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製錶師生涯的盡頭 料理之於一名主廚或是做錶之於一名製錶師絕對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那是他們的人生、夢想,甚至是存在的意義,一旦失去了以後,該如何自處將成為他們往後生涯的一大危機... 2024.02.07
職場 40歲後不上不下,一輩子就完了?別太早為人生下定論 「本來以為到了40歲,我就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我至今依舊沒有房子,也沒什麼存款。」 「雖然升職成為主管,我的薪水依然沒有起色,還要夾在主管和下屬之間,多出來的只有疲憊感。別人都結婚生小孩了,我卻連結婚都沒個譜,真害怕我會孤單死去。」 「我比較晚結婚,所以小孩才7歲。等他成年時,我都要60歲了。要花的錢越來越多,甚至連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都很吃緊。活到這把年紀還這樣,真令人懷疑我的人生是不是走錯方向了啊。」 40歲的憂鬱,出自於到了這個年紀依然一事無成的慚愧。40歲前所抱持的希望,盡皆破滅,現實令人苦不堪言。 這個時代需要重新定義40歲的人 一般認為,四十多歲是最後一次傾注全力打造人生黃金期或站上顛峰的時候,所以40歲時做不到某件事,50歲時想必也無望了。因此,誰都不期待50歲或60歲,不把未來當一回事,不願追尋期望,生活當然過得焦慮緊張。 檢視四十多歲的成績單,看不出任何成就時,很容易認為自己只剩幾年能挽回。雖然急切不安在所難免,可是,當我們覺得太遲的時候,真的已經來不及了嗎? 最近的40歲族群,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外貌等,都很難令人聯想到中年人。簡而言之,這時代需要重新定義四十多歲的人。社會早已改變,但我們對年齡的認知卻絲毫沒有跟上腳步,依然停留在30年前的思維,所以才會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節奏。 40歲的人生成績單很寒酸,40歲後段竟爆紅成名 大眾都以為我是個突然爆紅的明星講師,但其實我直到45歲後才成名,在這之前經歷了15年以上的無名時期。私領域更是艱辛,儘管夫妻雙方各有工作,但或許是基礎太差,過了40歲仍買不起房子。不管再怎麼認真賺錢,付完生活費和保險費後,幾乎沒剩下多少存款,每個月還要補貼婆家和娘家不少費用。 問題滿滿的40歲人生成績單,看起來格外寒酸。我以為自己能像別人一樣,到了40歲就擁有喜歡的工作、安樂的家庭、充裕的存款,現實卻是一事無成。我唯一得到的,只有無數次挑戰換來的經驗。 因為一刻也不能閒的個性,我在三十多歲時累積了許多創作內容,跟著講師前輩到處跑,學到各種新知識。沒課的時候就編寫教材,自學影片編輯,因應時代潮流學習新領域,結交各界專業人士。 多虧了「賺不到錢,至少賺些經驗」的想法,我撐過了那段日子,並在我的「失敗倉庫」中,一點一點存下很多「不確定對未來有沒有幫助」的經驗和技巧。當我偶爾心煩意亂時,總會懷疑這些東西是否有意義,想把它們全數丟掉。但最終還是出於對講師工作的熱愛,拋開放棄的念頭。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看似毫無用處的內容累積了一定的數量,相互形成連結,創造出意料之外的新內容。 十年多來,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與經歷,促使我打造出兩性平等教育、性騷擾防治教育、女性行銷等獨有的教育課程。電視台局長偶然看見我講授的兩性平等教育講座後,把我推薦給MBC「心情好的日子」,我因此得到了第一次上節目的機會。後來,認識我的人越來越多,也有出版社向我邀稿。 三十多歲時困擾我的「音樂系畢業」標籤,將過去的經驗一一串連,結合音樂與演說的「藝術演講」因此誕生。藉由藝術演講,我在40歲後段打造了CEO教育課程,還出了書,工作得很愉快。 我這時才明白,囤積在失敗倉庫中,既無用處又賺不到錢的經驗和技巧、內容等,其實都是寶貴的資產。