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生涯

共有 3259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本來以為到了40歲,我就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我至今依舊沒有房子,也沒什麼存款。」 「雖然升職成為主管,我的薪水依然沒有起色,還要夾在主管和下屬之間,多出來的只有疲憊感。別人都結婚生小孩了,我卻連結婚都沒個譜,真害怕我會孤單死去。」 「我比較晚結婚,所以小孩才7歲。等他成年時,我都要60歲了。要花的錢越來越多,甚至連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都很吃緊。活到這把年紀還這樣,真令人懷疑我的人生是不是走錯方向了啊。」 40歲的憂鬱,出自於到了這個年紀依然一事無成的慚愧。40歲前所抱持的希望,盡皆破滅,現實令人苦不堪言。 這個時代需要重新定義40歲的人 一般認為,四十多歲是最後一次傾注全力打造人生黃金期或站上顛峰的時候,所以40歲時做不到某件事,50歲時想必也無望了。因此,誰都不期待50歲或60歲,不把未來當一回事,不願追尋期望,生活當然過得焦慮緊張。 檢視四十多歲的成績單,看不出任何成就時,很容易認為自己只剩幾年能挽回。雖然急切不安在所難免,可是,當我們覺得太遲的時候,真的已經來不及了嗎? 最近的40歲族群,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外貌等,都很難令人聯想到中年人。簡而言之,這時代需要重新定義四十多歲的人。社會早已改變,但我們對年齡的認知卻絲毫沒有跟上腳步,依然停留在30年前的思維,所以才會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節奏。 40歲的人生成績單很寒酸,40歲後段竟爆紅成名 大眾都以為我是個突然爆紅的明星講師,但其實我直到45歲後才成名,在這之前經歷了15年以上的無名時期。私領域更是艱辛,儘管夫妻雙方各有工作,但或許是基礎太差,過了40歲仍買不起房子。不管再怎麼認真賺錢,付完生活費和保險費後,幾乎沒剩下多少存款,每個月還要補貼婆家和娘家不少費用。 問題滿滿的40歲人生成績單,看起來格外寒酸。我以為自己能像別人一樣,到了40歲就擁有喜歡的工作、安樂的家庭、充裕的存款,現實卻是一事無成。我唯一得到的,只有無數次挑戰換來的經驗。 因為一刻也不能閒的個性,我在三十多歲時累積了許多創作內容,跟著講師前輩到處跑,學到各種新知識。沒課的時候就編寫教材,自學影片編輯,因應時代潮流學習新領域,結交各界專業人士。 多虧了「賺不到錢,至少賺些經驗」的想法,我撐過了那段日子,並在我的「失敗倉庫」中,一點一點存下很多「不確定對未來有沒有幫助」的經驗和技巧。當我偶爾心煩意亂時,總會懷疑這些東西是否有意義,想把它們全數丟掉。但最終還是出於對講師工作的熱愛,拋開放棄的念頭。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看似毫無用處的內容累積了一定的數量,相互形成連結,創造出意料之外的新內容。 十年多來,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與經歷,促使我打造出兩性平等教育、性騷擾防治教育、女性行銷等獨有的教育課程。電視台局長偶然看見我講授的兩性平等教育講座後,把我推薦給MBC「心情好的日子」,我因此得到了第一次上節目的機會。後來,認識我的人越來越多,也有出版社向我邀稿。 三十多歲時困擾我的「音樂系畢業」標籤,將過去的經驗一一串連,結合音樂與演說的「藝術演講」因此誕生。藉由藝術演講,我在40歲後段打造了CEO教育課程,還出了書,工作得很愉快。 我這時才明白,囤積在失敗倉庫中,既無用處又賺不到錢的經驗和技巧、內容等,其實都是寶貴的資產。這些資產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各地時好像不怎麼樣,但串連起來就是十分珍貴的寶物。 才四十多歲不要隨便總結人生!想評價自己,再等20年 40歲族群或許是對「40歲」的標籤感到負擔,才會有錯覺。