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瑞智

共有 27 則相關文章

財經

星巴克在中國大陸頭號對手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日前向美國證交會提交首次公開募股申請,並完成IPO發行定價,朋友問我怎麼看,我的回答是,沒有看淡瑞幸的理由。 先說說我喝瑞幸咖啡的經驗。 記得第一次是到北京出差,剛好辦公大樓旁邊有間瑞幸,當我想點餐時,店員告訴我要下載App才能購買,想了想覺得麻煩,便放棄到旁邊用支付寶買了杯星巴克咖啡。是的,我並沒有一開始就喜歡上瑞幸咖啡。第二次接觸瑞幸咖啡,同樣是在北京的一場會議後,這時我已知道要先下載App,剛好時間很充裕,便走向櫃台詢問該如何操作,店員大概花了30秒的時間指導我,也因為大陸支付的便利性,我很快就綁訂支付寶,從App順利點餐結帳,那是我第一次成為瑞幸咖啡的用戶,之後我便開始接收到許多招待喝咖啡的訊息,像是「首次登錄App,免費送一杯咖啡」、「送好友咖啡,自己也能得一杯咖啡」等。 有了一次成功購買的經驗後,我才發現,自己位於上海的辦公室旁500公尺內,就有超過3家的瑞幸咖啡!這使我養成一出門就喝瑞幸的習慣,選擇瑞幸的理由很簡單,它每杯咖啡平均比星巴克咖啡便宜10塊人民幣(約新台幣45元)以上,一天喝3杯就差了30塊人民幣!販售的商品也從一開始只有咖啡單品,到後來推出各式輕食、甜點等,在品質和服務各方面,對我來說和星巴克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它不好喝,但在我看來,瑞幸咖啡的CP值非常高!在有價差的情況下,加上它所提供的各項優惠,讓我喝咖啡越喝越便宜,我這才發現,自己的使用習慣被建立了。 很多人並不看好瑞幸,原因並非咖啡好喝與否,而是質疑靠補貼起家的營銷模式。根據招股書,光2018年瑞幸就淨虧損人民幣16.2億(約新台幣72.8億),前陣子更多關於瑞幸的討論,則是因其抵押了4,500萬(約新台幣2億)的資產而引發關注。多數臉書上的朋友都覺得,瑞幸這麼燒錢、虧損這麼大,還把咖啡機、奶箱等動產都被列入抵押範圍,是過於冒險的經營方式,但我心裡的第一個想法卻是:「利息多少?能借多久?」 瑞幸是少數在首輪就成為獨角獸的公司(指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一開始對外融資時,更獲得許多知名企業的支持,關於拿設備去借錢,其中隱含了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資金槓桿效應」,當資金成本越低,越有助於生意的開展。 舉個例子,6年前我的生意剛擴張,需找尋更多資本來支持,其中一位投資人提出條件,就是保障每年要給他20%的報酬,不足的補給他,要我和他對賭! 當時的我覺得怎麼可能答應這個條件?本是想找人投資,怎變成借錢了?後來他告訴我,當老闆的如果跟人家拿錢,連20%的投報率都不敢答應,那怎麼有可能帶領公司更高倍速的成長呢?迫於現實的無奈跟幼稚的骨氣,我答應了,也是因為答應這個條件,我開始非常在乎利潤,更強迫我得賣力思考,如何才有足夠的獲利去分配給股東。這個過程我學到,對一個經營者來說,面對任何可以取得資本的機會,應該最優先思考的是,所創造出的「營運效率」是否能優於「資金成本」,而不是資金絕對成本的高低。 想談的是,借錢做生意是許多企業成長的必經過程,每一套資金都有它的成本,如何讓這些資金成本的付出達到有效效率,才是創業跟經營生意時最應優先考量的,怎麼借最恰當,不同企業在每個階段也都有它的考量點。 以瑞幸而言,之前以不動產去借錢,利息可能是最低的;其次就是動產的擔保利息,在法律角度上,只要擔保品有價值,基本上利息就越低。而下一階段,或許IPO便是它取得資金最低成本的途徑。 總的來說我認為,瑞幸早期能夠迅速增加用戶,成功機會就已經提高不少;再透過App消費之後,用戶消費習慣、場景…等所有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對消費者來說黏著性很高,而當許多投資人願意相信瑞幸未來的前提下,商業邏輯是成立的! 邏輯變革本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當買咖啡的邏輯變成要透過App交易,形成了2種黏性,一個是對手機工具的依賴度,另一個就是咖啡的成癮性,最後就是便宜。特別是販售咖啡利潤本就不小,對比大陸13億人口,台灣2,300萬人口即有高達700億元的咖啡市場,瑞幸目前剛超過2,000間店,預計2019年要展店至4,500間店,我非常喜歡瑞幸咖啡,也希望這樣的一個商業模式是可以成立的。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洪婉恬 ...