這些資產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各地時好像不怎麼樣,但串連起來就是十分珍貴的寶物。 才四十多歲不要隨便總結人生!想評價自己,再等20年 40歲族群或許是對「40歲」的標籤感到負擔,才會有錯覺。過了40歲,大家就會聯想到「不惑」,認為自己一定要經濟穩定並達到事業顛峰,對此備感壓力。 活到60歲後,我才明白只要四十多歲時認真過活,50歲以後就能有新的開始。在40歲為人生的好壞下結論,未免言之過早,這時該做的是讓自己多加成長,把過去辛苦收集的珍珠串連成美麗的項鍊。縱然你覺得自己活得很狼狽,但這絕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 四十多歲追求穩定的人生為時過早,這時串連珍珠的成本很高,當下的人生課題也很繁重。四十多歲時,不但要買房子,同時也要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小孩的零用錢和補習費,種種支出看不見終點。到了五十多歲,依然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僅只是小孩經濟尚未完全獨立,如果父母沒有做好養老規畫,還要扛起他們的醫療和看護費用。 因此,想要評價你的人生,至少要再等20年,屆時它會是真正的人生成績單。60歲以前取得的成就,會決定活到百歲時的生活品質,舉凡維持生命的健康與體力、每個月的開銷、終老的居所、受到肯定的社會地位、愉快度過一天的興趣嗜好、有品味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等皆是。因此,若想在60歲後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必須重新規畫人生才行。 40歲本來就不是做總結的年紀,而是開始做些什麼的年紀。比起完結,更像是個過程。因此,是該放下「40歲等同穩定」的刻板印象了。對於四十多歲來說,勇於串連珍珠的「挑戰」和「成長」才更實際。 {DS_BOX_3629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20
職場 給中年的你:讓你越害怕的事,越可能藏著你真正的夢想 本文作者Vito大叔(蔣宗信)從一名徬徨迷惘、失婚的中高齡失業者,搖身一變成了Podcast節目製作主持人、課程講師,以及設計人生教練;甚至,他還成為圖文作家,一圓30年前,自己棄而遠之的童年夢想。 夢想的3個特徵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覺,自己的夢想總是變來變去的,尤其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頭。 我小時候的想法很單純,希望能夠擁有一間玩具店,跳進一個裝滿了可口可樂的大泳池裡邊喝邊游泳,還有能夠趕快長大。後來,我的夢想變成擁有一輛帥氣的紅色跑車、一間有院子的氣派大房子,還有能夠環遊全世界(我實現了半個,開著一台帥氣的紅色老車)。 畢業進入職場開始工作後,我的夢想隨著社會化的過程慢慢改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賺大錢」突然變成了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因為只要有錢,我就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只要有很多錢,我就可以盡情買下自己喜歡的跑車、豪宅,以及安排一趟奢華的環遊世界旅程。 我每天不斷追逐著眼前的名利,努力大步邁向出人頭地的目標,不知不覺中遺忘了其他的夢想。直到上帝突然間送來了「中年失業」這份大禮,我才突然警覺到,過去汲汲營營追求的那些成就,其實都不是自已真心渴望的夢想。 於是我決定暫時停下腳步,開始跟內心對話,希望能夠重新找回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目標。 我發現真正的夢想跟真愛很像,它們總是習慣披上一層偽裝的保護色,偷偷躲藏在那些觸手可及、卻又看不清楚的角落裡,像是在玩捉迷藏遊戲一樣,等待著被你親手揪出來。