過了40歲,大家就會聯想到「不惑」,認為自己一定要經濟穩定並達到事業顛峰,對此備感壓力。 活到60歲後,我才明白只要四十多歲時認真過活,50歲以後就能有新的開始。在40歲為人生的好壞下結論,未免言之過早,這時該做的是讓自己多加成長,把過去辛苦收集的珍珠串連成美麗的項鍊。縱然你覺得自己活得很狼狽,但這絕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 四十多歲追求穩定的人生為時過早,這時串連珍珠的成本很高,當下的人生課題也很繁重。四十多歲時,不但要買房子,同時也要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小孩的零用錢和補習費,種種支出看不見終點。到了五十多歲,依然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僅只是小孩經濟尚未完全獨立,如果父母沒有做好養老規畫,還要扛起他們的醫療和看護費用。 因此,想要評價你的人生,至少要再等20年,屆時它會是真正的人生成績單。60歲以前取得的成就,會決定活到百歲時的生活品質,舉凡維持生命的健康與體力、每個月的開銷、終老的居所、受到肯定的社會地位、愉快度過一天的興趣嗜好、有品味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等皆是。因此,若想在60歲後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必須重新規畫人生才行。 40歲本來就不是做總結的年紀,而是開始做些什麼的年紀。比起完結,更像是個過程。因此,是該放下「40歲等同穩定」的刻板印象了。對於四十多歲來說,勇於串連珍珠的「挑戰」和「成長」才更實際。 {DS_BOX_3629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20

職場

本文作者Vito大叔(蔣宗信)從一名徬徨迷惘、失婚的中高齡失業者,搖身一變成了Podcast節目製作主持人、課程講師,以及設計人生教練;甚至,他還成為圖文作家,一圓30年前,自己棄而遠之的童年夢想。 夢想的3個特徵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覺,自己的夢想總是變來變去的,尤其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頭。 我小時候的想法很單純,希望能夠擁有一間玩具店,跳進一個裝滿了可口可樂的大泳池裡邊喝邊游泳,還有能夠趕快長大。後來,我的夢想變成擁有一輛帥氣的紅色跑車、一間有院子的氣派大房子,還有能夠環遊全世界(我實現了半個,開著一台帥氣的紅色老車)。 畢業進入職場開始工作後,我的夢想隨著社會化的過程慢慢改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賺大錢」突然變成了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因為只要有錢,我就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只要有很多錢,我就可以盡情買下自己喜歡的跑車、豪宅,以及安排一趟奢華的環遊世界旅程。 我每天不斷追逐著眼前的名利,努力大步邁向出人頭地的目標,不知不覺中遺忘了其他的夢想。直到上帝突然間送來了「中年失業」這份大禮,我才突然警覺到,過去汲汲營營追求的那些成就,其實都不是自已真心渴望的夢想。 於是我決定暫時停下腳步,開始跟內心對話,希望能夠重新找回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目標。 我發現真正的夢想跟真愛很像,它們總是習慣披上一層偽裝的保護色,偷偷躲藏在那些觸手可及、卻又看不清楚的角落裡,像是在玩捉迷藏遊戲一樣,等待著被你親手揪出來。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小王子》 如果你一直看不清楚自己的夢想究竟藏在哪裡,不妨透過以下這3個明顯的特徵,留意內心的感受,找出夢想的蛛絲馬跡。 