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生下

共有 691 則相關文章

焦點

台灣不只身處地緣衝突的中心,在網路世界中,我們也早已身處資安大戰的最前線。但就在這槍林彈雨下,台灣下個千億級產業正悄悄誕生。 根據Check Point Research今年第二季最新數據,台灣平均每週受攻擊次數居亞太之冠,高於印度。數量龐大的攻擊,已不僅僅是中國因政治因素所發動,而是因為全球駭客都盯上了台灣。 台灣資安原生廠商奧義智慧共同創辦人吳明蔚表示,「現在來自俄羅斯、東歐的勒索攻擊都有,甚至北韓也會來,台灣資安威脅的多樣性、密度、頻率,在全世界都是頂尖的。」美國政府剛於七月底起訴一組北韓的駭客集團,他們的惡行包括竊取南韓和台灣國防公司的資料。 惡意程式讓台灣變病毒「煉蠱場」不只國防、金融,製造業也成大目標 駭客也盯上台灣製造業。「駭客也是看財報的,」資安防護公司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洪偉淦打趣的說。他解釋,駭客還是會看是否有利可圖,而台灣製造業近年在全世界發光發熱,自然成為目標。 但洪偉淦提出擔憂,過往其實台灣製造業對資安重視度不高,只有金融、電信業有監管機關監督。 根據資安大廠Palo Alto Networks的調查,台灣的製造業已連續兩年成為勒索軟體攻擊最主要的目標產業,且在該機構調查的台灣企業中,去年有近四分之一曾因網路攻擊而被迫停工。 不過,這些攻擊是威脅,也是台灣成長的土壤,當我們掌握越多病毒碼,就越能破解新的攻擊程式。「我們都不用求人,人家就往我們這邊丟這些惡意程式,這就是台灣的數位石油,我們這邊就是練兵場,像個毒窟在煉蠱,」吳明蔚說。 美國資安大廠Fortinet技術顧問李鵬表示,「我們在台灣就有一百多位研究員,就是要在台灣研究亞太區面臨的相關威脅跟攻擊手法,然後去更新Fortinet全球的資安設備。」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豐沛的「數位石油」推升資安產業,台灣去年資安產業總產值已達七百四十四億元,預估到二○二六年就會突破千億元。 僅23%上市櫃公司設有資安長拚資安國家隊!意識不足卻成隱憂 特殊的環境,催生了一些知名本土資安新創,像是台灣首家自主研發AI自動威脅管理的奧義智慧,以及成立五年就獲日資青睞、成功進軍日本市場的杜浦數位安全;大廠的業績也跟著長紅,例如宏碁旗下的安碁資訊,年營收已連六年創新高。 但若從市場規模看,根據工研院統計,大約四成多的資安產品(包括軟體防護和硬體設備)仍為進口,顯示台灣對外依賴仍高。所以政府在「資安即國安」的方針下,正積極打造資安國家隊。 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對商周表示,「台灣處於全球重要的資安戰略位置,現在不論是產業或人才,都重視提高自主性。」他指出,目前主要的政策包括推動在台生產或附加價值須達到三五%以上的「資安自主產品」認證,獲得認證者,可成為政府或企業採購的優先參考對象;同時也推動資安產品的行銷管道——資安整合服務平台(Secpaas),專門為國內廠商行銷。 「我們目標是建立台灣資安廠商的白名單,上述兩平台具備自主研發能量的台灣廠商,合計已達一百二十家,」黃彥男說。 除了拚自主,資安相關法規也不斷升級,近期對企業影響最大的,是金管會去年起開始特別重視的三大面向,即資安事件通報、強化公司治理及監理協助——包括情資共享和符合資安標準(ISO 27001、CNS 27001)。 台灣駭客攻擊演練公司戴夫寇爾(Devcore)商務發展總監鍾澤華認為,其中最直接有益的,是要求上市櫃公司必須設立資安長(CISO),有專責的人負責,企業才會更重視資安問題,也有利促進資安人才的需求與培養。「不過對剛設立資安長或資安部門的企業,挑戰其實才剛開始。」鍾澤華說。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TEJ)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僅約二三%上市櫃企業設置資安長。科技媒體IThome今年的一份調查也指出,近半數企業因為資安人手以及員工意識不足,難以做好資安防護。 台灣身處全球資安大戰最前線,這是最危險也是最好的時代,從產業、人力,到意識,台灣的資安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也正是從業人士機會所在。 ...

