為一個迷宮,困住她的情緒,也困住她的未來。 如果人生不想日復一日,抱怨的內容不斷重複,那麼,要如何突圍呢? 作家李愛玲在新書中,給了女生犀利又中肯的建議。這些良藥都有點苦口,但只要你願意吞下,試著去執行,就能掙脫鬼打牆的卡關。 1、你要有勇氣重新選擇 「選擇什麼樣的婚姻,其實都是擁有了一頭猛獸。你要學著將它收服,馴養。」這是李愛玲看待婚姻的方式。前方故事中的小君對先生非常包容,先生犯懶,不出去開計程車賺錢,她就自己加班多賺點。婚姻這頭野獸,把她吃乾抹淨,連骨頭也啃去。這不是愛,是害,害慘了自己,也寵爛了另外一個人。 婚姻對女人來說,很像是二次投胎,當良人不良,不論是外遇、家暴,還是好吃懶作、沒有擔當,你要能做到「我能慣著你,也能換了你」,這才是真正底氣。有這樣的氣魄,就算遇到像爛泥扶不上牆的男人,他也沒有狗膽不振作,因為你會休了他。 2、被男人拋棄算什麼,被時代拋棄才可怕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是必須繳納的帳單與貸款」,活著的每一秒都要消耗銀彈,沒有鈔票,想買醉還沒有錢。 沮喪人人有,每個年紀承擔的重量大不同,「年輕人的沮喪,大部分是煩惱。中年人的沮喪,才是真格的痛楚。」人到中年怕的不是衰老,而是人生半局,突然被資遣,一切轉眼雲煙。 時代變化得太快了,你要常檢視自己還有多少競爭力。如果出社會後,就不再學習,靠的是過去的資本,那麼被掏空的速度將快到超乎你想像。在變化快的職場中,企業自己都不知道是否還有明天了,怎還顧得上你。多學點技能,或著念個學位,都是在儲蓄自己的本事,身上多幾種武功,比劃高下時,才能出奇制勝。 小君羨慕我有大學文憑,卻不曾聽聞她想去補這個缺憾。人人都有理由不去改變,但只要真心想要突破,一張大學文憑有這樣難嗎?把對於別人的羨慕,成為自己擁有的實力,就能擁有更多競爭力。 3、別被賢慧纏足 媒體業名女人洪晃說:「中國女人倒霉,全是『賢慧』鬧的。」 什麼是賢慧?是勤儉持家、洗衣燒飯樣樣會,吃苦耐勞家務全包。在現代社會想要做到這樣,必須能夠在職場上是女超人,回家一秒變身灰姑娘,一人分飾8角才有辦法。 因此,李愛玲選擇的賢慧是「閒在家裡,什麼都不會」。她情願被諷刺,也不想因為被讚美賢慧,日夜犧牲奉獻,忍辱負重。我認為在這個時代,能上班養活自己的女生,就是賢慧。不把自己的人生掛在別人身上,任人宰殺。 人生路上,陪你看風景的人,會不斷換血、輪班,唯有自己不會背叛自己。 讓自己變強大,感情上敢愛、敢恨,工作敢拚、也敢走,獨立自主的女人最有魅力。 本文授權自 黃大米粉絲團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黃楸晴 ...

