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25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生涯規劃

共有 194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也許你沒聽過查克.菲尼(Chuck Feeney)這個人,但只要你出過國去過機場,很可能就光顧過他開的免稅店:Duty Free Shop。 從接手這家免稅商店那一刻起,直到後來將股份賣掉退出江湖,這位神祕富豪總賺走了兩千多億台幣。 但菲尼做了一個後來震驚世界的決定:他把自己所賺來的錢,全部捐獻出來。是的,全部,約兩千多億台幣。不是這裡捐一點那裏給一點,也不是等到自己百年以後才奉獻,而是趁自己還活著,就把全部財產捐出。 據說菲尼將家產全部捐出之後,有一度名下的資產還不到一百萬美元。So what? 「裹屍布上是沒有口袋的。」他說。 --沈雲驄導讀《天堂裡用不到錢》 無論任何時候,都很難確知菲尼幾星期之後會在哪裡,他不斷在移動。有回被問到他的家在哪裡,他回答,「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然後誠懇的補充,「還有,我的書放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不管我去到哪裡,總會有我的書。」另一回他解釋,「我已經得到全世界最棒的一切了,每個地方都有魅力。但我現在考慮的是方便,還有能讀到好報紙的地方。」 他沒有永久的住家,公寓餐具櫃上也沒有炫耀他成功一生的獎盃,倒是有一堆堆的書和報紙,他也不嚮往住在豪宅裡。「如果住在8000平方英尺的家,我不會覺得自在的,」他說。「裡頭什麼人都沒有。」 他永遠不停歇,他幾乎就住在3萬呎的高空上。而且他搭經濟艙,旅程中常常坐在飛機後方的座位上超過10小時。他宣稱這是因為要省錢,「搭商務艙又不能讓我早一點到達目的地,所以坐哪裡還不是一樣。」他又補充說,儘管他考慮過要搭商務艙,但他實在不認為多花那些錢是正當的。 或許潛意識中,他感覺搭商務艙就背棄了他藍領階級的出身,或許他感覺自己沒資格,不論原因是什麼,這是他堅持的原則之一。 喜歡賺錢,卻不喜歡擁有錢 「我從小就很節儉,不過我的節儉是討厭浪費,任何程度的都不行,」菲尼說。他向來穿成衣,戴便宜的塑膠手錶,老花眼鏡也是書店賣的那種便宜貨。「如果戴個15美元的手錶也走得很準,我又何必花大錢去買勞力士?」太太賀爾佳(Helga Feeney)也跟他一樣生性節儉,這對夫婦買東西都喜歡挑特價品。 在地面上,菲尼總是搭巴士或計程車,而不是搭禮車。「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找個人開著六門凱迪拉克載我,」他說。「計程車裡的座位也是一樣。而且走路說不定會讓你更長壽。」多年來,菲尼每次要回新澤西州探望家人,都是從紐約搭火車。他的姊夫求他,「查克,你要小心點。夜裡搭公車回紐約很危險。」可是也沒用。 菲尼總是避免出席表揚捐贈人的正式場合。「有些人參加這類互相抬舉的社交晚宴會很開心,但我實在不是那種人。」他現在沒有正式的禮服,有回他在都柏林穿了針織衫去參加一個正式晚宴,後來是有人告訴他這樣的打扮反而會引人注目,才說服他跟一名侍者借了領結和外套。 雖然菲尼節儉成癖,但他並不刻薄或小氣。他喜歡送人很體貼的禮物,通常是他託愛爾蘭藝術家朋友基尼(Desmond Kinney)拍的照片。去餐廳吃飯,查克總是堅持要付帳。而且他一點也不隱遁,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熟人會與他和賀爾佳共進午餐或晚餐,共飲白葡萄酒,席間充滿他的急智打趣和爽朗的笑聲。 