2024.08.22

職場

記得那天是這樣的,因為案件的必要,在查詢資料時,意外發現在2022年,台灣平均男性壽命為76.63歲。如果以現在的年紀來說,竟然已經過半。 然而環顧自己的一切,如果人生是只有營業到午夜12點的遊樂場,我就像是在遊樂場打工的工讀生,賺了些籌碼,卻始終沒有玩過遊樂場裡的設施。而轉眼間,卻已經是傍晚6點,只剩下4小時了,而最後1小時,還可能已經沒體力了。 那麼,我該做些什麼? 退休,開始去認真體會這個大型遊樂場可以帶來的樂趣。否則,回到亞利安星球時,族人問起我,地球有什麼好玩的,然而我卻只能說,法院挺有趣的,這應該不是來到這裡的本意。 只是,退休跟分手一樣,都是需要練習的。於是我想著退休以後要做什麼:是可以寫作、是可以到處旅遊、是可以演講、是可以繼續重訓,但是,總覺得人到中年,得要給自己一些挑戰的門檻。 退休需要練習 在4月時,剛好看到江戶幕府時代中山官道的典故,而竟然有位香港女生花了點時間騎乘公路車穿越。這時候,有個大膽的想法竟然在腦海裡萌生。 如果,我是說假設,以公路車作為交通工具,從東京的日本橋做為起點,穿越中山道到京都的3條大橋,或許是一個有趣的冒險故事。 對於一個平常只有做過基本的重量訓練,以及簡單的跑步運動的人來說,這個想法其實不切實際且大膽。在此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自行車運動,連通勤車、公路車、登山車都分不清楚,我該怎麼做?這時候,我想到了學立。 學立過去曾經在我的事務所工作,在8年前,他決定自己出來獨立開業。我一直記得,身為老闆,在面試他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老闆!我要2個星期以後才能on board,因為我要去騎車環島。」 「啊?不來上班要去環島?好好哦!我其實也想退休跟你去!」我羨慕的說。 後來,他在事務所3年,又經過了8年,我還是沒退休。 在萌生了要去橫跨東京到京都的念頭後,我當然要找他:「我想去走中山道。你知道的,有些事,不能等退休才做吧!」 「這麼說也沒錯。但是,老闆,你沒時間的,這麼長的旅程,大約是600公里,這得要練習,你想要走的行程又不是河濱公園繞一圈。」他一副不相信我的樣子。 然而,後來他發現,雖然我的體力跟不上決心,但這決心卻是真的。我開始纏著他,要他帶我去買公路車,要他陪我去騎車。因為這是太難得的經驗,我又找了另一位以前的同事孟哲,現在也在他的事務所工作。他很喜歡攝影,也對運動很有興趣,他可以在路上用相機記錄我們所有的故事。 團隊成型後,我們決定要在半年後,也就是10月出發。在這半年內,只要是星期日我們就一起約騎,從最簡單的長距離河濱公園開始,一路從士林的風櫃嘴、中社路、劍南路,接著是冷水坑、中湖戰備道、烏來的福山部落、巴拉卡公路、瑞芳不厭亭,甚至是北宜公路,做長距離、高爬升的練習。 剛開始,當然苦不堪言,然而在風雨無阻的訓練下,最後還是如願以償在10月,從東京的日本橋出發。 呂秋遠律師與兩位律師夥伴帶著單車,前往日本挑戰622公里的騎旅。來源:《中年好秋》/三采文化 和同為中年、即將中年的你說說這10件事: 如果說,人生真有下半場,或許這是個不錯的開端。而我想跟同為中年、即將中年的我們說: 1.我們真的不會長命百歲,就算是百歲,從出生以後,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倒數。下半場大約也就是一萬多個日子而已,而下半場的燈,會慢慢的、一盞一盞的熄滅。 2.人到中年,要過什麼生活,很多時候當然不見得是我們可以決定的。然而如果沒有為自己做些改變的決心,退休以後,歲末的燈,就會熄滅得特別快。 3.有些人說,時間花在哪裡、成果就會在哪裡。然而你花時間在工作上,這個「不一定會成功」的成果,就只會在工作上展現。沒時間投資朋友、家人,那就是注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4.