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小王子》 如果你一直看不清楚自己的夢想究竟藏在哪裡,不妨透過以下這3個明顯的特徵,留意內心的感受,找出夢想的蛛絲馬跡。 夢想特徵1:夠動心 無論是「讓人怦然心動的瞬間」、「彷彿被雷打到的感覺」或是「全世界突然間停止了轉動」,都可以用來形容這種當下無法言喻的神奇感受。 村上春樹曾經這樣寫過:「4月裡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的一條巷子裡,和一位100%的女孩擦肩而過。並不是怎麼漂亮的女孩,也沒穿什麼別致的衣服,頭髮後面,甚至還殘留著睡覺壓扁痕跡,年齡很可能已經接近30了。可是從50公尺外,我已經非常肯定,她對我來說,正是100%的女孩。從第一眼望見她的影子的瞬間開始,我的心胸立刻不規則的跳動起來,嘴巴像沙漠一樣火辣辣的乾渴。」 這就是動心的感覺。如果你突然間遇見100%的夢想,請一定要好好留意這個宇宙特地傳來的強烈訊號! 特徵2:夠持續 當你動了心之後,通常會先猶豫一下子,接著內心的小劇場就會開始上演。 我真的可以嗎?我做得到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住在你腦袋裡的理性天使會開始跟感性精靈對話,想出一百個拒絕自己的好理由。不過別懷疑,這是一個好的過程。每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有限,慾望卻是無窮,這個過程剛好可以幫助你篩選掉那些披著夢想外衣的雜念以及妄想。 一個真正的夢想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如果你在午夜夢迴時常常不經意地想起同一件事情,經過好長一段時間之後依舊無法輕易忘懷,那就請好好接受這個強烈的暗示。 一個真正的夢想是無法輕易被遺忘的,就算你不小心忘記了它,它也一定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直到你願意正視它的那一天為止! 特徵3:夠恐懼 通常越大的夢想,總會伴隨著越深的恐懼。當你一想到某件事情就會莫名其妙的感到興奮、甚至無可救藥的全身發抖時,毫無疑問,那就是你命中註定得要完成的目標! 我在42歲時決定要挑戰自己人生的第一場全程馬拉松,當時整個人都緊張害怕到不行,深怕自己沒辦法在規定的5.5小時內回到終點,留下遺憾的結果。後來好不容易才克服了心中的恐懼,鼓起勇氣站上了起跑線,一步一步的賣力跑向終點,最終的完賽時間是5小時29分05秒,順利完成了這個目標。 透過這次經驗,讓我明白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恐懼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強大力量。你越是在意,就越會感到恐懼,唯有勇敢面對心中的恐懼,才能踏出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請好好留意那些會讓自己深深懼怕的事物,因為你此生最大的夢想,或許就隱身在其中……。 【練習】審視夢想特徵 我們的夢想常常躲藏在觸手可及、卻又看不清楚的角落裡,接下來請依照夢想的3個特徵:夠動心、夠持續、夠恐懼,審視自己剛剛寫下的10個夢想清單,並且重新修正內容。 我的夢想清單1.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2.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3.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4.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5.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6.