他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替家人買了好幾棟精緻的豪宅,自己卻不住在裡面;他過著簡樸的生活,但偶爾會去「泛太平洋」的五星級度假村待幾天;他曾是全世界最大的香菸零售商,但他卻厭惡抽菸;他販賣奢侈品,但卻從來不用LV手提包;他靠推銷高級消費品致富,卻不喜歡鼓吹人們消費的聖誕節。 他人生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和金錢的關係。他喜歡賺錢,卻不喜歡擁有錢。他的目標是在事業冒險上成功。「我喜歡那種追逐的快感。」菲尼說。以前財富是他衡量成功的指標,而現在他的指標,則是把財富捐出助人的速度和效率。 菲尼說,他會從事慈善,只不過是覺得自己的財富超過自己所需罷了。「我心中有個想法從未改變——你必須用你的財富去幫助他人。我盡量過著普通的生活,就像我小時候一樣。我想你成長的環境,會對你的性格造成影響。我在乎的是認真工作,而不是致富。我父母認真工作,他們並沒有發財,但他們一向會留心有誰需要幫助。」 把財富留給子孫,會讓他們的人生受限 菲尼的5個子女在談話中表明,他們相信父親捐贈的行動,是基於某種感恩和慶祝。他們很厭惡有人問起他們的爸爸是哪裡不對勁,怎麼把錢全部捐掉,而不是留給自己子女。他們根本不覺得被剝奪了繼承權。「我們並不這麼想,」黛安說。「我們從來不想過什麼奢華的生活。我們沒一個人是那樣的。」 他們不會繼承幾十億財產,但父親替他們設立了適度的信託基金,「有足夠的錢供應他們一生所需。」而且他們的母親也有豐厚的家產。當有人說他們很幸運能過著這樣的生活:有好幾處漂亮的家宅,又可以出國到處旅行,他們會回答,沒錯,他們很幸運,但真正幸運的是擁有這樣的父母。 要自己的子子孫孫花一輩子去處理龐大的財富,菲尼認為是不合理的。「從一開始我就覺得,這樣只會讓他們的人生受到局限,這些財富不是他們掙來的。」他說。他見識過某些家族基金會如何被子孫敗壞。 歷史上重要的企業家與慈善家中,菲尼顯得特別突出,原因有幾個。他白手起家,建立了龐大的財富,然後就在顛峰狀態之際,一口氣將財富轉移到他的慈善基金會「大西洋慈善事業」,而且無法更改。他不光是建立了全世界最大且最成功的慈善事業之一,還常常獨自探索各國,尋找需要幫助的機構和人。 他的慈善事業模式非常獨特,因為結合了以下種種特質:規模大、位於海外、行動自由、靈活度高、匿名捐贈、壽命有限、願意押大賭注,而且造成全球性的影響。這是新世紀的慈善事業里程碑。菲尼不但建立了一個好的基金會,而且是偉大的基金會,擁有「第五級領導」(Level 5 Leadership)的特質。他鼓吹大膽解決問題、而非永續經營,完全不同於那些小氣富翁,以及每年只施捨一點小錢的基金會。 「財富帶來責任,」菲尼說。「人們必須決定,自己是否有義務利用自己的部分財富,去改善其他人的生活,而不是為子孫後代製造問題。」 「有錢人怎麼用自己的錢,要看他們自己,」菲尼說。「我可不想逼任何有錢人接受我的想法——他可以把錢全部留著,或者全部花掉。如果他買大遊艇買得心安理得,那好,加油。」 儘管他非常不願意公開做這樣的表示,但他深信富人應該及早行動,趁自己還充滿精力和幹勁時,就開始施與。如果他們致力於施與、參與得夠深,就會看到更多行善的機會。「等到你超過65歲才要展開捐贈計畫,那會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你想要捐贈,那最好考慮趁自己活著就去做,因為比起死後才捐,你會得到更多滿足感。何況,生前捐贈也有趣多了。」 當他被要求再解釋得詳細點時,他拿出一張剪報,上頭是關於不快樂的美國億萬富翁的報導,結尾提到狄更斯的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裡的主角史古基驚訝的發現,把錢捐贈出去,是人生中最值得喜悅的行為。「看這篇吧!」他命令道。 菲尼的「生前捐贈」,已經超越了他在慈善公益方面的偶像卡內基——卡內基在1919年過世前,捐掉了3億5000萬美元,根據《紐約時報》的估計,約莫等於2000年的30億。 