2019.05.17

職場

離開球場, 仍是賽場 在職場工作,總是會想著退休的那一天。有人因為退休有保障,所以期待著那一天盡快到來,而更多人則是不知道自己為退休做的準備是否足夠,而對退休感到不安。對職棒球員來說,退休的年紀要比一般人來得早很多,面對這比別人提早到來的下半場,究竟該怎麼打?我若是自己的人生教練,又該怎麼下達戰術才能贏得退休的勝利? 下達戰術一:創造穩定收入 曾經有球迷朋友問我,為什麼當初會選擇走入職棒? 為什麼不是選擇去薪水看似不高,但是卻能較長期穩定的業餘球隊? 我相信很多球員也許跟我一樣被球迷問過相同的問題,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思考過,在我們追尋這棒球夢想的同時,是不是也做好了沒有舞台後的準備。畢竟職業球員的生涯真的不長,要能像張泰山學長那樣能在職棒立足19年,且又能在球場上保持好成績的例子少之又少。近年來,中職球員的平均就業年資更是只有5年不到。沒有人可以為你的人生負責,有時候看到比較年輕的選手在生活上比較沒有規劃,太過於滿足現狀,總是替他們捏把冷汗,畢竟生活的挑戰可能隨時都會出現,而你是不是隨時準備好面對這些人生的變動了呢? 身為一個職業選手,不僅是要求自己在球場上強化自己的實力,在場下也不忘要多充實自己,才不會到退役的時候才發現,你什麼都還沒有準備好。正值壯年時期就得面臨退休,這是職業運動選手都會遇到的問題,之前新聞就有提到,日本職棒的年輕選手之中,有高達74%的人,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感到相當不安,即便是年收入平均有2千萬日幣的選手,對於未來的收入和出路都感覺到憂慮。 當我在2005年順利地加入誠泰Cobras 隊之後,我問我自己:「現在打職棒的夢想達成了,接下來呢? 這職棒的路能走多久?」雖然剛進這職業棒球的圈子的我,在收入上已經比同年紀的同學來得優渥,但我還是不敢滿足於現狀,所以我很早就為了我未來退役的生活做規劃,並朝目標努力著。 當時同期的林恩宇是第一指名,所以他的簽約金是360萬,而順位較低的我則是簽約金220萬,月薪7萬,對當時的我來說,都是想都沒想過的金額,一下子拿到這麼多錢,當下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不過,因為看到很多學長一拿到錢就揮霍,到了後來簽約金所剩無幾,甚至生活出現困難,有了這麼多的前車之鑑,我想先把錢存起來再說。 下達戰術二:充實腦力流量 我很希望自己在未來有能力買下一支棒球隊,然後努力的為這支球隊創造更多利潤與價值,也創造更多機會給想要在棒球領域一起打拚的人,我光是想像就覺得這件事情真是讚到一個不行。會有這個念頭,是因為我看到美國職業運動市場中,許多球團都不是由單一老闆獨資擁有,而是走向合資的團隊持股。所以只要有機會,我也有可能擁有自己的球隊。一切都有可能,我只是得先把自己給準備好才行。 因為我對於研究歷史和人物傳記的濃烈興趣,使我去報考並就讀台灣史研究所。而我的獎學金之中有「羅道厚特別獎」,就是為了紀念第一位打入日本職棒的台灣選手羅道厚先生。可能很多人會以為王貞治先生是第一位去日本打職棒的台灣人,而對於台灣早期棒球強隊的印象,也只停留在紅葉及金龍少棒隊,而在《KANO》這部電影出現之後,讓不少人知道了還有嘉義農林這支隊伍。但我在看了《KANO》之後,也去嘉義看了相關的展覽,我開始想要知道,更早之前台灣的棒球到底從哪裡開始發展? 我查了許多資料,看了許多文獻,甚至還拜訪了很多相關人士,我發現在嘉義農林之前,其實台灣還有一支重要的棒球隊─能高團(前身為高砂棒球隊)。