中年以後,我們確實還是得為了錢煩惱,但千萬別讓自己窮得只剩下錢,而不是嘗試更多有趣的事物。 5.人到中年,工作差不多已經定型,是該開始想想晚年時我們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了。別繼續想著工作,我們還要有點時間給自己或家人。 6.別老是為了別人想,得為自己想想。畢竟自己可以決定的人生,恐怕不到三分之一。為了自己的晚年,我們還是得做好一些準備。中年是我們最後的機會,或許過了這個村,真的就沒了下個店。 7.找個自己有興趣的嗜好來做,不需要昂貴、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但就是別老是想著抓住青春的尾巴,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混亂不堪,一塌糊塗,那種代價,我們通常花不起。 8.每天可以一如往常的看到自己愛的人,就已經是幸福。盡量珍惜到了中年,還願意待在身邊陪伴你的人。 9.重視健康,要運動,別讓自己的腹部高過胸部。晚年的生活品質,取決於之前的投資與努力。晚年不想病痛纏身,就在這時候好好保養自己。 10.平安,對我們來說是最需要珍惜的幸福。 讓我們開始這段奇幻旅程吧!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中年好秋》 {DS_BOX_3856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1.20

職場

在職場工作,總是會想著退休的那一天。有人因為退休有保障,所以期待著那一天盡快到來,而更多人則是不知道自己為退休做的準備是否足夠,而對退休感到不安。對職棒球員來說,退休的年紀要比一般人來得早很多,面對這比別人提早到來的下半場,究竟該怎麼打?我若是自己的人生教練,又該怎麼下達戰術才能贏得退休的勝利? 下達戰術1:創造穩定收入 曾經有球迷朋友問我,為什麼當初會選擇走入職棒?為什麼不是選擇去薪水看似不高,但是卻能較長期穩定的業餘球隊? 我相信很多球員也許跟我一樣被球迷問過相同的問題,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思考過,在我們追尋這棒球夢想的同時,是不是也做好了沒有舞台後的準備。畢竟職業球員的生涯真的不長,要能像張泰山學長那樣在職棒立足19年,且又能在球場上保持好成績的例子少之又少。 近年來,中職球員的平均就業年資更是只有5年不到。沒有人可以為你的人生負責,有時候看到比較年輕的選手在生活上比較沒有規劃,太過於滿足現狀,總是替他們捏把冷汗,畢竟生活的挑戰可能隨時都會出現,而你是不是隨時準備好面對這些人生的變動了呢? 身為一個職業選手,不僅是要求自己在球場上強化自己的實力,在場下也不忘要多充實自己,才不會到退役的時候才發現,你什麼都還沒有準備好。 正值壯年時期就得面臨退休,這是職業運動選手都會遇到的問題,之前新聞就有提到,日本職棒的年輕選手之中,有高達74%的人,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感到相當不安。即便是年收入平均有2000萬日圓的選手,對於未來的收入和出路都感覺到憂慮。 當我在2005年順利的加入誠泰Cobras隊之後,我問我自己:「現在打職棒的夢想達成了,接下來呢?這職棒的路能走多久?」雖然剛進這職業棒球的圈子的我,在收入上已經比同年紀的同學來得優渥,但我還是不敢滿足於現狀,所以我很早就為了我未來退役的生活做規劃,並朝目標努力著。 當時同期的林恩宇是第一指名,所以他的簽約金是360萬,而順位較低的我則是簽約金220萬。