財富不能改變你,只會揭露你的真面目 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大西洋慈善事業」已經捐款超過40億美元,其中超過20億是捐給美國的機構和個人,超過10億是捐給愛爾蘭島,另外捐給澳洲和越南各2億多,使得菲尼成為這些國家(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私人外國捐款人。他的捐贈也對南非有重大的影響,此外英國、泰國、古巴、百慕達也是他慈善公益的受惠國家。 矛盾的是,在一個飽受貧困和疾病折磨的世界裡,慈善家今天所面對一大問題,就是找到金錢可以發揮作用的行善對象。「花錢不是問題,但要花得有意義,那就是個大問題了。」菲尼說。 查克.菲尼領先他的時代。藉著捐掉自己的財富,親自監督這些錢做了最妥善的利用,並決定「大西洋慈善事業」應該把錢花光,他確保了自己遺留給世人的,將會是「生前捐贈」的典範。 「生前捐贈」最近也贏得了重要的鼓吹者。《富比士》排行榜上的常客、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以及他的前妻梅琳達(Melinda)決定專心經營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基金會。2006年,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宣布,要將310億美元的財富交給該基金會。 蓋茲夫婦和巴菲特這3位基金會的受託管理人已經決定,最後一人死去後的50年內,基金會將花光所有的資產,以便致力全球的健康、教育、經濟發展,而且「盡可能做更多,越快越好」。(編按:比爾蓋茲夫婦於2021年離婚,巴菲特也辭去基金會受託人職務。) 全球各地——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澳洲、非洲——有數不清的人,他們的視力能恢復、身體能康復、或者能保住一條命,都該感激查克.菲尼,因為他在癌症和其他醫學研究上的資助,以及捐款設立心臟科醫療中心及眼科醫院,才能讓這些領域有所改善。數十個衛生、兒童、老年、人權組織能持續運作,都是靠菲尼的財富所協助的計畫。 在世界各地,有數十萬名學生每天有部分的時間,都待在菲尼資助興建的學校大樓、運動館、或宿舍裡。其中許多人能進入該校就讀,是因為菲尼提供他們獎學金。 菲尼實踐了卡內基的忠告:富人應該「樹立謙遜的典範,生活不奢華,避免炫耀或鋪張」。他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從不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那些隨富有而來的事物。他避開了財富的外在裝飾,免去富人自以為比他人優越的誘惑。 他不時顯露出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不配有種種成就的感覺。「我本來不應該接受長春藤大學教育的,」有回他說。「我實在沒資格;住我們那一帶的人都去上聖母升天高中,而不是康乃爾。」他貶低自己賺錢的天賦,只說,「我們得到太多幸運,其實我們不配。」 就在他首度登上《富比士》富豪榜之後不久,一名從小也在伊麗莎白鎮長大的記者德拉札若(Boddy de Lazaro)在《伊麗莎白日報》的專欄上登了一篇文章,回憶菲尼童年歲月的點點滴滴。文章的結語說,菲尼成為億萬富翁的成就,「對一個兜售海灘傘和三明治的伊麗莎白小孩來說,還真是不賴。」菲尼寫信給德拉札若,說這篇文章給他的滿足感勝過《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封面報導。「我們在艾莫拉長大的小孩應該要團結起來。」他寫道。 「有一句東方諺語說,」查克補充道。「財富不能改變你,只會揭露你的真面目。我猜想在我的面具之下,是一個戴著棒球帽的艾莫拉男孩。」 {DS_BOX_3627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