能高團是由當時台灣花蓮地區原住民(阿美族)所組成的棒球隊,也曾遠征日本;而第一位赴日本打職棒的台灣人正是能高團的選手,來自花蓮馬太鞍部落的羅道厚先生。 這位大學長是我們家鄉出身的原住民,我希望能把這段歷史重現出來,用我研究論文的角度,把它放在國家圖書館裏,讓後代的人能夠找到和羅道厚先生有關的相關歷史,這是我想達成的一點點貢獻,也是我對前輩和台灣棒球歷史的敬意。 無論是球隊經營或是棒球歷史,這些學習和研究對於我的腦力來說將是正面的激盪,不僅是我興趣的實現,也是我人生後半場所需要的準備。 下達戰術三:追求更高的能力和權力 有個長輩曾和我說,「你有能力,但沒有權力,也是一種無能。」看到其他人擁有的能力和權力資源,我當然會羨慕,但我也會努力累積這一切。我必須先從能力著手,等到培養好了自己的能力,接下來就要發展出足夠的權力,無論是資本、人脈、或是職位高度,都必須要有那樣的權力,才能發揮影響力,為球界盡一份力量,做出更好的改變。 無論是金錢、知識還是能力,都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一直以來,我追求的方向都是以「價值」為導向,而不是取決於「價格」。就拿球芽(編按:由周思齊所創立,致力於花蓮基層棒球的教育、相關棒球文化與傳承等,並培訓優秀選手)的同仁來說好了,他們非常盡心盡力地為我們的基金省錢,結果心思就會糾結在價格上,畢竟沒有成本概念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好,但我重視的是價值,若是太重視成本,而沒有把付出的價格當成是一種投資,就會忽略了它其實可以帶來更高的回報,無論是有形的獲利或是無形的收益。只看價格,在討論事情時會失去最重要的方向,反而會忘了原本為何要做這件事。 有時球芽的同仁會說我太會花錢,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聚寶盆的概念,把錢投進去才會生聚出更多的價值來。舉例來說好了,之前為了要做球衣義賣,我希望能夠把球衣裱框起來。台灣一般就是用基本的鋁框或是現成的木框,但我希望把它的價值做出來,所以找師父用手工裁切,過程很麻煩,但它出來的質感就是不一樣,光一個框就要價2萬,我一口氣做了7個,一下子花了十幾萬,球芽的同仁都嚇到了,覺得我亂花錢。可是後來這些錶框的球衣卻在義賣當中獲得更高的價格。價值創造出來了,就有回報,義賣所獲得的善款也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前一陣子我在日本路過一個專賣簽名球的店家,在店裏我偶然地看到一顆價格不斐的簽名球,上面有著吳昌征的名字,我就把它買回來,因為我看到了他的價值。我會知道這個人,也是因為閱讀。吳昌征本名吳波,他是嘉農第二代球員,在嘉農首度進軍甲子園兩年之後,他以主力球員之姿連續四次打進甲子園,能投擅打,無論速度或是守備都是頂尖的全能球員,畢業後就加盟日本職棒東京巨人隊,曾兩度蟬聯打擊王,拿下年度最有價值球員,更被日本人尊稱為「人間機關車」。光是這一顆簽名球,就能夠延伸出無限的人、事、物、環境和故事,它的價值不言可喻,絕不是價格能夠衡量。 創造穩定收入,充實自己的腦力流量,以及追求更高的能力和權力,是我給退休人生所下的3個戰術指令,它們不是一蹴可幾,其他人也不能照單全收,重要還是要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擁有自己想像中的下半場人生。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陳慶徽 {DS_BOX_24151} ...