夢想特徵1:夠動心 無論是「讓人怦然心動的瞬間」、「彷彿被雷打到的感覺」或是「全世界突然間停止了轉動」,都可以用來形容這種當下無法言喻的神奇感受。 村上春樹曾經這樣寫過:「4月裡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的一條巷子裡,和一位100%的女孩擦肩而過。並不是怎麼漂亮的女孩,也沒穿什麼別致的衣服,頭髮後面,甚至還殘留著睡覺壓扁痕跡,年齡很可能已經接近30了。可是從50公尺外,我已經非常肯定,她對我來說,正是100%的女孩。從第一眼望見她的影子的瞬間開始,我的心胸立刻不規則的跳動起來,嘴巴像沙漠一樣火辣辣的乾渴。」 這就是動心的感覺。如果你突然間遇見100%的夢想,請一定要好好留意這個宇宙特地傳來的強烈訊號! 特徵2:夠持續 當你動了心之後,通常會先猶豫一下子,接著內心的小劇場就會開始上演。 我真的可以嗎?我做得到嗎?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住在你腦袋裡的理性天使會開始跟感性精靈對話,想出一百個拒絕自己的好理由。不過別懷疑,這是一個好的過程。每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有限,慾望卻是無窮,這個過程剛好可以幫助你篩選掉那些披著夢想外衣的雜念以及妄想。 一個真正的夢想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如果你在午夜夢迴時常常不經意地想起同一件事情,經過好長一段時間之後依舊無法輕易忘懷,那就請好好接受這個強烈的暗示。 一個真正的夢想是無法輕易被遺忘的,就算你不小心忘記了它,它也一定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直到你願意正視它的那一天為止! 特徵3:夠恐懼 通常越大的夢想,總會伴隨著越深的恐懼。當你一想到某件事情就會莫名其妙的感到興奮、甚至無可救藥的全身發抖時,毫無疑問,那就是你命中註定得要完成的目標! 我在42歲時決定要挑戰自己人生的第一場全程馬拉松,當時整個人都緊張害怕到不行,深怕自己沒辦法在規定的5.5小時內回到終點,留下遺憾的結果。後來好不容易才克服了心中的恐懼,鼓起勇氣站上了起跑線,一步一步的賣力跑向終點,最終的完賽時間是5小時29分05秒,順利完成了這個目標。 透過這次經驗,讓我明白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恐懼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強大力量。你越是在意,就越會感到恐懼,唯有勇敢面對心中的恐懼,才能踏出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請好好留意那些會讓自己深深懼怕的事物,因為你此生最大的夢想,或許就隱身在其中……。 【練習】審視夢想特徵 我們的夢想常常躲藏在觸手可及、卻又看不清楚的角落裡,接下來請依照夢想的3個特徵:夠動心、夠持續、夠恐懼,審視自己剛剛寫下的10個夢想清單,並且重新修正內容。 我的夢想清單1.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2.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3.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4.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5.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6.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7.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8.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9.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10.__________動心▢ 恐懼▢ 持續▢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用夢想設計你的人生》 {DS_BOX_3655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2.02