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7.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8.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9.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10.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用夢想設計你的人生》 {DS_BOX_3655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2.02
財經 巴菲特、比爾蓋茲都受他啟發!只搭經濟艙、不住豪宅的億萬富翁:我不需要很多錢 也許你沒聽過查克.菲尼(Chuck Feeney)這個人,但只要你出過國去過機場,很可能就光顧過他開的免稅店:Duty Free Shop。 從接手這家免稅商店那一刻起,直到後來將股份賣掉退出江湖,這位神祕富豪總賺走了兩千多億台幣。 但菲尼做了一個後來震驚世界的決定:他把自己所賺來的錢,全部捐獻出來。是的,全部,約兩千多億台幣。不是這裡捐一點那裏給一點,也不是等到自己百年以後才奉獻,而是趁自己還活著,就把全部財產捐出。 據說菲尼將家產全部捐出之後,有一度名下的資產還不到一百萬美元。So what? 「裹屍布上是沒有口袋的。」他說。 --沈雲驄導讀《天堂裡用不到錢》 無論任何時候,都很難確知菲尼幾星期之後會在哪裡,他不斷在移動。有回被問到他的家在哪裡,他回答,「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然後誠懇的補充,「還有,我的書放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不管我去到哪裡,總會有我的書。」另一回他解釋,「我已經得到全世界最棒的一切了,每個地方都有魅力。但我現在考慮的是方便,還有能讀到好報紙的地方。」 他沒有永久的住家,公寓餐具櫃上也沒有炫耀他成功一生的獎盃,倒是有一堆堆的書和報紙,他也不嚮往住在豪宅裡。「如果住在8000平方英尺的家,我不會覺得自在的,」他說。「裡頭什麼人都沒有。」 他永遠不停歇,他幾乎就住在3萬呎的高空上。而且他搭經濟艙,旅程中常常坐在飛機後方的座位上超過10小時。他宣稱這是因為要省錢,「搭商務艙又不能讓我早一點到達目的地,所以坐哪裡還不是一樣。」他又補充說,儘管他考慮過要搭商務艙,但他實在不認為多花那些錢是正當的。 或許潛意識中,他感覺搭商務艙就背棄了他藍領階級的出身,或許他感覺自己沒資格,不論原因是什麼,這是他堅持的原則之一。 喜歡賺錢,卻不喜歡擁有錢 「我從小就很節儉,不過我的節儉是討厭浪費,任何程度的都不行,」菲尼說。他向來穿成衣,戴便宜的塑膠手錶,老花眼鏡也是書店賣的那種便宜貨。「如果戴個15美元的手錶也走得很準,我又何必花大錢去買勞力士?」太太賀爾佳(Helga Feeney)也跟他一樣生性節儉,這對夫婦買東西都喜歡挑特價品。 在地面上,菲尼總是搭巴士或計程車,而不是搭禮車。「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找個人開著六門凱迪拉克載我,」他說。「計程車裡的座位也是一樣。而且走路說不定會讓你更長壽。」多年來,菲尼每次要回新澤西州探望家人,都是從紐約搭火車。他的姊夫求他,「查克,你要小心點。夜裡搭公車回紐約很危險。」可是也沒用。 菲尼總是避免出席表揚捐贈人的正式場合。「有些人參加這類互相抬舉的社交晚宴會很開心,但我實在不是那種人。」他現在沒有正式的禮服,有回他在都柏林穿了針織衫去參加一個正式晚宴,後來是有人告訴他這樣的打扮反而會引人注目,才說服他跟一名侍者借了領結和外套。 雖然菲尼節儉成癖,但他並不刻薄或小氣。他喜歡送人很體貼的禮物,通常是他託愛爾蘭藝術家朋友基尼(Desmond Kinney)拍的照片。去餐廳吃飯,查克總是堅持要付帳。而且他一點也不隱遁,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熟人會與他和賀爾佳共進午餐或晚餐,共飲白葡萄酒,席間充滿他的急智打趣和爽朗的笑聲。 