月薪7萬,對當時的我來說,都是想都沒想過的金額,一下子拿到這麼多錢,當下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不過,因為看到很多學長一拿到錢就揮霍,到了後來簽約金所剩無幾,甚至生活出現困難,有了這麼多的前車之鑑,我想先把錢存起來再說。 下達戰術2:充實腦力流量 我很希望自己在未來有能力買下一支棒球隊,然後努力的為這支球隊創造更多利潤與價值,也創造更多機會給想要在棒球領域一起打拚的人,我光是想像就覺得這件事情真是讚到一個不行。 會有這個念頭,是因為我看到美國職業運動市場中,許多球團都不是由單一老闆獨資擁有,而是走向合資的團隊持股。所以只要有機會,我也有可能擁有自己的球隊。一切都有可能,我只是得先把自己給準備好才行。 因為我對於研究歷史和人物傳記的濃烈興趣,使我去報考並就讀台灣史研究所。而我的獎學金之中有「羅道厚特別獎」,就是為了紀念第一位打入日本職棒的台灣選手羅道厚先生。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王貞治先生是第一位去日本打職棒的台灣人,而對於台灣早期棒球強隊的印象,也只停留在紅葉及金龍少棒隊,而在《KANO》這部電影出現之後,讓不少人知道了還有嘉義農林這支隊伍。 但我在看了《KANO》之後,也去嘉義看了相關的展覽,我開始想要知道,更早之前台灣的棒球到底從哪裡開始發展?我查了許多資料,看了許多文獻,甚至還拜訪了很多相關人士,我發現在嘉義農林之前,其實台灣還有一支重要的棒球隊──能高團(前身為高砂棒球隊)。 能高團是由當時台灣花蓮地區原住民(阿美族)所組成的棒球隊,也曾遠征日本;而第一位赴日本打職棒的台灣人正是能高團的選手,來自花蓮馬太鞍部落的羅道厚先生。 這位大學長是我們家鄉出身的原住民,我希望能把這段歷史重現出來,用我研究論文的角度,把它放在國家圖書館裡,讓後代的人能夠找到和羅道厚先生有關的相關歷史,這是我想達成的一點點貢獻,也是我對前輩和台灣棒球歷史的敬意。 無論是球隊經營或是棒球歷史,這些學習和研究對於我的腦力來說將是正面的激盪,不僅是我興趣的實現,也是我人生後半場所需要的準備。 下達戰術3:追求更高的能力和權力 有個長輩曾和我說:「你有能力,但沒有權力,也是一種無能。」看到其他人擁有的能力和權力資源,我當然會羨慕,但我也會努力累積這一切。 我必須先從能力著手,等到培養好了自己的能力,接下來就要發展出足夠的權力。無論是資本、人脈,或是職位高度,都必須要有那樣的權力,才能發揮影響力,為球界盡一份力量,做出更好的改變。 無論是金錢、知識還是能力,都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一直以來,我追求的方向都是以「價值」為導向,而不是取決於「價格」。 就拿球芽(編按:周思齊創立的棒球基金會,旨在推廣棒球發展和教育)的同仁來說好了,他們非常盡心盡力的為我們的基金省錢,結果心思就會糾結在價格上,畢竟沒有成本概念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好。 但我重視的是價值,若是太重視成本,而沒有把付出的價格當成是一種投資,就會忽略了它其實可以帶來更高的回報,無論是有形的獲利或是無形的收益。只看價格,在討論事情時會失去最重要的方向,反而會忘了原本為何要做這件事。 有時球芽的同仁會說我太會花錢,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聚寶盆的概念,把錢投進去才會生聚出更多的價值來。 舉例來說好了,之前為了要做球衣義賣,我希望能夠把球衣裱框起來。台灣一般就是用基本的鋁框或是現成的木框,但我希望把它的價值做出來,所以找師父用手工裁切。過程很麻煩,但它出來的質感就是不一樣,光一個框就要價2萬,我一口氣做了7個,一下子花了十幾萬,球芽的同仁都嚇到了,覺得我亂花錢。可是後來這些裱框的球衣卻在義賣當中獲得更高的價格。