2019.04.10

財經

什麼轉變會讓企業變成潛力股? 什麼樣的轉變會讓企業變成潛力股?意思就是,什麼樣子的股票會變成潛力股。這個答案就在於企業成長的關鍵。這個關鍵就是:會做生意,能夠將市場做大,產品越賣越多、錢越賺越多。 30年前,我媽媽曾在菜市場租了一個店面開理髮店,那個時候她投入了20 萬元的資金。店內服務的消費價格定為:洗頭150 元、燙頭1,500 元,為了抓住客源,30年來始終不敢漲價。 我媽說,她那時一個人慢慢累積菜市場客源,等有了口碑之後才聘請員工,最多曾聘僱到10人。經營14年後,員工從10人陸續縮減到4人,離開的6人則是在菜市場裡另外開新店面。此後,我媽沒再聘人,就這樣繼續做下去。又過了15年,店裡的收費依舊是洗頭150 元,燙頭1,500 元。 一間理髮店做了30年,總資產300 萬元。當年投資的20萬元在拚搏了30年後,所有收入拿來養活我們一家五口和償還房貸,就所剩不多了。 這是我媽媽開理髮店做生意的故事。接著是,我鄰居楊小姐賣咖啡機的故事。 楊小姐是個眼光獨到、個性鮮明又很努力的女人。她做過房地產代銷,賺了20 萬元;也擺過地攤,後來在一個商場中看到俄羅斯娃娃,並且觀察到它的商機,於是特地買入進口俄羅斯娃娃放在百貨公司銷售,將一個百元商品包裝成千元精品,沒想到真的為她賺進不少錢。只是沒多久,她發現有人開始販售仿冒品(台製非進口),造成生意不良競爭,所以決定換條生意跑道。 由於她本身喜歡喝咖啡,從而對咖啡豆有一番認識與了解,尤其喜歡和朋友分享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和咖啡的味道,而且還自己包場種豆子,因此當她想轉換跑道做生意時,便決定投入自己喜愛的咖啡事業,做進口咖啡機的代理銷售,創立了煒太股份有限公司。 *煒太股份有限公司(FRESHGREEN) 是一家成立超過20年的貿易公司,主要經營從義大利進口小型全自動咖啡機,在台灣做總代理、銷售及售後服務的事業,擁有非常不錯的銷售成績。目前為歐洲(義大利)百年品牌De’ Longhi 全自動義式咖啡機的台灣總代理。煒太於2000年進軍中國市場,總部設於上海,從事咖啡相關事業。 商業用太大台,改成小台投幣式 初期生意並不理想,甚至一台都賣不出去,但她沒有退縮,反而不斷想辦法,特地製造了投幣式咖啡機,沒想到這種投幣式的咖啡機竟引來話題並且大賣,攻占了70%的市占率! 正當她在台灣生意做得不錯時,中國開放了。 有鑑於台灣市場已趨於飽和,而且台灣大小企業一窩蜂都往中國跑,她心想應該要順應這趨勢來擴大事業版圖,否則很可能會被潮流所淘汰。於是經過一番考量後,在2003年決定把台灣事業交由弟弟管理,自己則親自前往中國。 她到上海初試身手,卻選擇了從沒接觸過的餐飲業,開起咖啡館,還一口氣開了好幾家。表面上似乎還經營出一點名氣,但實際上卻獲利不高。她領悟到應該投資能有現金流的產品,有現金留在手上才是好生意,而咖啡豆正是最佳的「快銷品」,所以她毅然決然改賣自己熟悉的咖啡豆。結果,在全心投入下,咖啡豆生意大賺!楊小姐從一個咖啡業餘愛好者,蛻變成專業的咖啡推廣專家。如今,她經營數十年後身家好幾億。 藉由理髮廳和咖啡機這2個故事,我要分享的,正是前文所提到:一檔股票就是一門生意。我媽媽的理髮廳經營算是停滯、萎縮的,而楊小姐從賣咖啡機轉型成咖啡豆,雖然過程非常曲折,卻是成功完成了企業的轉型。所以最後清算總身家,理髮廳淨值是300萬,楊小姐身家則是好幾億!兩者差距簡直猶如天壤之別。 我分享這些做生意的例子,正是因為買股票完全就是做生意的概念。一間很會做生意的公司,就是很會賣產品,一直賣、努力賣,賣到全世界,這樣子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也就是好股票。賣咖啡機的楊小姐跟我媽媽開理髮廳的真實人生故事,以及之前我所說的賣紅酒和白酒的例子,都是這個概念。 會賺錢的股票特徵,就是一間長時間努力、謹慎擴張,突破營收瓶頸,再創獲利高峰的公司。而這一切的成果,都必須花上好幾年才能看出軌跡。 想像一下,假設你要來開一間飲料店。要投入資金,比如20萬元、30萬元;開張前先花個半年準備和裝修;開張後要做些促銷培養客戶,慢慢打出名聲讓大家認識我們,可能光是宣傳過程就要花上1年;等稍微有名聲後,還要培養忠實的粉絲和客戶,要穩住這些客源,大概又要花上1年。直到新聞媒體會來採訪報導的時候,可能已經在整個開店與經營過程默默耕耘了3年。 所以說,做生意不容易,哪有可能一投入馬上就能賺到錢?而且還能非常成功並且持續成功的?做生意一定需要一段長期耕耘的過程,這個過程還必須要靠開店的人(企業主)本身有好的眼光和魄力,以及資本再投入的利用準確度等才有可能成功。 賣咖啡機的楊小姐,很懂得在適當時機拓展她的生意到中國,她也為了事業發展而做了企業轉型,增加資本的利用率,也就是利用投入的本,來賺進更多的錢、擴展出更大的市場,這正是一個企業家的精神。 總之,判斷股票或理解股票的標準,絕對不會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因為做生意無法在初期投入就能看出成果,得從長期的趨勢來看。而公司的再投入,是否有拉升原本的利潤?有沒有做出效果?這些都是需要一段很長期的過程才能看得出來。 責任編輯:黃雅苓核稿編輯:呂宇真 {DS_BOX_24086} ...

2019.03.27