他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替家人買了好幾棟精緻的豪宅,自己卻不住在裡面;他過著簡樸的生活,但偶爾會去「泛太平洋」的五星級度假村待幾天;他曾是全世界最大的香菸零售商,但他卻厭惡抽菸;他販賣奢侈品,但卻從來不用LV手提包;他靠推銷高級消費品致富,卻不喜歡鼓吹人們消費的聖誕節。 他人生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和金錢的關係。他喜歡賺錢,卻不喜歡擁有錢。他的目標是在事業冒險上成功。「我喜歡那種追逐的快感。」菲尼說。以前財富是他衡量成功的指標,而現在他的指標,則是把財富捐出助人的速度和效率。 菲尼說,他會從事慈善,只不過是覺得自己的財富超過自己所需罷了。「我心中有個想法從未改變——你必須用你的財富去幫助他人。我盡量過著普通的生活,就像我小時候一樣。我想你成長的環境,會對你的性格造成影響。我在乎的是認真工作,而不是致富。我父母認真工作,他們並沒有發財,但他們一向會留心有誰需要幫助。」 把財富留給子孫,會讓他們的人生受限 菲尼的5個子女在談話中表明,他們相信父親捐贈的行動,是基於某種感恩和慶祝。他們很厭惡有人問起他們的爸爸是哪裡不對勁,怎麼把錢全部捐掉,而不是留給自己子女。他們根本不覺得被剝奪了繼承權。「我們並不這麼想,」黛安說。「我們從來不想過什麼奢華的生活。我們沒一個人是那樣的。」 他們不會繼承幾十億財產,但父親替他們設立了適度的信託基金,「有足夠的錢供應他們一生所需。」而且他們的母親也有豐厚的家產。當有人說他們很幸運能過著這樣的生活:有好幾處漂亮的家宅,又可以出國到處旅行,他們會回答,沒錯,他們很幸運,但真正幸運的是擁有這樣的父母。 要自己的子子孫孫花一輩子去處理龐大的財富,菲尼認為是不合理的。「從一開始我就覺得,這樣只會讓他們的人生受到局限,這些財富不是他們掙來的。」他說。他見識過某些家族基金會如何被子孫敗壞。 歷史上重要的企業家與慈善家中,菲尼顯得特別突出,原因有幾個。他白手起家,建立了龐大的財富,然後就在顛峰狀態之際,一口氣將財富轉移到他的慈善基金會「大西洋慈善事業」,而且無法更改。他不光是建立了全世界最大且最成功的慈善事業之一,還常常獨自探索各國,尋找需要幫助的機構和人。 他的慈善事業模式非常獨特,因為結合了以下種種特質:規模大、位於海外、行動自由、靈活度高、匿名捐贈、壽命有限、願意押大賭注,而且造成全球性的影響。這是新世紀的慈善事業里程碑。菲尼不但建立了一個好的基金會,而且是偉大的基金會,擁有「第五級領導」(Level 5 Leadership)的特質。他鼓吹大膽解決問題、而非永續經營,完全不同於那些小氣富翁,以及每年只施捨一點小錢的基金會。 「財富帶來責任,」菲尼說。「人們必須決定,自己是否有義務利用自己的部分財富,去改善其他人的生活,而不是為子孫後代製造問題。」 「有錢人怎麼用自己的錢,要看他們自己,」菲尼說。「我可不想逼任何有錢人接受我的想法——他可以把錢全部留著,或者全部花掉。如果他買大遊艇買得心安理得,那好,加油。」 儘管他非常不願意公開做這樣的表示,但他深信富人應該及早行動,趁自己還充滿精力和幹勁時,就開始施與。如果他們致力於施與、參與得夠深,就會看到更多行善的機會。「等到你超過65歲才要展開捐贈計畫,那會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你想要捐贈,那最好考慮趁自己活著就去做,因為比起死後才捐,你會得到更多滿足感。何況,生前捐贈也有趣多了。」 當他被要求再解釋得詳細點時,他拿出一張剪報,上頭是關於不快樂的美國億萬富翁的報導,結尾提到狄更斯的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裡的主角史古基驚訝的發現,把錢捐贈出去,是人生中最值得喜悅的行為。「看這篇吧!」他命令道。 菲尼的「生前捐贈」,已經超越了他在慈善公益方面的偶像卡內基——卡內基在1919年過世前,捐掉了3億5000萬美元,根據《紐約時報》的估計,約莫等於2000年的30億。 