價值創造出來了,就有回報,義賣所獲得的善款也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前一陣子我在日本路過一個專賣簽名球的店家,在店裡我偶然的看到一顆價格不菲的簽名球,上面有著吳昌征的名字,我就把它買回來,因為我看到了他的價值。我會知道這個人,也是因為閱讀。 吳昌征本名吳波,他是嘉農第二代球員,在嘉農首度進軍甲子園2年之後,他以主力球員之姿連續4次打進甲子園,能投擅打,無論速度或是守備都是頂尖的全能球員,畢業後就加盟日本職棒東京巨人隊,曾兩度蟬聯打擊王,拿下年度最有價值球員,更被日本人尊稱為「人間機關車」。光是這一顆簽名球,就能夠延伸出無限的人、事、物、環境和故事,它的價值不言可喻,絕不是價格能夠衡量。 創造穩定收入,充實自己的腦力流量,以及追求更高的能力和權力,是我給退休人生所下的3個戰術指令。它們不是一蹴可幾,其他人也不能照單全收,重點還是要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擁有自己想像中的下半場人生。 九局下半的體悟 一場比賽總是會結束,但走出了球場,仍有人生的賽場。當我不再參加球場上的比賽之後,我人生的賽場上依舊有著我的比賽要打。九局下半感覺似乎永遠不會結束,所謂的退休,也只是離開球員的身分而已。從前人的經驗看來,有些東西急不來,有些東西則是得儘早準備。無論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和價值,才能往正確的方向不斷的去累積自己。在人生的賽場中,累積的不該只是歲數和存款,而該是價值和能力。 *本文摘選自商周出版《GAME ON! 周思齊的九局下半》 {DS_BOX_38227}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21

職場

「本來以為到了40歲,我就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我至今依舊沒有房子,也沒什麼存款。」 「雖然升職成為主管,我的薪水依然沒有起色,還要夾在主管和下屬之間,多出來的只有疲憊感。別人都結婚生小孩了,我卻連結婚都沒個譜,真害怕我會孤單死去。」 「我比較晚結婚,所以小孩才7歲。等他成年時,我都要60歲了。要花的錢越來越多,甚至連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都很吃緊。活到這把年紀還這樣,真令人懷疑我的人生是不是走錯方向了啊。」 40歲的憂鬱,出自於到了這個年紀依然一事無成的慚愧。40歲前所抱持的希望,盡皆破滅,現實令人苦不堪言。 這個時代需要重新定義40歲的人 一般認為,四十多歲是最後一次傾注全力打造人生黃金期或站上顛峰的時候,所以40歲時做不到某件事,50歲時想必也無望了。因此,誰都不期待50歲或60歲,不把未來當一回事,不願追尋期望,生活當然過得焦慮緊張。 檢視四十多歲的成績單,看不出任何成就時,很容易認為自己只剩幾年能挽回。雖然急切不安在所難免,可是,當我們覺得太遲的時候,真的已經來不及了嗎? 最近的40歲族群,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外貌等,都很難令人聯想到中年人。簡而言之,這時代需要重新定義四十多歲的人。社會早已改變,但我們對年齡的認知卻絲毫沒有跟上腳步,依然停留在30年前的思維,所以才會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節奏。 40歲的人生成績單很寒酸,40歲後段竟爆紅成名 大眾都以為我是個突然爆紅的明星講師,但其實我直到45歲後才成名,在這之前經歷了15年以上的無名時期。私領域更是艱辛,儘管夫妻雙方各有工作,但或許是基礎太差,過了40歲仍買不起房子。不管再怎麼認真賺錢,付完生活費和保險費後,幾乎沒剩下多少存款,每個月還要補貼婆家和娘家不少費用。 