2019.06.11

職場

曾經,有多少歡樂的時刻,我們都以為當下就是永恆,就是一輩子。 小時候被爸媽擁在懷裡,聽著他們的心跳,感受他們的體溫,我們以為這一刻會一直下去,直到在天荒地老,在岸邊佇立成化石,任由海潮拍打沖刷; 到了青春年華,愛上一個人,我們以為從此會相愛一輩子,牽手到老,海枯石爛,此情永不渝。 年少時期,交了知心好友,我們以為再也片刻不分離,山水作證,天地為鑒,當一輩子好朋友… 走過歲月之後,也就明白了,在曾經的下一刻,彼此已經錯身而過,漸行漸遠。我們的相遇,是為了後來的分離留下美好見證,擁有一個在雙方生命裡的記憶。 我們一起在時間之河相遇 所有的相遇,都像一條緩緩的小河,在時間的流動裡,我是漂流的水草,你是河中的石頭,我遇見你,停留一下,向左向右轉了幾個半圈,然後一個水勢,我就漂走,也遠了。因此,分離是為了前進,縱然心中有感傷、腳步有遲疑,仍然要一步一步走向未來。不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分離是生命歷程的必然,沒有誰對誰錯,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也就不必執著,更不必為此感到受傷或氣堵。 人與人之間,自始至終談不上一輩子這樣的天長地久,從來就是半輩子不到就嘠然而止,但是也夠了,畢竟曾經擁有過,這就很好。尤其朋友,最容易像回沖過的茶,喝著喝著,淡了,杯子一擱,人起身走了。既是莫可奈何,也勉強不了,因為人生際遇不同,做的工作不一樣、處的朋友圈各異、關心的事務有別,能夠談得來的話題不多,慢慢地不相往來,是再自然不過。 所以在我們的心底,一直會放著一些朋友。可是令人難過的是,在這些朋友當中,總有1、2個人,每每想起來,一陣隱隱刺痛,原來生死相交,後來絕裂,再也不見面。 怎麼絕裂的,到現在都想不通,當時對方究竟是在生什麼氣?為什麼氣到如此狠心、不理不睬?因此也就很想知道,他對於過去那段情誼,究竟珍惜否?可是這些問題始終得不到回應,沒有答案,給自己留下懊惱、惋惜、遺憾,甚至不甘心。唯一明白的,是再也沒有這個朋友,就此分道揚鑣、天涯陌路… 分開的理由,至今未想通 光宇52歲離開職場,除了接專案營生之外,聽著內心的鼓聲,捲起袖子,在他家這片社區發起都更運動,非常投入。因著信念,也是鄰居的小學同學阿榮加入行列,兩人做伴,更是做得風風火火。理念相同、精神契合,比起小時候感情更深,彼此都很認定這個朋友,不只交定了,還要交一輩子。 但是光宇的性格溫和,做事傾向人和為貴、事緩則圓;阿榮不一樣,性格剛烈。有一天為了一張廣告傳單各執己見,文案是光宇寫的,阿榮不認同,堅持要走激進路線,才有可能立竿見影,讓建商拿出最大誠意。 兩人過去說好了,遇到意見不同,由光宇做主,以前阿榮會讓步,也不知怎的,這次阿榮一步也不退,直到凌晨3點還在發line要光宇撤掉廣告傳單,重新製作,務必立場鮮明、訴求激進,否則這場都更永遠落在空口說白話、沒有付諸實踐的一天。而光宇期期以為不可,他擔心呷緊弄破碗,把建商逼急了,萬一喊退的話,將前功盡棄。 隔天,一切都變了。 光宇在發傳單的時候,看見阿榮迎面走過來,舉起手打招呼,阿榮卻別過頭當作沒見到,從他身邊走過。以後每一次,阿榮都當光宇是路人甲,未再理睬過。當鄰居看到光宇單槍匹馬在做事時,都會問到阿榮,還說:「你們感情真好…」,光宇都支吾以對,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就這樣,一張廣告傳單,兩個好友絕裂了。 只是小事,很容易溝通,講一講就煙消雲散,不是嗎?更何況50多歲的大人,像小孩般賭氣,有點好笑,是吧?可是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情況,為了一件雞毛蒜皮小事或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丟掉一個好朋友。這樣失去好友,還有個線頭可循,不少情況是連個原因都找不到,對方就完全封鎖你,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更不知從何講起。 就當作跳了一場土風舞 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顯然必須學習一樣功課,友誼的褪色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般人對於友情這種東西,態度上順其自然就好,不太勉強,能合則合,不能合也沒關係,隨風而去。但是對於曾經是好友,後來形同陌路,留給人的是背叛與傷害,必須花點時間一步一步走過,從不解,到生氣,再到淡淡的惆悵。 還記得小時候跳土風舞嗎?跟每個舞伴牽一下手、踢幾下腳,在一個音樂鼓點響起時,鬆開對方的手,換到下一個舞伴,輕捏他的手,再度翩翩起舞。每個人在前進的路上,不斷成長與改變,價值觀、身分角色不停轉換,將會持續遇到與自己更相似、更相合的人,交了新朋友,慢慢地會忽略掉需要費力維持的舊關係、老朋友。所以在友誼世界裡,結束是一件經常發生的事。 友情,是一個特定時空的聯結。在時空的輪替,開始,結束。過程中有些重要的時刻一起經歷,開懷大笑或崩潰大哭,這些都將收藏在記憶匣裡,這就值得了。物換星移,人生無常,友情也是如此。 人走了,記憶依稀,美好未曾消逝。因此記得,在告別友誼時,來一個優雅莊重的儀式,送走這位朋友,但是不留惡言惡語,不破壞曾經為對方留下的美好。 本文摘自「洪雪珍粉絲專頁」 *** *** *** 洪雪珍最新力作《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 https:reurl.ccvG5pA★金石堂 https:reurl.ccln0MA★誠 品 https:reurl.ccOQXLv★樂天KOBO電子書 https:reurl.ccqamKE *** *** *** 《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影片播放:https:youtu.be6ILS98uxlQ8 責任編輯:黃楸晴核稿編輯:葛林 ...