職場

今天的日子要怎麼熬呢? 所有努力換來的都是空洞、呆滯的目光和搖頭拒絕,伏波(丈夫)只是無語的坐在一邊,他的挫折也成了我的挫折! 退休前,我們夫婦都是全職的專業人員,工作需要很大的專注,自然而然就養成相當宅的個性。不過伏波從年輕起,公餘的愛好就比我多,動的方面如爬山、跑步、舉重,靜的方面如園藝、閱讀和看電影,一路走來是動靜兼顧的步入老年。 在伏波失智前,我從未擔心過他退休後要怎麼過日子,更沒想過有一天度日真的有如度年,時間得一分一秒的熬過去。 伏波退休後,如我預期的把時間分配在蒔花、閱讀、爬山與散步之間,相當悠遊的過日子。我因公婆皆逝,獨生女也已成年自立,雖然依舊過著有如陀螺般的生活,但終於得以全心在工作上展開手腳。我們夫妻的共同生活,依舊是我每天7點左右下班、到家後立刻下廚,8點左右開飯、夫妻交談共餐,餐後收拾停當、一同觀劇1小時,然後一天結束。 隨著伏波的失智日益嚴重,不知從何時起,他對什麼事情都不再有興趣,也不再能專注於任何活動,變得終日只是呆坐家中,茫然的注視著窗外。 於是我開始想方設法的找些活動,希望能提起他的興趣,刺激並維持一點他的注意力。 從未想過的人生場景 一開始,我從他原有的愛好著手。但爬山、跑步皆非我所愛,也非我所長,隨侍在側太過辛苦;書報雜誌也再無法讓他凝聚目光。於是我積極的嘗試和他一起做些手腦並用的活動,如律動、植栽、拼圖、摺紙、著色、包餃子等等。 我還試過帶他去社會局專為失智病患而開的社區課程,也試過費用不貲的私人課程,但所有努力換來的都是他空洞、呆滯的目光和搖頭拒絕,只是無語的坐在一邊。 這些令人萬分挫折的經驗再再的讓我體會,無論文獻中建議的活動如何有益身心,無論活動的設計如何專業與用心,一旦他的病情讓他對外界的事務不再能提起興趣,一旦他對送到面前的東西全部拒絕──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再好的設計也是枉然。他的挫折也成了我的挫折! 這些活動中,以園藝植栽和拼圖益智遊戲最讓我止不住傷心,因為這兩樣都曾經是伏波熱愛多年的活動。 以蒔花為例,伏波從高中時期就開始喜愛蘭花。有32年的時間,我們住過兩處有院子的房子:當我受配住到老舊的職務宿舍時,他絲毫不以為意,欣然搬入,只因為後院可以種花;11年後,我們遷入汐止山居,他為那超過千盆的蝴蝶蘭澆水、施肥,一盆盆的除蟲,春日更是無比耐心,一盆盆的移出分株,再分別送入新的花盆中;到後來,連授粉也是拿枝毛筆就自己揮灑了。週末則風雨無阻的前往建國花市以花會友,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花友後,甚至多次組團往返台南,去探訪大片的蘭園。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任何園藝活動都不再能引起他的興趣;陽台上的盆栽,搬到他面前也無法讓他多看一眼! 他也一向喜愛挑戰千片的拼圖遊戲,山水風景、世界名畫都是最愛,與嵐嵐(編按:作者的獨生女兒。鄭教授在本書書末提過,希望是由自己擔起照護工作)一起慢慢的拼出大件的作品,更是他最喜愛的親子活動。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有著父女二人埋首大書桌上,一邊拼圖、一邊談笑的畫面;在嵐嵐的記憶中,也有放學回家立刻急忙去察看爸爸又多拼了哪些部分的情景。 曾幾何時,個性內斂又專注力強的他,連10片、20片的幼兒拼圖也不屑一顧了。 到後來,只有說:「來!我們出去。」才能讓他起身離開躺椅。 出門又能做點什麼呢?爬山、跑步都因我無法配合,必須放棄,只剩下散步是每天的活動。但散步也並不能因為他喜愛,日日得以順利完成。 當最喜歡的事物也再無用處 本來出了家門,走一段路就來到美麗的基隆河畔,是散步的好所在。