財富不能改變你,只會揭露你的真面目 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大西洋慈善事業」已經捐款超過40億美元,其中超過20億是捐給美國的機構和個人,超過10億是捐給愛爾蘭島,另外捐給澳洲和越南各2億多,使得菲尼成為這些國家(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私人外國捐款人。他的捐贈也對南非有重大的影響,此外英國、泰國、古巴、百慕達也是他慈善公益的受惠國家。 矛盾的是,在一個飽受貧困和疾病折磨的世界裡,慈善家今天所面對一大問題,就是找到金錢可以發揮作用的行善對象。「花錢不是問題,但要花得有意義,那就是個大問題了。」菲尼說。 查克.菲尼領先他的時代。藉著捐掉自己的財富,親自監督這些錢做了最妥善的利用,並決定「大西洋慈善事業」應該把錢花光,他確保了自己遺留給世人的,將會是「生前捐贈」的典範。 「生前捐贈」最近也贏得了重要的鼓吹者。《富比士》排行榜上的常客、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以及他的前妻梅琳達(Melinda)決定專心經營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基金會。2006年,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宣布,要將310億美元的財富交給該基金會。 蓋茲夫婦和巴菲特這3位基金會的受託管理人已經決定,最後一人死去後的50年內,基金會將花光所有的資產,以便致力全球的健康、教育、經濟發展,而且「盡可能做更多,越快越好」。(編按:比爾蓋茲夫婦於2021年離婚,巴菲特也辭去基金會受託人職務。) 全球各地——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澳洲、非洲——有數不清的人,他們的視力能恢復、身體能康復、或者能保住一條命,都該感激查克.菲尼,因為他在癌症和其他醫學研究上的資助,以及捐款設立心臟科醫療中心及眼科醫院,才能讓這些領域有所改善。數十個衛生、兒童、老年、人權組織能持續運作,都是靠菲尼的財富所協助的計畫。 在世界各地,有數十萬名學生每天有部分的時間,都待在菲尼資助興建的學校大樓、運動館、或宿舍裡。其中許多人能進入該校就讀,是因為菲尼提供他們獎學金。 菲尼實踐了卡內基的忠告:富人應該「樹立謙遜的典範,生活不奢華,避免炫耀或鋪張」。他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從不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那些隨富有而來的事物。他避開了財富的外在裝飾,免去富人自以為比他人優越的誘惑。 他不時顯露出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不配有種種成就的感覺。「我本來不應該接受長春藤大學教育的,」有回他說。「我實在沒資格;住我們那一帶的人都去上聖母升天高中,而不是康乃爾。」他貶低自己賺錢的天賦,只說,「我們得到太多幸運,其實我們不配。」 就在他首度登上《富比士》富豪榜之後不久,一名從小也在伊麗莎白鎮長大的記者德拉札若(Boddy de Lazaro)在《伊麗莎白日報》的專欄上登了一篇文章,回憶菲尼童年歲月的點點滴滴。文章的結語說,菲尼成為億萬富翁的成就,「對一個兜售海灘傘和三明治的伊麗莎白小孩來說,還真是不賴。」菲尼寫信給德拉札若,說這篇文章給他的滿足感勝過《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封面報導。「我們在艾莫拉長大的小孩應該要團結起來。」他寫道。 「有一句東方諺語說,」查克補充道。「財富不能改變你,只會揭露你的真面目。我猜想在我的面具之下,是一個戴著棒球帽的艾莫拉男孩。」 {DS_BOX_3627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18