問題滿滿的40歲人生成績單,看起來格外寒酸。我以為自己能像別人一樣,到了40歲就擁有喜歡的工作、安樂的家庭、充裕的存款,現實卻是一事無成。我唯一得到的,只有無數次挑戰換來的經驗。 因為一刻也不能閒的個性,我在三十多歲時累積了許多創作內容,跟著講師前輩到處跑,學到各種新知識。沒課的時候就編寫教材,自學影片編輯,因應時代潮流學習新領域,結交各界專業人士。 多虧了「賺不到錢,至少賺些經驗」的想法,我撐過了那段日子,並在我的「失敗倉庫」中,一點一點存下很多「不確定對未來有沒有幫助」的經驗和技巧。當我偶爾心煩意亂時,總會懷疑這些東西是否有意義,想把它們全數丟掉。但最終還是出於對講師工作的熱愛,拋開放棄的念頭。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看似毫無用處的內容累積了一定的數量,相互形成連結,創造出意料之外的新內容。 十年多來,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與經歷,促使我打造出兩性平等教育、性騷擾防治教育、女性行銷等獨有的教育課程。電視台局長偶然看見我講授的兩性平等教育講座後,把我推薦給MBC「心情好的日子」,我因此得到了第一次上節目的機會。後來,認識我的人越來越多,也有出版社向我邀稿。 三十多歲時困擾我的「音樂系畢業」標籤,將過去的經驗一一串連,結合音樂與演說的「藝術演講」因此誕生。藉由藝術演講,我在40歲後段打造了CEO教育課程,還出了書,工作得很愉快。 我這時才明白,囤積在失敗倉庫中,既無用處又賺不到錢的經驗和技巧、內容等,其實都是寶貴的資產。這些資產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各地時好像不怎麼樣,但串連起來就是十分珍貴的寶物。 才四十多歲不要隨便總結人生!想評價自己,再等20年 40歲族群或許是對「40歲」的標籤感到負擔,才會有錯覺。過了40歲,大家就會聯想到「不惑」,認為自己一定要經濟穩定並達到事業顛峰,對此備感壓力。 活到60歲後,我才明白只要四十多歲時認真過活,50歲以後就能有新的開始。在40歲為人生的好壞下結論,未免言之過早,這時該做的是讓自己多加成長,把過去辛苦收集的珍珠串連成美麗的項鍊。縱然你覺得自己活得很狼狽,但這絕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 四十多歲追求穩定的人生為時過早,這時串連珍珠的成本很高,當下的人生課題也很繁重。四十多歲時,不但要買房子,同時也要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小孩的零用錢和補習費,種種支出看不見終點。到了五十多歲,依然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僅只是小孩經濟尚未完全獨立,如果父母沒有做好養老規畫,還要扛起他們的醫療和看護費用。 因此,想要評價你的人生,至少要再等20年,屆時它會是真正的人生成績單。60歲以前取得的成就,會決定活到百歲時的生活品質,舉凡維持生命的健康與體力、每個月的開銷、終老的居所、受到肯定的社會地位、愉快度過一天的興趣嗜好、有品味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等皆是。因此,若想在60歲後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必須重新規畫人生才行。 40歲本來就不是做總結的年紀,而是開始做些什麼的年紀。比起完結,更像是個過程。因此,是該放下「40歲等同穩定」的刻板印象了。對於四十多歲來說,勇於串連珍珠的「挑戰」和「成長」才更實際。 {DS_BOX_3629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