2019.06.05

職場

‧盲目地追求更多金錢 某部關於華爾街的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老闆問新進員工:「你的數字是什麼?」華爾街每個人都有一個數字,代表賺到的錢。沒想到員工反問老闆:「您的數字是什麼?」老闆回答:「很簡單,我的數字就是更多。」 很多人對金錢有焦慮、恐懼、沮喪、抱怨等情緒,這些都與無意識態度有關。還有一種常見的無意識態度:認為錢愈多愈好。 尤其在當前的消費型社會,愈來愈多人具有這種無意識態度。從另一方面來看,代表我們永遠無法停下來享受,伴隨金錢而來的是壓力和焦慮。 舉例來說,某個人心想:「只要再多一億元,就可以放鬆地享受人生。」然而,賺到一億元之後,真的會停下來享受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賺到一億元後,看到其他人有更多金錢,便會接著對自己說:「我需要更多金錢,這樣根本不夠。」 只要有這種無意識態度,就會不斷跟人比較,而且永遠不會覺得滿足。我敢保證,這種態度不僅會帶給自己壓力,甚至會被吸取能量,無法真正自由地享受。 在工作坊中,我讓學員兩人一組,其中一位學員扮演錢,另一位對錢說出自己的無意識態度,接著再讓錢複述他聽到的話。某位學員分享說:「當我聽到錢複述我的話,說出『更多』時,我的身體變得緊繃又抵觸。」 實際上,很多人都處於這種狀態,一味地盲目追尋更多金錢,卻從來沒有停下來問自己: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如果將所有焦點放在錢上,便無法享受快樂,更無法享受生活。 ‧努力、辛苦、犧牲才能賺到很多錢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許多人也將它套用在金錢觀念上,認為賺大錢必須非常努力、拚上全力。如果你也這麼認為,代表你覺得賺錢的壓力很大,你經常感又累又疲憊。 這種無意識態度會限制自己,就像在白天戴著眼罩走路,即使財富走到你面前,也不會發現。 有一位學員經常抱怨薪水太低,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直到有一天,他曾任職的企業給他非常不錯的工作機會,不僅薪水誘人,工作內容也深具挑戰性,但是他遲疑:「怎麼可能輕鬆拿這麼高的薪水?其中肯定有隱情。」最後,他拒絕進入高薪行業的機會。 機會明明已經來到眼前,但因為無意識態度而選擇親手推開難得機遇。如果你也心想:「我一定要犧牲、掙扎、努力,才可以賺大錢」,就很難看見輕鬆賺錢的好機會。就像是將散落一地的珠寶當作石頭,看也不看就一腳踢開。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容易 有些人對錢會產生羞恥感,這種無意識態度也會限制自己。即使有意識地想賺大錢,但在無意識層面卻會破壞這一切。 請記住:無意識比有意識更強大。若無意識中對錢抱有羞恥感或罪惡感,即使賺了不少錢,也不會將錢拿來享受。因為對自己來說,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容易。 通常知識份子或道德價值觀較高的家庭,也會抱持這種無意識的態度,認為錢較為低下,讓人感到羞恥。因此,出身於這些家庭的人,更容易有這種態度。 ‧向別人開口要錢是不可以的 還有一種人,覺得不可以向別人開口要錢,也許是因為內心的驕傲,導致無法輕易向人開口,或者無法將借出去的錢要回來。 這種無意識態度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不可以負債。然而,經營者如果想將事業擴展到一定規模,就必須向別人開口借錢。 