職場 曾是中研院語言所所長,她為失智丈夫放棄輝煌生涯: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要記得你 今天的日子要怎麼熬呢? 所有努力換來的都是空洞、呆滯的目光和搖頭拒絕,伏波(丈夫)只是無語的坐在一邊,他的挫折也成了我的挫折! 退休前,我們夫婦都是全職的專業人員,工作需要很大的專注,自然而然就養成相當宅的個性。不過伏波從年輕起,公餘的愛好就比我多,動的方面如爬山、跑步、舉重,靜的方面如園藝、閱讀和看電影,一路走來是動靜兼顧的步入老年。 在伏波失智前,我從未擔心過他退休後要怎麼過日子,更沒想過有一天度日真的有如度年,時間得一分一秒的熬過去。 伏波退休後,如我預期的把時間分配在蒔花、閱讀、爬山與散步之間,相當悠遊的過日子。我因公婆皆逝,獨生女也已成年自立,雖然依舊過著有如陀螺般的生活,但終於得以全心在工作上展開手腳。我們夫妻的共同生活,依舊是我每天7點左右下班、到家後立刻下廚,8點左右開飯、夫妻交談共餐,餐後收拾停當、一同觀劇1小時,然後一天結束。 隨著伏波的失智日益嚴重,不知從何時起,他對什麼事情都不再有興趣,也不再能專注於任何活動,變得終日只是呆坐家中,茫然的注視著窗外。 於是我開始想方設法的找些活動,希望能提起他的興趣,刺激並維持一點他的注意力。 從未想過的人生場景 一開始,我從他原有的愛好著手。但爬山、跑步皆非我所愛,也非我所長,隨侍在側太過辛苦;書報雜誌也再無法讓他凝聚目光。於是我積極的嘗試和他一起做些手腦並用的活動,如律動、植栽、拼圖、摺紙、著色、包餃子等等。 我還試過帶他去社會局專為失智病患而開的社區課程,也試過費用不貲的私人課程,但所有努力換來的都是他空洞、呆滯的目光和搖頭拒絕,只是無語的坐在一邊。 這些令人萬分挫折的經驗再再的讓我體會,無論文獻中建議的活動如何有益身心,無論活動的設計如何專業與用心,一旦他的病情讓他對外界的事務不再能提起興趣,一旦他對送到面前的東西全部拒絕──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再好的設計也是枉然。他的挫折也成了我的挫折! 這些活動中,以園藝植栽和拼圖益智遊戲最讓我止不住傷心,因為這兩樣都曾經是伏波熱愛多年的活動。 以蒔花為例,伏波從高中時期就開始喜愛蘭花。有32年的時間,我們住過兩處有院子的房子:當我受配住到老舊的職務宿舍時,他絲毫不以為意,欣然搬入,只因為後院可以種花;11年後,我們遷入汐止山居,他為那超過千盆的蝴蝶蘭澆水、施肥,一盆盆的除蟲,春日更是無比耐心,一盆盆的移出分株,再分別送入新的花盆中;到後來,連授粉也是拿枝毛筆就自己揮灑了。週末則風雨無阻的前往建國花市以花會友,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花友後,甚至多次組團往返台南,去探訪大片的蘭園。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任何園藝活動都不再能引起他的興趣;陽台上的盆栽,搬到他面前也無法讓他多看一眼! 他也一向喜愛挑戰千片的拼圖遊戲,山水風景、世界名畫都是最愛,與嵐嵐(編按:作者的獨生女兒。鄭教授在本書書末提過,希望是由自己擔起照護工作)一起慢慢的拼出大件的作品,更是他最喜愛的親子活動。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有著父女二人埋首大書桌上,一邊拼圖、一邊談笑的畫面;在嵐嵐的記憶中,也有放學回家立刻急忙去察看爸爸又多拼了哪些部分的情景。 曾幾何時,個性內斂又專注力強的他,連10片、20片的幼兒拼圖也不屑一顧了。 到後來,只有說:「來!我們出去。」才能讓他起身離開躺椅。 出門又能做點什麼呢?爬山、跑步都因我無法配合,必須放棄,只剩下散步是每天的活動。但散步也並不能因為他喜愛,日日得以順利完成。 當最喜歡的事物也再無用處 本來出了家門,走一段路就來到美麗的基隆河畔,是散步的好所在。可是還沒去幾次,伏波看著蜿蜒的基隆河就開始出現妄想,說要走到士林去照看他兄長的老公寓,因為公寓裡有白蟻,於是一路前行,不肯回頭;可是兄長並無房舍在士林,房內有白蟻自是無稽,我只能想盡辦法哄他回家。 從此,我不敢再去基隆河畔,於是改變路線,反向走市民大道或忠孝東路,隨著繁忙的車陣及廢氣散步。但這也並不能天天如願,走著走著,他要不就是叫我先回家,他要去與女兒嵐嵐密會;要不就執意去爬山──但嵐嵐在美國,如何密會?附近無山,如何去爬? 