可是還沒去幾次,伏波看著蜿蜒的基隆河就開始出現妄想,說要走到士林去照看他兄長的老公寓,因為公寓裡有白蟻,於是一路前行,不肯回頭;可是兄長並無房舍在士林,房內有白蟻自是無稽,我只能想盡辦法哄他回家。 從此,我不敢再去基隆河畔,於是改變路線,反向走市民大道或忠孝東路,隨著繁忙的車陣及廢氣散步。但這也並不能天天如願,走著走著,他要不就是叫我先回家,他要去與女兒嵐嵐密會;要不就執意去爬山──但嵐嵐在美國,如何密會?附近無山,如何去爬? 於是出門就只能搭乘捷運,輪流去些短途的景點,如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南港公園、大湖公園,甚至去貓空搭一趟纜車,或是去碧潭吃一頓午餐,或者乾脆在南港車站前的公園喝咖啡,看行人來去。 我每天費盡腦汁的想些活動,直到有天聽嵐嵐說:「爸爸已經無法記得昨天去了哪裡,所以就算每天去同樣的地方也無妨。」這句話一語點破我的盲點,於是我開始日復一日,經常重複的活動。 因為伏波是多年的影迷,另外一項能讓他出門並維持一些專注力的活動是「看電影」,於是看電影也成了固定的活動。 雖然文獻中並不建議電影、電視這些光影快速晃動的活動,可是伏波只要在電視上看到一再重播的《法櫃奇兵》、《魔宮傳奇》、《聖戰奇兵》等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的電影,就會眉開眼笑的觀賞,所以我確定他還是記得一些喜歡的事物的。 我們很幸運的住在南港車站附近,步行即可抵達影城,影城每週五更換影片,於是我們每逢週五的下午就去看一場電影。這件事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也需費些心思,因為我的目的是希望伏波能多專注於一些連貫性的訊息,所以每到週五上午,我就很認真的上網查詢新片及選片。 我選片的原則是:影片不能太長,怕他坐不住;影片必須在晚飯前結束,以免耽誤了吃飯、吃藥和散步。驚悚片當然不行、動漫引不起他的注意、科幻片不能太離譜、搞笑片絕對讓他坐不住、歌舞片對他是免談、情節太複雜的怕他跟不上、劇情太悲傷的盡量避免等等,總之太吵的、太鬧的、太複雜的、太沉悶或太悲傷的都不行。如此一來,連選電影看也沒那麼容易! 因此,我總是先上網找尋上映影片的相關訊息,並看完每部電影的預告片後,才終於選得一片。 伏波的記憶越來越衰退後,不到吃飯時間或剛吃過飯,就要吃飯;不到就寢時間,就要上床。到後來,為了維持他生活的秩序,不希望三餐無序、日夜顛倒,必須想盡辦法讓他白日不晝寢、夜晚服了藥才上床,真的都得步步為營。 我擔心夜裡自己睡著時,他會一個人出門去,於是每天用各種活動熬到6點鐘吃晚飯、飯後服藥,再熬到7點鐘帶他出去散步,8點鐘回家。 晚飯後的散步已是一天的第二次散步,有時因為天氣太熱,怕他走得大汗淋漓,回家又不肯沐浴,只得坐在公園裡無所事事,熬到快8點時才往家裡走。 但有時由於藥物的緣故,時間還不到8點,他就已昏昏欲睡,這時他的步履也開始不穩,行走時會把整個人的重量倚在我身上,而我就得盡快的把他拖著帶回家。好不容易走回家後,他一屁股坐在第一眼看到的沙發或椅子上,閉上眼睛,怎麼勸也移動不了。 照顧失智家人,如同打仗 於是我和傭人開始在出門前,便謀劃好燈光和動線:出門前就先緊閉窗簾,只打開門燈和走廊燈,再把一杯水和睡前的藥物,放在一進門的餐桌上伸手可及之處。待散步回家,進入門內,一人扶著他換鞋,另一人便把睡前藥和水杯遞到他嘴邊;一待他吞下藥物,兩人立刻牽著他,在一片漆黑中走向只有幾盞頂燈的走廊。沿著走廊把他領到位在走廊底的臥室後,脫衣、上床、關燈、關臥房門,然後全家再也不能有一點動靜。 過日子變成了每天盤算、規劃並時時調整的作戰計畫,每日的目標則是如何殫精竭慮的把時間熬過去,直到將他送上床。這些每天度日的艱困以及所耗費的心力與壓力,真的是如人飲水的經歷,只有每天24小時貼身陪伴、照顧的親人才會如此費心,才能有所體會。 在家照顧失智的親人,幾乎是時時刻刻都會遭逢新的狀況及挑戰。相形之下,周圍親友給出的好心建議,多半是隔靴搔癢,真正承擔照顧者所經歷的困難才是最大的挑戰!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DS_BOX_37546}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