除了內心的驕傲之外,這種無意識態度可能來自於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不夠好。如果內心潛藏這種態度,當追求大目標時,就會質疑自己:「我會不會成功?我有沒有能力做好?」並在無意識中不斷破壞自己。 ‧「有錢就要牢牢抓住」 還有一種人對錢非常謹慎,他們害怕失去錢或者錢不夠用,於是牢牢地抓住錢,希望錢永遠不要離開。 但錢是流動的能量,總是來來去去。如果太想控制錢,就會對錢產生無意識的焦慮和恐懼。這也是限制金錢來訪的無意識態度之一。 想賺大錢就必須投資、冒險。敢於冒險、敢於花錢,錢財會變得更多。如果對待錢總是小心翼翼又焦慮,它就會限制你達成目標。 得到真正的滋養,體驗由內而外的富足! 別讓壞習慣阻止你與金錢連結,讓生活失去自由 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壞習慣,像是抽煙、熬夜等。雖然我們曾試圖改變這些壞習慣,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沒有成功呢?因為,儘管我們的理性與大腦,將這些習慣認定為「不好」,但潛意識有不同的看法。 ‧壞習慣阻止你與金錢連接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遲遲無法戒掉壞習慣的原因之一來自於「不想改變」。這也是潛意識在作祟。 舉吸煙為例,很多人抽煙是為了填補內在的某個未知空洞,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這點,即使成功戒煙,還是會以其他壞習慣取代抽煙的行為。有可能是透過暴飲暴食、網路遊戲或瘋狂購物,填補內心的空洞。 請大方承認無法改掉惡習,是因為自己不願意放棄這個習慣,然後跟自己對話:「為什麼我要抓住這個惡習不放?它對我有什麼用?它試圖保護我什麼?」接著靜心等待內心的回答。這個回答的呈現方式可能是感覺、畫面,或只是一些簡單詞語。 你抽煙的契機也許是為了讓父母焦慮,也可能是抽煙給你喘口氣的空間。得到來自內心的回應後,你可能非常驚訝。但這就是事實:你的壞習慣使你免於孤單無力、免於被拒絕或者犯錯。 除了行為的習慣之外,判斷事物及對待外界的態度也是一種習慣。你對其中某些習慣持正面態度,對某些則想竭力規避。那些你想極力避免的態度,同樣源於自我保護機制。例如: ‧成為悲觀者讓我免於失望。 ‧成為完美主義者免於被挑剔。 ‧優柔寡斷者可以免於承擔後果,或避免因為決斷錯誤而遭受批評。 ‧自視甚高、批評別人可以免於被羞辱或感覺渺小。 ‧掌控每件事可以隱藏脆弱,免於被嘲笑,以及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讓自己忙得團團轉可以免於空虛或孤獨。 ‧取悅別人可以讓自己感覺被需要。 ‧嚴肅可以避免被人懇求,或迫使別人更認真傾聽自己發言。 ‧開導別人可以免於發現自己也需要被拯救。 ‧當你清楚一切的利與弊,改變就會發生 改掉壞習慣的第一步是承認它們的缺點,並將它視為朋友而非敵人。請帶著感恩的心尊重壞習慣、等待它的回應。 傾聽內心的行為有助於意識到,自己為那些習慣付出什麼代價。請把利弊逐一列出,看看那些習慣還牽涉到什麼。如此一來,可以清楚看到那些習慣的優缺點比例。如果缺點較多,不需要主動丟棄,那個習慣就會自動消失,因為你已經穿透潛意識、領悟它究竟帶給你什麼。於是,你可以找到取代那個壞習慣的方案。 最後請記得,不要因為習慣而評斷自己,這將無法釐清整個習慣機制的運作。此外,隨時與潛意識保持溝通,能脫離受到壞習慣、潛意識的控制,進而獲得真正自由的生活。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陳慶徽 {DS_BOX_23975} ...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