於是出門就只能搭乘捷運,輪流去些短途的景點,如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南港公園、大湖公園,甚至去貓空搭一趟纜車,或是去碧潭吃一頓午餐,或者乾脆在南港車站前的公園喝咖啡,看行人來去。 我每天費盡腦汁的想些活動,直到有天聽嵐嵐說:「爸爸已經無法記得昨天去了哪裡,所以就算每天去同樣的地方也無妨。」這句話一語點破我的盲點,於是我開始日復一日,經常重複的活動。 因為伏波是多年的影迷,另外一項能讓他出門並維持一些專注力的活動是「看電影」,於是看電影也成了固定的活動。 雖然文獻中並不建議電影、電視這些光影快速晃動的活動,可是伏波只要在電視上看到一再重播的《法櫃奇兵》、《魔宮傳奇》、《聖戰奇兵》等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的電影,就會眉開眼笑的觀賞,所以我確定他還是記得一些喜歡的事物的。 我們很幸運的住在南港車站附近,步行即可抵達影城,影城每週五更換影片,於是我們每逢週五的下午就去看一場電影。這件事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也需費些心思,因為我的目的是希望伏波能多專注於一些連貫性的訊息,所以每到週五上午,我就很認真的上網查詢新片及選片。 我選片的原則是:影片不能太長,怕他坐不住;影片必須在晚飯前結束,以免耽誤了吃飯、吃藥和散步。驚悚片當然不行、動漫引不起他的注意、科幻片不能太離譜、搞笑片絕對讓他坐不住、歌舞片對他是免談、情節太複雜的怕他跟不上、劇情太悲傷的盡量避免等等,總之太吵的、太鬧的、太複雜的、太沉悶或太悲傷的都不行。如此一來,連選電影看也沒那麼容易! 因此,我總是先上網找尋上映影片的相關訊息,並看完每部電影的預告片後,才終於選得一片。 伏波的記憶越來越衰退後,不到吃飯時間或剛吃過飯,就要吃飯;不到就寢時間,就要上床。到後來,為了維持他生活的秩序,不希望三餐無序、日夜顛倒,必須想盡辦法讓他白日不晝寢、夜晚服了藥才上床,真的都得步步為營。 我擔心夜裡自己睡著時,他會一個人出門去,於是每天用各種活動熬到6點鐘吃晚飯、飯後服藥,再熬到7點鐘帶他出去散步,8點鐘回家。 晚飯後的散步已是一天的第二次散步,有時因為天氣太熱,怕他走得大汗淋漓,回家又不肯沐浴,只得坐在公園裡無所事事,熬到快8點時才往家裡走。 但有時由於藥物的緣故,時間還不到8點,他就已昏昏欲睡,這時他的步履也開始不穩,行走時會把整個人的重量倚在我身上,而我就得盡快的把他拖著帶回家。好不容易走回家後,他一屁股坐在第一眼看到的沙發或椅子上,閉上眼睛,怎麼勸也移動不了。 照顧失智家人,如同打仗 於是我和傭人開始在出門前,便謀劃好燈光和動線:出門前就先緊閉窗簾,只打開門燈和走廊燈,再把一杯水和睡前的藥物,放在一進門的餐桌上伸手可及之處。待散步回家,進入門內,一人扶著他換鞋,另一人便把睡前藥和水杯遞到他嘴邊;一待他吞下藥物,兩人立刻牽著他,在一片漆黑中走向只有幾盞頂燈的走廊。沿著走廊把他領到位在走廊底的臥室後,脫衣、上床、關燈、關臥房門,然後全家再也不能有一點動靜。 過日子變成了每天盤算、規劃並時時調整的作戰計畫,每日的目標則是如何殫精竭慮的把時間熬過去,直到將他送上床。這些每天度日的艱困以及所耗費的心力與壓力,真的是如人飲水的經歷,只有每天24小時貼身陪伴、照顧的親人才會如此費心,才能有所體會。 在家照顧失智的親人,幾乎是時時刻刻都會遭逢新的狀況及挑戰。相形之下,周圍親友給出的好心建議,多半是隔靴搔癢,真正承擔照顧者所經歷的困難才是最大的挑戰!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DS_BOX_37546}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5.28
國際 演哈利10年後,丹尼爾演惡搞歌手迎生涯首次艾美獎提名!他如何用「怪角色」攀顛峰? 波特」聞名的英國演員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的最新電影作品,而且,他還因此獲得生涯首次艾美獎提名... 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